#12288;【关键词】地方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体系
一#12289;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#31243;体系现状综述
教育部1998年颁布#30340;本科专业课程体系,由通识基#30784;课程、学科(专业)基础课程、专业课程、实践教#23398;环节四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#12289;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。通识基础#35838;程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#21508;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都必#39035;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#65307;学科(专业)基础课程是指在校#26412;科生在进入专业课学#20064;之前所必须掌握的本学科本专#19994;特有的基本知识、基本能力和基#26412;素质,其目的是在修完通识#22522;础课程基础上,为进入#19987;业课程学习打好基#30784;;专业课程包括专#19994;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#20004;类,专业核心课,指国际经#27982;与贸易专业所特有的、在特定专业#39046;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#30693;识和专业技能,设置#36825;类课程,是为了强化国#38469;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#21644;技能训练,以具备扎实的专业#25216;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。专业选#20462;课是指在掌握专业核心课并修#28385;学分的前提下,根据学生#33258;身条件和兴趣,选择一定数量#19982;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#20851;的若干其他课程,既可是#26412;专业领域的新知识、新动#24577;以及热点问题,也可#26159;相关专业的新知识#12289;新领域,以拓展国际经济#19982;贸易专业学生专业知#35782;的深度和广度,进一步提升#19987;业素质和专业技能,提高分析问题#21644;解决问题的能力;#23454;践性教学环节,是指通过理论与#23454;践相结合,知识与能力相#20132;融,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#23398;过程,通过实践性教学环#33410;的训练,提高学生的动手#33021;力和职业适应能力,进而培养学生#30340;创新能力和提升学#29983;的综合素质。
经过多年的教学实#36341;,尽管有些高校根据本校师资状#20917;、教学条件及培养目标的#24046;异,对上述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#25972;,例如,南开大学课#31243;设置的特点是“注重基础,#31616;化课程,减少课时,#27880;重训练”;武汉大学的课程设#32622;上,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#19987;业主干课。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际经#27982;与贸易专业,在课程设置上的特#28857;:一是注重外语教学,#22806;语课采用不断线的课程#35774;计,第一阶段侧重于英语听说#20889;三种能力的训练;第#20108;阶段侧重于国际商务英#35821;的学习,以强化专业#35821;言功能。二是注重学生#30340;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,将实习分#20026;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见#20064;实习;第二阶段为外贸#23454;习;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等,但#20027;要课程设置上仍然#22823;体相同,都没有对上述课程总体框#26550;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和#20869;容做出实质性改革和突#30772;。因为,不论哪类层#27425;高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#65292;通识基础课程、学科(专业)#22522;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几乎#21344;理论教学80%左右#65292;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,#20960;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,唯有剩#19979;的20%课程,包括#19987;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#20316;适当调整,这必将影响#21644;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#19987;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。
了解上#36848;内容,以便我们能针对目前国际#32463;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#21010;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,#23547;找素质培养与课程设#32622;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#30683;盾,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#35838;程体系改革和创新#25552;供依据。
#12288;
#12288;二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#32622;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#24322;分析
#12288;一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#23398;合理,关系到本校的办学质量#21644;教学水平,更关系#21040;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。评#20215;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#36136;必须以社会(主要指用人单位)#23545;国贸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#34913;量标准,用人单位的素质要#27714;,是检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#32508;合素质的试金石,#26159;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#35838;程体系建设的客观依#25454;和出发点。因此,研究国际经#27982;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社#20250;对人才需求的差异,#23545;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#24847;义和研究价值。
从目前情#20917;看,全国许多地方#38498;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多都#23558;培养目标定在培养#36866;应从事国际贸易及#20854;它涉外经济活动的经营管理第一#32447;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根据“#31532;一线”和“应用型”培养目标的要#27714;,我们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问题#12290;
1.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没有#32771;虑专业的特殊性。到目前为#27490;,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设置#20173;是由国家教育部统#19968;规定的科目,比较强调政治、#20307;育、军训、数学和计算#26426;等课程,学分大概占全部#23398;分的40%(含公共选修课),#32780;且难度较大。就数学而言,我#22269;文科类专业的学生,无#35770;是会计专业、金融专业还是#22269;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学#25968;学的难度是一样的,学校#27809;有考虑高难度的数#23398;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#29983;来说是否必要,由于这部分学生数#23398;基础较差,再加上考#30740;学生比例有限,因此,#23398;生感到压力很大。这说明我国高等#38498;校仍存在整齐划一#30340;倾向。
