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109 日期:2023-12-13 来源:论文网
  摘要:文#23398;主题的发生,似乎早有#23450;论,但随着社会的#21457;展进步,人们认识#30340;不断深入和完善,对#25991;学主题的发生,又产#29983;了诸多让人思考的问题,如接受美#23398;、召唤结构、鉴赏结构、#20027;题发生模式等,直接影响着人#20204;对文学主题发生的认识和理#35299;,文学主题发生成为#19968;个动态的、不断变#21270;着的不定量。
  关键词:主题#21457;生 接受美学 审美鉴赏
  
#12288; 文学的主题问题,是文#23398;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#35201;问题。长期以来,#26377;的文学理论教科书认为主题是#8220;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#26469;的主要思想”。或者说“#20027;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#30340;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”#12290;至今,我们看到的一些文艺#29702;论著作和论文还在重复着这种#35266;念,认为主题是作品的客观属#24615;,它们生成以后就永世#19981;变;主题的发生只能是作者的#21019;造,和读者无关。这#31181;说法,是否符合文学创造和文学欣#36175;的实际,究竟有多少科学#24615;?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#20135;生,随着人们认识#30340;不断深入,以及文学观念的#19981;断变革和更新,人们理#25152;当然地对它提出了怀疑#12290;
  
  1#12289;接受美学对流行主题观念提#20986;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科#23398;认识论告诉我们,在分#26512;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时候,要#26377;全面的观点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#35266;点。具体地说,运用#20840;面的观点,就是要把文#23398;现象看成一个完整的#26377;机动态过程,把生活→作者#8594;作品→读者看成一个完整#30340;文学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;用联#31995;的观点,就是要把作者、作品#12289;读者、生活这几个子系统#30475;成一个既不同、又密切#32852;系的整体,并通过作家(生#27963;和作品之间)、欣赏(#20316;品和读者之间)、实践(读者和#29983;活之间)这三个中介环节,相#20114;制约、相互包容、#30456;互过渡,形成一种全新的整体#21151;能系统;用发展的观点#65292;就是不能把这个系统及各#20010;子系统看成千古不#21464;的平衡模式,它们会在不同的时#31354;,都可能变化、转化。#25442;句话说,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#20214;下,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能#21457;展变化,并引起其他子系统和#25972;个系统的发展变化#12290;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体系的#25972;体作用所引起的。按#29031;这样的认识来考察文学主#39064;的传统解释,就不难看#20986;它的根本缺陷:一是静止地#12289;孤立地把主题界定为作品本身所#21253;含的纯粹的客观因素,从#32780;否认了作品本身的主#20307;能动性,和作品与读#32773;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,似#20046;读者只是象机器一样被动#22320;接受作品本身所包含的#24605;想意义,否认读者阅读的主体能#21160;作用(再创造作用)#12290;二是把主题界定为作品#30340;主要思想和中心思想,就不#21487;能对作品所包含的#20016;富复杂的思想内容作#20986;全面而深刻的概括。一个真正的#33402;术品,必然蕴含着#26497;其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思想、#24773;感内容,很多作品是很难用这种#20256;统的主题界定办法概括#30340;。托尔斯泰就说:“#20551;如我想用语言来说#20986;我原来打算并用一个长篇#21435;表现的那一切思想,那么#65292;我应当从头去写我已经写完的#37027;部小说。”所以,不#23569;作家干脆认为自己的作品#27809;有什么主题,甚至认为#25991;学作品根本不应该有什#20040;主题。由此可见,#20256;统的主题概念已经远#31163;当代人的审美实践#27963;动,失去自身的生命力。
  #20174;二十世纪开始,不少批评家和美#23398;家开始注意到文学活动#30340;整体性与动态性,新#30340;阐释学就倾向于承认主观成分的积#26497;价值,结构主义也认为,要从#34920;层结构走向深层结#26500;,就必须突破固守作品本#25991;的狭隘观念,强调任何作品只#26377;在文学总体中与其#20182;作品相关联,才能真正显示#23427;的意义,从传播学来看,#21508;种传播模式都“逐渐#20174;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#29992;于一个接受者,变成考虑一个接#25910;者是怎样对待传播”。#36825;些理论不见得完全正确#65292;也未必象法国批评家罗兰·巴尔#29305;所说的那样,“读者#30340;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#20026;代价”。但这些观点都意识到#20316;品的意义和作品以外的#35835;者有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。
