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——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“人文标签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104 日期:2023-12-12 来源:论文网
摘 要:在新的基础教#32946;改革中,我们许多一#32447;的教师往往只看到人#25991;内涵,想不断地深#20837;挖掘,殊不知,这正是走向#20102;另一个极端——给文本贴“标#31614;”。这种取悦于评课者、向评#35838;者献媚的行为严重制约了语文课#22530;良性发展。
#20851;键词:工具性; 人文性; 鸡#32907;

Abstract:In the new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, many teachers often just see the humanity meaning and want to dig deeply and continuously. However, they tend towards an extreme—attaching a “label” to the text. This action, which pleases and flatters the evaluators, restricts the sound progress of Chinese classes.
Key words:Instrumental; humanity; chicken ribs
近来,笔者聆听#20102;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#30340;一堂扎实、质朴的语文课,顿觉#20493;感清新。薛老师所执教的#26159;三年级的《槐乡五月》,从孩子#20204;的朗朗读书声中,我们领#30053;到了槐乡的美与孩子们的天真#21487;爱。虽无多媒体课件#36741;助,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;虽#26080;过多的华丽辞藻,却让人如沐春#39118;,这就是语文课堂人文魅力。#35821;文新课程标准强调,“工具性#19982;人文性的统一,是#35821;文课程的基本特点。#8221; 语文教育界把“#35821;文”、“语文学科”#35270;为工具由来已久,自#26032;课程以来,“人文”一#35789;在各家学说之中都推崇直至。#8220;人文”一词的解释#65292;中西有别,古今有#21035;,但无论古今中外,有一点是共#36890;的,即以人为本,关注人的教化与#20840;面发展。
不可否认,“工具性#8221;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#33021;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#23454;践性特点,“人文性#8221;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#21644;发展的关怀,对于学生思想情感#29071;陶感染的确具有十分重#35201;的作用。课程的专家们#20063;一直在强调:语文#35838;程的“人文性”和“工#20855;性”不是截然分开的,二#32773;是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的关系#65292;即“一体两面”,缺一不可,没有#31163;开“人文性”的“工具性#8221;,也不可能有离开“工具性”#30340;“人文性”。
一、浮而不#23454;,误“解”人文。
#25105;们从苏教版教材来看,#32534;者所选入的一些课文大#37117;是一些人文内涵十分#20016;富、深刻的文章。然而,现在我#20204;许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看到教材的#20154;文内涵,想不断地深#20837;挖掘,殊不知,这正是走向了另一#20010;极端——给文本贴“标#31614;”。在一些所谓的“新课堂”上,#8220;人文”成了贴在语文课#22530;教学中的标签:不分文体,#19981;分课型,不分具体内容,#19981;分授课时段,时时处处均标#27036;“人文”,好像不如此,#23601;不足以体现语文的“人文#24615;”;有的教师口口声声不离“人文#8221;,唯恐听课者(关键是评课者#65289;不知道他的课“富含人文因素,#20307;现了新课改的精神”。
日前,笔#32773;听了一节四年级苏#25945;版国标本的语文课《李时珍夜宿#23665;寺》,教者整堂课都在#36319;学生讨论“你觉得李时#29645;寻访药材苦不苦?”学生的#22238;答星星点点,一鳞半爪,#26377;“摸得着老师心思”#30340;学生虽能结合课文内容,择#20854;要点,但教师却没有#19968;次让学生“沉入文本,#24102;着理解再读读课文,#20307;会中华文字的魅力与蕴#28085;”,蕴藏在文字间的睿智、#28608;情早就被“分析”#24471;无影无踪。课后与教者再#27425;交流探讨,被告之“#36825;就是让学生充分与‘文本对话’,#35753;学生主动探讨本课#30340;人文主题呀!”试问,一#33410;语文课从头至尾连“读”都不需#35201;,学生如何能从字里行#38388;感悟母语的魅力,学生又能如#20309;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#25991;本中李时珍的“人文精#31070;”。这是语文课吗?
二、揭开“标签”,探寻#30495;情。
古人云“鸡#32907;,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味”#12290;若教师为强调“人文”而在课堂上#24378;贴“标签”,那岂不“#39135;之无味”。其实,“人文#24615;”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#65292;挖掘字里行间的“人#25991;因子”,联系生活,对学生进行#20154;文精神培育是语文课的重要#20219;务。公开课贴上“人文标签”,实#38469;上正反映了执教者真正关#27880;的并不是作为学习者的“人#8221;(学生)的情感需要,关注#30340;是给自己打分的评课的“人”(评#35838;者)的印象分。新课#31243;强调,教师要从关#27880;知识本身转移到关#27880;学习者本身,而贴“人文标签#8221;,正是执教者对学生#32570;少“人文关怀”的表现,是取悦于#35780;课者、向评课者献媚的#34892;为。当然,评课者并不一定#39046;这个情。 因#27492;,笔者认为此类虚情#20551;意“人文标签”岂#20043;“毫不可惜”。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语文教学是一#20010;“熏陶”、“感悟#8221;、“体验”的过程,一篇好课文不#8220;读”怎能从中学到扎实的文化#30693;识,不“读”又怎能体#20250;到其中带给我们的人文关#24576;?薛老师在课堂上就十#20998;关注学生的情感需#35201;。
  师:你觉得槐#20065;美吗?
