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098 日期:2023-12-12 来源:论文网
凡提到中学#35821;文教学,人们都觉得语文谁都#33021;教,无非就是听、说、读#12289;写几个环节,但谁都难#25945;好。这也是语文老师们一种切#32932;之痛的感受:语文教学费#21147;不讨好!也确实如此#65292;课堂上老师分析主题、情节、结#26500;、人物形象,讲得喉干舌枯,其#32467;果学生还是该读的读#19981;来、该背的背不出、该#35828;的说不出、该写的写不出,收#25928;甚微。就其原因,笔者认为#38500;学生本身语文基础#24046;、语文感悟能力差外,更#37325;要的是教师语文教#23398;的方式和档次没有提#21319;上去。如果将语文#25945;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#65292;情形就大不一样了。
  如何在语#25991;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?#31508;者的做法是:
  #19968;、在听、说、读中培养#23398;生审美感受能力
  湖南教育学院易健教授#25351;出:“审美感受,即美感,是#25351;审美主体(审美者)对#20110;审美客体(审美对象)所产#29983;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#19982;反应,或者说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#32654;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#24577;。”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#19968;个多层次、多结构、多要素的美学#31995;统。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#20339;作,从不同侧面,不#21516;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、不同民#26063;、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、审#32654;要求和审美理念,蕴含着极其丰#23500;,极其广泛,极其深刻的美#23398;内容。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#28304;优势,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、#28183;透、强化审美教育,#24182;通过阅读范文,分#26512;内容,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,帮#21161;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,正确#37492;赏美,准确创造美#65292;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,推动学#26657;素质教育,具有重要的意#20041;。
  二、在听#12289;说、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
  笔者每次#22312;教学中利用媒体放课文录#38899;前,我都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#65292;从朗读者的语气、语调中去感受文#31456;哪些地方能够深深的感动你,#29305;别是学生在听完《#21608;总理,你在哪里》和《小巷#28145;处》这两篇课文时,全班学生已是#27882;流满面。这样,我#20056;势去分析课文,收到了很好#30340;教学效果。
  在阅读#25945;学中,以古诗词教学为例,如果#35753;学生随便读一读,背一背,那是起#19981;到教学效果的。例#22914;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公元757#24180;3月写的《春望》中有两句诗#65306;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#24778;心。”花、鸟在一般#24773;况下,本来是逗人喜爱的,是赏#24515;悦目之物,之所以催人“溅泪”、#20196;人“惊心”,主要是诗人羁居于#34987;叛军攻陷的长安,目睹“烽#28779;连三月”的战祸所#36896;成的“城春草木深”的景象,又#32852;想到妻儿音讯杳无,生死#38590;卜,于是他忧国、忧民#12289;忧家,百忧交集。在#35799;人这种悲凉的心境中,花也会“浅#27882;”,鸟也会“惊心”。这完#20840;是诗人的审美心境所致#12290;
三、在写作中培养#23398;生审美联想能力
  学生#20889;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事可写、无话#21487;写。如何对事件站在审美的高度#26469;发表自己的看法,更是难上难。因#20026;他们的思维和审美联想能#21147;不强。因此,我们必须把学生这种#20889;作负担转变成一种美#30340;享受。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#30340;审美联想能力呢?笔者#30340;做法是:
  1、观察#29983;活,力求写实
  不少学生写作脱#31163;实际,生编硬套,字词不够废话凑#65292;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。如#20309;改变这种现象?我#20204;先看峻青的《海滨仲夏夜》一段中#30340;描写:“夕阳落山不久,西#26041;的天空,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#38686;。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……#8221;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#19978;的晚霞,绝非别处,只#26377;在海上。作者抓住#20102;海滨夏夜的特色,用“橘红色#8221;来形容晚霞,用“染成了#32418;色”写海水的色彩#65292;用“燃烧”一词生动描绘了晚#38686;的情态。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#22799;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?那是#22240;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,通过细#33268;入微的观察、感受和思#32771;,才把这一景色写活#20102;。所以,在作文教学中,我们应#40723;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,用#33258;己的眼,以自己的心#21435;理解、感受生活,挖掘#29983;活中最熟悉的,最能打动心#28789;的素材,写真人真事,抒真#24773;实感。“必须寻到源头#65292;方有清甘的水喝。#8221;这“源头”就是我们五#24425;缤纷的生活,让生活成为#23398;生最有利的创作源泉。
  2、积#32047;素材,灵活运用
  有些学生仍存#22312;“重理轻文”的思想,#24179;日有时间就搞“题海#25112;术”的训练,很少在课外#38405;读,缺乏写作素材#65292;对作文望而生畏。要#20351;学生写作有话可说,有物可写#65292;必须注意多阅读文章#65292;积累写作素材。杜甫说:“#35835;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“#30772;万卷”就是说书读多了,#30693;识就丰厚了,就能#21338;古通今,写起文章#26469;就能左右逢源。但仅仅多读是#19981;够的,在读的同时更#24212;注重素材的积累,让其成为写作#30340;“源头活水”,并灵活运用到写作#20013;。正所谓“取精用宏,#21402;积薄发”,有了一定的数量才#20250;有一定的质量,内#23481;应笔而生,如泉之#28044;,滔滔不竭。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  3、提#20513;模仿,培养文风
  现在#20013;学课本所选的文章是#26469;自古今中外的美文,是#23398;生学习的典范。对于初学写作的#23398;生来讲,我们可以#31215;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#25991;,培养好文风。即使刚模仿时比较#26426;械,也应加以肯定。#21556;增祺说:“文章之体,往往#21476;有是作,而后人则仿而为之#65292;虽通人不以为病。”这是指文章体#24335;上要加以模仿学习。历史上#35768;多文学家也曾模仿#21476;人写作,成为一代风范,如王#21187;的名句“落霞与孤骛齐飞#65292;秋水共长天一色”就是从#24254;信的“落花与芝盖齐飞,杨#26611;共春旗一色”脱化来#30340;。再如左丘明的《左传#12299;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,司#39532;迁的《史记》善用语言#12289;动作表现人物性格,这些手法都#20026;后世的散文家、小说#23478;、戏剧家所模仿。#20294;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模仿,开始求“#19982;古人合”,其后必须“#19982;古人离”,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#20197;创新,培养好文风。
