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36825;是因为用问题教学,能启#21160;学生的思维,激发学生的灵#24863;,触发学生的想象,挖#25496;学生的潜能,开启学生的智慧。在#25945;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#24847;识和能力,引导他们发#29616;问题、提出问题、探索#38382;题、解决问题,这#26159;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#65292;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#31070;、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#12290;笔者拟就教学探索,谈点做法,就#25945;于方家。
一、激趣探#20339;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
《学记》中说:#8220;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#12290;”要使学生学得进,首先要想方#35774;法让学生进得去。善于#21551;发诱导,师生关系就会融洽,学#29983;就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,#36827;步就快。在教学鲁迅#26434;文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时,我引导#23398;生分析课文是从篇末#8220;活该”二字入手的。我设计了#36825;样的问题,即鲁迅先生在文#26411;以“活该”二字收束全#25991;,这“活该”二字,我们应该#29992;何种语气来读?
#12288;问题的出现,一下子激活#20102;学生的兴趣。于是,学生#32439;纷举手发言,各抒己见。有#30340;说用欢喜的语气来读,#26377;的说应该用愤怒的#35821;气来读,有的说用嘲笑的语气#26469;读,有的则说应该用诅咒的语#27668;来读。在这浓郁的问题情#22659;中,教师没有轻易肯定或否#23450;他们的回答,而是#32487;续建构“问题场”,#35753;学生来讨论:用“#21916;”“笑”“怒”“骂”不同#30340;语气来读,怎样读?学生纷#32439;揣摩不同的语气语调,顿时,课堂#8220;喜笑怒骂”读“活#35813;”,热闹非凡。接下去我又用#38382;题作为课堂教学的“纽带#8221;,提问:不同的语气来读#8220;活该”二字,各自表达#20102;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#20174;而诱发学生深入课文研读,完#25104;对鲁迅先生“喜笑#24594;骂皆成文章”的博大精深#30340;文章内涵的理解。1、喜#35835;“活该”。象征封建镇压之塔的雷#23792;塔倒掉了,“白蛇娘娘”终#20110;重见光明,“普天#20043;下的人民”怎不欣喜呢#65281;喜读“活该”,可以激#21457;学生了解作者与百姓寄托的劳#21160;妇女得以翻身的欢呼之情。2、笑读“活该”。“荼毒#29983;灵”的法海,“他#36867;来逃去,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,不#25954;再出来,到现在还如#27492;”,孩子们吃螃蟹时要找#8220;蟹和尚”,这是何等的解“恨”与#8220;快乐”。这是一切封建卫道者罪#26377;应得的可耻下场。笑读“活该”,#21017;是对封建卫道者的揶揄、奚#33853;。3、怒读“活该#8221;。学生义愤填膺,爱憎分明。那个#35937;征封建势力的所谓“得道禅师”#65292;活活将一对鸳鸯拆#25955;,在法海这样的封建统治#32773;手里,他们除了用“礼教”这把软#20992;子杀人以外,甚至直#25509;制造劳动妇女的悲剧,他们是#21487;恨可鄙的“孽种”!4、#39554;读“活该”。法海和尚“他偏#35201;放下经卷,横来招是搬#38750;”,是出自妒忌的#24515;理,最终“得道的禅师”#21464;成了“蟹和尚”,而且“非到螃#34809;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#26469;”,这个结局的确“活该”。骂#35835;“活该”是对于造镇压之塔的法海#30340;嘲笑、批判与警告。通过#35752;论、玩味,深入课文找答案,学#29983;懂得了用“活该”二#23383;作结,实在高妙,“喜笑怒#39554;皆成文章”这是由鲁迅先生思#24819;认识的深邃所决定的#12290;
二、导引比#36739;。
善于“比#29289;丑类”是问题教学激活学生#24605;维火花的关键。教学曹#26893;的《白马篇》,我让学生将#35799;中少年英雄与鲁迅先生的小说《故#20065;》笔下少年闰土的比较,#25214;出二者有何异同。#36890;过比较阅读,学生从不同的角度#24402;纳出两少年英雄的相同和不#21516;的特征。同:两少年都#26159;英俊少年,“敏捷”#8220;勇剽”,忠于“国”、“家”#12290;描写人物都以外貌、动作为#20027;,并通过色彩搭配#28888;托出来。《白马篇》起句“白#39532;”“金羁”,一白一黄#65292;色彩鲜明;轻捷地奔驰在#35199;北地区,何等有气势。表面写#39532;,实则写人。《故#20065;》写少年闰土,“项戴#38134;项圈”,“手捏一柄钢叉”,#22810;么勇敢敏捷。