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文教学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整合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306 日期:2023-12-14 来源:论文网
摘要:中学#35821;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#65292;为了解决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#25991;化积累“高耗低效”#30340;问题,我们的语文教#23398;,必须对课文中内涵#30340;文化精神内容散点,进行横#21521;或纵向的归纳梳理,#35753;其条理化、系统化,让其便#20110;储存记忆,便于提#21462;应用,长此以往,积淀为#19968;种语文文化素养底蕴,从#32780;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积#32047;与语文学习双丰收。
  #20851;键词:语文教材 传#32479;文化 总结积累
  《#35821;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#35821;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是#20154;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语#25991;作为重要的人文学#31185;,重视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,#26082;是学科性质所担负#30340;责任,更是历史赋予的传承职#33021;。这里就谈谈对教材中一些#38544;性传统文化因素的处#29702;。
  现行的语#25991;课本,是行之千年的文#36873;型教材,其主体是一篇篇的#25991;章。
  中国的传统#25991;化分散、零碎,或显或#38544;地储存于各篇课文之中。教#23398;课文时,往往对字、#35789;、句、段、篇各侧其重点训练,其#38388;的很多传统文化因素已在实际#25805;作中被忽视了。所以,学生多年#30340;语文学习下来,积之甚少,确有“#39640;耗低效”之嫌,对许#22810;文化点的论文是非常#20043;不确切,非常模糊的。
  比#22914;儒家文化精神,除了直接论述的著#20316;之外,其流传大量散见于古#20195;散文之中,大量散见#20110;古代诗歌之中,受课文选材体#31995;的局限,它给学生的影响是分#25955;的,没有形成鲜明#30340;定论,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以#21518;,面对“儒家情怀”这四个#23383;还难以开口,面对#8220;忠孝节义”还无话可说,当其登山#20020;水之际,隐隐有许多#30340;感慨,但就是说不出来。这说明,#25105;们的语文教学,必须对课文#20013;内涵的文化精神内容散点,进行#27178;向或纵向的归纳梳理,让其条理化#12289;系统化,让其便于储存记忆,#20415;于提取应用,长此以往#65292;积淀为一种语文文化素养底#34164;。
  语文中传统#25991;化的学习,需要专题版块化的积累#12290;
  一、前后课文间串联#24335;的总结积累
  学生学习了《陋室#38125;》,就认识了刘禹锡之类的古#20195;文化人在逆境中能够安贫乐道的#24773;怀;学生再学习了《爱莲说》,就#26126;白了周敦颐的浊世独立#65292;洁身自好的情怀;再学了#12298;五柳先生传》,学生就感受了#38518;渊明摆脱官场羁绊,追求精神自由#30340;情怀……教学时,我们再作一个横#21521;联系的串联评析,——中国古代文#20154;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儒家意#35782;便呼跳而出了。
  学#29983;读了《醉翁亭记》,知道了欧阳#20462;的太守之乐在于“众宾欢也”#65306;读了《岳阳楼记》#20043;后,学生知道了范仲#28153;倡导为人应“不以物喜、不以已悲#8221;,为官应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#19979;之乐而乐”;再读了67岁时的#38470;游还在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#39532;冰河入梦来”之后,——中国古代#25991;人“积极入世、兼善天下”的#20754;家情怀便跃然而出了。
