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#30446;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,绝#22823;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#29702;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,主要表#29616;为听、读两项能力。笔者认为#65292;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、#35828;、读、写四项能力即语#25991;能力,其高度综合的表#29616;形式即语感。它是主体对语#35328;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#21644;对语言形式、语言意#20041;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#34892;为能力,其主要作用是#21028;断言语的可接受性、依据语境理#35299;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#36896;性地进行语言表达。在心理#19978;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#65306;
1.直觉性。这几乎是对#35821;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#21453;映,超越了中间的分析#12289;推断与验证的环节,#22312;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#19982;理解别人的言语,并#33021;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#35328;语。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#30343;帝题扇,题写王之涣《凉州词》一#35799;,将“黄河远上白云#38388;”的“间”字漏掉了,#20094;隆龙颜不悦。情急之下,纪晓岚援#31508;在扇上断句:“黄河远上,白#20113;一片,孤城万仞山。#32652;笛何须怨,杨柳春风,不度#29577;门关。”纪晓岚在这#37324;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,而是#20914;破了某些羁绊,超越了#26576;些限制,从而带来了创新意识,#20973;借直觉,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#36896;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#30340;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#22937;好词。有的人能“一听#23601;懂”、“一目十行”、#8220;出口成章”和“下笔如有神”#65292;就是语感的这种直#35273;性的外在显现。“直觉#26159;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#25110;理解”[①],所以,语感的直#35273;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#24615;。
2.同#21270;性。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#26102;用业已形成的认知#32467;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,即对客体#36827;行整合、加工的一种机制。从#36825;个意义上来说,所谓语感#23601;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#30340;结果,是建立在言语#26448;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#35821;意义再创造,既包括#20027;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,又#21253;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#21453;馈与输出。而将语感仅#20165;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,#21017;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#20449;息输入,却未注重主体对#35328;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#12290;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,由语音与词#20041;组成的语基,由词#27719;与语法组成的语构,由#35821;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#35328;执行功能即语用,这三#32773;共同构成一个复杂#30340;言语层级系统。语#22522;服务于语构,语基与语构又#26381;务于语用,只有语#29992;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。如茶杯#19978;“也可以清心”的字样,人们读出#36825;五个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#24847;义,这是语基。这五个#23383;(词)可以组成四个或四#20010;以上的词语,并按语法规#21017;构成动宾结构或主#35859;结构的句子,这是语构#12290;由语基与语构的自由灵活搭配#21363;具体的语言运用,#21487;以使上述五个字组成五个句子:也#21487;以清心;可以清心也#65307;以清心也可;清心也可以;#24515;也可以清。主体只有凭借原#26377;的认知结构,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#20250;获得由这五个字灵活组成的#20116;个句子的不同意义,形成语感。由#35821;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#35328;语同化过程,实际上是逻辑#21270;过程。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#30340;言语同化,虽然涵盖了#35821;基与语构的内容,但已#19981;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#31243;,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#20239;,通常以直觉同化形#24335;出现。因而,只有语用层#38754;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#25463;的言语过程,才会产生较强的#35821;感。
#12288;3.整体性。因为语感是主#20307;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#21516;化,已经舍弃了对语音#12289;词义、词汇、语法等具体语素的#26465;分缕析,所以,它对言语对象#26159;进行多角度、多层面、全方位的#25972;体把握,获得的是言语的#34920;面意义和隐含意义、语素#24847;义与非语素意义、内部语境#24847;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#21644;。这种言语意义总和,实在#26159;无法机械地割裂,它只不#36807;是感性与理性、经验与理论、具体#19982;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而已。
