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被动为主动,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37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
在当前#30340;中学语文教学中,还普遍存在这样#19968;个传统观念:教师是学生获取#30693;识的主要来源,学生#26159;贮存知识的容器。因此课堂上是纯#31929;的“老师授,学生受”,以完成教#26448;内容为目标,只局#38480;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,把复杂#30340;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简单#30340;口耳授受过程,学生在其中完#20840;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。课#22530;教学由始至终索然无味,死水#19968;潭。这种教学模式#19981;仅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,还#26463;缚了学生的思维,严重阻碍了#23398;生的个性发展。

现代教学#35770;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#30340;认知活动,是教师有目的、有#35745;划、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#21160;学习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#20013;,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#23548;作用,而真正起主动#20316;用的是学生。我国现代享有#30427;誉的语言学家、语文教育家<?xml:namespace prefix = st1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smarttags" />吕叔湘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主#21160;作用,一向把学生看作是活的#25945;学对象。他说“上课的时候就应#35813;以学生活动为主,教师的活#21160;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#8221;。因此,只有还课堂给学生,最#22823;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#26497;性,变被动为主动,才#20250;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灵气#19982;活力。

那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#65292;这当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#30340;问题就是应如何最大#38480;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#26497;主动性?

从人的心#29702;素质看,学生学习是#21542;有积极性,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智力#22240;素,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#22240;素。依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,在#36825;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,笔者不断#25506;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#24615;的方法,已初步形#25104;一套行之有效的做#27861;:

一#12289;改变观#24565;,摆正师生间的关#31995;。

要真正地调动学#29983;学习的主动性,让他们都#21442;与到教学活动中来,首先,教#24072;要转变观念,变以往的教学信息#21333;向交流(教师→学生)为教学信息#23545;称平等交流(教师→←#23398;生)。这就要求教#24072;要走下“神圣的讲台”#65292;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#23398;鼓励学生多思多问,从而改#21464;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。

每一节课开始笔者都#20250;先让学生明确笔者预先制定出的本#33410;课的教学目标,知道笔#32773;制定目标的依据及实施的措施#12290;这样一来,师生便#36798;成一种共识,齐心协#21147;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#12290;这无疑就为学生的#21442;与提供了前提和动力,#24072;生才有了一起活动的#21487;能。

二、学会#36175;识学生,及时给予#34920;扬激励,树立学生#23398;习的自信心。

#24403;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#35821;文上缺乏主动性,#26159;因为自己语文成绩一贯不好,对学#22909;语文缺乏自信,所以作为教师#35201;学会赏识学生,赏识学生#30340;长处,从日常生活#19968;些细节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#65292;赏识多于教训,鼓励多于批评。也#35768;你一个不经意的眼神、一句不#32463;意的表扬,甚至没有意识地#25720;一下某个平平无闻的学生的头#65292;他的一生都会感到暖意无限,激励#19981;尽。有句话说得很#22909;:“赏识、激励产#29983;动力,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,不#25032;的努力产生能力”。沃伦#183;本尼斯也曾说过,“有一#39033;对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说明,只要#25945;师对学生们期望甚高,#23601;足以使学生们的智力#21830;数提高25分。”(《#25104;功之路》第80页)老师的鼓励和期望#20250;使他们对自己原先#30340;评价产生怀疑,从而#24320;始重新审视自己,评价自己,挖#25496;自己巨大的潜能。这#23601;要求教师要在为实现#25945;学目标之前要设计好一定的#25945;学策略,这些方法、手段要坚#25345;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#35201;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#21457;保证设计出来的这些方#27861;手段学生能够接受#65292;并配合得来,有利于学生#30340;活动,表现让他们想说、会说,#23545;回答得好的学生要当众给予#32943;定,使他们树立信心;回答得不#22909;的,也不要批评,#35201;给予正确的引导,同时让#20182;们自己意识到:其实我也能行#65281;另外让他们头脑中也#23384;有这样一个观念:答的结果并不#37325;要,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。这样就#33021;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语#25991;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变#19981;爱学语文为爱学语文,积极主动阅#35835;课外书籍,开阔视野,语#25991;素质不断提高。

