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论语文智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25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主要内容:智育是学校#25945;育的核心因素,也#26159;“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#35774;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”学#26657;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#20851;键。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#30784;环节,它既是智育目标的具体化#65292;更为智育在整个学校教育#20013;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。

  关键#35789;:智育 终身教育

  智育是我国#23398;校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核#24515;部分。我国的教育法对此也有#26126;确规定。1995年3#26376;18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#25945;育法》规定,我国学校教#32946;的目的是“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#29616;代化建设服务,必须与生产劳动#30456;结合,培养德、智、体等方面#20840;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#24314;设者和接班人。”各门学#31185;尤其是作为学校教#32946;各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科,语文学科#26356;是为智育提供了得天独#21402;的条件。
  所谓“智力”,是#8220;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#27604;较稳定的、能确保认识活#21160;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#33021;的心理特征的总和。主要由#27880;意力、观察力、记忆#21147;、想象力、思维力这五个#22522;本因素有机结合而#25104;的,其中思维力是核心。”#65288;《智力学教程》易红#37089;、刘春花、徐芃,汕头大#23398;出版社,1999年第1版,第181页)智育就是培养、#24418;成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。

 #12288;一、智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部#22521;养目标之中
  以现行《普通高#20013;语文课程标准》为例,新课程标准#26126;确规定:“高中语#25991;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#32032;养,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#33021;力和一定的审美能#21147;,探究能力,形成良好#30340;思想道德素质和科#23398;文化素质,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#21457;展奠定基础”。这里,智力的培养#19982;发展,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语文#29305;别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感知#65292;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综合能#21147;的培养与发展。在审美感知、鉴#36175;与创造等能力的塑造与培养过程中#65292;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、感受、分#26512;、判断能力,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#21644;兴趣,拓展学生的思维方#27861;和技巧,智育的培养目标随即得#20197;实现。
相对而言,语#25991;素材的丰富与趣味性更有利于调动#23398;生的学习积极性,文学作品的强#28872;的思辩性更容易为学#29983;打开对世界的期待。

