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诗歌的国度#12290;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,无#25968;诗人通过具体、生动#12289;典型的艺术形象,在#20854;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#38420;而复杂的社会生活,给我们留#19979;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#26102;期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#25991;化、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#27604;珍贵的“史诗”,为#21382;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#35299;材料。本文拟就作为一种文学载#20307;的诗歌,它所反映和包含#30340;历史内容;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#20837;“史诗”的作用;如何运#29992;“史诗”进行历史课堂#25945;学等问题谈一点个#20154;的看法。
一
#35799;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,因#32780;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#30340;历史也是多方面的。概括#36215;来,有以下几个方面:
1.反映了某一历史#26102;期的社会政治、经济制度、社会#32463;济发展状况,和历史发展#30340;某种趋势及规律。
《#35799;经·小雅·北山》中“薄天#20043;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#29579;臣”的诗句,就准确地#21453;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#22303;地所有制度——奴隶主贵族土#22320;国有制:周朝的一切土#22320;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,周#29579;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#65292;让他们世代享用,但不得转让和买#21334;。同时周王还占有作#20026;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#30340;劳动者——奴隶本身,#24182;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#12290;
杜甫的“忆昔开元全盛#26085;,小邑犹藏万家室,#31291;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#20465;丰实”(《忆昔》)。则#24418;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,由于#32479;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#24674;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#65292;致使唐开元年间(712—741年),社会经济高#24230;发展,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#32047;,唐王朝进入全盛时#26399;,中国封建社会出现#20102;空前的繁荣。
焚#20070;是秦始皇晚年采取#30340;一项重大措施,目的是#24041;固国家统一,使“递三世以至万世#20026;君。”可仅隔四年,齐楚#22823;地就响起了一片“伐无道、诛#26292;秦”的呐喊。原因何在?唐#20154;章碣的诗云:“竹帛烟销#24093;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坑灰未#20919;山东乱,原来刘项不读书#12290;”(《焚书坑》)在焚书的团团#40657;烟中,嬴政的帝业化为#28784;烬,函谷关和黄河的险峻未#33021;阻挡住刘项的军队,#28954;书的坑灰尚未冷却,“不#35835;书”的刘项就灭亡了“焚#20070;”之秦。全诗词藻清#20029;、义理深邃,于嬉怒笑骂#20043;中揭示了书未必是祸乱的根源,焚#20070;也不是巩固“子孙帝王万#19990;之业”的有效措施,对于文化思#24819;领域中的问题,用专#21046;强暴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这一规律#24615;的主题。
2.#25581;露了阶级社会中,#32479;治阶级的荒淫、腐朽和对人民#30340;掠夺,以及社会的#33104;败、黑暗,表现了人民群众的#24754;残生活。
#36825;类题材的诗歌,从《诗#32463;·魏风·伐檀》中“不稼不穑#65292;胡取禾三百廛兮。不狩不#29454;,胡瞻尔庭有悬@①兮”始,有#26361;操的《蒿里行》,王粲的《七哀#12299;、隋末的《挽舟者歌》、#26460;甫的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,宋#26757;尧臣的《陶者》、王安石的#12298;河北民》,直到明薛论道的#12298;不平》,钦权阳的《税#23448;谣》、清魏源的《江南吟》#20197;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#35875;等等,举不胜举,比比皆是。这些#35799;歌通过生动的语言、典型具体的艺#26415;形象,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#21644;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#37239;压迫和剥削,以及他们的反#21160;性和腐朽性;表现了人民群众#8220;卖牛纳税拆屋炊”(苏轼《吴#20013;田妇叹和贾收韵》#65289;,“十有八九死,当路横其#23608;”(苏舜臣《城南#24863;怀呈永权》)的悲残生#27963;。
3.表现了#34987;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,奋起#21453;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#36857;。
在长达数千年#30340;阶级社会中,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#20027;和地主阶级,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#23545;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#21560;髓的剥削和政治上#27531;暴的压迫。而“中国人民是#19981;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,他#20204;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#25913;造这种统治的目的。在#27721;族的数千年历史上,有过大#23567;几百次农民起义,反抗地主和#36149;族的黑暗统治”。[1]#20013;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#22766;举,在中国历代诗歌#20013;都有充分的反映。
