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键词】:质疑 释疑 因材施教
学贵在#8220;疑”,好奇心和求知#27442;是学生的天性。在小学数学教学#20013;,教师根据课堂情况、学生心理#29366;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,适时地提出#32463;过精心设计的问题,对于#22521;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。巧#22937;地设疑,可以集中学#29983;的听课注意力,使他们主动发现#38382;题、解决问题。
一、#33829;造质疑环境,鼓励大胆想象
“学贵有疑#65292;小疑则小进,大疑#21017;大进。”但是,目前#30340;课堂教学中,许多#25945;师还是串讲串问,没有留给学生#31215;极思维的空间。要将质疑引入课#22530;,教师必须更新观念,明确提问不#20165;是教师的权利,更应该使质疑成#20026;学生的自身需要。教#24072;在设计教学内容、教学#29615;节时,要以儿童的兴#36259;为出发点,有意识地#21019;设质疑氛围,使学生因趣生疑#65292;因疑生奇,因奇生智#12290;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,#21487;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,挑#36215;矛盾,让学生产生#38382;题;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#36341;中发现问题;也可#20197;通过设计开放性数#23398;问题,让学生展开#24819;象;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、归纳#12289;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……
教师可#20197;根据实际情况,因材施教。#22914;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#35752;论,可让自卑、胆怯的#23398;生在小组内提问,锻#28860;他们的胆量,树立其自信#24515;;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#29983;,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,再#29031;着念,循序渐进,#19981;能要求过高,急于求成,使其失#21435;信心;对于课堂上来不#21450;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,#21487;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#38382;题、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。这#26679;,学生提问题的积极#24615;就能得到保护,提#38382;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,逐#27493;养成敢想、敢问、敢说#30340;习惯。
二#12289;授人以“渔”,探寻“疑”点
教师应注意质#30097;的“言传身教”,还#24212;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。教师要#25945;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#30340;衔接处、学习过程的困惑处、法则#35268;律的结论处、教学内容的#37325;难点处、概念的形成过#31243;中、算理的推导过程中、解题思路#30340;分析过程中、动手#25805;作的实践中等,还要#35753;学生学会变换视角#65292;既可以在正面问,也可以从反#38754;或侧面问。即无处不可#29983;疑,无时不可生疑。#22914;可让学生这样想:#8220;概念”为什么这样表述?#33021;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?在概念#20869;涵的挖掘、外延的拓展上质疑。#22914;,在教学“分数工程问题”时,可#38382;“为什么可以用单位‘1’来代#26367;具体的数据”。教师要鼓励学生对#20219;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,或提出与众#19981;同的看法,甚至提出其他学生#25110;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,这是#23398;会质疑的关键。有时学#29983;质疑的涉及面广,显得#8220;多而杂”。这时,#25945;师要组织学生讨论,哪些问题问#24471;好,哪些问题不着边际#12289;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,引导#23398;生逐步由“多而杂”变为#8220;少而精”。只要引#23548;得法,学生就能有所发现,逐渐#23398;会质疑。
#19977;、明确目的,正确释“#30097;”
“疑难”#23545;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#20840;没有能力排除的。#8220;有疑者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#36827;。”质疑是手段,释疑才#26159;目的。如果对学生#30340;质疑置之不理,将压抑学#29983;的积极性。释疑的方法不妥#65292;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#20316;用。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#20110;回答,更不能轻易#21542;定。遇疑不慌、处疑不惊,不#21463;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#21046;,因疑引疑,设新疑释质疑#65292;会收到比完成几道#24041;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#26524;。
例如:在教学“万#20197;内笔算减法”时,教学#36827;入练习作业之前,#25945;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#30097;问难。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#65306;“老师,四位数的减法,可不#21487;以从高位减起?”这#26159;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,#20351;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#25237;去了惊异的目光,面对学生提出#36136;疑的问题,教师首先让大#23478;猜一猜“从高位减#36215;”是不是可行的,当学生的意见#19981;一产生矛盾冲突时#65292;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#39064;作为新的探索材料。接着,教师耐#24515;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。在组#32455;交流时,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#35265;,其过程是循循善#35825;、步步到位,使学生经#21382;了“猜想(假设)—论证—实#36341;—结论”这样一个#35748;知过程,体现了“最有价值#30340;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”。#26368;后,教师通过问题“课本上#20026;什么选择了从个位#20943;起”来小结,引导学生对两种方#27861;进行比较,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#27861;尽管是可行的,但由于操作繁琐,#25928;率低下,一般是不#21487;取的。这样的结果,既使#23398;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#33719;和意义,又没有给质#30097;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#36857;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四#12289;发挥主导作用,做好质“疑#8221;
要使学生#20570;到非“疑”不质,是“#38590;”才问,置学生于“#24868;”“悱”状态,使学生不得不#30097;,要注意如下控制:
1、时间控#21046;。首先,要把握质疑的时机,特#21035;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#65292;让学生质疑。其次#65292;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#30340;思考时间,才能有所发现#12290;三是,准许学生有疑#23601;问,不懂就问,不要拍打乱原#26469;的教学程序。四是,要防止时#38388;不够,学生“问”一无#25152;得,或尚未“解惑”,#27969;于形式走过场。
2、对象控制。#36136;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,#8220;好、中、差”兼顾,尤#20854;要鼓励学困生质疑。学困生有#33258;卑感,即使不懂,#19968;般也不敢问,这样得不到及时补#25937;,以后问题越积越多,#26356;无从问起了。
3、范围#25511;制。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,既要#25299;宽范围,又要进行范#22260;控制,不能漫无边际,要#20570;些思维方向的引导,让学#29983;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#28857;上。实践证明,作好有效#25511;制才能使学生提出#26377;效的问题,这是培养学生质#30097;能力的重要措施。
总之,小学数学教#24072;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质#30097;能力的培养,努力实#29616;学生与教材、与教师、与#21516;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的互#21160;,带着疑问去听课,带着#30097;问去寻求解题的方法。只有这#26679;,教学目标才会更#26126;确,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。
参考文献
#65306;[1], 何平,小学数学#35201;培养学生的质疑能#21147;,《小学数学》 2001,3
[2], 张东伟, 质疑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#31995;浅析,《教育新干线》 2003,5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