  生(异口同声):美#8212;—
  师:真的美吗#65311;(指名说)
  生1:美!
  师:那你来读一读#65292;读出一幅幅画面来#65292;让大家都感受一下槐乡的美!
  生1美美地朗读#35838;文第一自然段。
薛老师#22312;美读之前,对槐乡#30340;美已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#30340;描述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,再#36890;过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需要,让孩#23376;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槐#20065;的美,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#30011;面,这难道不是对孩子们对“槐#20065;美如画”这一人文内涵的最好诠释#21527;?
三、真情所在,人文所#20381;。
前不久,笔者听了#19968;堂“无情”的课。《天鹅的故#20107;》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#12290;文中通过一位俄罗斯#32769;人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老天鹅#24102;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,齐心协#21147;奋勇破冰的场面。说“无情”#65292;首先在执教老师本人。如#27492;感人的场面教师在说课#26102;,居然声称自己未被“打动”#65292;所以在课堂上,老师一直#22312;盯着学生问“你感动吗?”可是#65292;她自己却毫不“动#24773;”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#25945;师又为老天鹅的壮举#36148;上“标签”——“老天#40517;的什么精神令你感动?” 对此,钱梦龙先生说得好#65292;这种课“总让人感到缺点什么#12290;缺点什么呢?感染力,#37027;种使心灵震撼的感染力!”由此可#35265;,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#28857;是具有感染力。但#26159;,怎样才能具有感染力#65311;笔者认为,感染力离不开语文教师#20010;性的独立,毕竟没有个人独#21040;的体会和见解 ,#20415;无法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独特#30340;感性体验,让文本借助#25945;师创造性的思维活动,#40092;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,触动学生#30340;心灵。
记得一#20301;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#65306;在语文教学中,学习一#20010;词,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#25159;窗;学习一句话,就是给人#30340;精神打开一扇门;学习一篇文章,#23601;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!看#26469;,正确理解语文教#23398;的人文性才能使我们“不#20081;贴标签”!
何谓“人文#24615;”?“人文”包含两个基本#22240;素:“人”和“文”。“人”,#25552;示了人的自然特质的一面,提#31034;我们对人的本能需要、个#24615;、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;“文”#25351;的是文化,提示对#20154;的教育、教化的必要性#12290;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最可宝贵的#27714;真、求善、求美的精神。它贯穿#20110;全部人类文明史,融会在社会科#23398;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,表现#20110;言、行、情、理,负载于各种#20855;体事物。举凡嘉言懿行、至情妙#29702;,探幽发微、格物#33268;知,披荆斩棘、发明创造,忧国#24551;民、革故鼎新,生死去#23601;,存亡续绝,诗文词曲、#27468;舞书画,广厦名园、孤台#24223;垒,科学实验、理论#24314;树……无不充溢着人文精神#12290;其实,“人文性”就是精神经验的#20016;富、个体生命的成#38271;、生命本体的活跃、文化#28085;养的加深。
那么,我们这些#35821;文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#24590;样“撕去”教学中不该有的“#20154;文标签”呢?笔者认为#21487;从以下两方面着手#65306;
#31532;一,教学应稳扎稳打,#24515;态平和。
上#35838;贴上“人文标签”期望取悦#20110;评课者等做法,除了对新课#26631;的理解不到位、对语文教学的#33258;身规律把握不够外,功#21033;性太强是一个重要因素。#23427;使得任课教师失去了平静、宁和#65292;徒添了几分浮躁与虚荣。因此,#20316;为成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#65292;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,及时进#34892;弥补,使语文教学尽快#36208;出误区,返朴归真,#25226;语文课真正上成扎扎实#23454;、富有效率的语文课中,#20840;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,减轻#23398;生负担,提高教学#36136;量。
第二, 教者应钻#30740;课标,研究学情。
#26032;课标是语文教学和整个基础教育#36817;20年改革探索的结晶,从#29702;念到措施都吸收了很多新成果#12290;有的教师对新课标一知#21322;解,在实践中往往出偏差,或抱住#32769;八字不放,穿新鞋走老#36335;,或执其一端不及其余,从而出现#8220;过度”、“失当”等。#22240;此,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#32946;工作者,不断学习提高#33258;身素养,努力研读新课标与教#26448;,认真研究学生,#36825;才是上好语文课的“上#19978;签”。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既然,新课程标准#23558;语文的课程性质定义为:“语文#26159;最重要的交际工具#65292;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工#20855;性与人文性的统一,是语文#35838;程的基本特点。”因此#65292;作为教师,我们应#35813;“注重熏陶感染,潜移默化,把#36825;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#20013;”,“重视语文的#29071;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#30340;价值取向,同时也应尊重#23398;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#39564;。” 在人文性的语#25991;教育中,把学生始终被看作是#19968;个大写的人,一个具#26377;独立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#12290;让人文关怀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,#21448;如似曾有无的天籁,弥#28459;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,使学#29983;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全面#21457;展,快乐成长。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