4.情#24863;性。语感不仅仅停留#22312;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#27491;误的简单判断上,而且要#23545;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#35821;形式的优劣作出迅#36895;的感悟,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#25391;荡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#20307;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#65292;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#29983;和谐共振,感应相#34701;;反之,则与主体的#24515;灵形成异质异构,使#20027;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#65292;无法共鸣。
#12288;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,语言是“#21315;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”#12290;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,直觉占有十#20998;重要的地位。作为一种非逻辑化的#24605;想升华,“直觉是对于真理的#19981;言自明的认识”(莱布#23612;茨语),是无需经#36807;具体分析、严密推理与逻辑论证而#20197;猜测、想象、领悟等感性形式#21435;直接认识与把握客观#23545;象的思维。直觉思#32500;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。首先是理性#30340;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#20239;。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,#19968;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#65292;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#24847;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,而是#32463;过理性认识与逻辑思维#21453;复运动后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感性#65292;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#36923;辑的棱角。其次,是在#24847;识边缘活动的持续#24615;。当有关问题进入大脑后,自由#32852;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#38382;题的意识边缘,一旦#26377;某种媒介触发,大脑就进入最佳状#24577;,原有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连结起#26469;,形成新联系,从而把握#35748;识对象。第三,是#21464;异的表现形态,直觉思维往往#19981;采用分析、概括、综#21512;、推理等正常思维形#24577;,而表现为灵感、#29468;想、预见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#32500;形态。
语感与直觉思维#23494;切相关,直觉思维的#35757;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#37325;要的意义。我们可以从#35821;感与思维的双向关系、语#24863;过程与直觉思维的联#31995;这两个方面作粗线#26465;的分析来加以说明。
语言#26159;思维的工具。思维在未获得语#35328;表达即未转换为外部言语之#21069;,在大脑里表现为内部言语,其对#35937;棗思想是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#20043;中,恰如索绪尔所言:“思#24819;本身好像一团星云,其中没有#24517;然划定的界限。”[②]作为内部#35328;语的思维,它所反映的客观对#35937;的各个要素互相渗透,未分解#25104;一个个具体的界限分明#30340;单位,而且所反映的各#31181;内容互相交织缠结在一起#65292;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,从#32780;显现出不可离散性与非#32447;性的表征。因此,内部言语即#24605;维,处于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#36136;与能量的开放系统,远#31163;平衡态。思维受到某#31181;媒介触发而获得语言表达,就会出#29616;质的飞跃,由原来的混沌无#24207;状态转变为语言功能上的#26377;序状态。作家的神来之#31508;,演说家的即兴讲演,常常#19981;过是在瞬间自由地#23637;开与释放他们浓缩的思想。作为一#20010;整体,未转化为外部言语之#21069;的思维,基本上是处于直#35273;状态中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#35273;思维的训练,使瞬间负载#26356;为丰富的思想内容,为内部言#35821;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#20214;,通过增大教学信息#23494;度,使学生建立新的#35821;言次序。而语言又是#34920;达思维结果的,是对思维的内#23481;即思想所传递的信息进#34892;编码。作为语言表达的形式,#22806;部言语映现着作为思维的内部言#35821;,外部言语的断裂则意味着内部言#35821;的错位或盲点的出现。#22806;部言语要将混沌无序的#24605;想迅速分解并转化为次#24207;井然、界限分明的言语链条,以#26368;少的言语触发获得最多的言语#20449;息,从而形成语感迁移。这种语感#36801;移,具体表现为言#35821;形式的迁移,言语意义的#36801;移,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之间#30340;相互迁移这三种形式,#26356;多的情况是这三者连#22312;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语#24863;迁移。[③]当代美国语言#23398;家乔姆斯基将形成语#24863;迁移的机制称为“语言#20064;得机制”,它是存在于人脑中#65292;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#26377;的。儿童在接触语言的具体#36807;程中,借助这种机制获得灵#25935;的语言直觉,能自然而#28982;地进行言语实践。因而,无#35770;是思维过程,还是语#35328;表达思维的过程,都是直#35273;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#36807;程。语感属于人的#35748;识,不能超出根本#30340;认识规律的制约,#24517;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、由#20855;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。然而,一般#30340;认识也就停留在此,而语#24863;却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了#24863;性、具体的层面。但这又不#26159;简单回归,而是在理性、抽象基#30784;上经过飞跃之后所实#29616;的理性直觉与抽象#30452;觉,理性、抽象退居到言语现#35937;的幕后,沉降到言#35821;现象的最深处,并转化为潜#38544;在言语直觉之后的内驱力#12290;从语感的这一特殊过程来看,它恰#22909;体现了直觉思维的#39318;要特征?/FONTgt;—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#28508;藏暗伏。正是在这个#24847;义上,斯宾诺莎称直觉#20026;“认识自然本质的高于推理的能#21147;”。所以,在语文教学中#38656;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#23545;此进行逻辑分析,找出言语规律#65292;并灵活地运用语言,从而在语用层#38754;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。
