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:二十世#32426;是批评的时代。确实,#26412;世纪以来,西方文学#30028;和教育界,在文学#30740;究和教学方法方面#65292;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,真#21487;谓学说纷呈,流派林立。#22312;众多方法中,二十年代肇端于英#22269;,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#30340;“新批评”方法,特别值得我们借#37492;。在西方,许多人认为它“教会了#25972;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”,也有人#35828;它是“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#32451;法”。
作为#19968;种独特的理论体系,“新批#35780;”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。联系我#20204;的教学实际,我认为“#26032;批评”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#12290;
#12288;
首先,他们#35748;为:“含混”是文#23398;的基本要素之一。所谓含混,#21487;以理解为一个词、#19968;个句子、一个段落、乃至#19968;部作品同时具有多#26041;面理解的可能性。#20197;往,人们在讲解文学作#21697;的时候,总有一种信念,认为作者#21482;有一义入诗(文学),#25105;们只能以一义解之。也就#26159;说:作品的意义,客观的存在于#20316;品中,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#31227;,分析作品的目的,就在#20110;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#12289;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。在教#23398;中,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#22622;入学生脑子,或者千#26041;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#20026;唯一正确的思路上。当学生与教#24072;的见解发生分歧的#26102;候,也往往是简单地#32943;定一个,而否定其余。#36825;种非此即彼的态度,概括#20026;一个公式就是:意义X=A解,或B解,或C解……,在“新批评”派#30475;来,这是不正确的,他们认#20026;对作品纯客观的、#32456;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#30340;。这是因为,作品#26082;含有理性内容,又含有感#24773;成份,对它的理解,往往因人因事#32780;异。对作品的理解,只能永恒#22320;流动在主观性和客观#24615;之间。任何理解都是一种过渡,#37117;为其它理解留出了余#22320;。他们把这种态度概括为#19968;个公式:意义X=A解+B解+C解……,这个公#24335;的意思是:作品的#24847;义,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#65292;各种理解不是相互排斥,而#22312;相互丰富和补充,综合成一个复#21512;意义。从这里,我们可以得到一#20010;启示,在教学中,#25105;们不要急于把自己的#29702;解塞给学生,而应当鼓励#23398;生积极思考,发现#26032;角度,提出不同的见解。当然#65292;由于受知识水平、认识能力和生#27963;阅历的限制,学生的#29702;解,可能十分肤浅,甚至离奇怪异#12290;但一个循循善诱的#25945;师,不会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,而#26159;首先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#30340;精神给予肯定的评价,然后再#24341;导学生发现自己观点的#32570;陷,并谋求吸收别人的见#35299;。问题的关键是:要尊重学生独#31435;思考的权利,注意激发学生#30340;探求精神,培养学#29983;求异思维能力。教师应该懂#24471;:你对作品的讲解,目的#19981;仅仅在于使学生把#25569;某篇课文的意义,而且还在#20110;教会学生分析作品的方法,#36825;就是人们常说的举#19968;反三能力。这虽是一句老#35805;,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被#20154;们遗忘。不过,提倡求异思维,也#19981;能忽视不同作品的具#20307;情况。有的课文,比较单纯#65292;人们在认识上很少#20986;现分歧,对这样的课文,就#19981;必强求学生“各抒#24050;见”,而有的课文,意蕴#20016;富深沉,那么就可以引#23548;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#25506;讨。以鲁迅的小说《药》为#20363;。这是中学语文课本#30340;传统篇目,人们的认识却并不完全#19968;致。许多人认为,#25209;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#37325;脱离群众的错误,是小说主题的一#20010;重要方面。也有人持#19981;同的观点,认为《药#12299;的主题的一个重要#26041;面,是歌颂旧民主主义#25112;士的崇高品德。前一种观点#65292;着眼于作品的客观#25551;写,来自人们常说的“#23458;观效果”:夏瑜是一位不屈#30340;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,为了救国#25937;民,他不怕流血牺牲,确实使人们#24863;受到革命者的悲哀#12290;从今天的思想高度去#35748;识这悲哀的根源,自然是革命者的#33073;离群众。后一种观#28857;则着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#65292;即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作#32773;当时的思想。持后一种观点的同#24535;认为:鲁迅当时“对群众的#21147;量,对民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#26007;争中所能发挥的作#29992;,并无正确的认识”,作者当时#30340;“经验”和“生活”不可能赋予#20316;者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。#36825;两种观点,能否统一起来呢#29309;我认为是可以的。#20316;品客观存在的思想牗即作者的思#24819;牘与作品的客观效#26524;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牘#26082;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但它们#37117;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。