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411 日期:2023-12-16 来源:论文网
  论文关键词:语文教#32946; 主体性教育 人文教育#24615; #20027;体能力 主体人格
  论文摘#35201;: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语#25991;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最根#26412;的指导思想,因而#30001;此可以观照语文学科性质:现#20195;社会的发展需要唤醒#21644;培养人的主体精神,为此则必须#21152;强人文教育;从语文学科内#23481;和学科功能分工来看,只有语#25991;才能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主要任#21153;,因而人文教育性#26159;语文的根本特性而工具性是其基础#23646;性。人文教育性培养#23398;生的主体人格,工具#24615;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,#20004;者共同培养学生的主#20307;性。
  进人21世纪,语文教育界#23545;语文学科性质有了基本一致的看#27861;,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应该#35828;,这是多年来语文#25945;育界不断探讨、实践的一个宝#36149;成果,对今后一段时间#35821;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#20294;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”这个#34920;达到底如何理解,“#24037;具性”与“人文性”的作用#26159;否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呢?如果#19981;弄清楚这个问题,#35821;文教学就还会在“工具论”#19982;“人文论”中两边摇摆,语文#25945;师还是不知从何着#25163;,重心何在。因此语#25991;教学必须要解决这个根本特性#38382;题。依笔者所见,语文学#31185;的根本特性应该是人文教育性#8212;以往习用的“人文性”只是#35821;文的内容特点,用来指称#35821;文学科的特性并不#20934;确。
  这一命题实际#21253;含两个子命题:一是语文教#23398;的根本特性不是工具性;二是语文#25945;学的根本特性是人文#25945;育性。前一个命题正是多#24180;来语文教学争论的一#20010;结论,其基本理由是:工具性只#26159;语文在社会运用上的属性,并不#26159;语文发生论上的属性。在工具#35770;的指导下,语文教学#21464;成了一种遵循逻辑思维法则#30340;理科教育程式,它把语文分解为字#12289;词、句、篇、语、修、逻、文这#20123;抽象的东西,结果导致语文学#31185;人文价值、人文底蕴的严重流#22833;,这一点笔者木用赘述#12290;第二个命题正是本文所要#30528;重展开阐述的观点。为#27714;从根本上加以论证,笔#32773;以主体性教育这一教#32946;思想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分析、讨#35770;。
  一、主体性教育思想—#35821;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理论前提
  要弄清楚主#20307;性教育,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#26159;主体、主体性。主体#26159;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#27963;动的人,客体是实践活动和#35748;识活动指向的对象。主#20307;性就是主体的特性,即主体对客体#30340;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#21160;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。主体性#20855;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:一是#33258;觉性,指人不同于#21160;物的意识特性,即#20154;把他同自己的关系、同他人的关#31995;、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客体#20851;系。二是自主性或能动性#65292;它是人的活动特性,是指主体具有#19981;依赖于外在力量,#33258;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#27963;动的意志和能力。因而可#20197;说,主体性就是人之所以成#20026;人的根本特性。
  主体性从内容上又#21487;分为主体意识、主#20307;能力、主体人格。主体意#35782;是作为认识和实践#27963;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#20301;,、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#33258;觉意识,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;主体能力是“主体能#21160;地驾驭外部世界对#20854;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#33021;力”,“主体人格”是#25351;主体的情感、意志、#28789;感、信念等的因素。主体能力与主#20307;人格是主体性的现实表现。实际上#65292;具不具备主体意识也是主体#20154;格的一个方面,因而本文为论述#38656;要将前述“主体意识”、“主体#20154;格”统称为“主体人#26684;”,以指称主体的精神情#24863;状态。