由此#21487;见,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#20303;了语文教学的关键,而抓住#20102;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#20859;的关键。
#12288; 二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#31455;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#35273;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?笔#32773;认为,目前应该主要#36827;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。
1#65294;重视语言积累,加强#35821;言习得。
#20027;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#32463;验、知识跟当前所面临#30340;问题相互撞击,才会迸发#20986;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。西#33945;说,直觉是“利用#20102;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”#65339;④]。布洛赫也指#20986;:“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#30456;关的,所谓直觉,是把那些你#24050;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#30340;认识拼起来形成一#20010;更完整的认识。”[⑤]没有#20027;体原有的经验、知识作前提#65292;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#30340;镜花水月。一般说#26469;,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#65292;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,就#36234;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#19982;问题产生直觉。主#20307;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#38656;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、知识,#32654;国现代教学论的代表#20154;物布鲁纳称之为“#20869;在模式”。他说:“人的思想上#26377;这样的一些理论和模式,它#20204;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#20204;有什么知觉;甚至决定我们有#22810;少知觉……知觉是我们#25226;假设加在收到的信息上的结果,而#20135;生这种假设的内在模式是一种#30465;劳力的手段,使我们避免逐项#22788;理感性信息这样的繁杂工#20316;。”[⑥]由此我#20204;不难看出,要使主体已经内#21270;的经验、知识(或“内在模式#8221;)在直觉思维中发挥应#26377;的作用,就离不开调#21160;记忆这种手段。无论直觉的形#24335;多么变化多端,也无论直觉的#20869;容如何丰富多样,而其心理素材都#26080;一例外地来自主体原先#22312;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#24182;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。在#30452;觉产生的心理机制中,#35760;忆的检索功能具有非常#37325;要的意义。
< p>#36716;贴于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语言学习#26377;两种基本方式,一种#26159;习得(acquisition),另一种是学得(learnin g)。语言习得,是指#20027;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,通过接触#22823;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#35821;材料,以一种我们至今还#38590;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#20986;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#27492;去运用语言,尤其是#27597;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#12290;因而,在语文教学中要充#20998;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,让学#29983;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,凭借#35760;忆的检索功能形成#30452;觉思维,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#30340;语感。积累言语材料、理解语言知#35782;的主要途径是多听、多阅读。听#35805;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“人所获#24471;的知识,其中60%来自视觉#65292;20%来自听觉,15%来自触觉,3%来自嗅#35273;,2%来自味觉。”[⑦]听的作#29992;仅次于看,它是汲取知#35782;、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#20043;一。在听话时,主体必须在一#30636;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#24182;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,才#33021;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#26102;理解语义并评判话#35821;。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#29983;多听、会听普通话。在对#26222;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#65292;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#21475;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,#36716;换为自己的“内在模式”。
广泛阅读#26356;是积累语言经验、知识的一个重#35201;途径。阅读同时涵盖了#26080;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。有#30340;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#26080;声默读,造成语文课#22530;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#30340;身影,而听不到琅琅#35835;书声。重阅轻读乃至只#38405;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#25682;弃,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。