  二、语文教学的内#23481;提供智育的肥沃土壤
  中学#35821;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:(1)使学生掌握祖#22269;的语言文字,形成#22522;本的文史知识、文学常识;(2)培养和形成学生#27491;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#33021;力,即听、说、读、写四项技#33021;。历经几千年的历史,中#22269;乃至世界为我们提供了#24191;阔而丰富的知识宝库#12290;积极主动地从前人的优#31168;成果中吸取正确经#39564;,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,有利于社#20250;主义建设事业的发#23637;。在语文教学内容中#21344;极大比例的文史内容,即以大#25209;量的优秀典籍名著#20026;学生储备了无限量的养#26009;。前人的作品多是#26102;人对当时历史的记录,一方面#20026;学生了解历史动态打开了分析#30340;大门。同时。整理与筛#36873;的过程,便是学生智力#21457;展的过程之一。同时,历史大#24072;们的优秀之作,又往往记录的#26159;学生们所不熟知的另一世#30028;(或者是学生未体验、即#20351;体验过却又没有充分形成#35748;识的世界)。学生在对这部#20998;作品的学习过程中,就得充分#35843;动所有的内部智力因素与非智#21147;因素,发挥想象、记忆、联#24819;的功能,与作品交融#12289;与作品中的人事物对话以及#19982;作者交流。这是一个#26497;为艰难的过程,需#35201;循序渐进地逐步实现。实际上,#36825;一过程的实现,也是中学语#25991;智育的实现过程之#19968;。
  拿古诗教学来讲,#30001;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,学生眼前的#19990;界多数已经跳出了历#21490;的古朴、凝重与曲#24452;通幽,要带领学生领略古#35799;的优美意境,不得不充分调动学生#30340;想象、联想等心理品质。如李白#30340;《将进酒》:“君不见黄河之#27700;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!”教师#22312;此就应该指引学生把#24819;象引向气垫磅礴的黄河奇观#65288;可以适当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如#22270;片、录相等),“#21531;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#25104;雪!”不理解此处运用的是夸张#30340;手法,大概也无从明了“#26397;如青丝暮成雪”与时间消逝之速#30340;关系了……随着对诗的#28145;入分析,学生不仅#33021;很快置身于诗所营造的氛围#20043;中,而且也能借助自己的逻辑思维#32780;了解诗人的情怀,完成与诗人的“#23545;话”。
  有的精力决定了人不#21487;能事事都不得亲历亲#20026;,而且也没必要亲历亲#20026;。前人为我们开掘下来#30340;宝贵经验,我们可以借#37492;了来继续开垦之,而尽量#23569;走弯路、歧路。学习前人或时人#30340;文章典籍正是为学生减少走弯路#27495;路的可能和提供学生智力发展#30340;可靠途径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  但是,既然学#26657;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智育,那#20040;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不可#36991;免地各自为智育开辟了道路。如此#35828;来,语文教学中的智育也就没什么#20248;势可言了,是不是?不#65281;答案是否定的。语言教学为智育开#36767;的领地有比其他学科秘开#36767;的更为基础,更为有利。
  首先#65292;从思维与语言的关#31995;说起。我们知道,语#35328;是思维的物质基础,语言#33021;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思维#33021;力。一般而言,人的思维能力#26159;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#32780;提高的。表面上看是由于人#30340;阅历的丰富所带来的,实际上却在#20110;人的语言能力的提高。因为随#30528;年龄的增长,人在原先的#35821;言能力的基础上,听、说#12289;读、写渐次发展,驾驭语言#20063;就越显得驾轻就熟。与之同步#65292;词汇大量丰富,语#27861;习惯也逐渐了然于胸。凝固#22312;语言基础之上的思维能力,也就随#20043;发展。生活中常常可以#30475;到这样一种现象:刚学会说#35805;的孩子,在表达自己的需#27714;时,往往用又叠词的形式,诸如“#36710;车”、“抱抱”等#31561;。再大一点,他们会说#23436;整的语句了,但却鲜#26377;条理,诸如“我饭#21507;”之类。在学校教#32946;尤其是语文教育之下#65292;他们开始了大量接触作品#65292;并集中进行听说读写的#35757;练,由组词造句写话#32487;而到完成成篇的作品。#25105;们可以发现,孩子们这#26102;的作品,不仅言之有序(有时也#21487;能例外),而且开始富有起#20239;变化,表情达意鲜活,逻辑辩证也#28176;趋成熟。虽然这不#19968;定全部都归功于语文#25945;学,但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#20316;用显然不容小觑。
  其次#65292;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。语文教#26448;的文本内容大多生#21160;有趣,较之其他学科,往往更#23481;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#36259;,并使这种兴趣持#20037;化。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,#38500;部分说明文(其中也有相当部分#26159;趣味盎然的)外,记叙文、抒#24773;散文、议论文、诗歌、寓言等等,#30342;情理宜然,能极大#22320;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激发学#29983;学习的热情。试看《烛之武退秦师#12299;(高中第一册)。赵国陡遭#31206;晋围攻,原因无他,不过#26159;“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”,单凭此#19968;项,秦晋的唯我至尊与发动战争的#20405;略本质便一览无余#12290;至于郑国的紧张局势则由“晋军#20989;陵,秦军氾南“渲染得惟妙惟肖。#20314;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#65292;烛之武却又借故推辞,郑#20271;陪礼,烛之武说秦…#8230;文章短短二百来字#65292;但故事发展的波波折折#21364;让人也心潮起伏。单就这一点#32780;言,就扫除了常人认为文言文的枯#29157;与晦涩之感。不过,#36825;也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与#23398;生对文意的领悟。
 #12288;再次,语文教学的最终目#30340;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、掌#25569;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、综合#20998;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这就#26159;语文智育的实际内容。学校教#32946;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,学#20250;生存。语文教育的#38271;远目标不是仅局限在#35753;学生能背几首古诗#12289;几篇优美散文、阅读几#37096;名著,而是让学生从中理解、掌#25569;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,能听#35828;、会读写,并汲取#20070;中思想文化等的合理成分和联#31995;实际的能力等等。#21363;语文教育是面向现代#21270;、面向未来、面向世界#30340;人的终身教育。语文教材所精选的#35838;文,多是前人优秀成果。它们往往#26469;源于生活,但又超越生活#12290;语言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#29031;搬这些书中经验,而是在#20110;从中探寻生活的规律。
  最后,#35821;文智育的发民为整个学校教育#30340;智育发展提供条件。语言教育#20013;培养起来的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#30340;能力使其他学科的智育更加得心#24212;手。对其他学科的#23398;习,首先必须洞悉这些#23398;科中的表述文字的含义,其思维根#22522;在于扎实的语文基础知#35782;。理解了这字的含义,继#32780;得以分析并解决问题,这仍依附#20110;对语言文字的理解、运用#33021;力。
  语文教#23398;的特殊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#23450;着语文教育在学校智#32946;目标中的举足轻重的影响。如何#30495;正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,推动学#26657;智育目标的实现,需要广大教育同#20161;的鼎力探索。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