#12288; 前面我们谈到人的本质特#24449;即人的主体性,而教#32946;是对人的教育,教育学即人学,正#26159;在这个意义上,一些教育理论家#25552;出了主体性教育思#24819;,认为“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#20154;培养成社会历史活#21160;的主体”,“教育的根本#22312;于培养和发挥人的#20027;体性”,教育应以“培育人的主体#24615;为最高任务”,也就是要培养#20154;的主体人格、主体#33021;力。这便是主体性教育思#24819;的基本含义。
  主体性教育思#24819;与我国历来倡导的#20840;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#32946;理论是一致的。教育理论家王#31574;三曾这样论述它们之间#30340;关系:“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#23637;的人,就是要发展人#30340;主体性。主体性,这是全面发#23637;的人的根本特征。主体性,它#38598;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#21644;个性特征,是身、心或德、智、体#12289;美、劳诸方面都得到良好#21457;展的综合表现。”
  “主#20307;性强的人,就是在客体面#21069;拥有主动权和思想的人。”既如此#65292;主体性教育思想可以被看作#25945;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。依#27492;推导,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应该是#35821;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,#35821;文教学的性质也应该以主体性教#32946;思想为根本出发点,#24182;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功#33021;分工来加以确定。
  二、语#25991;承担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—社#20250;历史发展需要进行人文教育
  (一)社会进步#38656;要唤醒、培养人的主体精神
  #31185;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#37325;大的推动作用,特别是#30005;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日益#24191;泛的应用,大大改#21464;了人们的生产和生#27963;面貌,使人类社会一下子从工具时#20195;跃进到信息时代。科技作为最#23500;有革命性的生产力创造着巨#22823;的物质财富,为人类提供#20102;日益众多的方便和#20139;受。但人们也逐渐认#35782;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#21073;,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,也会#32473;人类带来祸患。如原子能可以用#20110;来发电、医疗,也可#20197;大规模地杀伤人类#20197;致毁灭人类;克隆#25216;术可以在医学和生物遗传工程上产#29983;重大作用,但若用于复#21046;人类,则将是人类的灾难;计#31639;机有利于贮存、搜集#12289;传播信息,也可以#34987;用来发布不良信息,或利用计算#26426;犯罪。同时,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#65292;固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,但也#20135;生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:全球#27668;候环境的急剧恶化、资源#26543;竭、生态失衡、物种消失、人口膨#32960;、贫富差距拉大、战#20105;频仍。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#24551;和不安。
  #21516;样,经济发展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#19968;些负面影响。因为市场经济遵循#21033;益原则,当这种利益原则无限制#22320;渗透到人类的意义世界时,就#20250;造成道德失范,如拜金主义、利己#20027;义、享乐主义盛行就是典#22411;表现。这一点在中国市场经济发#23637;阶段,由于法制不健全,适#24212;市场经济的文化尚#26410;建立,表现得更加突出#65292;如假冒伪劣、坑蒙拐骗、贩毒贩黄#12289;贪污贿赂屡禁不止#65292;偷盗、抢劫、诈骗、走私等犯罪活#21160;甚嚣尘上,一些犯罪分子十分#29462;狂,他们为着能有钱,过上享乐生#27963;,而疯狂劫掠国家和他人财产,#29978;至视人命如草芥,滥施暴力,#28389;杀无辜,耳目所及不乏一些令人#35302;目惊心的良知泯灭、人性丧失#30340;事实,少数人对生命的践#36367;和漠视到了无以复#21152;的地步。
#12288; 以上事实表明,科技的#36827;步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#19979;,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,甚至会走#21521;人类的对立面,从而#23548;致人在自然、社会和人自#36523;面前的主体地位的危机,主体精神#30340;沦丧;经济的发展也会带#26469;道德观念的混乱,美好人性、人#26684;受损,人在物质欲望面前,无#27861;从容应对,把持自己,同样会丧失#20154;的主体性。因此,现#20195;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唤醒和培养#20154;的主体精神、主体#20154;格,使人成为人。
  (二)培养主体人格必须#20381;靠人文教育
