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“发现问题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75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“学而不思则#32596;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学与#24605;、学与问自古就被认为具有相辅相#25104;的辨证关系。教师#19981;仅要让学生会学,更要#35753;学生会问,才能使其具有“自能阅#35835;,不待老师讲;自能作文,不#24453;老师改”的学习能#21147;。在日本的课堂上,最后#30340;十分钟总是留给学生提问,#22914;果学生毫无疑问,那么#36825;节课是失败的,学生只是被动接受#65292;无主动思维;教育#23478;也建议父母,把询问孩子“#26368;近考试了吗?”改为“今天#21521;老师问问题了吗?”可#35265;,发现问题、提出#38382;题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#37325;要的作用。
  近年来,#24456;多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注#37325;学法指导,摸索出一套诸如诵读、#21697;读、疑读之类的教学模式。尤其是#8220;疑读”,一改以往教师为提#38382;主体的状况,由学生自己质疑后#36827;行探究式学习,体现了学生对课#25991;的理解、对知识的运用程度,以#21450;发散思维、求异思维的培养指#21521;,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#20102;新鲜的气息。
  然而,在这其中,仅#20165;是鼓励学生提问,并没有教给学生#25552;问的方法,大多数学生敢问却不善#38382;,要么鸡毛蒜皮,要么不着边际,#29978;至让人啼笑皆非。整#20010;课堂看似思维活跃#65292;实则是信马由绳,效率#20302;下。
  为了让疑读#19981;流于形式,使学生#30340;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,增强学#29983;的发问意识,使其具有善于发现的#30524;光是尤为重要的。
 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#26041;面引导学生提问:
  一、从课文的关键点入#25163;
  1.课题:文题#21363;文眼,作者在标题的选#23450;上都颇费了一番心思,有的还几次#26131;题,为什么最终定下这个标题,#33258;有妙处可言。如《花儿#20026;什么这样红》为何易题#20026;《万紫千红的花》,《#27597;亲的回忆》为何改为《回忆我的母#20146;》。
  #65298;.线索:“一线串珠式#8221;的文章结构显得非#24120;严谨,那么找出体#29616;线索的句子在文中的位#32622;,有助于理解作者#30340;写作意图和结构安#25490;。如《荔枝蜜》的线索是“厌、#29233;、赞、变”,表现这变化#30340;词语和句子有哪些,为什么会#26377;这样变化?
  3.悬念#65306;情节迭宕起伏、扣人心#24358;靠的是悬念的巧妙设#32622;。如《最后一课》#23567;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下#25991;埋下了怎样的伏笔。
#12288; 二.从课文的矛盾点入#25163;
  1.用词上的矛盾#12290;如《孔乙已》中“大约的确#26159;死了”,表示推测的“大约#8221;与表肯定的“的确”连#29992;。
  2.人物心理上#30340;矛盾。如《卖炭翁》的#8220;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#22825;寒”的复杂心理。
  #65299;.小说戏剧中的矛盾冲突。如《白#27611;女》中黄世仁的逼、杨#30333;劳的躲等等。
作者为什么#36825;样写,分析矛盾双方,就会撞击出#24605;想的火花。
  三、从#35838;文的疑难点入手
 #12288;读书贵有疑。对课文中难#20197;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,自是理所当#28982;。还可对已成定论的观点、见#35299;持“怀疑态度”。如韩愈在#12298;马说》中的名句“世有#20271;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#65292;从逻辑上看是否合理#65307;《扁鹊见蔡桓公》中桓#20399;的死到底是因为讳疾忌#21307;,还是因为对医生偏见,不然#65292;他的“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”又#35813;如何解释?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  四#12289;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
  如学习《#25105;的老师》学生掌握了选材的详略处#29702;:与中心有重要关系的材料详写,#27425;要的略写,无关的不写。而#12298;荔枝蜜》为什么不直接写蜜,而#26159;先用大篇的笔墨写了荔枝树、花,#36825;些是否与中心无关?把握这#19968;点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#30340;特点。
  五、从同#20013;求异、异中求同的比较点入手
  毛泽东和陆游都曾#20316;过同题词《卜算子·咏梅》#65292;二者在表达的情感、主题、风#26684;上各有什么不同?
我国的酒文化源#36828;流长,古代文人墨#23458;多饮酒作诗,以酒为文,“酒”在#19981;同题材中分别扮演着不同情感的道#20855;,是很有研究价值的#12290;
  六、从课#20869;外知识的迁移点入手
  在《陈毅#24066;长》选场中,陈毅为请化学家齐仰#20043;出山,语言诙谐幽默,充满#30591;智,莫过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攻#22362;战,能否用孙子兵#27861;“三十六计”中的欲擒故纵#12289;引蛇出洞、请君入瓮等战术#36827;行赏析呢?
  #27492;外,还可从教材的训练重点、预#20064;提示入手,将陈述句#25913;为疑问句,然后再到文中去#19968;一求证,这里就不再#36184;述。
  指导学生“发#29616;问题”,教师不能急于求成,越俎#20195;疱,更不能撒手放#32650;,它是一个需要师生双#26041;配合的过程,教师#22312;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  一、示范作#29992;
  对学生来#35828;,教师的讲解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了#21457;现问题、提出问题的绝#22909;范本。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#28145;挖教材、透析教材,在教学中#24341;导学生举一反三,迁移转换成#33258;己的能力。当然,这对#25945;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#25945;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#65292;反应需敏捷、灵活,善#20110;从多角度去思考,善#20110;观察、分析学生的情#20917;。
  二、鼓励作用
  教师首先要鼓励#23398;生大胆发现,尊重并肯定他们#20135;生的新奇见解。学生提出问#39064;后,老师再进行梳#29702;、归纳、加工,作出评价,#23545;好的问题提出表扬,#27424;佳的给出修改建议#65292;学生自会慢慢领会#25552;问的技巧。
  三、调控作用
  教师可有意#35774;置一些“漏洞”,循循善诱,#22521;养他们的发现意识;有#30340;学生提问深度不够,教师可以紧#25235;这一契机,“穷追不舍”,帮助#20182;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;遇#21040;“山重水复”的困境,#25945;师可略加点拨,助其发#29616;“柳暗花明又一村#8221;。
  教给学生#25552;问的技能,可以提#39640;问题的质量,使课堂教学不断迸发#20986;思维的火花。教师应处理好#20027;导和主体的关系,不断激#21457;学生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培养#23398;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,#25165;能使学生逐渐具有终身学#20064;的能力。
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