  儒家情怀,诚心守仁,既有修#36523;的恬静宽和心态,又有治国的#24179;定天下理想。我们在此就可#20197;搞一个关于“儒家思想#8221;的专 题研究性学习了#65292;让学生彻底明晰儒家立命、修#36523;、知世的文化精神,对其有#19968;个较为完整的认识。
  二、课内向#35838;外引申式的总结积累
  历史上的有些文化情结,教材选#25991;只是片鳞半爪地有所#28041;及而己。我们教学中适#24403;作点课外延伸,整个系统的#38754;貌便颖然而出,全然透现。
  比如#22402;钓。
  课文中学过柳宗元#21644;张志和的垂钓精神。
  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#36394;灭。孤舟蓑立翁,独#38035;寒江雪。”柳宗元的垂#38035;中,铺天盖地的霜寒之气#31548;罩天地。飞翔的鸟儿不见了,行走#30340;山路没有了,天地间唯有皑#30353;白雪,但却有一位披蓑衣、戴#26007;笠,秉持鱼竿的汉子,端坐于#33337;头,稳然垂钓!可以#24819;见,这人钓的已不是鱼#20102;,他垂钓的是一种#31934;神,钓出了一股抗争恶劣#29615;境的凛然正气。
  “西塞山前白鹭飞#65292;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#65292;绿蓑衣,斜风细雨#19981;须归。”“烟波钓徒”张志#21644;,置身于苍翠之山,清澈#20043;水,花红鹭白的世#30028;里。这里,没有喧嚣奔往#65292;没有明争暗斗,没有忧馋畏饥#65292;没有上卑下戾,他垂钓的是#24736;然快活,垂钓的是逍遥自在。
  垂钓,很有意味。教#23398;就可以引申开去了#12290;我们再结合民间传说“姜太公钓#40060;——愿者上钩”吧。
  满腹经纶而无用武#20043;地的姜太公,其垂#38035;可谓感天地泣鬼神,有惊世之举#65306;以直钩钓渭水之鱼,不用香铒#20043;食,离水面三尺,这样整整钓#20102;56年之久!直到古稀之逾才#34987;周文王启用,成就了一番事业。
  姜太公垂钓#30340;是寂莫、等待,无为而为#12290;
  #21021;中有一篇课文《与朱元思书》:#8220;风烟俱净,天山共#33394;,从流飘荡任意东西。#8221;
  江山风月#65292;高土与共。教学后,完全可以在此#24310;伸一下汉代严光在此的垂钓生活:#23601;在吴均笔下美丽的富春江#28228;,汉朝时终年坐着一位#36523;披羊裘的垂钓者,他#26366;被当着汉光武帝刘秀的好朋友#22312;全国范围内悬赏缉察,他曾#34987;盛情相邀到了皇宫,他#26366;被历史破天荒地与皇帝同卧一张#24202;,甚至“以脚加于帝腹之上”#65292;朝廷邀他可谓虔诚备至#65292;可他还是拒绝了朝廷的邀请,#20173;回到富春山下七里#27895;钓他的酸菜鱼去了。
  隐居的物#36136;条件极端困难,生活十分艰苦。#21313;二年后,光武帝念念不#24536;,又再次聘他入朝辅政,他再次回#32477;,坚持野钓到底!寿登耄耆,安危#32780;逝。
  富春江,往#26469;多少名利客,筋枯血尽慕严光!严#20809;,垂钓的是闲散。
  关于#22402;钓文化,是绕不开庄#23376;的,高中学生都知道,#24196;子是个追求自由的人,他穿着打#34917;丁的粗布大衣,面黄肌瘦,#29983;活困难。为了改善生活#65292;常去濮水边钓鱼,细细线、#38271;长竿,心里那个盼啊,那个盼啊#8212;—游鱼呵,多多上钩吧,让自#24049;好好享用一顿鱼饱之餐!
  这时,楚王派来的两位#23448;员靠前相邀,说楚王“#24895;以境累矣”——去做#20174;此不再愁吃愁穿、万人向往的楚#30456;!人生的机会终于来了,但#30447;望着鱼线的庄子却头也不摆地反问#20986;一个问题:“据说你们楚国有个#24050;经死了三千多年的神龟,楚王用精#32654;的竹箱子装着它,用漂#20142;的丝巾盖着它,放它于神圣的#23447;庙里。你们俩说,这只#31070;龟是高贵地死着好呢,还是拖#30528;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#30528;好呢?”那两位官#21592;立即回答:“宁厦在#27877;水里活着。”庄子这时顺#21183;就拒绝了相邀:“往矣,吾将龟尾#20110;塗中!。”
  庄#23376;的垂钓——身心自#30001;!
