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主体定位的逻辑审视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393 日期:2023-12-15 来源:论文网
  摘 要:关于思想#25919;治教育主客体范畴及其关系的争#35770;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:即在#24605;想政治教育学中有#26080;必要引进主客体范畴;关#20110;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主#20307;定位的争论;怎样审视思#24819;政治教育学中主体定位的基#26412;逻辑。分析学科产生的特#23450;政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#24605;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#26412;路径,政党作为终极意义上#30340;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乃是思想政#27835;教育的基本逻辑。
  关键词:思#24819;政治教育学;主体定位;客体#65307;逻辑审视
  
  思想#25919;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#21450;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#32946;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,也#26159;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#39064;,由于对思想政治教#32946;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解#19981;同,衍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许多#20854;他问题的不同解释。因此,本文试#26803;理争论,以有助于清晰问题,#21830;榷分歧,寻求共识。
  
  一、#22312;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无必要引进#20027;体与客体范畴
 #12288;
  有研究者认为,在思想#25919;治教育活动中,“教育者”#21644;“受教育者”这对概念已足够说明#24605;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,没有#24517;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“#20027;体”和“客体”的概念。在#24605;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,有#26080;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#30068;成为思想政治教育#30740;究活动的始发问题。
  #24605;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,是在#23454;际思想政治教育过#31243;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先#22312;地被规定了的。因#27492;,我们对思想政治#25945;育要素作静态描述的时#20505;,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#25945;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#36866;当的,更准确地说是够#29992;的。但是,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#20010;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#31243;,当我们着手分析#24605;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#32773;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,#22312;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#29992;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,教育者和受#25945;育者这对概念就显#24471;有些词不达意了。引进哲#23398;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#27010;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#20027;体和客体及其相互#20851;系,可以更清晰地#34920;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#32773;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#30456;互转化的情景。可见,在思想政#27835;教育学中是有必要#24341;进主体与客体范畴。
  
  二、关于思想政治#25945;育学研究中主体定位的#20105;论
 #12288;
  当我们引进哲学认#35782;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之#21518;,争论随之而来,谁是思想政#27835;教育中的主体,谁是思#24819;政治教育的客体?主要有以下三种#20195;表性的观点:
  其一,“单一主体#35828;”。 “单一主#20307;说”是思想政治教育领#22495;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#34920;性的观点。“单一主体说”#21487;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#32773;主体说。前者认为,教育#32773;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#21160;者,因而教育者是主体。后者认为#25945;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#38271;、发展服务的,因#32780;受教育者是主体。单一主体#35828;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,但#22240;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#20027;动性而陷入片面性。
  其二,“双#20027;体说”。 思#24819;政治教育领域中的“双主体说#8221;有两种说法:一种观#28857;认为,教育者和受教#32946;者互为主客体,从施#25945;过程看,教育者是主体,#21463;教育者是客体,从受教过#31243;来看,受教育者是主体,教育者#26159;客体。但“双主体#35828;”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#24847;识。同时,“双主体#35828;”把思想政治教育过#31243;变成了两个主体,或多或少#38477;低了思想政治教育#32773;的主体地位和作用。
 #12288;其三,“主体际说”。“主#20307;际说”认为,思想政治教育过程#26159;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#20114;动交往过程中,通#36807;“主体—客体—主体”的#36716;化过程实现的,在这#20010;转化过程中,教育者#21644;受教育者结成“主体—#20027;体”的关系,即一种#20027;体际关系。“主体际说”#20013;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#31243;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,与教育者构#25104;主体—主体的关系#65292;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#30340;转化。从哲学认识论#26469;看,主体与客体是构#25104;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,#20294;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#32773;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#19981;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#30462;,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#36164;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#20026;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,教#32946;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#21521;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#12290;
  无论是“单一主体说”、#8220;双主体说”、“主体际说”或#8220;主体间性说”,问题集中指向的#37117;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? 通过分析学科产生的特定#25919;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#35299;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#26412;路径。当代世界政党政#27835;的普遍制度安排给思想政治教育学#22269;际化学术努力打上了自己的烙#21360;,政党才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#24605;想政治教育主体。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   三、思想政治#25945;育学中主体定位的#22522;本逻辑
  
 #12288;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术建构应当#36981;循什么样的逻辑,是以教育学的#30740;究范式,在逻辑推理中确定思想#25919;治教育主体,还是从思想政#27835;教育学本身出发,基于经验事#23454;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#30830;定?第一,从思想政治#25945;育的过程来看,教育主体#19982;受教育者两个角色不能转换。#31532;二,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,#23427;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。#31532;三,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#26469;看,它是政治统治#25110;政治控制得以实现的一#31181;方式而不同于知识教育。
  因此,思想#25919;治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政治#32479;治或政治控制而进行的使受教#32946;者服从于教育主体的说服教#32946;。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#24605;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,#20063;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#23398;术建构的应有逻辑。
  #39532;克思说,“统治阶级的思#24819;在每一时代都是占#32479;治地位的思想”,因此,代#34920;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掌握者利用#33258;己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#25226;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#20840;社会的思想政治教#32946;主体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国#23478;机关是用“硬规范”型塑人们行#20026;的“刚性”主体,在客观上它也#21457;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。#25105;们可以从以下三个#26041;面更好的去理解:
 #12288;首先,多元化存在#30340;政党作为各自意识形态#23459;传者的角色充当了#20107;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。当#20195;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政治是政党政#27835;,政党是政治的主体#65292;国家是政党活动的舞台,人们不#33021;设想没有政党的政治#20250;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。
  其次#65292;国家机关运用法制这一“硬规#33539;”充当了型塑人们#34892;为的“刚性”主体,在客观上也造#25104;了对人们政治意识的#22411;塑。世界上许多国家#29305;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#34892;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,这意味着任#20309;政党都可以在体制内#23459;传自己的意识形态。
  最后,将思#24819;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#20197;后者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#36827;行特定观念的塑造是当代世界#35768;多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、得到民#20247;普遍认可的基本方式。在国外特#21035;是西方国家,将思想#25919;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#20043;中的做法是由国家政治#21457;展的客观进程决定的。
  世界各国#25919;党政治的实践表明,政党是#25919;治理念的提供者和传播者,其自#36523;的价值诉求决定它必然要扮演思想#25919;治教育主体的角色,尽管它在各#22269;的实现形式并不相同#12290;因此,政党作为终#26497;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#24605;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#36753;。
  
  

参考文献


  [1]卢黎#27468;,田建军.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#31350;略述[J].思想教育研究#65292;2008,(7).
  [2]卢黎歌,杨建华.论思#24819;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#33539;畴[J].思想政治教育,2006,(3).
#12288; [3]冯文全.对“教师是#20027;导,学生是主体”命题的多学科视#35282;的审视[J].教育研究,2007,(10).
  [4]祖嘉合.对思想政治教育#20027;体及其特性的思考[J].教学与#30740;究,2007,(3).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