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具有思维定势,物#29702;学习同样避免不了思维定势的影#21709;。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#19968;面也有消极的一面。促进积极#30340;思维定势,克服和预#38450;消极的思维定势,是#23398;好物理学的关键环节。
1.思维#23450;势的积极一面
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#32463;验的总结和在学习或认知过程中#25484;握的知识或规律,对于学生再#27425;学习新知识会产生正迁#31227;。因此,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#24605;维定势对帮助他们快速准确#22320;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巨大的积极#20316;用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#65292;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#24605;路教给学生,使学生头脑中#24314;立起特定指向的“定势#8221;从而是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#35299;决同类问题。
例1如图:#19979;面三个不同形状容器#30340;底面积相同,各装有1千克#30340;水,哪个容器底面受到#30340;液体压强最大?
此题如果#25105;们利用压强的定义式p=F/S来做,与相应面积S对#24212;的压力F很难确定。如果#25105;们用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=ρgh#26469;解,g为常数,密度ρ是定#20540;,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产生的压#24378;只与液体深度h有#20851;了,答案显然为乙。从而加深了学#29983;对公式意义的认识,为学生建立#36215;正确的思维定势——液体#20869;部液体产生的压强#22312;液体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只与液体#28145;度有关。
事实上,通#24120;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后面的#25552;示都是给学生制造正确方向的思#32500;定势。因此,我们在“给思路#8221;、“教方法”的同时,一#23450;要注意“思路”和“方#27861;”的代表性和灵活性,#36825;样才能在发挥思维定势积#26497;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#25233;制它自身的消极作用。
2.思维定势的消极#19968;面
2.1前概念的存在#65292;造成学生在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产#29983;负迁移。
所谓前概念是#22312;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,通#36807;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#31181;非科学概念。这些概念在形成#30340;过程中没经过科学的思维#21152;工,只是根据事物表面现象作出的#20027;观判断和总结,结论#19968;般是错误的或片面的。正是#30001;于前概念有这样的缺#38519;,造成它对新知识#30340;不良影响。
例2:#22312;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说某事物#37325;多少公斤,而我们#21448;知道“重”是指重量,“公#26020;”是质量的单位,这样#20415;把重量和质量混淆了。由#27492;产生的思维定势,将不利我#20204;对质量和重量概念的理解。
2.2先学的#31185;学知识对后继科学#30693;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#36127;迁移。
现代的迁移理论#35748;为:学习的过程是新#30693;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相#20114;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。已#26377;认知结构和内容能够对新知识#30340;学习产生消极影响,这也是思维#23450;势消极作用的另一#31181;表现。例如,由欧姆定#24459;得出的导出公式R=U/I#65292;对于这个公式有人便#24471;出结论:电路中电阻的阻值#22823;小与它两端的电压成#27491;比,与通过它的电流成#21453;比。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#30001;于将先前所学的数#23398;知识僵化地用到我们现在所#23398;的物理量度公式的分析中#65292;从而失去了物理量度公式的物#29702;内涵。事实上,电阻#30340;大小是电阻本身的一种属#24615;,只与其材料等因素#26377;关。我们可用电阻两#31471;的电压和通过它的#30005;流的比求出它的电#38459;值大小,但它并不是电阻的定义式#65288;定义式为R=ρL/S).#22312;同一电路中当电阻两端#30005;压增大几倍时,通过它#30340;电流也增大几倍,显然电阻值#24182;不与电压成正比,也不与电流#25104;反比。类似的公式还有#961;=m/V,v=S/t等,都是有其物理内涵的#12290;仔细分析公式产生的物理过程,#25235;住其物理本质,是克服旧#30693;识对新知识的负迁移,预防思维定#21183;的一种有效措施。
2.3思维习惯的稳定性造成#30340;思维定势
思维从不同#30340;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种类#65292;如发散思维、集中思维、抽#35937;思维、形象思维、正向思维#12289;逆向思维、直觉思维#12289;逻辑思维等多种不同的形式。在长#26399;的生产实践和学习过程中,每个#20154;都自然不自然地养#25104;了自己的思维习惯。#26377;些人遇到问题总喜欢从结#35770;出发,采取逆向思维的形#24335;;而有些人则喜欢循规蹈矩的#20174;已知出发寻找答案,#37319;取正向思维。这种思#32500;习惯的形成便是一种“定#21183;”。而这种定势并不都有利#20110;问题的解决。
再#26377;思维的稳定性或者说是持续性#20063;是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之一。#20363;如,学生刚学了一个公式后总喜#27426;用这个公式试着解#20915;碰到的所有类似问#39064;。这种思维定势造成#20102;解题思路的狭隘性,使解题过程繁#29712;或出现错误。这就像#25105;们在多次感知两个不同重#37327;的铜球后,对两个相同#37325;量的铜球也会感知为不相#31561;。可见,思维本身的“惯性#8221;使先前的思维方式或内#23481;被“嫁接”到后继认识中,对#21518;继认识活动就造成了消极#30340;影响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思维定势的消#26497;作用并不是只以一种#24418;式表现在一个问题中;对#20110;一个问题产生思维定#21183;的原因也是来自多方面的,各因素#20114;相交织、融合造成了#24605;维定势产生的复杂性。
3.思维定势消极#20316;用的预防和消除
要克服和预防思维定势#65292;我们就必须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。#25130;断其来源才是克服和预防其消极作#29992;的有效措施。
首先,由于前概念大都#26159;错误或片面的,这就要求我们#22312;日常生活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,不#35201;想当然地作出判断#65292;要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严#23494;的推理过程。
其#27425;,要使学生建立稳固的学#20064;基础,广泛地学习多方#38754;的知识,扎实地学好每一项#20869;容。知识的缺陷是产生思维定势#30340;主要原因之一。在分析问题时要全#38754;,不可忽视已知条件和人为多加已#30693;条件。通过帮助学生全面细致#22320;分析新旧知识间的相同、相似、#30456;异之处,明确其联系,尽量#20943;少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#30340;负影响。这是预防思#32500;定势的第二条有效途径。
最后,针对思维定势#20135;生的第三种原因,我们应该培#20859;学生学习中的良好思维方式#65292;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,培养#23398;生思维的灵活性,综合地运用#22810;种思维方法,不拘泥与一种单向#30340;思维方法。
培养发散#24605;维能力,对预防思维定势具有极大#30340;作用。那么,我们怎样#22521;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?可从三#26041;面入手:
3.1通过“#19968;题多解”、“一题多用”、“#19968;题多变”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和锻#28860;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、诱导学生能#20174;不同角度,不同侧#38754;充分调动各方面知识,用多种#19981;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#12290;
3.2培养学生既看#25972;体,又看局部,从整体中透视局#37096;,从局部中统观整体的思#32500;方法。这也是发散思维和集中#24605;维辩证结合、统一应用的过#31243;。
3.3利用“脑筋#24613;转弯”的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#32500;的灵活性。教师平时要注意收#38598;和积累一些易受思维定势消极#24433;响的例子,使学生上当#65292;从而提高学生的“免#30123;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