这类题材的诗歌,#21448;可分为两类。
其一#65292;表现了积蕴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对#32479;治阶级的仇恨、愤怒和#35781;咒,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。
在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#20013;,诗人把奴隶主比作贪得无厌的大#32769;鼠,表达了奴隶对剥削者#19981;劳而食的憎恨,和对#8220;逝将去女、适彼乐土”的新#29983;活的向往和憧憬。
#19996;汉末年,流传于民#38388;的“千里草,何青青,十日卜,#19981;得生”的歌谣,采用拆字谜语#30340;形式,隐含了“董卓#27515;”的寓意,表达了人民对专权#31096;国、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。
其二,反映了被#21387;迫者揭竿起义,用革命#30340;手段反抗统治阶级、推翻和改#36896;反动统治的事迹,#27468;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#20041;精神。
“闾左称雄#26085;,渔阳适戍人。王侯宁有种?#31487;木足亡秦。大义呼豪杰,先#22768;仗鬼神。驱除功第一,汉将#35841;可论。”(屈大均《读陈胜传》#65289;这首诗不但概括了秦末农民起#20041;中,陈胜被征戍边#65292;鱼腹丹书,夜半狐叫等#20027;要史实,并盛赞陈胜“王侯#23558;相宁有种乎”?的英雄气概#65292;和“驱除功第一”的历史#21151;绩。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#34920;现隋末首义的《隋大业长白山#35875;》、唐黄巢的《菊花诗》、#20803;末的《松江谣》、明末的《税官#35875;》、洪秀全的《述志诗#12299;等等。
4.表现了中#22269;历史上,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#30340;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;#34920;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侵略前#36212;后继,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。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#65292;历史上各民族间长期和睦相处#65292;保持着密切的政治、经#27982;和文化联系。但在汉族#21644;其它民族的相互融合过#31243;中,在某段历史时期#12289;或部分地区,不同民#26063;间,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战争。这#23601;出现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#65292;抵抗外来进攻的民族英#38596;;在历史进入近代#20197;后,为反抗列强的侵略#21644;瓜分,保护中华民族的#21033;益,中国人民更是进行了不屈不#25376;的反抗斗争,涌现出了许#22810;可歌可泣的英雄人#29289;和事迹。
南宋时,#23731;飞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#31505;谈渴饮匈奴血”(岳飞#12298;满江红》),抵抗金军的进#25915;;韩世忠、梁红玉夫妇“归师#29420;遏当强寇”(清赵#32764;《黄天荡怀古》)的抗金#19994;绩;元末文天祥“留取丹#24515;照汗青”(文天祥《过零汀洋#12299;)为国捐躯的爱国行为;#26126;末,少年英雄夏完淳为抵御#28385;清进攻“投笔新从定远侯,登坛誓#39278;月氏头”(夏完淳《鱼服》#65289;的壮举等,都表现了#22312;民族危难的紧急关#22836;,许多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的爱#22269;壮举和民族精神。
“神助拳,义和团,只因#39740;子闹中原……。挑铁道、把线砍#65292;旋再毁坏大轮船;大法#22269;、心胆寒,英吉俄#32599;势萧然。一概鬼子全杀尽,#22823;清一统庆升平”。这首义和团揭帖#65292;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,在帝国主#20041;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,民族危机日#30410;严重的形势下,中国人民自发组#32455;起来,“除教灭洋#8221;保卫国家的爱国壮举;真实地表#29616;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,#21644;藐视敌人,敢于同其血战#21040;底的英雄气概,气势#30917;礴、慷慨激昂。这类题材的诗#27468;还有表现中国军民剿除倭寇#30340;《舟师》、《登盘#23665;绝顶》,表现郑成功收复#21488;湾的《复台诗》,表#29616;抗英斗争的《三元里》等等。
在中国近现#20195;史上,还有许多诗歌反#26144;了无数仁人志士、革命先烈,为#23547;求救国救民的真理,艰苦探索、#29978;正抛头颅、洒热血#30340;英雄行为和献身精神。如#35885;嗣同的《狱中题壁》、柳#20122;子的《吊鉴湖秋女士》#12289;章炳麟的《狱中赠邹容》等。#23588;其是在反抗国民党法西斯统治#20013;,许多老一辈无产阶#32423;革命家和革命先烈,更为我们#30041;下了一首首令人回肠#33633;气、气贯长虹的革#21629;诗篇。
在我国的诗歌#23453;库中,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#26144;了社会生活的不同#26041;面。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#21171;勇敢和不畏劳苦,如表现大#31161;治水的“娶妇山中不肯留,#20250;朝山下万诸侯。古人#36763;苦今谁信,只见清淮人海流”。(#33487;辙《涂山》);有表#29616;各族人民和睦相处,#21451;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,如反#26144;昭君和亲,促进民族团结的“仙娥#20170;下嫁,骄子自同和。剑#25119;归田尽,牛羊绕塞多”。(张仲#32032;《王昭君》);有#34920;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#26234;大勇的,如反映西门#35961;破除迷信的“自从明宰#25237;巫后,直至如今鬼不神”。#65288;汪遵《西河》等等。
