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阅读欣赏之我见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36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中华文化渊远流长,#26159;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。几千年的#25991;明传承,古诗文已成了一棵#21442;天大树,内容丰富、#24605;想深邃,尤其以唐诗最#20026;突出,达到中国古代诗歌#21457;展的鼎盛阶段,无论#20174;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异彩#32439;层,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#20379;鉴赏的佳作。据《全唐诗》记载#65292;现存的唐诗约有四万九千首,比#21776;代以前一千七百多年诗歌总和的三#20493;还多,唐诗不仅数#37327;多,而且诗体完善,可谓是博#22823;精深,是诗歌史上的一座宝库和#20016;碑。如何学习、欣赏好#21776;诗,笔者在此谈谈几点#31895;浅的看法,望能与同行#20204;共同探讨。
#12288; 一、从了解时代特征#20837;手解读名人名诗
#12288;  唐诗完成了古典诗#27468;各种形式的创造,古体#35799;的五古、七古、乐府#27468;行,近体诗的绝句和律诗,无#19981;齐备,这些诗歌形式,成#20026;流传最广、影响深远的#26684;律诗体。
  唐诗流派众多,#39640;手如云,风格各异,百花竞艳,星#20809;灿烂,若出其中。并涌现出许多著#21517;诗人,传承了许多流传千#21476;的名诗,成为后人#23398;习的楷模;尤其以李#30333;、杜甫、白居易的成就可谓是登#23792;造极,影响最大。
  诗#27468;是语言的艺术,阅读和欣赏#21776;代诗歌,必须从语言入手。由于诗#27468;语言高度精炼而又含蓄,并且带#26377;诗人强烈的感情,欣赏时要#20180;细琢磨,反复思考。阅读和#27427;赏唐诗,大致可以采取#20197;下三个步骤,来了#35299;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反映#30340;社会生活。
  首先,解读诗歌原文细#25506;深刻涵义。
  读诗#65292;首先接触的是语言。#35799;的语言容量大而含义深,要深入了#35299;,不能浅尝辄止。如杜甫的《登高#12299;诗的两句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#22810;病独登台”。十四个字中有#20843;层意思:他乡作客,一可#24754;;经常作客,二可悲;离家万里作#23458;,三可悲;又当悲凉的秋天,#22235;可悲;重阳佳节,没有饮酒乐事,#21482;是登台,五可悲;#23396;零零一人独自登台,六可悲;带#30528;多种疾病登台,七#21487;悲;人生百年,而自己年过半百,#28518;倒终身,八可悲。只有掌握了两句#35799;全部的内涵,才能#20102;解诗人杜甫“悲秋#8221;丰富而深刻的内容。
  其#27425;,细品诗中所表达#30340;诗人情感。
  诗是抒情#30340;载体,没有感情,就难称为好诗。#20294;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#65292;它用压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,#32780;这种表达有时是很含蓄的#65292;如张祯的《宫词》“#25925;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。#19968;声何满子,双泪落#21531;前!”,表达了宫女哀怨,悲伤#30340;感情。李白的两句诗“孤#24070;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#21017;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。
  第三,反复吟#35829;后方能感受出诗歌语言的乐#24863;美。
 #12288;唐代的格律诗要求字#25968;、句数固定,句式整齐,#23383;平仄相间或相对,并要求押韵;律#35799;要求对仗,以上这些,使得诗歌#38899;韵和谐,声调铿锵。诗#27468;的停顿和抑扬顿挫,形式诗#27468;的节奏与音韵和谐构成诗歌的音乐#32654;,音乐美只有在吟诵时才能表现出#26469;,如王之焕的“白日依山尽#65292;黄河入海流,欲穷千#37324;目,更上一层楼”;李白的“日照#39321;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#12290;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#38134;河落九天。”吟诵起来音韵#38143;锵,旋律婉转,悦耳动#21548;,使人心旷神怡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   二、从诗歌#30340;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
  阅读和欣赏唐诗,#20174;语言入手后,就要#20805;分调动自己的情感、想象去感#24735;诗人所描绘的形象。古人评王维的#35799;说:“诗中有画”。诗中的画#38754;,往往情景交融,人境合一,#36825;就是艺术形象。如《商山早#34892;》诗句“鸡声茅店#26376;,人迹板霜桥”形成了一幅画,#22609;造了一个艺术形象:早上行#20154;急于赶路,鸡叫时就起#26469;了,从茅屋出来,这时月亮还挂在#22825;上,路上没有行人,他从铺上厚厚#30340;霜的板桥上走过,留#19979;了一串鲜明的足迹。又如杜甫的《#26053;夜书怀》的诗句:“细#33609;微风岸,危樯独夜舟。#26143;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#27969;。”全诗营构出一幅画:日#22812;孤舟停泊岸边,放眼望去,天#22320;寥阔,江中月影流动如涌,烘#25176;出大江东去的气势。四#21477;诗塑造出江流雄浑,#22825;地辽阔的艺术形象,可谓完#32654;。唐代诗歌很注重写景,景#29289;具体生动,创造许多艺术形象#12290;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#8221;,“大漠孤烟直,长#27827;落日圆”,“微风燕子斜,细雨鱼#20799;出”等等,其诗中意境实在感人至#28145;。
  三、从作者生活环#22659;的遐想中欣赏语言和艺术的想象#20043;美
   “诗言志”。“在心#20026;志,发言为诗”。诗歌是#20316;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,不#36807;有的诗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的#12290;如杜甫的《登高》一诗,诗人由#30331;高所见的悲凉景象,联#24819;到自己晚年仍漂泊西#21335;、客居异地的悲凉遭遇,含#33988;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。李#30333;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表#29616;了作者不向封建统治者低#22836;,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思想。
 #12288;诗歌既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#65292;又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#21453;映。它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#29983;活的。如白居易在《琵琶行(并#24207;)》中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艺术#24418;象,描写了自己遭#36140;谪后的不幸生活,发出了“同是#22825;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的深#27785;感慨,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。因#27492;,要把握诗歌的深刻#20869;涵,我们就得联系作者的#36523;世、时代的特点以及社会背景去仔#32454;揣摩。
 #12288;四、用先进教学手#27573;营造学习情境
  没有先进的学习手段#65292;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学#12290;对待传统文化遗产,仅靠从书本#19978;的文字来理解、遐想诗中#25152;描绘的情和景,用传统的#25945;学办法,试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#26524;,还有一定的难度,尤其是在职#19994;学校面对一些素质较低的#23398;生,因此采用幻灯片、VCD、多媒课件等演示教学设备#65292;重现历史背景及风#22303;人情,帮助学生理解触发#24605;维灵感,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#23398;习唐诗的热情和创新欲望。一张投#24433;图片,远比书面文字更能体现“#22823;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#22278;”的意境及精神内涵。古诗教学#26497;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,才能#21019;造超越时空的课堂,#33829;造一充满示、听、想立体#23398;习的情境,让后代们吸#21550;着数千年文明沉淀之精华。
  总之,唐#35799;的阅读与欣赏,实#38469;上是一个从感受形象到#23457;美判断的过程,我们只有充#20998;的调动自己的情感、想象、理解等#24515;理功能,披情入文,知人论#19990;,才能真正感悟到唐诗给我#20204;带来的魅力和启迪。

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