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思维能力#30340;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:是什么#65311;为什么?还有什么?第一层#27425;“是什么?”要求#23398;生“知其然”,从不#30693;到知,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#33719;取信息、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。第#20108;层次“为什么”?要求学生由#8220;知其然”到“知其所以然”,包#25324;分析、综合、归纳#12289;比较、概括及运用辩证唯#29289;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#35780;论历史现象、阐述历史发展#35268;律等能力。第三层次“还#26377;什么?”则要求学#29983;“豁然贯通”,具有深刻性、#28789;活性、批判性、创造性、敏#25463;性等思维品质,具备对历#21490;知识的迁移能力及#24212;用能力。思维品质#26159;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,是发#23637;学生智力的突破口。培养学生思维#21697;质的方法很多,本文仅从历#21490;问题设计的角度谈#28857;粗浅认识。
一、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深#21051;性的培养
思维#30340;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抽象与#27010;括水平。在历史教学#20013;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#29616;为:能够在对历史知#35782;分析的基础上,抽象概#25324;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#21464;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#12289;规律和趋势;能够“#20197;史为鉴”、“鉴古而知#20170;”,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#20154;生观。在教学过程中#65292;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需要学生#36827;行抽象和概括的思#32500;操作的问题,能为训#32451;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#21019;造有利条件。教学时可创设新情境#65292;提供一些史料,并据此向学生#25552;出问题。设计问题时#24212;注意:①史料要隐含#21382;史现象的本质属性、规律。②提出#30340;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抽象与#27010;括的思维操作。例如#65292;在讲授秦末农民战#20105;时,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提供的史#26009;:“农民把收获物的#65298;/3交给政府”、“建宫#23460;140多处……秦朝人口约200#65296;万,被逼去建宫室#22367;墓、修筑长城和戍守边#30086;地区的就在150#19975;人以上”。引导学生#20174;上述数据中得出结#35770;:苛政暴政是秦末农#27665;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#26412;原因,从而向学生揭示出隐#21547;在教材中的“量变到质变”的原#29702;,让学生把握政治、经济变#21160;的内在规律。其后可引出“秦#22987;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、罪#20154;,对吗?”这一问题,在学#29983;讨论的基础上,教师要启发诱#23548;学生看到秦始皇的功和过的两个方#38754;,既要看到他灭六国统一#20013;国,结束混战局面,建立#24182;巩固第一个统一的#22810;民族的中央集权的#23553;建国家的一面,说明#20182;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;同时又要#30475;到他施行暴政,残暴专制,#24341;起农民起义,表明#20182;是有名的暴君。这样#23601;将隐含在教材中的一分为#20108;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出来,#24341;导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#20004;点论,要全面公正,克#26381;片面的形而上学的#35266;点。
二、#21382;史问题设计与思维灵活#24615;的培养
思维的#28789;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#65292;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。要#27714;在遇到问题时,能根据#38382;题的具体条件,自觉地、#28789;活地变换自己思考角度和思考#26041;向,注意采用不同的#26041;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;要善#20110;对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灵活地综合#36816;用相关的知识,进行深层次的#25366;掘和高精度的提炼,以#24418;成较强的迁移能力#12290;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,设#35745;问题时应注意:①设#38382;的角度要灵活。②问题要#21547;有多个答案或具有多#31181;解决方法;寻找这些答案或方法#38656;要学生作发散性思维#25805;作。③问题具有迁#31227;价值。具体可设计“发#25955;式”,“辐集式”,“变换式”#31561;历史问题。
1.发散式#38382;题。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、#19981;同方向去思考问题,#20197;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#26696;的思维方式。由于人类历史#30011;卷是由时间、空间、人类活动这#19977;维度组成的。这三维度不#26159;平行而是呈立体错综交叉#30340;网索状动态结构。那么,设计#38382;题时可把思维的启发点立足于交#21449;点聚焦点上,沿着交叉点延伸#20986;各条脉络,使学生从不同角度#12289;不同层次、不同方位去把握#21382;史。例如复习英、美、法#12289;俄、日、德、意等国走上资本主#20041;道路的内容,可以从以下角度设问#65306;①从生产力与生产#20851;系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#31569;相互关系的原理阐释原#22240;。②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#21407;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#21508;自特点和方式。