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“创新是一#20010;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国家兴旺#21457;达的动力。……一#20010;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,难#20197;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。”#36825;是我们前任主席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#31185;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#30340;讲话.我们中华民#26063;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#25945;育来培养。创新能力的培养#26159;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,#22312;各学科教学中,重视学#29983;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#26159;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。#22312;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十年里,#23601;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#24615;学习能力的培养做#20102;一些尝试性研究,现就谈谈我#22312;其中的得到的点滴体会。
[关键词] 中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培#20859;
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#19981;竭动力,创新从何#32780;来呢?关键在于人才,在创#36896;型人才的培养,创造型人才#30340;又在于创造性教育培#20859;。二十一世纪是“创造教育世纪”#65292;创造性是每一位学#29983;都具备的心理潜能。在教学过#31243;中培养学生的创造#24615;学习能力,不仅是可能的,而#19988;是必要的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#32773;,虽不能奢望每一#20301;学生都成为非凡的#21019;造者,但我们完全可#20197;使每一位学生在原#26377;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#25165;能。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#35282;度来看,中学语文教学#20013;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#23398;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#38754;做出一些新的尝试。
一、#37325;视学生创造性人格#30340;培养,激发学生创造性学#20064;的兴趣
由于人格因素对一#20010;人成才具有重要作#29992;甚至决定性作用。学生对学#20064;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#39537;力,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#24515;理因素。因此,在教学中,教#24072;应注意引导学生认#35782;什么是创造性学习#65292;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#26469;发展的价值。在此#22522;础上,教师还应尽可#33021;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#23398;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#20064;情境,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#22320;学习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,并从#20013;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#12290;这样,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#24335;,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#36807;程之中,也就会水到#28192;成,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。
在语文教学过程中,教#24072;要变课堂为学堂,以学#29983;为主体,一切以学生的兴趣#29233;好为中心,还学生学#20064;主人之地位。长期以来,#30001;于受到“应试教育”、“片面#36861;求升学率”的负面影响,#25105;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#19978;滔滔不绝地讲述。教师单方面#21482;管把知识讲下来,#21364;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#22914;何,有的老师甚至认为,#25105;把该讲的内容讲到#20102;,至于你学没学到,那就不#20851;我的事了。这种认识,不光是教法#38382;题,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#25945;学观念的问题。原苏联著名教#32946;家苏赫姆林斯基说:“#25105;认为,重要的教育任#21153;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#20107;紧张的、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。#8221;创造性的脑力劳动#20064;惯的养成,就是要让学生#22312;课堂上“动”起来。教学是教师#21644;学生的双边活动,双边互动,才#33021;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#36259;。
激#21457;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,还#24517;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#20301;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#65292;也是承受知识,加工创造的载#20307;和导体。忽略主体、载体、导体的#23384;在,而颠倒主客关系,大搞#8220;一言堂”,大搞“填鸭式#8221;,“摁下牛头强喝水”,#25945;学效果可想而知。现#22312;有许多教育家都呼#21505;课堂教学“民主”,其实其核心#23601;在于解放学生,把#23398;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#22320;位,让学生变成学习#30340;主人,不再是书本#30340;奴隶。
二、培养#23398;生创造性思维能力,促进学生#26641;立敢于创新的精神
传统教#32946;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#65292;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#23548;。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,#25945;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#38754;。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,忽视#21019;造。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#65292;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,#36825;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#21270;,缺乏应有的开拓与#21019;新意识。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#21069;的学习效率,而且#20063;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#33021;。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。一个不容#24613;辩的事实早已证明#65306;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#21151;,是因为他把课教“活#8221;了,吕淑湘先生在#20840;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#19978;也讲到:“如果说一种教法#26159;一把钥匙,那么,#22312;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,#23427;的名字叫做‘活’”,#23454;际上,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#30340;问题有很多的,他们不会#27809;有反应,因而他们时#24120;会提出一些问题。这#20123;问题,当然不会都是有#20215;值的,有些甚至是可笑的,然而#65292;这正是他们探索未#30693;领域的开始,许多发明家的创造#27491;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。因此,这#31181;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#24471;肯定的。教师要鼓励学#29983;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#12289;甚至是错误的看法,对#20182;们在解决问题过程#20013;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,也#35201;给予适时地肯定,以#22521;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#26032;的精神。著名特级#25945;师于漪指出:“教学过程实质上就#26159;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#30340;、有意识地学生生疑、质疑、解#30097;、再生疑、再质疑、再解#30097;……的过程,在此循环往#22797;、步步推进的过程中,思考、探讨#12289;发现、创造,不但要#35753;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#32467;论,更要为他们拓#23637;足够的空间,懂得形#25104;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#25484;握结论,评价结论。”于漪的#35805;,精辟至极。古人也云#65306;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#22823;进。我认为,大胆质疑,就是要#35299;放思想,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#24341;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,#36825;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#30830;?是否就是无懈可击#65311;在一连串的质疑问#39064;面前,培养创新能力。
#19977;、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,培#20859;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?