一个卫国征战,“#38271;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”;#19968;个月下看瓜,“尽#21147;向一匹猹刺去”,守护家园#65292;尽心尽职。“蹈”#8220;凌”二字,写尽少年长驱直入#65292;锐不可挡,大有压倒一切之势;#8220;捏”和“刺”,写少年闰土#28789;敏迅捷,刚强勇剽,凛然#20043;气,跃然纸上。一个#22312;“大漠孤烟直,黄河落日圆”的#27801;场;一个在“深蓝的天#31354;,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”下的#8220;碧海沙地”上,“一望#26080;际的碧绿的西瓜”地里。“#28145;蓝”“金黄”“碧绿”,多么富有#29983;命的色彩。异:《白马篇#12299;为诗歌,语言凝练含蓄,《#25925;乡》是小说,语言描绘细#33147;。前者为虚写,后者为#23454;写。一个描写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#24573;如归”,忠心报国之英雄肝胆俱#29616;。一个描写“装弓京捕鸟”#8220;海边捡贝”,捉“跳鱼#20799;”的勇敢灵敏、天真纯洁、热爱生#27963;的农家小英雄。一#20010;善射骑之技,一个善操叉之术#12290;一是边塞风光,一#26159;田园景色。主题也不同:《白#39532;篇》塑造人物为表现“忠心报#22269;”的主题服务,《故乡》中#36890;过少年闰土的形象刻画,为中#24180;闰土的出场作比较,从而突出表现#36763;亥革命并没有给农#26449;带来生机,农村日趋凋敝#65292;农民日益破产的惨#30171;现实。
三、补白延#20280;。
我在带领高三#23398;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时,根#25454;柳宗元的《江雪》#65292;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。1、这首诗的“诗眼”是什#20040;?2、钓鱼的内涵和外延有那些#65311;3、柳宗元的“独钓#8221;表现了什么?学生很快找到了诗#30524;“独钓”,而后针对钓鱼的目的和#25163;段,分别从三个层面归纳出三种人#30340;“钓”,即钓鱼,钓趣,钓人。#30495;正钓鱼者乃为食而已,民以食为#22825;,这是解决生计问题的渔#22827;所为;第二种人为钓趣。《泮湖#25991;录》载清朝学者吴敏树的《说#38035;》中写到:“当初#22799;、中秋之月,早食后,出门#32780;望,见村中塘水,晴碧泛然,疾理#31481;丝,持篮而往。至乎塘岸#65292;择水草空处,投食其#20013;,饵钩而下之。蹲而#35270;其浮子,思其动而掣之,则得#22823;鱼焉。无何,浮子#23490;然;则徐牵引之,仍自寂然#12290;已而手倦,足疲,依竿于岸,游#30446;而观之,其寂然者#22914;故。”这是写宁可安于钓鱼之求#24471;而不求其他,这种人往#24448;对追求功名利禄无谓,安于淡#27850;的生活旨趣。颇有庄子#30340;无为的思想。第三种人借钓鱼而钓#20154;。学生从《封神演义#12299;中的人物姜子牙身上找答案:#23004;子牙八十岁在渭水边垂钓,被周文#29579;访得,拜为丞相,后又助武#29579;起兵伐纣,终于完#25104;兴复周室的大业。#32780;柳宗元的“独钓”,#22823;有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#20154;皆醉而我独醒”的境界。从诗#30340;一、二两句的韵脚来看,“#21315;山鸟飞绝”的“绝”,可以换成“#23613;”字,“万径人踪灭”的“灭”,#21487;以换成“隐”字。为什么用“#28781;”“绝”二字?可见诗#20154;对当时“举世混浊”“#20247;人皆醉”的现实何等#30340;不满与愤恨!诗人的“#29420;钓”,既非“钓鱼”,#21448;非“钓趣”“钓人”,而是将整#20010;世界钓在他的竹端,惟有#20182;怎样懂得演绎人生。其孤#23490;与乐观化成了一江冬钓图#12290;这样,将诗中隐藏的深刻#20869;涵挖掘出来,进行补充,#35753;思维延伸,通过联想与想象,重新#21152;工,从而产生创造#24615;的思维火花。当然,平时教#23398;中,高起点的古诗赏析搞几个#35762;座可以这样做,不过,指导高考#37492;赏题的答案不必这样做。恕不#36184;述。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四、换#26009;变形。
将#25991;本中的信息故意改换,学生往往#20852;趣盎然。1、我把《小橘灯》#20013;小姑娘制作的“小橘灯”换成“小#28783;笼”,让学生来比较,看各有什么#19981;同?课文这样写好在哪儿?学#29983;纷纷找答案:①有的说,#36825;一改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确比小橘#28783;作用大些,灯笼有纸罩#23376;,能挡风避小雨。②有的说,#36825;一改,失去了文学的美。#38598;中了上述两点,我让学生继#32493;讨论“生活的真实”和“艺术的#30495;实”二者有何区别?通过#29956;别,学生从课文中的一段话悟出#20102;作者的匠心。“我提着这灵#24039;的小橘灯,慢慢地#22312;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#30528;。