  四、在课文分#26512;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
  中学#35821;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#32654;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,如#33487;州园林的优美,松树风格#30340;崇高,小桔灯的朴实等#31561;。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#12289;形象美、意境美的挖掘和#20998;析,一方面唤起学生#24773;感,调动学生想象,#19968;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、引导,提#39640;学生的审美鉴赏力。
  1.抓住美的语#35328;
  #39640;尔基曾经说过,语言#26159;“文学的第一要素”,因此分#26512;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#65292;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#21463;。如《荷塘月色》以细#33147;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#20110;诗意的图画,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#28129;的喜悦,交织着淡淡的哀愁,#32780;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#36890;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#30340;:“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#65292;高处丛生的灌木,落下#21442;差的斑驳的黑影,弯弯的#26472;柳的稀疏的倩影,象画在荷#21494;上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,但光#19982;影有着和谐的韵律,如梵婀玲上奏#30528;的名曲。”当教师讲析到#36825;段文字时,一幅光彩相间,#28129;雅朦胧,明暗相宜的月色荷#22616;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。语言的中#20171;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#33267;深的意境,激起了活跃的想象,升#21457;出喜悦和满足。这正#26159;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#12290;
  2.抓住美的形象
 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。#25945;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#27427;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,尤其#26159;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#30340;美。栩栩如生的艺#26415;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#22609;造学生的心灵,具有启发人#65292;感动人,鼓舞人的艺术#39749;力。如魏巍的《我的老师#12299;中的蔡老师,她外貌#28201;柔美丽,心地慈爱,爱孩子,#20851;心孩子的甘苦,及时为#23409;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,#26159;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,使人受到美#30340;感召而净化心灵。
  再如《背#24433;》中的父子情,《回忆我#30340;母亲》中的母子情,《七根火柴#12299;中的战友情,《藤野先#29983;》中的师生情,均是通过生#21160;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#30340;,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。#25235;住人物形象,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#26469;的特有的情感,细心揣摩,反复#21697;味,必能使学生作#20986;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,从而使审#32654;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#38454;。
  3.抓住美的意境
  分析意境美#65292;就是要把作者“难写之#26223;”呈现在学生面前,把“言外之#24847;”恰切地表现出来,让学生体#20250;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#24847;境。实践证明,优美#30340;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。#27604;如马致远的《天净#27801;.秋思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#23567;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#22805;阳西下,断肠人在#22825;涯。”作家所勾画的#36825;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#26053;行图中,藤是枯的,树是老的,#20044;鸦是昏暗的,小桥旁边的人家#26159;稀稀落落的。在荒凉的古道上夕#38451;残照,西风扑面,无家可归的游子#39569;的马是消瘦的,举#30446;所见,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、#20932;惨。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#8220;断肠人”的审美感受与#24515;境的写照,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#22659;在自然景物上所打#19978;的印记。 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  再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#21315;古风流人物”,给学生的#24819;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通过#25945;师的分析点拨,学生读#30528;这雄伟的诗句,仿佛看到#20102;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,为#20013;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#30340;雄姿。通过联想和想#35937;,学生不仅会感受#21040;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#28378;滚来的雄奇景色,还浮现出一#26465;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,也进一#27493;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。
  总之,语文教学不#21487;急功近利,也无非是听、#35828;、读、写几个环节,但只要我们#38271;期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#65292;教学档次就能提升#65292;教学效果也会提高。
内容提要#65306;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#26045;审美教育,如何培养学生的#23457;美能力,从而提高#35821;文教学成绩,作者从语#25991;教学的听、说、读、写等方面,#20316;了一些有益的探索。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