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47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教学就是教#23398;生学,就是教之以学,#36825;个"学",不但是"学识",#20063;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#33021;力。否则,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#31163;不开教师的"教"。所以,我#20204;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#21040;教学过程如概念形成、理论#25512;导和方法思考之中,#24182;凭借教材启发学生#31215;极思维;学生也凭#20511;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#65292;学会方法。这是一#31181;"素质型"的指导#12290;因此,在阅读教学中,从学生、#25945;材的实际出发,把指#23548;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#38405;读方法有机结合,是行之#26377;效的。阅读教学中#30340;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#20256;授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#24815;两方面。
  一、传授方法
  方法是解决#38382;题的门路和程序,方#27861;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#35748;识世界和改造世界。语#25991;教学只有把读、写、#21548;、说的方法教给学生,才能使他们#30340;语文能力逐步形成#21644;发展。具体到阅读教学,笔者认#20026;,我们对课文的处理绝#19981;能停留在仅仅把课文讲得 懂、讲得透上,而#26159;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#20855;体的阅读方法,教给学生#20030;一反三的本领。
(-)教#32473;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#26041;法
  主要有下面#19977;种方法:
  1 .能#22815;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,抓住阅读的#37325;点。如阅读文学作#21697;,要通过人物、情节、环境的分析#65292;把握作品的主题和#20316;者的倾向,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#20013;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、#24773;节结构、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#30340;判断;阅读哲学、美学#12289;政治、历史等人文科学作品#65292;要领会作品中作者的观点#21644;内容要点,学习观察、思考、分#26512;问题的方法;阅读#31185;技作品,要理解科学#30340;观点、依据和结论#65292;汲取作品所体现的科学#24577;度、方法,以及探索精神等。
  2 .能够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#25110;句子进行学习,培养从#23567;处着眼去把握大局,感#21463;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。文章总是#34920;现某种思想或某种#24863;情,这种思想或感情#26356;多的时候是从细微#22788;表现出来的,有时是#19968;个动作,有时是刹那#38388;的心理活动,有时是一个#39047;为奇特的用词,并且这样#30340;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,最贴#36817;文章的主旨的。比如#65292;把握鲁迅先生的散文《阿长与#12296;山海经〉》中的少#24180;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#36807;程,就必须抓住阿长#30340;行为、动作、语言等描写,特#21035;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,#26368;能体现鲁迅的感情。
  3 .能够#25226;握作者的总体情况,并#19982;文本本身结合加以理#35299;和感受,培养自己"居高临下"把握文章#30340;能力。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#32773;的思想、人生观等诸多因#32032;,尽管它可以超越#21382;史,但它也总要受到#26102;代的影响。因此,把握文#26412;,必然将作者与历史和时代相结合#65292;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#25226;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。
  ( 二)教给学生精读#21644;略读的方法
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、逐#23383;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,并#22312;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#20013;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。教师在指#23548;学生精读训练时可以从以下#20960;方面进行:
  1 .教师首先要提出自学提#32434;,让学生带着问题进#34892;阅读,增强阅读的目的#24615;。
  2 .教#24072;在教学过程中,要指导学生运用#24037;具书,寻找参考资料,为深入研#31350;文章扫清障碍,提供借鉴#12290;
  3 .教#24072;在教学的过程中,要指导学#29983;掌握阅读的步骤和#26041;法,重点要指导学生品味语#35328;的方法。
  4 .教师在教#23398;过程中,要注意后发#21644;引导学生质疑问难,鼓励学生#23547;疑、质疑、释疑。当学生#21457;现不了问题时,教师可设疑,#28982;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解#30097;。
  5 .教师在#25945;学过程中,要指导#21644;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术#65292;比如先教给学生圈#28857;、批注、摘要、制作卡片、#20889;读书笔记及札记的方法,然#21518;加以训练。
 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#26041;法,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#20123;次要的方面,迅速#25484;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,抓住要领#21644;主旨的阅读方法。教师指导#30053;读训练,一方面对#23398;生多作跳读练习,以增强把#25569;文章精目的能力。比如要求学生寻#25214;文章中直接表现中的语句,教师#20808;提出某一问题,要求学#29983;在许多资料中查找出与#36825;一问题有关的内容等等。另一#26041;面要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#26041;法。常见的主要方法是:#39318;先要看序文、提要、课文的自#35835;提示和目录,了解全文的性#36136;、内容;其次要在略读的过程中浏#35272;全文,掌握全文的大意;#26368;后有选择的积累,#20250;质疑,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#30340;意见。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  精读和略读是#20004;种不同的阅读方法,教#24072;在教学过程中,还要注意引导学生#23545;精读与略读方式的选择。一般#26469;说为了扩大知识面,增加#30693;识积累,可采用略读的方式#65292;而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,以及#23545;文章进行鉴赏,宜采用精读;分#26512;文章宜用精读,查找资料宜用略#35835;;课内多用精读,课外多用略读。