这朦胧的橘红的光,实#22312;照不了多远,但这小姑娘的镇定#12289;勇敢、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#65292;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!#8221;。《小桔灯》之美,美在立意的#28145;刻新颖。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在#20110;──小桔灯象征着蕴藏在革命人民#24515;中的希望和火种,小桔灯就#26159;光明和胜利之灯,正如鲁真在#12298;春颂──评冰心的〈小桔灯〉》#19968;文中所说:“当她(作者)感激地#25509;过小女孩送给她的小#26708;灯时,她感受到了革命人民的#21147;量”,“这段文字有很#28145;的寓意,她(作者#65289;在寻找光明,这是#22905;在美国的慰冰湖畔没有找到的东#35199;,现在,她从一个#31351;苦的木匠的女儿身上看到了#20809;明”。再说,从小橘灯的制#20316;到小橘灯这一“道具”的美学#20215;值来看,它更能突出“小姑#23064;的镇定、勇敢、乐观的精神”,#26377;着自然、和谐之美。
五、改序重组。
文章#30340;结构往往是作者心情变化的思绪线#32034;和逻辑力量。教学鲁#36805;《滕野先生》这篇散文,我把开头#19968;节掉到第三小节之后,要求学#29983;讨论:能不能这样调换?#37325;组后的差别在哪儿?作者#20026;什么这样?学生讨#35770;的结果是这样的:“东京也无#38750;是这样。”开头一句的确可#20197;掉到第三小节之后。因#20026;“这样”是指示代词,#26159;近指。描写“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#33410;”,花下“成群结队的‘#28165;国留学生’的速成#29677;”,白天闲逛公园;傍晚,学#36339;舞,弄得地板“咚咚咚地响得震#22825;,兼以满房烟尘斗乱”的事实#12290;如果安排在此,是文章结构的#24120;式。可是作者却安排在文章的开#22836;,看似悖论,其实是作者#25925;意这样安排的。目的是引起#35835;者注意看清:这一帮清国#30041;学生不学无术、成天闲逛#12289;附庸风雅以及忸怩作#24577;的可鄙嘴脸。这也是鲁#36805;先生离开东京去仙台学#21307;的缘由。再譬如:《在庆祝北京#22823;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#35805;》有这样一句:“北大在长期发展#21644;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#12289;进步、民主、科学的光荣传统#65292;显示的不断钻研、#27714;实、创新、向上的优#31168;学风……”句中两个#20998;句的宾语的中心语之#21069;各有一个用并列短语组成的定#35821;,能否将词序调换#65311;为什么?学生通过讨论后#26126;白:修饰语中的四个词序不能#35843;换。“爱国”是追求进步#30340;前提条件,只有具备了爱国#30340;情感、志向,才能“进步#8221;。一个学术团体、#19968;所大学只有在发扬民主,即崇尚#8220;百花齐放”“百家争鸣”的民主氛#22260;中,才能有所作为#65292;才能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。#21516;样,“钻研”是对问题的探究#65292;只有去伪存真,弄请问#39064;的实质,才能“求实”。只有在#27714;实的基础上,才能“创新”。#32780;创新才是真正的“进步#8221;向上。这也是人类#21457;展的基本规律。
#12288;另外,表演优化。针对有些课文#26159;文学作品,故事性强#65292;且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等特点#65292;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文本内容#35753;学生进行再创造。可设计成两类“#38382;题”,供学生训练。一类是书面习#20316;,如怎样编写莫泊桑的《项链》#12289;孙犁的《荷花淀》等小说为舞台剧#26412;,或影视文学?通#36807;创作,让学生比较剧本与小说的表#29616;形式有什么不同?一类是排练#19978;演。如教学曹禺的《雷雨》,#20197;及郭沫若的《屈原》节选时,#21487;取得校园艺术社团演#20986;队的支持,指导学生如何表#28436;,帮助学生解决表演#19978;的一些问题,从而领略戏剧#20316;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样#24335;的魅力。
总之,#26032;课标强调人文素养#30340;关怀,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#32508;合素质。因此,我#20204;的课堂教育要为学#29983;的终生学习奠定良#22909;的基础。用问题作为教#23398;的纽带,不仅是为了完#25104;好该学科的教学任务,而且让学#29983;学会质疑、答辩,为学生自#20027;学习搭建好平台,从而真正达到“#25945;是为了将来不教”这个#23815;高目标服务。因为根#25454;语文学科最具有人文性的#29305;点,是其他任何学科#25152;代替不了的,所以#65292;语文教师的使命尤其重要——研#31350;问题教学应该成为新课标#30340;有效途径之一。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