作#32773;在自己的作品中,必然会#34701;进他对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#35748;识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在创作《#33647;》的一九一九年,鲁迅的#24605;想主要还是强调个性解放,强#35843;先觉者的巨大作用,对于群众#65292;则主要是批判他们的愚昧和#40635;木。鲁迅当时对夏瑜这样的革命#32773;,是持肯定和赞颂态度的。但#26159;,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#24863;性、下意识的思维活动,作家实际#19978;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#65292;往往多于他企图表现的东#35199;。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,辛亥革命#21448;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#30340;弱点,谁又能说生活没有#26263;示鲁迅某些他还不能明确意识到的#24605;想呢牽忽视了作品#20027;题的客观性,就可能陷入相对主义#30340;泥淖。但是如果离开了读#32773;的主观感受,作品的主题又如#20309;能显示出来呢牽实际#19978;,作品的主题,只#33021;存在于客观内涵与读者#20027;观认识之间。尤其是伟大#30340;作品,其内涵更不是某一角度的#35299;码活动所能穷尽和涵盖的#12290;如果我们在讲析《药》这类作#21697;时,能引导学生从不#21516;的角度去理解作品#65292;并设法在不同角度#24471;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,#37027;么,学生的收获一#23450;会大得多。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“#26032;批评”派给我们的第二#20010;启示是:不能把内容和形式#20998;割开来,主张从形式到内容#30340;分析作品。
在我们传统的#27010;念里,文学作品无非#26159;内容加形式,把内容和形式#20316;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东#35199;对待。因而,我们#30340;文学教学,多年来形成了#19968;种固定的程式:先时#20195;背景、后作家生平、再#24605;想内容、最后是艺术形式。#32780;且在内容和形式分析之#38388;,缺乏有机的联系#12290;而“新批评”派却认为,把内#23481;和形式分割开来,如同把#20154;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一#26679;,是不可思议的。他们认#20026;内容是“有意味的#24418;式”,脱离具体形#24335;的内容,与文学艺术#26080;缘。而“形式”则#26159;“完成了的内容”“形式不#20165;包含内容,而且组织它,塑造它,#20915;定它的意义”,这样形式因素从#21478;一种角度看,就转化成为内容#22240;素。这些思想提示#25105;们:在分析作品时,要注意#27807;通内容与形式的界#32447;。更加有机而完整地把握作品#12290;在思路上,不必千篇一律地从内#23481;到形式,也可反过来,从形#24335;到内容。以朱自清的《#33655;塘月色》为例,这是篇写景抒情#25955;文,对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言#65292;它的主脑是意境。意境是作家主观#24773;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#33402;术境界,“境”(客观物象)是#22522;础,“意”(主观情#24605;)是灵魂。我们可以先从基础#65292;即“境”的分析入手。我们不难#21457;现,作者在对环境#30340;描写上,突出了一个“静”#23383;:月亮升高了,孩子们的欢笑声#21548;不见了,妻子哼着眠歌#65292;荷塘小路幽僻、寂寞。在描写荷#22616;月色的时候,作者紧紧扣#20303;了一个“淡”字:淡#28129;的月光、薄薄的青雾、隐#38544;约约的远山、斑驳稀疏的#26641;影、微微的晚风、缕#32533;的清香等。在写法#19978;,作者采用比喻、对比#12289;衬托、拟人、通感等多#31181;手法,把那些静美#28129;雅的事物描绘得细腻#20256;神。在作品中,作#32773;也写到那些热闹的事物:#34633;声、蛙声、六朝采莲#26102;节的光景,但只是一带而#36807;,把它们放在衬托的位置上。作者#20026;什么要着力描写那些静美#28129;雅的事物呢牽这是因为#20316;者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”,#22240;而那种静谧的环境#21644;淡雅的事物,与作者希求的#24684;静的心境正相吻合,作者去看#33655;塘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闷。#36825;样,就很自然地从形式#30340;分析,转入了内容#29271;情牘的分析,在剖析#20102;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#21518;,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#20010;问题:作者为什么“#24515;里颇不宁静”牽为什么在#23545;“荷塘月色”幽雅景色的描写中#65292;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牽要解决这#20123;问题,就必须了解这篇作品的时代#29305;点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态。#21407;来,这篇作品写于“四·一二”反#38761;命政变时期,当时,朱自清思想#21313;分苦闷,他不满现实#20294;又看不到出路,中庸#24605;想和超脱现实的情绪滋长起来。这#26679;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创作背景的#25945;学思路,既突出了作品#30340;重点,又使得各个#25945;学环节的衔接与转换十分#32039;密和自然,不致于#32473;人割裂之感,同时,也使学生懂#24471;,思想与艺术、作品#19982;背景,是不能截然分开的。实际上#65292;语文课本中的许多#35838;文,都可以采用这种从形#24335;到内容的思路。当然,有些课#25991;,思想比较深沉,教学中#38656;要以内容的分析为突破口,那就#19981;妨沿用传统的从内容#21040;形式的分析方法。但无论采用哪种#24605;路,都应当有一个观念:不要把思#24819;与艺术分割开来,#25226;二者看成酒与瓶的关系。
#12288;文学教学活动,总是#22312;一定的理论方法指#23548;下进行的。我们现在通用的理#35770;方法,大都是上一个#19990;纪或本世纪初的产物。由于二十#19990;纪社会生活的迅猛发#23637;和其它学科的渗透,文#23398;理论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#21270;。对西方新理论方法的#21560;纳和借鉴,必将给我们教#23398;方法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。转贴#20110;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“新批评”与中学语文教学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