③从量变与质#21464;或前进与飞跃相互关系的角度说#26126;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都是资本主义#32463;济的量变引起质变。④#20174;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关系理论#30340;角度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。#9316;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角度揭示#36164;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#21046;度的必然性、进步性及局限性。#27492;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#21521;发散,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#28789;活。
2.辐集式问#39064;。辐集式思维是以#26576;个对象为中心,从不同角#24230;、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#20013;心点,以达到解决核心问#39064;的目的。例如香港问题:①1#65304;42年中英《南京条约》签#35746;,英国割占香港。②1860年#20013;英《北京条约》签订,割#20061;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。#9314;1898年《展拓香#28207;界址专条》规定,英国租借九龙#21322;岛界限街以北、深圳河以南地#21306;和附近岛屿(“新界”)。④#35299;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:“一#22269;两制”。“一国两制”构#24819;是邓小平提出的。⑤80#24180;代,中英通过谈判并签署了中英关#20110;香港问题的《联合声明》,规定#65297;997年7月1日中#22269;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#21644;香港回归祖国。香港回归祖国#21518;,设立特别行政区,那里#30340;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,生活方#24335;不变。以上史实都是围绕香港问#39064;,可据此设计问题:①#39321;港、九龙是怎样被英国#21344;领的?②我国解决香#28207;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什#20040;?其意义何在?③结合19世纪中#26399;中英两国国情分析当时香#28207;为什么被割占?现在为什么又能#25910;回?说明了什么?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3.变#25442;式问题。即变换设问的角度#25110;方向,或通过增减问题的限#21046;因素和条件,使学生根据不同#26465;件、不同角度、不同侧面分析解#31572;问题。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#20064;惯性思维束缚,学会随问#39064;的条件、角度的变化灵活地解答问#39064;。第一,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或#26465;件。例如,19世纪初,中国#23545;外贸易出现入超的原因有A#65294;中国封建生产方式落后B.英#22269;工业革命完成C.大机器生产#30340;商品占优势D.英美商#20154;的鸦片走私。此题如果是多#39033;选择,答案为ABCD#65307;如果加上“根本原因#8221;这个限定词,则答案为A#65307;若改为“直接原因”,那答案为#65316;。这样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,#20351;学生知道条件不同,结论就不同#65292;从而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。第#20108;,变换设问的角度。同一#38382;题从不同的角度设问,使学生认识#21040;问题的角度不同,思#32771;的方向应作相应的变化,这#26679;也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。#20363;:以中国古代史中#30340;牧野之战、城濮之战、#38271;平之战、巨鹿之战为例,可#20197;从不同的角度命题:
角度1:按先#21518;顺序排列中国古代的下#21015;战例①牧野之战②城濮之战#9314;长平之战④巨鹿之战
A.①②③④B.②①#9314;④
C.①②④③D#65294;③①④②
角度2#65306;在下列战役中,发#29983;在今河南境内的是A.牧#37326;之战B.城濮之战C.长平#20043;战D.巨鹿之战
角度3:下列战役中,由项羽指#25381;的是A.牧野之战#65314;.城濮之战C.长平之#25112;D.巨鹿之战
角度4:奠#23450;晋文公称霸基础的战役是A.#29287;野之战B.城濮之战C.长平之战#65316;.巨鹿之战
角度5:将以下四个成语#21453;映的历史事件,按先后重新#25490;列:①前徒倒戈②纸上谈兵③#36864;避三舍④破釜沉舟A①②#9314;④B②①③④C①#9314;②④D③①④②
角度6#65294;下列战役中,一方曾经#37319;取诱敌深入战术的是A.#29287;野之战B.长平之战C.城#28654;之战D.巨鹿之战
三、历史问题设计与思#32500;创造性的培养
思维的创造性是#25351;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方法来学#20064;历史,对未知史事进行有#21019;见的思索。通过它可产生#26032;颖的思维成果。它是高级水平#30340;思维活动,是一切创#36896;活动的精神支柱。思维的#21019;造性是人类共有的#24605;维类型之一,是每个人或#39640;或低,或显或隐都具有#30340;一项基本素质。历史教学中设计带#26377;创造性思维问题时应注意#65306;①学生需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#35782;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依据,故培养学#29983;创造性思维多在总复习阶段#36827;行。②设计问题必须把学#29983;置于新角度、新思路、新#24773;境之中。③必须以#25506;索性的问题为切入点。
1.联想与综合。联想就是#23545;历史现象“由此及彼”#65292;“由表及里”的思考,使思维朝着#21069;向、逆向、纵向、#27178;向流动,并引导学生#25226;部分和个别的历史现象#65292;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总结#65292;明确事物发展的原#22240;和规律,构成对事物的“#31435;体式”认识。如讲太平天#22269;的《天朝田亩制度》时#65292;可联想到北宋王小#27874;、李顺的“均贫富”口号,#21335;宋钟相、杨么的“等贵贱#12289;均贫富”口号,明末李自成的#8220;均田免粮”口号,使学生#35748;识到: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#27530;及土地兼并严重,是农#27665;起义的重要原因之#19968;。②要求推翻封建剥#21066;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#24819;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#26395;。③从口号中可以#30475;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#36880;步提高的,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#24335;农民革命的最高峰#12290;