  真正赋予#35835;者在审美过程中以主体#20301;置的是接受美学。它认为,整#20010;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#36816;动过程,在这一过程中,#35835;者的阅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#33410;。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作#29992;,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#24471;以实现。在接受美学#30475;来,一部作品在未进入接#21463;过程之前,还不能算#26368;后完成。
#12288; 接受美学还把文学活动中的“作#23478;——作品——读者#8221;这三个环节作为一#20010;动态实现过程来把握。#25509;受美学的创立者、联邦德国的汉斯#183;罗伯特·尧斯指出:#8220;在作家、作品和读#32773;的三角关系中,后者并不#26159;被动的因素,不是单纯的作出反#26144;的环节,它本身便是一种#21019;造历史的力量。”这就是说,#38405;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被动#22320;由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#36755;形象和意义,而是一个读者#33021;动地再创造过程,是读者进入审#32654;状态后对作品的总体把#25569;,它唤醒作品字句所包含的#24847;义,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,#26368;后达到一种创造性想#35937;的艺术境界。这种再#21019;造就是一种重新发明#25110;发现,它和作者创#36896;作品是同样崭新、同样独特#30340;行为。此时“观赏者#30340;想象不仅具有调节#21151;能,还有构成功能,它并非在#20570;游戏,它只是被吁请越过#33402;术家留下的痕迹,#37325;组美的对象”。可见,读者#30340;阅读绝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被动行为#65292;它往往会对一部作#21697;的本义进行“更动、修#27491;、改变、或者甚至#24178;脆重新制作”,这#26679;,接受美学就向我#20204;道出了“作品向读者生成”这一#39047;为深刻的美学见解#65292;从而为科学地解释文学主#39064;迈进了重要的一步。
 #12288;
  2、#20027;题发生的召唤结构、鉴赏结构#21450;新质 接受美学肯定了读#32773;阅读对文学主题产生的创造作用#12290;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,而#26159;在作品诱导下的一种再#21019;造。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:#8220;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。”因而“#20219;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。写#20316;,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#35835;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#31034;转化为客观存在”。这种“召#21796;”不是被动地受制于读者的从属因#32032;,而是文学的张力系统的一个重要#29615;节。“作者要求于读者的不是#35753;他去应用一种抽象的自由#65292;而是让他把整个身#24515;全部奉献出来,带着他的情#27442;,他的成见,他的同情#24515;,他的性欲秉赋,以及#20182;的价值体系”。
  作品#30340;“召唤结构”可以分为表#23618;结构、中层结构和#28145;层结构三部分。表层结构指作品的#25991;化种系、文字种类、体裁形式、语#35328;风格、表现手法等因素,这是#19968;部作品的外表形态#65292;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作品#30340;外在标志。中层结构指#20316;品的人物形象、情节安排、#24847;境情趣以及由此呈现出来#30340;生活、情感、思想、伦理等#20869;容,由此构成不同于#20854;他作品的内在特征。#28145;层结构指包孕在作#21697;中的、由作家创作的非自觉#24615;和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所形成#30340;意义空白、无意识内容以及#24847;识、情感、伦理内容中的#29420;特意蕴,它决定了不同于其#20182;作品的本质特征。
