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曾经存#22312;要求太高、内容太空#12289;方法太死等弊病,尤其是做表面工#20316;,搞形式主义, 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#32946;代替深入细致的工#20316;,因而收效不大。为了克服#20197;往德育工作的弊端,学校“在#25913;进德 育#24037;作的过程中,出现了德育目#26631;素质化的趋势”。〔1〕
怎样理解思想道#24503;素质化?这要从剖析“素质”内涵#35848;起。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,人们对#20154;的素质给予广 义的界定:“素质是人在先天#26465;件下,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#22659;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#30340;、且在比较长时间内 起作用的基本品质。”〔2 〕我们必须特#21035;注意到“素质”内涵中“稳固的#8221;“在长时间内起作用”#30340;要求。 基于这#20010;认识,我们认为,如果学生的品#34892;呈现表面性、被动性和不稳#23450;性的特点,那么所反映#30340;品德就不能 说已#25104;为该生的素质,也就是说#20854;品德尚未素质化。只#26377;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#39564;,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, 抵抗得了不#33391;干扰和诱惑,始终能保#25345;其良好的品行,才能#35828;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,也就是#35828;达到“品德 素质化#8221;的程度。
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#30340;内在属性。内在性,这是人的素#36136;所具有的最基本的#29305;征,它表现为人的品质#30340;深 层底蕴,因而决#23450;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#12290;内化,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#21270;为内部的东西,客#20307;的东西 转化为#20027;体的东西。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#30340;东西,以此教育影响#23398;生,如果学生真正认#21516;这些准则,并且成为 自觉的要求,坚定#22320;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,那就可以#35828;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,实#29616;了道德内化。
所以道德内#21270;是思想品德素质化#30340;基本要求。德育工#20316;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#21697;德素质教育,就必须研#31350;道 德#20869;化的规律,探索道德内#21270;的方法和途径。
一#12289;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#21270;的核心
通常我#20204;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,#21363;“知、情、意、行”。“#34892;”是外显的,“知、情#12289;意”是内在 的。在#20197;往的德育工作中,较多地注#37325;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,把道#24503;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#35782;,这显然是不 够的。举个简单例#23376;,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,可有的#23398;生明知故犯,或者经教#32946;不吸烟了,过一阵子又吸了。 这说明#19968;个很重要的道理:对道德准则#30340;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“#33258;觉的、稳定的、一#36143;性的”道德行为。可 见,如#26524;忽略了“知——情——意”这一内#22312;中介系统区,那就是忽略了#21697;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,这#26680;心恰 恰是#36947;德内化的根本所在。
在研究“知——情——意”#31995;统时,引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#27010;念——道德信念。所谓道德信#24565;,“它不是 #21333;一的某种心理成分,而是深刻#30340;道德认识、强烈的道#24503;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#19968;。”“道德信念是 道德动机的高级形#24335;,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#20869;在动力,并使人们的道德#34892;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#24615;。”〔3〕
道德内化就是促#20351;道德信念的形成。
当道德准则#20316;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,#23398;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#21516;层次的发展:“知道”层次(#25026;得 应该#24590;样做)——“理解”层次(明白#20026;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)——“认同#8221;层次(由被动、外制式转#20026;自觉 性,化为自觉#35201;求)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,人#22312;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#39564;,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 ,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#30340;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,发展成精#31070;上的道德需要,产生对#36947;德的追求,而道德需 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#26469;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。随着道德需#35201;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,人#23545;于非道德因素的干 扰的“抵抗力”和“免疫力”#19981;断增强,具备了顽强的道德#24847;志。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,#20063;就是深刻的道德 认识、浓#28872;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,#24418;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,外部#30340;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。
由于道德内化是由外#21040;内的过程,因此研#31350;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就必#39035;从优化外部作用的条件和#28608;励自 #36523;内部因素入手。对此#65292;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。
二、优化外部#26465;件 促使道德内化
外部条件有各种不同的#20998;类法,本文选取与“知——情#8212;—意”系统产生心理作用有#20851;的方式作为分类标 准#12290;
情动条#20214;:动之以情,是教#32946;的先导。情是开启学#29983;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。以#24773;激情,是激发道德情 感的好办法。#25945;师对学生的爱,就是最好的情感教#32946;,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(或演#35762;)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 感染,优秀作品,动#20154;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#30340;熏陶。
理喻条件:晓之以理,让学#29983;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#25191;行意义。教师要讲究#35828;理的艺术,以理服人,“ 心服”就是“理”的#20869;化,采用强制性的压服#26159;不好的,甚至产生逆反心#29702;,更谈不上内化。在学科#25945;学中渗 透德育,“文#20197;载道”,寓理于学科#25945;学之中,于无形中潜移默化。
榜#26679;条件:榜样在促使道#24503;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#31351;的,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#36523;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, 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#30340;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#25788;。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#37117;能构成学习的榜样#12290;
环境氛围条件#65306;除了硬环境外,要善于营造浓#28872;的情感氛围。例如升旗仪式,对#22330;地、设施、队列、服装 、鼓号乐、歌声、演#35762;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#65292;构建庄严且富有爱#22269;情感的氛围,就可收#21040;较好的效果。
制约条件:我们强调#20197;正面教育为主,坚持疏导方#38024;,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#30340;重要性。法制教育、 #35268;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#24378;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#35748;识,对道德内化起#20102;辅助作用。