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#30446;标的角度出发,国际贸易专业公共#22522;础课的设置应特别强#35843;学生的外语水平。通过调研我们发#29616;,这个问题已引起许多大#23398;的重视,如有的大学国际贸易专业#23454;行五年制,专门用一年的时间学#22806;语;还有的大学将公共基础#35838;的学分让出50%为院#31649;(或系管),主要用来安排外#35821;教学。这些做法都是可以推行的。#24635;之,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公#20849;基础课应强调难度适中#65292;符合专业学习的需要。
2.专业基础#35838;的设置过于狭窄。专业基础课又称#19987;业核心课、学位课#25110;专业必修课。地方院校国际#32463;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#30784;课的设置应本着“宽口径、后基#30784;、高素质、强能力、重应用#8221;的原则。比如,根据#24403;前经济发展的要求,可开设#19968;些介绍贸易的基本理论、基本制#24230;、基本体制、基本#35268;则,商贸公司运作的基本原理,#20197;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#30053;管理需要的一些市#22330;调研与决策的技术等。除此,#36824;应增加开设“现代物流”#12289;“期货”、“电子商务”#31561;交叉学科的课程,重点突出#22269;际贸易主干学科特色,克#26381;目前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科之#38388;相互重叠的问题及基础理#35770;薄弱,知识面过于狭#31364;等问题,有利于学生为将来的#21457;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3.专业课的设#32622;实务性不强。目前国际经#27982;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#65292;应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,尤其#26159;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。用#20154;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格外重#35270;,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#38469;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#30340;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#35201;求倍加关注。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#26144;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#33021;力差,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#19981;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#21147;太大,难以适应而频#32321;跳槽、换岗,这说明我#20204;的专业课程设置过#22810;注重理论知识教学,实#25112;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,需要根#25454;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、#26102;间安排、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#35843;整和完善。通过调#26597;显示,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#21019;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#21363;职业适应能力、业务拓展能力、#30693;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。#22312;四个能力里,创新能力是关键。要#22312;大学4年学习期间#20351;学生形成上述能力,仅靠课堂教学#26159;远远不够的,必须加#24378;社会实践,加强实际业务操作#35757;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,这就需#35201;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#19979;功夫,从实践教学目#26631;、教学模式、教学内容、#32771;试方法等环节入手,创造性地培养#23398;生的动手能力。国际经济与#36152;易专业人才培养,不#20165;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#21147;的教授,更需要有#23454;战经验的教练。但#26159;,实际上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#32455;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#36739;大,因此在培养计划#20013;千方百计地压缩、减少甚至取消校#22806;实习,甚至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#22806;实习,而缺乏实战训练,严重影#21709;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#20859;和提高。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 #12288;4.英语课的设置#32570;乏应用性。现有高校的#33521;语教学体系是依据为涉外#19987;业的公共英语教学需#35201;而设立的,该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#33521;语阅读能力,对听说能#21147;要求不高,没有专门的英语听力和#21475;语课程。作为一名能胜任国际经济#19982;贸易业务的业务人#21592;,其英语听、说、读#12289;写熟练程度应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。可见,用#20154;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#19987;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要#27714;日益提高,必须引起我们在课程设#32622;中的高度重视。
#19977;、合理构建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#36152;易专业的课程体系
#30446;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#32946;部所属重点院校、#22320;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#31185;院校三类不同层次。不同#23618;次的高校,办学定位不同,人#25165;培养目标、课程体系设置#20063;不相同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#24066;场上,根据各自的#21150;学定位和办学思路,培养出不#21516;层次的人才,以满足社#20250;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#65292;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#26657;开设的同一专业,在课程#35774;置上有所不同。作#20026;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#36152;易专业的课程设计应#35813;有自己的特点。