二
“舞是诗兮诗是史”(#35874;觉哉《再看东方红》)#35799;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#27530;的表现形式,它以#29983;动精炼的语言,具体感人#30340;形象,耐人深思的议论,融诗、史#20110;一体,义理深邃、寓意深远。如果#25105;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,恰当地引#20837;些反映某一时期历#21490;的“史诗”,无论#23545;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#65292;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,增强历#21490;课教学的吸引力,#20197;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#38761;命传统教育,提高#23398;生的文学修养、拓宽其知#35782;面,都是大有裨益的。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首#20808;,在历史课堂教学中,恰当地#24341;入些“史诗”,作为教材的#26377;益补充,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#20869;容的理解,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#65292;巩固所学的知识。
历史教材所反映的#26576;一时期的政治、经#27982;文化等社会生活,是通过对记录#21382;史的资料进行分析、#32508;合、判断等抽象思维的#24418;式,总结出规律性的#19996;西,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。#35799;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#21017;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#20855;体、形象的描绘,构成#20855;体、生动的生活图#26223;,“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#20013;某一阶级底状况”。[2]#23427;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#30340;感觉,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、#28608;发其学习兴趣。
如#23545;东汉末年,各军事集#22242;连年混战,百姓生灵涂炭,社#20250;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,#26361;操的“铠甲生饥虱,万姓以死#20129;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#40481;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#20043;断人肠”的诗句,既形象又具体#65292;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#37027;长年征战、遍地狼#28895;,百姓流离失所、客死异#20065;,田园荒芜、了无人烟#30340;悲残场景。若将教材的讲述#21644;这首诗歌结合起来,使枯躁的史#23454;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,不#20294;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#21490;的兴趣,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#32479;一是人心所向,是#31038;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#39064;,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#35299;。
有些诗歌本身#23601;是“诗化”的历史,由于#20854;语言精炼,音调和谐,读#36215;来朗朗上口、铿锵悦耳#65292;易记易唱,可以帮助学生巩#22266;所学的历史知识。如第一国内革命#25112;争时期,在第二次#21453;“围剿”中,二十万敌#20891;,在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八百里#25112;线上,采取“步步为营、稳扎#31283;打”的战略,进逼中央根#25454;地。三万红军在毛#27901;东、朱德的率领下,采取“#38598;中优势兵力,先打弱敌,各个歼灭#8221;的方针,首先打垮侵入富田、东#22266;的较弱的敌军两个师,然后从#36195;江东岸的富田向东#27178;扫,十五天,转战七百#20313;里,一直打到福建建宁,#20116;战五捷,歼敌三万余人,粉#30862;了敌人的“围剿”。对这段历#21490;,毛泽东在《渔家傲·反第#20108;次大围剿》中作了真实的记载:#8220;七百里驱十五日,赣水苍茫闽#23665;碧,横扫千军如卷#24109;。有人泣,为营步#27493;嗟何及。”精炼的语言,概括了#31532;二次反“围剿”的全过程,和#35856;悦耳的诗句也便于学生#30340;记忆。
第二,在课堂#25945;学中引入“史诗”,是对学生进#34892;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,培养#23398;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。
两千多年来,#23553;建主义对中国农民的残#37239;压迫和剥削,近代历史上,#24093;国主义对中国的疯#29378;掠夺和侵略,激起了中国人民#19968;次次的激烈反抗,在#20013;国文学史上,留下一首#39318;记载中国人民反压迫、反侵略#22320;惊天地、泣鬼神的#22766;丽诗篇。其中有反映农民#36215;义和仁人志士反抗封建统治的#8220;忽闻官军至、提刀向#21069;荡”。(《隋大业长白山谣#12299;)、洪秀全的“斩邪留正解#27665;悬”,谭嗣同的“我自横刀向天#31505;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。反映中国#20154;民抵抗外来侵略的#8220;妇女齐心亦健儿,犁锄在手皆兵#22120;”。吉鸿昌“国破尚如此,我#20309;惜此头”。表现先驱们的救国济#19990;、为国赴难的林则#24464;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#36235;之”。鲁迅“寄意寒星荃不#23519;,我以我血荐轩辕”……等#12290;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#25376;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,为国#36212;难、取义成仁的献身精#31070;。诗中所凝含的思想,揭示了中#21326;民族历经磨难而仍顽强#19981;屈的根源,并已成为中华#27665;族的宝贵精神财富,成为后人为#22269;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动力和座右#38125;。在课堂教学中,融入这#20123;令人回肠荡气的诗歌,对于激发#23398;生的爱国主义热情#12289;培养其爱祖国、爱人民的思想感#24773;,是一种有效的方法。