阅览#26159;手、眼、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#31243;,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#20043;一。在抓好精读的基#30784;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,这是训#32451;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。一#30446;十行的速读,得鱼忘筌#65292;得意忘言,主体所感知的#19981;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#65292;而是由字、词、句、段#25152;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#20307;。陶渊明“好读书,不#27714;甚解,每有会意,则欣然#24536;食”,其“不求甚#35299;”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#36807;程,“有会意”则是对#31687;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。#25152;以,主体在进行速读时,#26377;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#25991;字符合代码,而利用与直觉思维#23494;切相关的预见、猜测、期待等手#27573;简化阅览过程,从而迅速敏锐地#25226;握作品实质。跳读、翻读、#29468;读、倒读等往往是预见、猜测#12289;期待的外在表现,可以活跃主#20307;的直觉思维。有了速读作基础,#24191;览也就好办了。广泛浏览,转益#22810;师,能拓展阅读范#22260;,扩大学生视野,丰富其感知对#35937;,增加其词汇、句式的储备,厚积#34180;发,促进其语言经验、知#35782;向语言能力转化,从而形成语言直#35273;。
#12288;琅琅成韵的诵读,是眼#12289;手、口、耳、脑等多种感官协#35843;活动的过程,与阅览相比,更是#30452;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#26041;式。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,#22312;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#25387;的语音、错落有致的#33410;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#20307;验,进入这样一个美妙#30340;境界:“文章读之极熟,则与我为#21270;,不知是人之文、我之文也。”[#9319;]另外,吟咏诵读可以使学#29983;领悟作文之道。古代私塾中的传统#35821;文教育,主要是通过#21535;哦朗咏、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#20307;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#27573;。我们未对这种民#26063;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#29702;、继承与发扬,而是简单斥之为#8220;死记硬背”,弃置一旁。要改变#30446;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,万万#19981;可对诵读掉以轻心、等#38386;视之。
2.强化语言训练,突#20986;语言学得。
语言学得是#23398;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#25104;言语能力的,母语的书面语#23398;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。学生在语#35328;学得中,“不仅接触经过#19987;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,而且#25509;触各种语言知识,并有各种各#26679;的实践训练”[⑨]#12290;因此,语言学得与语言训练之#38388;存在着一致性。学以致#29992;,在语言学得中必须加#24378;语言训练,使学生通过科#23398;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#12289;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#65292;形成较强的语感。训,指教#24072;的训导与启迪,练,是学生的练#20064;与操练。训练是教师#27491;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#65292;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#21521;关系。
#12288; 要让学生练,必须有教师#30340;训。但有的人将训简#21333;地等同于“讲”,于是学堂变讲堂#65292;教师大讲特讲,一讲到底。这#31181;违背训示规律的“讲”#65292;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#8220;串讲”,二者表现为过分#25191;著于逐层逐段的“讲析”,为讲#32780;讲。“串讲”以层#23618;剥笋的形式将完整的#35838;文肢解为孤立零碎的文#23383;符号与失去意义联系的#21333;个词语,“讲析”用所谓的#26465;分缕析的方法将浑然一体的作品割#35010;为抽象干瘪的段落大意#12289;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。“串讲”#12289;“讲析”往往是见字不#21516;词、见词不见句、#35265;句不见段、见段不见篇,好端端的#19968;篇文章被碎尸万段,忽略学生#23545;整体作品的感知与#30452;觉体悟。对于一般人来说,#24212;是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,而对于#35821;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#12289;言有不尽。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#30340;不讲,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#35762;,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;言#26377;不尽则是点到为止,给想象#21147;腾出自由的场地。这才是讲的艺#26415;,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。
#21478;外一个方面,就是有#30340;人将训视为所谓“启发式的问”#12290;无思维训练深度的“是非问”和#22312;提问之前“保证”学生答不上#26469;的“刁难问”,是无益于学生的语#35328;练习的。提问不应存在什么固定模#24335;,只有启发性。“不愤不启,不悱#19981;发”(《论语·述#32780;》),“善问者如#25915;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#30446;”(《礼记·学记》),这#25165;是启发性提问教学原则的#31934;髓所在。而有的教#24072;在语文课堂上时时问、事#20107;问、字字问、句句问、段段问、篇#31687;问,为问而问,并形成了由#21313;几个乃至几十个“什么?”“#20026;什么?”拼凑起来的问的操作模#24335;,问得学生晕头转向#12289;坐卧不安,完全步#20837;了问的误区。