发散思维与聚#21512;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#20004;种基本形式。发散性#24605;想,是一种不依常规、寻#27714;变异,从多方面、多角#24230;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#32500;方式。流畅性、变通性#21644;独创性是发散性思#32500;的三个思维角度。这三个思#32500;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#23481;。因此,培养养发散思维能#21147;,应从流畅性、变通#24615;和独创性入手,着重启发#23398;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#32771;,逐渐养成多方面、多角#24230;认识事物和解决问#39064;的习惯。
(一)突破一题一#35299;,主张一题多解。
如组词练习中的“#19968;词多组”,填空练习中的#8220;一空多填”,作文训练中的#8220;一题多作”,都是培养学生发#25955;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#24335;。1993年全国六省#24066;高考语文试题中有#36825;样一道文化常识题:“下面这#39318;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#32479;节令的景象,这个#33410;令是: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#38706;无声湿桂花。今夜#26376;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#33853;谁家?①中秋②七夕③重#38451;④元宵。”解答此题要从民俗、#27665;习、物象,抒情议等角度分#26512;和思考,从而找到最合理也#26368;科学的方案。此类例题很多,不胜#26522;举。
(二)突破常规#24605;维。主张变异思维#12290;
著名华裔美籍#29289;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#30340;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,#20182;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#22823;小小的事情,凝结成#22235;个故事,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#65306;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。#9313;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,做你自#24049;认为是正确的事。③对意料之#22806;的现象有充分准备。④要实现你#30340;目标,最重要的是要有#22909;奇心,对你做的事感兴#36259;,并为之努力奋斗。语文教学何#23581;不是如此?譬如语文#35838;的作文训练中,引导学生从概念#30340;对立面中寻求立意,不失为一种求#24322;思维的好方法。如#65306;“近墨者黑”,反向立意“#21453;墨者未必黑”;“常在河边走#65292;哪有不湿鞋”等等,这种反弹琵琶#65292;只要言之有理,持#20043;有据,就应该大力倡导,大加鼓励#12290;课堂教学中反向立#24847;多了,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#65292;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#26085;俱增。
#19968;名成熟的教师,大都有自己#30340;教学特点,有的还会形成风格#65292;形成流派。越是具有独#29305;风格的教师,课堂教学方式越多#23039;多彩。学生总有“常听#24120;新”的感觉。
此外,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#29992;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#30340;联想的方式。在进行#24613;骤的联想训练时,要#23398;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,迅速地抛#20986;一些观念来,不能迟疑,#20063;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,#36136;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。联#24819;越快表示越流畅,联想越多表#31034;流畅性越高。这种自由联想训练#65292;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#20859;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#21161;,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#21457;展。教师在组织教#23398;时,还应当拟出可#26377;多种答案的问题,旨在使学生提出#21508;种各样的正确答案,训练他们思#32500;的创造性。
聚合思#32500;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#20851;的信息,在思考和解答问题#26102;,进行重组推理,以求得唯#19968;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#24335;。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,主#35201;是培养学生抽象、概括、判断、推#29702;的能力。在教学中#65292;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#29983;从形式上明确或记#20303;最终的结论,而应帮助#23398;生对提供的多样化#30340;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#21487;能性进行分析、鉴别,从中寻#25214;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#26448;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,并#20174;理性上把握得到“最优#8221;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,从#32780;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#12290;如结合阅读教学中#30340;解词训练,可列出一些词语的#25152;有义项,根据课文提供的具#20307;的语境,选择相关的义项#65307;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,通过#27604;较鉴别,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#35748;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#35782;;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#28857;。这些不仅有助于学#29983;理解和掌握知识,也#33021;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#12290;
四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#20064;实践,加快学生创造#24615;能力形成
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#22756;,创造性的学习能力#30340;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。荀子曾#35828;过:“不闻不若闻#20043;,闻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#20043;学至于行之而止也。”#36825;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#24615;。因此,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#12289;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#20986;发,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#24615;学习实践的重大意#20041;,并采取有效措施,调动#23398;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,#20197;加快其创造性学习#33021;力形成的过程。
总之,语文教学#20013;,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#26041;面的。教有法但无定法,教师#35201;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,根据创#26032;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#65292;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#23398;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,以适应新课#25913;的需要。
参考文#29486;:
田建国《创造教育学》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
杨#25104;章、谢贤扬、李丽主编#30340;《语文创造教育学》重庆出版社1999年8月
庄寿#24378;《普通创造学》 中国矿#19994;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
孙俊三《教育原理#12299; 中南#22823;学出版社 2001年8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