   经过这么一#26803;理,关于垂钓的文化情#32467;(坚韧的意志、闲散#30340;心态、韬光养晦的策略等)学#29983;就有基本的轮廓了。
  又如#24544;孝节义
  初中学生学了《出师表》#20013;诸葛亮的忠,《三国#28436;义》中关羽之义,后来高中又#23398;习了《陈情表》中李密的孝,#12298;苏武牧羊》的节……是不是可以#25630;个“忠孝节义”的#19987;题?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   #20851;于魏晋风度,关于隐居话#39064;,关于……,完全都可以这么#26803;理的。
  三、专#39064;研究式的总结积累
  很多的文化点#65292;零星地出现在各册各单元各课文#35821;义之中,如果我们不作专题在教#23398;中研讨,学生的认识就是零星、#25955;乱、模糊的。
  如文化#20154;于山、于水,那是情有独钟,“#20161;者乐山、智者乐水”,#24456;多的情思就寄托在山水诗#25991;之中,我们教学时何不作#20010;“文人登山之慨”或“文人#20020;水之叹”之类的总结呢?
  “前不#35265;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#24736;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这是#20844;元六百多年时,陈子昂登幽州台#21457;出的“宇宙之无穷、人#29983;之渺小”之悲声。
  #8220;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#12290;”王之涣似乎明白#20102;人生进取的哲理。
  #26460;甫《登高》,“无边落木#28487;潇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#8221;,沧桑老者,羁旅天涯,#28385;眼凄凉,满腹有多少的苦楚啊!
  “独倚望江楼,过尽#21315;帆皆不是,斜辉脉脉水#24736;悠”。温庭筠代思妇#25234;发了等待归人的失望悲哀#12290;
  郁郁不得志的柳#23447;元,在排解忧愁的日子里,#26377;一天突然爬上了“不与培娄为#31867;”高高的西山之顶#65292;人到山顶我为峰,他感受到“悠悠#20046;与灏气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与#36896;物者游,而不知其#25152;穷”,“心凝形释,与万化冥合#8221;,遗弃了悲苦的人世,与上苍天#20154;合一的境界。 ——这是登#39640;的个人意识。
  “何处望#31070;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#12290;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,不尽长江#28378;滚流。”这是南宋辛弃#30142;登上北固楼发出的“风云变#24187;、世事沧桑”之叹。
  “四面河山来眼底#65292;万家忧乐在心头”,“会#24403;凌绝顶,一览众山水”,#25105;们读到了文人登高临远时那幅“治#22269;平天下”的用世胸怀#12290;——这是登高的社会意#35782;。
  这些,便是文人的高山之叹。#23681;月悠悠,我们现在假日里登#39640;望远,往往又有多少新出于#21382;史前人的窠臼?古人的高山之感,#25104;了一条文化风景线。
  观水,同样也是风景#32447;,文人见水不是水!流水滔滔#12289;滚滚向前,文人观出了几多的#25991;化情绪。
  “百川东到海,#20309;时复西归?”汉代人看出#20102;“一去不复返”的无奈#65307;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#23380;子观于河川而发出了时间#30340;紧迫感。“流水落#33457;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,李煜对流#27700;追寻人事物景的消逝;#8220;大江东去,浪淘尽#65292;千古风流人物”,苏#36732;面对滚滚长江慨叹着历史;#8220;人世几回伤心事,山形依旧#26517;寒流”道的是人事云#28895;,江山永恒的话题。
  “请君试问#19996;流水,别意与之谁短长?#8221;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#27754;伦送我情”,李白天才地将水#30340;深厚喻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了。
  这便是水,文化的水。
  语文的#25945;育,是一种“文化素养”#39640;低之说。我想,对某些东西理解了#12289;记住了,前后关联类#20284;的思绪理清楚了,临其身境,前人#24847;绪便不请自来,临场应用,#24352;嘴就来一大串,这可算是素#20859;吧。
  #19987;题积累,不失为显扬传统文#21270;,提升学生语文底蕴素养的好#26041;法。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#23398;科的学习,也影响着一个学#29983;整个人今后的发展。高中语文教学#26088;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,使其#20855;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#65292;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#23450;最坚实的基础,为学生人文素#20859;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。
      
  

参考文献


  1.中华人民共和国教#32946;部制订《普通高中语#25991;课程标准(实验)》[M],北#20140;: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
  2.笪#20304;领主编《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#24072;必读》[M],南#20140;:南京师范大学出版#31038;2005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