  首先应弄清楚主体人格、#20027;体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#65292;甚至是核心要素,为什么这样说呢?这里有必要弄清#26970;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。在#35199;方,人文精神是个发展的概#24565;,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#30340;内涵;在中国,传统人文精神也十#20998;丰富,儒家、道家或强调道德体#39564;与践行,或崇尚自然、追#27714;个性解放,其影响#20063;十分深远。有学者根#25454;中西人文精神传统,把人文#31934;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:第一,强调人对万事#19975;物的主体地位,尊重#20154;的自由和尊严,把人作为#19975;物的尺度。第二,追求完人理#24819;和精神文化品格。第三,当代人文#31934;神重视价值观念,提高文化意识#21644;人格修养。由此可见#65292;人的主体精神可以#30475;作人文精神的核心成分。
  而#20154;文精神的教育就是人#25991;教育或说是人文精神的#37325;要内容甚至落脚点,因而对学生#36827;行人文教育必然可以培养他们的#20027;体精神、主体人格。
  同时也应看#21040;,主体精神、主体人格的培养也只#26377;或主要依靠人文教育#12290;因为进行人文教育所依据的#20154;文学科与回答“是什么”的客观陈#36848;(科学)不同,它是#22238;答“应当是什么”的#20215;值引导,“人文学#31185;总要设立一种理想#20154;格的目标和典范。人文#23398;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、意#20041;和价值,去追求人的完美化,人#25991;学科所依据的理念不是工具理#24615;,而是价值理性。”相反科#23398;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#29702;性,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情感#23492;托、伦理要求和终极#20851;怀等的需求,即无法提供人类区#21035;于禽兽的“价值理性”。总之,人#25991;学科、人文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一#31181;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,引导人#31867;社会走向和谐,人类个体#36235;向完善。而自然科#23398;却做不到。
#12288; 因此我们说,主体#31934;神、主体人格的培养主#35201;依靠人文教育。在各阶段#25945;育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#65292;应当有学科承担人#25991;教育重任。
  三、语文承担#20154;文教育的学科内容依据和学科分工#20381;据
  (一)#35821;文、语言的本质是人文
  各#23398;科中语文在对学生实施人#25991;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#65292;语文的内容—语言、言语本质就#26159;人文。对此,西方语言学家都有#36807;深刻的分析。他们认为语言#22312;本质上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#30340;工具,而是人与存在#30456;属的领域,因而具有真正#20027;体性的意义,即“只有语言才#33021;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。”语#35328;的作用是普遍的,它包容一#20999;,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#20010;意义世界,世界对人而言是一#20010;语言的世界。人生活在这#20010;世界上,没有任何东西是无法言说#30340;。语言的界限也就是理解力的界#38480;,语言作用的这种普遍性#20351;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具有无限的#20869;容。如果说语言是一种“工具”,#37027;么没有一种工具如此包容一切,#29978;至会把人的全部理性也#21253;容其中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 在我国#65292;语文教育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#20063;在不断深人。早在1993年,特#32423;教师韩军就说:“语言本身不仅#20165;是一种工具,还是人本身,是人#30340;一部分,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#20307;,而是主体;不仅仅#26159;‘器’、‘用’,还是‘道#8217;、‘体’,它满足主#20307;情感,充满人生体验,因而人文精#31070;是语言的基本属性。”
  (二)语文在学科布局中的#21151;能定位
  从前述我们对语文教#32946;的分析,可以看出,语文应#24403;而且可以进行人文教育。但并#19981;能完全由此推导出语文的学科#26681;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,如果#23545;学科布局特别是语文在学科#24067;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#20010;清晰的认识,那还是#35748;识不到甚或否认这一点的。所#20197;,对语文学科性质的#23450;位,还有必要考察语文在学科结构#20013;的地位和作用。
