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键词】语文味; 情感体验#65307; 教学语#35328;; 多媒#20307;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#31243;改革以来,课改理念#23601;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#22823;教师的心房,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#26426;与活力,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#8220;课改”的浪潮之中#65292;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#24335;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#24565;、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#26631;准。由此便有了公#24320;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#30340;讨论场面,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#26377;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。#22823;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,演绎#26032;的课程文化。可是,就#22312;这诠释、演绎之中,又使我#20204;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#12290;于是,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#30340;现象,形式上的刻#24847;追求渐渐冲淡了语#25991;素养的本位要求,使语文教#23398;变了味。
1 语#25991;教学变了味,失去了“语文味”
(1)语文课变成了思#21697;课、自然课。(2#65289;语言训练不落实,课件代#26367;了语言训练。(3)脱离文本的讨#35770;太多。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#12290;文本还没弄清楚,就塞进了一些课#22806;的东西。(4)合作探#31350;流于形式。课堂上热闹非凡,对小#32452;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,不能#21508;尽其责。
我在某市“#26032;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”中看#21040;这样一个镜头:
师:下#38754;就文章作者是小孩#12289;中年人还是老人,请#21516;学们分组展开讨论.”(《山#20013;访友》)
于是全班#23398;生分成若干小组,大#23478;七嘴八舌展开讨论…….看着轰轰#28872;烈的讨论场面,教师不禁#21916;形于色。面对如此热闹场#38754;,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?#38590;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#25105;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#23398;习方式吗?
同样,在教学《山#20013;访友》这篇课文时,有一#20301;教师运用课件,以卡通动画#30340;形式,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#32534;辑成动画片,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#36175;课,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,#25105;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#33510;之余,不由又问:这种直白式的#28436;示课件,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#30340;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,强#35843;学生的个性体验,培养学生语文素#20859;的新课程理念教学?
随着新课#31243;改革的不断深入,像上#36848;“热热闹闹走过场,轰轰#28872;烈搞形式”的现象屡见不#40092;。“语文课到底该#24590;么上?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#30340;语文课?”这些问题一直困#25200;着广大语文教师并亟#24453;解决。
2回归本色,重拾“#35821;文味”
#35821;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#12289;非常玄乎。我们要从语言#20837;手。从品味语言达到运#29992;语言,在日常教学中,着眼培#20859;学生语文素养,引领学生获得#24863;受,体验情感、理#35299;见解,使之转化为智慧,#26368;终积淀文化,形成自#24049;丰富的精神世界。#8220;语文味”是语文教学#24212;该追求的一种境界。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对语文#23398;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#27714;: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#65292;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#65292;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#20013;的独特体验;语文是实#36341;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语#25991;实践能力;语文课#31243;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#19981;同的学习需求,倡导自主#12289;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#24335;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#22522;本理念,笔者认为:真#27491;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,应突出#35821;文本位,以学生为主体,培养学生#30340;的语文实践能力,提#39640;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在另一次交流会中#65292;我有幸听了我校一位#24180;轻教师的一节新课程#30740;讨课《山中访友》,其教学#36807;程如下:
2.1感悟与熏陶
执教者#20197;一幅幅山林美景,配乐朗诵#35838;件,充分调动学生视、听#31561;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,使学#29983;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#65292;体验意境。
2.2整体感知
作者文中#35775;了哪些朋友?说说这些朋友各具#20160;么特点?让学生走进意#22659;,融入课文,理解文章#30340;内容。
2.3体验探究
“你喜欢#23665;中的那些景物?为什么?说说你的#24863;受。”融入课文,突出自我感#24735;,自我体验,引导学生进一#27493;深入课文。
2.4拓展、#21019;造
“#20570;生活中的有心人,不仅山#26519;有友,身边也有许多可亲#12289;可爱的朋友。一株小草、一朵野#33457;、一座小石桥等,你能对他#35828;几句话吗?”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从课文中#36208;出来,进入生活,在课件的配#21512;下,使学生用心去感受,体验世界#65292;在学习课文之后,使语文#30340;外延延伸,去拓展、去创造。
2.5现实与#24605;考
“#38754;对人与自然的现实,说说你的看#27861;。”对此展开讨论,明辨是非,培#20859;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整个教#23398;过程,没有无谓的讨论,没有热#38393;的场面,在一些喜欢热闹的同行眼#20013;可能会有互动性不够之类的#35780;价,但本人认为这堂#35838;处处扣住了《山中#35775;友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,#20351;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#26579;,培养了听、说、#35835;、写的语文实践能#21147;,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,尊重#24182;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#21644;体验,提高了审美情趣#65292;突出了语文的本位,确是一节不#21487;多得的语文课。
3“语文味”从#20309;而来
3.1品味语言,#24863;受语言文字的魅力
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#38190;而精彩的语句,引导学#29983;细细品味,深切感悟品味出语#35328;文字的精妙之处,感悟#25991;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。学生在这样#21697;味、感悟的过程中,逐渐走进文#26412;,走进作者,感受#35821;言文字的精妙,获得体验与感悟的#26041;法及能力。这样的执教,#36825;样的课堂充满魅力。
3.2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#21270;积淀,多角度、多层次去理#35299;、鉴赏课文。
语文味应体#29616;在教师引导学生凭#20511;自己的经历、阅历和文化#31215;淀,去体味、感悟#20316;品,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#65292;多角度、多层次去理解、#37492;赏作品,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、#25991;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,#24182;产生强烈的阅读欲#12289;创作欲,这样,在长期的濡染#20013;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,触发学生#30340;灵感,丰富学生的#31934;神世界,涵养学生优美的#25991;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#39118;度。久而久之,学生身#19978;洋溢着浓郁的语文#21619;即文化味,学生的语文能力#12289;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、#20581;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。
3.3语文#21619;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#32654;感的个性化语言。
我们知道,不管语#25991;课堂教学改革如何,语文课永远#22995;“语”,语文课永远是教师、学#29983;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#24605;想、情感的交流。这就要求#35821;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、深厚#30340;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#37325;“品味作品语言”。记得在南宁市#26089;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,有的规#33539;严谨,给人儒雅正宗之感;#26377;的激情满怀,以激情唤起学生的#28608;情。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#20154;而异,但在教学过程中#65292;我认为教学语言应#35813;是因文而异,因意而别。因#20026;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#35821;言的艺术,其风格也是#22240;文而异,因意而别的。因#27492;,在教学说明文时,宜以#20934;确、简明、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#23398;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;在#37492;赏诗歌时,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#35843;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#34164;涵的或哀伤、或思念、或憧憬、或#35892;责、或幸福的情感体验;#22312;分析议论文时,教者语#35328;更要严谨、周密等等#12290;
综上所#36848;,一堂好的语文课,就#24212;回归本色,充满着犹如扑面#32780;来的春风般的“语文味#8221;。语文味越浓,课就越#22909;。语文课的最大悲哀#26159;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#33853;。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,增加#33258;己的文化底蕴,使语文课#22530;洋溢着人性的光辉,彰显着聪#26126;和睿智。
智慧的交融、#20010;性的张扬,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,#27969;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,#25105;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#25991;本位教学,把语文课上出语文#21619;。
参考文献
#65339;1]程少堂:《语文味:中国语文#25945;育美学的新起点》《#20013;华读书报》2003年7月16日
[2]《语文味品#21634;教学与教师修养》姜国忠 《语文教#23398;与研究》教师版 2005.02
[3]秦#24314;新:《个性化与语文味》 《语文教学与研#31350;》 2004.03
[4]陶成生#65306;《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#12299;,《中学语文教学》2002年第12期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