#31532;三:那些蕴含着丰富历#21490;内容的“史诗”中,有许多#26356;是诗中之佳品、千#21476;之绝唱。在课堂教#23398;中,恰当地引入这些诗歌#65292;对于加强“文”与“史”间#30340;联系,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#20462;养,也是大有帮助的。
#19977;
需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虽然#34164;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#65292;但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形#24335;,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。它#27605;竟是通过典型,夸张的艺术形#35937;来反映社会生活的#19968;种文学体裁。在表现历史的#23436;整性,连贯性和真实性上#65292;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。同时有#20123;“史诗”中流露出明显的阶#32423;偏见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#12290;因此,我们在课堂教#23398;中引入诗歌时,要#25670;正“史”与“诗”的关系,要对其#36827;行精心的选择,并用阶级分#26512;的观点,进行恰当的#22788;理。
1.把握好诗#27468;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。
历史教材基本上体现了学#29983;应掌握的历史知识的#28145;度和广度,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#22320;位。而“诗史”只是#24110;助学生理解教材、增强学习兴#36259;的有益补充,处于辅助地位。#20917;且,从《诗经》算起,从古#33267;今,保存下来的诗歌可算是汗#29275;充栋、举不胜举,这#20854;中的多数诗歌,都或#22810;或少地反映了某一历史#26102;期的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。#36825;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,按#29031;“宜长则长,宜短则#30701;,宁精宁短,切忌滥长”的原则#12290;对庞杂的诗歌进行认#30495;的甄别,仔细的筛选,#36873;取那些和教材内容有密#20999;联系,能对教材起到注解、补充#12289;深化的“点睛”之#21477;,揉进课堂教学中,这样才不#33268;于喧宾夺主,使历史教学收#21040;预期的效果。
2.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#22330;、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,#21435;正确认识、分析、处#29702;“史诗”在教学中#30340;运用。
在阶级社会中,#8220;任何一个时代的统#27835;思想,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#30340;思想”[3]。作为社#20250;生活的一种表现形#24335;,诗歌也表现着一定阶#32423;的意识,明显地带有统#27835;阶级的思想烙印。因此,对引入课#22530;的诗歌,除要对其丰富的#20869;容作深入细致的分#26512;外,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#28857;和方法,对其进行阶级分#26512;,鉴别其表现出来#30340;阶级性和思想倾向,在吸收#12289;借鉴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同#26102;,摒弃其思想倾向上的消极性#12289;腐朽性和反动性。#22312;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,#26377;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诗歌:“#33258;从大驾去奔西,贵落#28145;坑贱出泥。邑号尽封元谅母,郡#21531;变作士和妻。扶犁黑手翻#25345;笏,食肉朱唇却吃#40785;。唯有一般平不得,南山依旧与#22825;齐。”对这首诗,要#22312;肯定其真实反映了农民取得政权后#65292;贵族老爷被打翻在地,#20892;民扬眉吐气的阶级#20851;系大变动的同时,#23545;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思想,仇恨和#34065;视农民政权的反动思想进行批#21028;和摒弃。在丰富学生历史知#35782;的同时,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用#26080;产阶级的立场、观点认识问题、#20998;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。
3.要注意诗歌的文#23398;性史实的关系,区别诗#27468;反映历史时所表现出的#25991;学色彩,使其再现历史的真实。
由于诗歌是通#36807;具体、生动、典型的艺术形象#30340;塑造,来反映和表现某一#21382;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。#22240;此,通过诗歌所透视出来的历史,#20250;不可避免地因为诗歌#26412;身浓厚的文学色彩,而和真#23454;的历史有所差异。#36825;就要求我们在将诗歌引入课堂时#65292;一定要遵循实事求#26159;的原则,要将诗歌#21644;反映同一历史的多种史料进#34892;反复的,多方位的比较,认#30495;进行鉴别,“去伪存#30495;”,剔除“史诗”中所表现#20986;的夸张的文学成份,从#35799;歌中去寻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#38754;目。
注释#65306;
[1]《毛泽#19996;选集》第2卷第623页。
[2]《别林斯基选集》#31532;2卷第429页。
[3]#12298;马克思恩格斯选集#12299;第1卷第270页。
字库未存字注释#65306;
@①原字#35960;加亘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浅议“史诗”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