上述偏离训示规律的“#35762;”、“启发式的问”,是未认清我#20204;母语的特性所致。汉语#19981;同于西洋的“法治”的语言,是一#31181;“人治”的语言(王力语),“偏#37325;心理,略于形式”(黎锦#29081;语),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、形#25104;不依靠形态的变化,是一种非形#24577;语言。因而,母语学得中更主要的#26159;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#38160;的直觉感受。语言训练的#32456;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#33021;力,“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”#65288;《庄子·养生主》),“#20316;者得于心,览者会#20110;意,殆难指陈以言也”(欧阳修#12298;六一诗话》,引梅尧臣语)。#25152;谓“神遇”、“意会#8221;,是使作者与读者、说者与#21548;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#36890;、构筑“同见”、#8220;同感”,形成语感。#22240;而,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#20016;富性与多元性,设计出科学合#29702;、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#20064;,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#21457;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、#20197;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。
2.鼓#21169;想象联想,诱发审美情感。
言语作品#19981;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#65292;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。#20316;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、读者或听者#33509;能捕捉到那种言语#20043;外的高情远韵和“#21487;解不可解”之意,他#20204;的语感才是最敏锐、最深#20999;的。精鹜八极、心#28216;万仞的想象与联想,对于#36825;种最敏锐、最深切的语感的形#25104;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#35201;意义。
想象是以记#24518;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#30340;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,#32852;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#32780;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。在进行#35821;言表达时,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#24819;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#65292;以使语言鲜明生动。李健#21566;《雨中登泰山》里将虎山水库的水#27604;喻为“黄锦”“细#32433;”,像虬龙“回到#20102;故居”,又将它比拟为人,是“#36530;在瑰丽的黄锦底下”;朱自清《荷#22616;月色》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#22788;高楼上的琴声,运用了比喻、通感#12290;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#24819;象、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#29992;。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#19981;了想象与联想。如阅读鲁迅《药》#25551;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#26102;所嚷道的一段话:
“吃了么#65311;好了么?老栓,就是运气了你!#20320;运气,要不是我信息灵…#8230;”单纯停留在字面认读#19978;,一般的读者都能#29702;解其语表意义。“就是运气#20102;你”,“你运气”,是名词作谓语#30340;句子,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。#20294;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#21460;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、缺少#25945;养与粗俗不堪,便立即#35273;得这病句不病,作者正是#36816;用这种病句入木三#20998;地揭示了康大叔的#24615;格特征,从而读出了这#27573;话的言外之意。联想、想#35937;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#30340;思维形态,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#33258;由性,可以极为迅#36895;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#31995;。因此,想象、联想是直觉思#32500;的翅膀。教师要积极启发学#29983;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。
#12288;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#19981;可或缺的契机,也是#24418;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#12290;所以,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#24773;感所支配、所制约#12290;英国病理学家贝弗#37324;奇认为,有相当一部分#30340;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#25928;推理的依据,而须借助#23457;美情感来进行感知、作出判断。在#35821;感直觉中,情感往往表现为#23545;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#20004;方面进行审美鉴赏#25152;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。对学#29983;来说,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#20182;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#38271;的,不容易被察觉,但却#26159;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。#22240;而,在让学生感知言语#20869;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#32654;的过程中,要尽力诱发#20854;审美情感,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#40092;明的良好语感。
注:①贝弗#37324;奇:《科学研究的艺术》,71#39029;,科学出版社,1980。#9313;索绪尔:《普通语言学教程》,157页,商务印书馆,1980。③参阅李海林《论语感#30340;心理特征》,《南京师大学报》#65288;社科版),1996(1)。④转引自任樟#36745;、郭安善《数学直觉思维新探#12299;,《中学教学·数学》,1990(1)。⑤转#24341;自刘电芝《试论直觉思维#30340;心理机制》,《教育研究》,1988,(1)。⑥转引#33258;杨春鼎《直觉、表#35937;与思维》,72页,福建#25945;育出版社,1990。⑦阎立钦#20027;编:《语文教育学引#35770;》,219页,高等教育出版#31038;,1996。⑧(清)唐彪#65306;《家塾教学法》,92页,华东师大出版社,1992。⑨李宇明:《语感简论#12299;,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,1996(2)。
#36716;贴于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