评价条件:对学#29983;行为予以评价,既可加深道#24503;认识,增进道德情感,同时又#26159;一种导向和激励,#20854;作用 不可#20302;估。评价不仅来自教师,也#26469;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,我们应#24403;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,应注意#21457;现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#65292;多予表扬、鼓励。
促进道德内化的外部条#20214;很多,这里无法一一枚举。
三、自我教#32946;是道德内化的关键
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#20307;内部的心理过程,因而#21457;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#21270;的关键。下面我们仍以 “知——情——意”系#32479;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#32034;,探索自我教育的#24418;式,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#29992;所应 发挥的主导作用#12290;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(1)发挥学生#22312;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
道德认识#26159;自我教育的基础,也是自我#25945;育的起点。对道德准则不单#32431;是理解掌握,还必须上升到“认同 ”的#23618;次。为此,采取“外铄式”的灌输#24448;往是不够的。教师必须#24819;办法,促使学生去分析,比较道#24503;行为和 非道德行为#30340;截然相反的后果,同时引导#23398;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#19982;个人需要的统一,#24517;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#21435;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#39564;,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#12289;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#30340;认同。
(2)“自#30465;”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
自#30465;是经历自我评价、归因分析、自#25105;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。自我#35780;价——以道德行为准则来#34913;量自 己#30340;言行,判断是非、善恶、美丑。#23545;好的自我肯定,错的自我否定#12290;归因分析——找出产生行#20026;的动因,总 结经验#25945;训。自我强化——肯定自己的#36947;德行为时,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#24863;,增强道德信念;#21453;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,引起自疚的#24515;理体验,对道德准则有#20102;新的认识,痛下决心,改正#38169;误。
教师在教育过程#20013;应给学生留有“自省”的机#20250;,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#30340;“自省”给予引导。
#65288;3)自制是自我教#32946;的高级心理活动
自制力是#36947;德意志的重要品质,它是产#29983;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,控制自己#30340;需求、欲望、动机、#24773;感、 情绪,控#21046;自己不受干扰,保#25345;不偏离原来的决定,因而自#21046;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#30340;作用。从这个 #24847;义上看,自制是比自#30465;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。
从控制论的观#28857;看,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#65288;各种道德准则)经内化而#25104;为自身内部系统的#25511;制信息(即坚 定的道德信念),发挥导向、调#25511;、维持的作用。而#33258;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#30340;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,为以后 的行为#36755;入(或强化)新的#20449;息。所以自省和自#25511;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#19981;同阶段的两个方面,它们相互联#31995; ,循环交替#36827;行。不断地增强学生的#36947;德信念,就能不断#22320;强化控制信息,不断#22320;增强自制力。强化控制信息 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,#27604;如设座右铭、挂“制怒”#29260;、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(例如禁#27490;吸烟)、在校园里 《守则》《规范》上墙等。
从自#21046;的内容看,对“需要”#30340;控制是最为根本的。心理学研#31350;表明,在人的心理结构#20013;,需要处于核心 、#20027;导的地位。需要,是#20154;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,因此#26377;人主张“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#38656;要”,学生能否控 #21046;自己的行为,从实质上来说#23601;是能否控制自己的#38656;要。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#35843;控能力,就要认真#22320;研究教育 对象的需#35201;,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#35201;,转化他们不合理的#38656;要,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#20182;人的利 益关系、个人与集体关系#65292;处理好权利和义务、奉献#21644;索取的关系,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#31038;会需要的统一、物 质需要与精神需#35201;的统一。
四、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#24819;道德素质化的必经#36884;径
主体素质#30340;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#29992;的结果,而“内外相互作用的中#20171;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 与的各种各样的活#21160;”。〔4 〕这就是说#65292;素质的形成具有主#20307;性和实践性的特点。
道德准则#26159;对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#29615;境关系的规范,所#20197;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#24448;中,在社会实践活 动中才能得到体现(即#22806;化),学生的人际#20132;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“知、情、#24847;、行”统一的必经途径#12290;
本文不打算在#36825;方面作深入全面的探讨#65292;这里主要强调的是#65292;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#36341;时,由于交往 #30340;对象、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#21487;能纯化,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#27491;面的或反面的影响,对这一点#25105;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。
首先,应当教育学#29983;注意择友,尽量避免到不良#30340;环境(例如“三厅二室#8221;)去活动。学校应#40723;励学生社 团活动,开设#27963;动课,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#36341;。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#30340;建设,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#26465;件 。
#20854;次,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#21160;向,家庭、社会、#23398;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#24773;况,发现不良的苗头就#21450;时 作出针#23545;性的帮助和引导,防患#20110;未然。
第三,#20197;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#30340;交往和实践活动。正如陶西平同志#25152;分析的,“想通过隔绝学#29983;与社会的 联系,进行封闭式#30340;教育,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#24247;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”。#25152;以,让学生在复杂的#29615;境中去 锻炼#65292;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#32771;验,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#28860;,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#21147;和免疫力 ,才能使学生内在的、稳定的#24605;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。
注释#65306;
〔1〕陶西平#65306;《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发#23637;趋势》
〔2〕上海教#22996;师资处:《中学素质教#32946;研究专辑》
〔3〕#30333;先同、吴佩杰:《#24503;育新观念论纲》
〔4〕陈佑清:《#23454;践活动与素质教育#12299;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