  应当说学科性质是人们依据#23398;科内容、学科目的而对学#31185;功能的界定。语文课#30340;内容即语言、言语具有人#25991;性,顺理成章它具有人文教育#21151;能。目前所要厘定的是人文教育#26159;否应成为语文的主#35201;功能,或者说在目前各学#31185;中人文教育是否主要由语#25991;来承担,从而使人文教育成#20026;语文的主要功能。这#24517;须从语文与相关学科(即同样具有人文教育#24615;的政治、历史)的比较#20013;作出回答。第一,政治学科主#35201;承担的不是人文教育功能。#26080;论国内还是国外,对学科的大致分#31867;是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#20154;文学科。社会科学主要包#25324;政治、法律、经济、社会等#23398;科领域,与自然科学一样是回答“#26159;什么”的客观陈述;人文#23398;科包括哲学、历史、文学、艺术#12289;伦理、神学等领域,#23427;是回答“应当是什么”的#20215;值引导。从目前所开设#30340;政治学科的内容来看,有哲学、政#27835;、法律等基本知识,可见其中主要#26159;社会科学内容,作为#20154;文学科的内容只有哲学常识一项#12290;因而,可以说政治学#31185;主要承担的是引导学生认识#31038;会现象和规律的功#33021;,而不是人文教育功能。
  第#20108;,语文和历史承担着人文教育的#19981;同侧面。虽然文史#22312;内容上相融相通,但对学生人文精#31070;的形成所起作用之间#65292;语文承担着核心的方面,#36215;更主要的作用。就#20154;文内容来说,可以#20998;为人文知识、人文情感、人#25991;态度、人文价值取向。故人文#25945;育包括人文知识教育、人文情#24863;体验、人文态度辨#26512;、人文价值取舍。历史重在历史#20107;实的陈述、历史演进的逻辑梳#29702;、历史规律的概括、总结,#21363;重在事,即使涉及人,#20063;只是评述人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地位#21644;影响,故历史重在人文知识教育#12290;而语文重在人,重在面对某#31181;具体的社会和历史#24773;境下人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取#33293;。历史所传授的人文知识#23545;人文精神的形成可以起铺垫作用,#32780;语文教育所涉及的情#24863;态度、价值观,其实质就是人#25991;精神。当然历史也有态度和价值观#22521;养问题,但它范围狭窄得多#65292;它偏重社会历史态度和社会历史价#20540;观,如爱国主义、革命英雄主义、#21807;物史观、科学世界观以及#27665;主、法治价值观等等。另#19968;方面,语文和历史所采用的表述#26041;式的不同使它们在对学#29983;人文精神的形成方面#25152;起的作用也有不同#12290;历史多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,以理#24615;的语言来表述社会历史价值观,#32780;语文运用的却是情感性语#35328;,形象思维的语言,是具有强#28872;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化的语言,#32780;非大众习用的“公共话语#8221;或学术语言,它对学生特别#26159;形象思维占主导,情感异常活#36291;的学生来说,其影响比其他学#31185;要更加强烈、深刻和#25345;久,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#22521;养和成长。所以,在各#38454;段教育中,人文教育的任务主要#24212;由语文来承担。
  当然,我们#35828;人文教育任务主要由语文承担,不#33021;因此否定历史也主要承担人文#25945;育任务。所以也有必要以相应#30340;概念来区分历史和语文进行#20154;文教育的侧面和重心的#19981;同,而这不是本文所要解#20915;的问题,故不引申。
  四、结论:语文#30340;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
  综合#20197;上分析,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#20154;的主体人格方面来看,应加强人文#25945;育;而从语文的学科内容和#23398;科功能分工来看,语文应主#35201;承担人文教育重任。因而,我#20204;说语文的根本特性是人#25991;教育性,工具性是#35821;文的基础属性。语#25991;的人文教育性旨在塑造#23398;生的主体人格,从而培#20859;人的价值理性,工具性旨在培养#23398;生的主体能力,从而#22521;养人的工具理性。
  回应前面我们谈#21040;的主体性教育问题#65292;我们说,教育的根本#20219;务是培养人的主体性#65292;大学教育也不例外,也应该有#23436;整的主体性教育构成。可以说,#35821;文的工具性与数理化#31561;学科,用以培养学生的主#20307;能力;而语文的人文#25945;育性与政、史的一部分一起用以#22521;养学生的主体人格,两者结合培养#23398;生完整的主体性。前者旨在#22521;养人的工具理性,#21518;者旨在培养人的价值理性#65292;从而把学生塑造成完整#12289;健全的人。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#30340;人的教育,才算完成了主体性#25945;育的任务。正是在这个意义#19978;,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,#35821;文学科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。
  #21442;考文献
#12288; 1.张天宝.主体#24615;教育.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1
  2.王道#20426;,郭文安.试论教育的主体性.华东师大学报(#25945;科版)
  3.王策三.主体性教育哲学争#35758;北京师范大学学报,1994(9)
  4.杜#26102;忠.人文教育论.江苏教育出版社#65292;1998
  5.#21494;朗.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#20316;用.人民日报,1997-04-18
  6.7.涂纪亮.现代欧洲大陆#35821;言哲学.中国社会科学出版#31038;,1994
  8.韩军.限制科学主义,弘扬#20154;文精神.语文学习,1993(l)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