  二、培养习惯  
  所谓"习惯",是"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、一#26102;不容易改变的行为、倾向或社会风#23578;"(见《现代汉语词#20856;》)。习惯有好坏之分#12290;好习惯养成了,一辈子#21463;用;坏习惯养成了,一辈子吃#23427;的亏。"语文的使用是一种#25216;能,一种习惯,只有通过正确的模#20223;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。"(《吕#21460;湘论语文教学》第 53 页)笔者#20197;为,阅读教学中应主#35201;培养以下几种习惯:  
  1 .有序阅读的习#24815;。学习一篇文章,都需经过#20174;阅读到领悟的过程,其#20013;包括感知、理解、鉴赏等几个环节#65292;环节之间有序排列,由浅入#28145;,由易到难,反映了#38405;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。我们#24179;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,应有意识#22320;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。如#25945;学《驿路梨花》时,首先#24212;感知课文内容,了#35299;写了什么,教师可布置以#19979;预习题进行引导:#65288;1)小说的主人公是谁?还#21051;画了哪些人 ? ( 2 )课题为何取名"驿路梨花"?#65288; 3 )故#20107;情节怎样?( 4 )找出环#22659;描写、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#30340;语句或段落,并体会它们对#34920;现主题、刻画人物的作用。#36825;样有计划、有重点地布#32622;预习题,让学生熟悉、感#30693;教材,抓住重点,认真细致地#21152;以分析综合,理解怎样写#12290;
  2 .使用工具书的习惯。要求学#29983;养成勤查词典的习#24815;,不望文生义,不凭想当然,#20063;不依赖别人。另外,根据实#38469;情况,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#20854;他工具书,如《古汉语字#20856;》、《现代散文鉴赏辞典》等,#24182;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#30340;知识和方法。 这样#65292;日积月累,久而久之,学生既养成#20102;良好的阅读习惯,同时也增#38271;了许多知识。
  3 .积极发问的习惯。从心理学#35266;点看,"问题即思#32500;",哪里有问题,#21738;里就有思维。善问#30340;学生往往思路敏捷,思考#38382;题深刻,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#20301;。 因而#26159;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#39064;,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#26631;尺之一。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#24819;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#39064;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如#25945;学《闲情记趣》时,在预习的基础#19978;,要求每位学生对#35838;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#38382;题,谁提出问题最#22810;,就给谁表扬鼓励。学生先后#25552;出:(1)沈复为什么#35201;写着些小事?( 2 )为何作者要"见藐小#24494;物,必细察其纹理"?( 3 )#20316;者得到的"物外之趣"指的是什#20040;?( 4 )作者在观#23519;二虫争斗时为何会被癞虾蟆吓到?#8230;…问题共有二十多个。这样课堂气#27675;热烈,思维活跃,学生发#38382;,师生商讨,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#30001;浅入深,另一方面即#20351;平常不愿提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#29071;陶下也跃跃欲试。
  4 .捕捉信息的习惯。#38405;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#36807;程,阅读质量的高低#21462;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。#36890;常课文前有预习提#31034;,课文后有配套习题#65292;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#20449;息,我们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#29992;。如果能养成带着#38382;题(预习提示和思考题)#21435;读课文的习惯,则会大大提高#38405;读效率。然而,最重要的也是#26368;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#35838;文中的语言信息。例#22914;,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,捕捉反#22797;出现的语言信息,#25429;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#24687;。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#24847;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#21069;、课文后和课文中的#35821;言信息,并使学生#20859;成习惯,这无疑是#19968;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。
  此外,还有#27604;较的习惯,圈画、整理的习惯#31561;等。可以说,这些良好的#38405;读习惯,正是未来社#20250;所需要的既重视生#23384;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#22522;本的素质。
  阅读方#27861;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。#35201;学会好的方法,养成好的#20064;惯,需恒心,靠勤奋。语文教#24072;在阅读教学中,必须牢固树#31435;"以学生为主体"的阅读教学#24605;想,切切实实地做#22909;学法指导工作,帮助学生努力实现#35821;文知识、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#22240;素的内化,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#12290;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