2.分析与比#36739;。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历史#20107;件的特点和本质,并在此基#30784;上,对不同时期、不#21516;地点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,找出#24322;同,使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的本#36136;差别。如列出中国古代著名#30340;以少胜多的战例:巨鹿之#25112;、昆阳之战、官渡之#25112;、赤壁之战、淝火之战等,#36890;过分析可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:#25112;争胜败不完全取决于军#38431;多少,有时可以以少胜多,以#24369;胜强。同时进一步从古今中外#25112;例中探索决定战争胜#36133;的因素有哪些,通过讨#35770;可以得出一般规律:战争中#24448;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,社会形态#31038;会制度优越者胜,经济与技术先进#32773;胜,智者勇者胜,反之则#36133;。根据这一规律,#36827;一步设计问题:“比较1894年#19982;1937年日本两#27425;侵华的原因,分析中国在两次战#20105;中为何一败一胜?”#35753;学生从历史背景、两国国情、领#23548;集团态度、抗战路线、人心#21521;背……等角度探索。#36716;贴于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3.#24402;纳与推理。归纳推#29702;就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出该类#20107;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,或运用#24050;知的知识推导出未#30693;的知识。例如:汉高祖刘#37030;采取哪些“休养生息#8221;政策来发展生产力?为什么要#37319;取这些措施?学生在启发下答出#65306;汉高祖刘邦参加过#20892;民战争,看到农民战争的巨#22823;力量,“以亡秦为鉴”,#35843;整生产关系,发展#29983;产力,从而促进了汉初的#32321;荣。而封建王朝到#20102;后期,统治阶级日趋腐朽,生产#20851;系又严重阻碍生产力发#23637;,又会导致农民起义,#33268;使旧政权垮台,开始新的#29579;朝。由此得出结论:阶级矛盾#21644;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#31995;的集中表现,也是#23553;建社会周期性震荡的根本原因和客#35266;规律。
四#12289;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批判性#30340;培养
思维#30340;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#20013;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的材料和#31934;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能力。对传#32479;的或一般的结论或观点大#32966;地问难质疑,对前人积累的知#35782;,能正确地分析批#21028;,在“扬弃”中取舍,从而获得全#26032;的思维成果。培养学生思维的#25209;判性,应立足于对已知#30340;事物敢于质疑、探索#21644;提高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#26816;查和监控能力。在设计历史问题#26102;应经常提出“是非判断式问#39064;”和“自我监控式问题”。
1.是非评判式问题。指#33021;够质疑置疑,靠自己动脑筋#23547;求答案,勇于探索#65292;不拘泥于前人已有的结论#65292;让学生自己去分黑白、#36776;是非。例如:唐代诗人胡曾在《#27764;水》一诗中写道:“千里长#27827;一旦开,亡隋波浪九天来#12290;锦帆未落干戈起,惆怅龙#33311;更不回。”让学生#32467;合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#38539;亡原因史实的认识,#20998;析评论胡曾这一观点。提出此#31867;问题,促使学生去#25214;批驳或赞成的理由,#32780;不为前人的观点所左右。
2.自我监控式问#39064;。指能够使学生客#35266;衡量问题中限制因素或#26465;件,养成不断反省#33258;己思维的习惯,基本着眼点#22312;于使学生能正确地#30699;正自己思考线索或#26041;向。例如:我国在本世纪50年#20195;初期开展的下列运动,#21738;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#24615;质?A全国性的土#22320;改革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#22269;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它#20204;转化为国营企业C“三反”、#8220;五反”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。先#19981;让学生急于选择答案,#32780;是提出:“题干中哪个条#20214;是解题的关键?”“想一想社会主#20041;革命概念的含义是什么?”#24453;学生迁移政治课所学的知识,#26126;确社会主义革命即推翻资本#20027;义制度后建立起来#30340;,最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掌#25569;国家政权,生产资料#20844;有制等等。再引导#23398;生分析选项内容是否涉及到#25919;权性质变更与生产#36164;料所有制变更问题。#65313;项虽废除封建剥削#22303;地制度,但仍是私有制;B#39033;使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化,成为#31038;会主义全民企业;#65315;项是政治经济领域运动,没#26377;涉及政权或所有制性质变#26356;问题;D项完成从私有#21046;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。#25925;结论是BD两项。这#26679;,帮助学生注意分#26512;问题的条件,矫正思维方#21521;,以形成正确的思路#12290;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的培养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