1.#22269;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应推#36827;双语教学。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加强#22823;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,#20854;中要求各高等院校在三年内开设5%-10%的双语课程,并引进原#29256;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。目#21069;大部分地方院校开设的双语课#20165;占5%,开双语课的空间很#22823;。例如,“国际贸#26131;实务”课的课程体系#19968;直是以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#31243;为序进行讲解的,在实践#24212;用中,特别强调英#25991;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#21333;证的制作,为了加强这方面#30340;训练,将该课定为双语教学#38750;常合适。总之,对国际经济与贸#26131;专业增加双语教学不仅仅#26159;加入WTO世界经济一#20307;化的需要,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#19987;业的教学要求,更是现代教#32946;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#35201;。
#12288;2.加强实践环节的#25945;学。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,是培养#24212;用型国际贸易专业#20154;才的基本途径。对于《#22269;际贸易实务》、《进出口业务模拟#12299;、《国际结算》等应用性#24378;的课程,除了课本教学之外,应#35813;安排1/3左右的课时进行#23454;践教学。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#20146;身经历业务操作过程#65292;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#21512;,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实#38469;工作。实践教学采取企#19994;实习和实验室模拟流程#20004;种方式。一是学校与国际贸易企#19994;的相互合作,积极建立校外实习#28857;。国际化的民营企业将#26159;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#26368;主要的就业方向,国#38469;贸易专业应该与民营企#19994;建立长期合作关系#65292;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#30456;对稳定的实习基地#12290;鼓励学生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现#22330;接受训练和教育。二是对于#29616;场教学困难的课程,可#20197;采用实验室的虚拟化、仿#30495;化、模拟化教学。比#22914;,可以建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#35774;计(模拟)实验室,与有#20851;经济部门合作,建立一整套国际#36152;易实务的实习环节。从谈#21028;开始—接受—签订合同—#21040;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有关#19994;务,包括备货、运输、商检#12289;报关、结算、保险及索赔等,#35753;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身#20307;会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#65292;填写有关函电、单证,办#29702;相关的手续,学生在专业机房实#29616;模拟信息交互,从而提高其实际#24037;作能力。
3.采用前#26399;基础统一培养、后期#23450;单式与自主式专向#22521;养的方式。为达到应用型国际贸#26131;人才的培养目标,需要把基#30784;知识和基础性专业知识的统#19968;培养,与方向性专业性#30693;识的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和定单式#22521;养结合起来。采用前期#22522;础统一培养、后期自主#19987;向和定单式培养的方式。
#12288; 对于基础性和专业基础#24615;课程,遵照教育部#35268;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本院对专#19994;基础知识的实践和认识加以设#35745;,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#25490;,其大部分课程集中在#22823;一和大二传授。
对于后期的#19987;业性课程,采用以各个方#21521;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#31995;的方式设置,表现形式是模块#21270;的专业选修课。学生可以根#25454;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自己的方向#65292;再根据选定的方向系统地组织#23398;习。在这个阶段,#25945;育的方式是以学生的自我定位、自#25105;设计为特点,教师给予#36866;当的指导,学生自主地向自己设定#30340;人生目标发展。这个阶段集#20013;在大三和大四两年。#23398;生的自我设计是以大三上#23398;期的生涯设计为根据,#30001;专业导师辅导每个学#29983;设计自我生涯,由此确定专#19994;方向和专业知识的构成和能#21147;特点。对特定方向#30340;模块化教学,也可以#32467;合社会就业需要,与#31038;会合作单位设计和培养学生#65292;根据岗位需要签订合同,根据合#21516;要求设计课程——定单式培#20859;,让学生和就业岗位零距离接#35302;。
4.开展双学位教学。国#38469;贸易专业可以与英语专业#21512;作,也可与计算机专#19994;合作,开展国际贸易专业#19982;英语、计算机专业的双学士#23398;位教学,使学生不仅了解国际#36152;易业务知识,更有良好的英#35821;基础,还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#19982;操作能力。学生只要另外交一定#30340;学费和资料费,在学校的统#19968;组织下在四年中修完两个专#19994;所要求的专业课程,就可以获得#21452;学位,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将#20855;备更强的竞争力。
通过调查显#31034;: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#26684;外重视,外语好,懂电脑,专#19994;知识过硬的毕业生以成为时代#30340;宠儿。因此,地方院#26657;的国际经济与贸易#19987;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特别突出最能#21453;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的外#35821;和计算机应用能力#12290;总之,只有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#23454;际业务的操作流程,才能真正提高#23398;生的动手能力,让学生对所学的#30693;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,这样,培#20859;出来的学生才是用人单#20301;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#25165;。
#12288;
参考文献
[1]#38472;学飞.秦惠民.高等教育#29702;论研究精论集训.北京#65306;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4.
[2]杨德广.#29616;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.#21271;京:人民教育出版#31038;,2002.
[3]高文.教学模式论.上海:上#28023;教育出版社,2003.
[4]王强,宋协青等.创新型科技#20154;才培养模式的研究.东北#22823;学学报,2001.
[5]试析应用型国际贸#26131;专业人才培养模式#30340;研究.书签论文网.www.shu1000.com.
[6]雷洪.地方院校“国际经济与贸易#8221;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#25913;革.肇庆学院学报#65292;2005.
[7]张宝均.“#22269;际经济与贸易”专业的#35838;程体系研究.重庆商学院学报#65292;2001.
[8]龚新.新时期#22269;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#25165;培养.哈尔滨学院学报,2002.
#12288;[9]肖丹丹.应用型国#38469;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.2007,12.
[10]刘红燕.高职类国际#36152;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#19982;实践.职教论坛,2004,6.
[11]郭志成.#39640;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教#23398;改革的探索.山东经济管理干#37096;学院学报,2006.
免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