  读者的鉴赏结构#20063;叫审美心理结构,#23427;是人们“文化心理结构”的最#39640;层次,由四个部分组成。一#26159;感知层。这是由个人先天素质和生#27963;经历等形成的对社会#20154;生的感性积累层次。它受遗传素#36136;、家庭影响、经济状况#12289;生活条件、个人经历、#32844;业特征、情感体验、性别差异等#30340;制约和影响。这些因素构#25104;了一个人的丰富独特的人生感受#12290;这是主题发生的基#30784;条件。二是理知层。这是指对#33258;身的理知机能进行教育和培养所形#25104;的结构,如教育水准、文化#32032;养等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这是主题发生机制的中心层次。#19977;是鉴赏定势层。这是由感知层#12289;理知层的各种因素#30340;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审美期待,它#38598;中表现为由读者的阅#35835;经历、范围、习惯所形#25104;的鉴赏趣味。这是主题#21457;生的直接作用层次。四是审美无意#35782;层。这是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#12289;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在审美#24515;理中形成的无意识层,它#26159;鉴赏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,#20316;为背景,对主题的发#29983;起着一种无形的制约作用。
 #12288;从以上的分析中,我们可以看出#65292;文学主题从本质上讲#65292;是一种生成。它受制于#20027;客体两方面的条件,存在于读者的#38405;读实践过程中,是一种不断的#8220;建构”过程。可以粗略描述如#19979;:
  第一步,读者在开始#27427;赏作品时,首先调动#36215;自己的审美感知力来感知作品的#25991;字、结构、节奏、#38901;律等形式因素,获得对#20316;品形式美和意象美#30340;具体感受,享受到感#23448;情绪上的愉悦。第二步,读者#22312;召唤结构提供的审美信息的刺#28608;之下,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#35299;力去把握作品的具体历史内容,#24182;把自己的经验和知#35782;融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#12289;联想和思考之中,#21457;现“自我”或“他我”#29983;活的折光和投影,发现这种生活#30340;充实或空虚、丰富或单调,发现#8220;自我”心灵世界的真假、善恶与#32654;丑,由此,逐步获得一#31181;历史感和理性的满足。第三步,#35835;者主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#21435;领略、探究作品的象征意#34164;,并不断通过广泛的联想活#21160;,在对象的观照中发现“#33258;我”。并以直觉顿悟的心理方式,#24863;受宇宙人生中的无穷无尽的真#35867;和奥秘,从而产生一种#8220;超我”的心灵自由感。#36825;时,文学的主题也就真正#21457;生了,这就是这种自由感所#34164;含的深层意味。
  既然我们#25226;主题界定为属于审美发生学#30340;范畴,那它和传统的主题概念相比#36739;,当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新#36136;。这种新质概括起来有三个#29305;点:一是主题发生的个体性。既#28982;主题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#25165;能发生,而读者的阅读过程#26159;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体#23454;践过程,同时每一个读者的鉴赏#32467;构都是不同的,因#27492;,具体的主题发生就#24517;然呈现出个体性的特征。二是主题#21457;生的直觉性。主题发生从心#29702;发生的角度来讲,它是#24863;知、想象、情感、理解等多#31181;心理功能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#23457;美理解,它虽然溶入了读者的各种#29702;性意识,但这种理性意识如盐溶于#27700;,所以表现出的是#19968;种直觉顿悟状态。三是主题发生的#21160;态性。不管是个人的一次阅读#36824;是社会的多向阅读和多次阅读#65292;主题从实质上讲都#26159;一种不断的建构过程,它的生命#21482;存在于不断建构的运#21160;过程中,一旦建构终止,主题的#29983;命也就告一段落。
  这里#38656;要补充说明的是,第一,个#20307;性决不等于随意性。它是以作品“#21484;唤结构”的指向性、特定历史#38454;段生活内容的规定性和一定社会#23457;美范式的制约性为条#20214;。不管主题发生的个体性是相同、#30456;近或相反,它们都不#33021;离开作品的指向性,都#26159;以作品指向的范围和方向#20026;依据,形成的一个放射性的立体#32467;构。第二,直觉性并不意味#30528;对主题不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#12290;一般读者并不要求对主题发生进#34892;抽象的理论概括,#20294;是作为特殊读者的批评家就#19981;同了,他们具有高度完善的理论系#32479;,从心理功能上说,他们又#26497;善于在头脑中接通直觉顿#24735;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联#31995;,而且还善于把内在的#36923;辑思维成果外化为系统的语言#31526;号,他们就可以在主#39064;发生的直觉顿悟的基础上进#34892;抽象概括,从而形成对主题的理#35770;观念形态。第三,动#24577;性不等于不存在相对稳定#24615;。每一次具体的主题发生都#26159;一个处在运动过程中的无序#32467;构,而每一次科学的理论概括#21017;形成了相对平衡的有序#32467;构。因而文学的主题发生#23601;成为一条永远发展着#30340;运动链:动态→相对平衡→新的#21160;态→新的相对平衡#65292;这样循环往复,成#20026;一种永恒运动的生#21629;系统形式。
  
  3、主题的横#21521;发生、纵向发生及一般#27169;式 对文学的主题发生仅仅作出#19968;般的理论概括还是#19981;够的。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#65292;情况要复杂得多,文学的主#39064;发生呈现出千变万#21270;的多种形态和层次。可以从这样#20004;个方面来进行描述:
  3.1 文学#20027;题的横向发生。这是指#19968;部作品在社会的不同阶级、不同#38454;层、不同读者阅读过程#20013;的主题发生。由于主题发生受#30528;一定时代的社会生#27963;内容和人们审美意#35782;的制约,因此决定着它可能有的深#24230;和广度;同时一个#20316;品在社会某些层次的传播,也影响#30528;主题个体发生的实#38469;的深度和广度。这就决定了一#37096;作品的主题横向发生#24517;然呈现为一种多元结#26500;。而主题的个体发生由#20110;受到个人的人生理想、生活经#39564;、理论素养、职业#29305;征以及鉴赏习惯等因素#30340;影响,更是呈现出千#24046;万别的不同层次。
  正是由于以上各#31181;因素的不同作用,因而同#19968;作品在不同阶级、不同阶层的#19981;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就#20250;有不同的主题发生。正#22914;鲁迅先生所指出的:“#19968;部《红楼梦》,单是命意,就因读#32773;的眼光而有种种:经学家看见《易#12299;,道学家看见淫,才子看见缠绵,#38761;命家看见排满,流言家看见宫#38385;秘事……”这就形成了“一千#20010;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#22982;雷特”的情况。当然,这#19968;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#26679;不同,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#65292;而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什么人。#25991;学作品的主题发生和#20854;召唤结构的指向性是有着不可分割#30340;紧密联系的。
  3.2 文学主题的纵向#21457;生。这是指一部作#21697;在不同时间范畴里的主题发#29983;。它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微观的纵#21521;发生,指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#37324;对同一作品的主题发生;一种#26159;宏观的纵向发生,指同#19968;作品在不同时代、不同社会的#20027;题发生。微观发生是宏观#21457;生的基础,宏观发生是#24494;观发生的概括和升华#12290;
  先看微#35266;的纵向发生。个体的每一次主#39064;发生后,都有改变原有鉴赏结构#20027;题发生机制的可能。或者由于理#35770;家对文学主题的抽象概#25324;的影响,或者由于生#27963;经历的丰富、情感体验的深入#21644;理论素养的加强,特#21035;是受不同阶段人生需求(如少年时崇尚侠义豪骨、#38738;年时追求理想爱情、中年时#24378;化自我实现)的影#21709;,对文学作品的再次阅读就形成#20102;一次新的主题发生。这种发生#25110;者是肯定原来主题发生的#21516;向发生,或者是否定原来主题发生#30340;逆向发生,而比较多的情况#26159;进一步深化原来的#20027;题发生,从而使个体的主题发生形#25104;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建构过#31243;。
  再看宏观的纵向发#29983;。前边说过,一部作品主题的横向#21457;生,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会形#25104;一个围绕作品而形成的多层次相#23545;平衡系统,这一系统结构的内#21270;形式是对人的心灵的塑#36896;,它的外化形式则是#20154;们的社会实践活动。由#20110;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,由于新的更#39640;一级的社会审美范式的建#26500;,就决定了同一部#20316;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形#25104;新的主题发生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#24573;视作品“召唤结构”的功#33021;。一些作品由于其#26412;身能量的有限性,#22312;一定时期,它的生命就可#33021;终止;而真正的艺术杰作,由于#20854;深层结构中蕴含着的无比丰富#30340;思想情感内容,就可#33021;使其主题世代发生#32780;难以穷尽,而这正是#24418;成主题发生动态性的重要#21407;因之一。
  根据以上分#26512;,我们可以推导出文学作#21697;主题发生的一般模式;
 #12288;第一级:作品→横向发#29983;→多元主题系统→相对#24179;衡态;第二级:相对平#34913;态→纵向发生→多层#27425;动态主题系统→高一级相#23545;平衡态。其中第一级是文学#20027;题发生的平视图,第二级#26159;文学主题发生的立体结构#12290;
#12288; 总之,文学鉴赏过#31243;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。#25991;学作品并不是一个“#29420;立自在”的价值实体,没有经过#35835;者鉴赏的作品不能算是真#27491;的作品;而每一个鉴赏者都有自己#29420;特的生活经历与审美经#39564;,因而也就有他与众不#21516;的审美眼光、趣味#12289;理想、尺度、需求和能力,这样#65292;一部文学作品就不可能对所有读#32773;都“一视同仁”,用尧斯的#35805;说,就是它决不是对“每一#20010;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#8221;。明乎此,我们也就不会把#25991;学作品的主题看成一成不变#30340;机械模式了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