三、充#20998;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、丰富的肢体#35821;言,适时激情创设情景进行愉快#25945;育。

#36716;贴于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
“#20852;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激发学生的学#20064;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十分重#35201;作用。孔子说过“学而时习之#65292;不亦说乎”#20182;就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很快乐#30340;事。现在的学生学习成绩上#19981;去不是他们学不会,而#26159;他们不愿学、不喜欢学,究#20854;原因,问题就出在“我们#30340;教育太死板、太枯燥、太僵化#20102;。我们追求整齐划一,不喜欢#21464;化多样;我们强调共#24615;而忽视个性。我们决不敢让班级纪#24459;乱套,甚至决不允许#26377;一个出格者。”(《中#23398;语文教学》2001.9)因此,要使课#22530;教学真正落到实处,就#24517;须搞活课堂,变枯燥为#29983;动,变被动为主动。对于#36825;一点笔者认为可以#20174;以下几方面着手:

1、充分利#29992;教师的人格魅力,丰富的#32930;体语言传情达意。

任何一节#35838;堂气氛浓烈,学生兴趣高涨的课#26080;一不与讲课者亲切和蔼的#21475;吻、抑扬顿挫的语#35843;、丰富的肢体语言结合在一起的#12290;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微笑或动作都能#25910;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如:笔者在#25945;《孔乙己》这课时,对于孔乙己#36824;酒钱的前后细节学生#24320;始不怎么理解,当笔者在讲台用#20960;个硬币把这些动作演示一番以#21518;,学生茅塞顿开,问题#22238;答得出奇的好。此外,诗#27468;教学中教师的范读#20063;尤为重要,因为学生大都#26159;通过教师的“读”打#21160;自己从而被感染带动的。

2、从我出发#65292;适时激情。

罗曼·罗#20848;说:“要撒播阳光在别#20154;的心中,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。#8221;同样,教师自己没有感#24773;,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,#22240;此,教师只有自己先#36827;入教材,被作者的感情打动,才#33021;有自己的是非善恶美#19985;等的观点。然后用自己#30495;切的感情去引起学生感情上的#20849;鸣,激起学习的兴趣。亚里斯#22810;德在《德学》中说过,“被感情#25903;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#20182;们的情感是真的,因为人们都#26159;具有同样的天然倾#21521;,唯有最真实的生#27668;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#21644;忧郁。”笔者在讲《哨子》这一#35838;时,由于这一课所阐述的观点跟#25105;们日常生活联系密#20999;,勾起笔者对过去所犯过错的#22238;忆,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。讲课#26102;,笔者适时述说了自#24049;的生活体验,这一做法极大地感染#20102;学生的情绪,引出了一场#28608;烈的讨论。那一节#35838;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#26524;。

3、创设情境,换位#24605;考。

这实际就是要求#23398;生根据作品内容合理#24819;象,以达到激起情感上的共#40483;的目的。<?xml:namespace prefix = st1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smarttags" />叶圣#38518;先生曾说过,#8220;文字是一道桥梁,这边的桥堍#31449;着读者,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#65292;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#20250;面。不但会面,并#19988;了解作者的心情,#21644;作者的心情契合。”他#25152;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#12290;没有想象、没有换#20301;思考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#24418;象,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,当然#20063;就不能激起学生的#24773;感共鸣。反之,如果教师#33021;根据文章的描述,引起学生对作#21697;中人物、景象的想象#65292;创设一个具体情景#65292;有了一个身临其境之#24863;后再换位思考,这样便#20250;受到深深感染。

#20294;是,同时我们也应注意,以上所有#31181;种手段应把握一个“度”字,#24212;紧扣教学目标,本着为正题作铺垫#30340;原则适可而止,防止#26080;的放矢,肤浅跑题,哗众#21462;宠,适得其反。

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