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526 日期:2023-12-07 来源:论文网
在《中#23398;历史教学大纲》的“教学#30446;的和要求”中明确提出:要对#23398;生进行“辩证唯物#20027;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#8221;,培育学生“初步运用历史#21807;物主义的基本观点#35266;察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能力”;#22312;“处理教材内 容#30340;若干原则”中又强调#65306;“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#27611;泽东思想为指导,对历史作出#27491;确的叙述和分 析,做到思想性和科#23398;性的统一,观点和材料#30340;统一”。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#65292;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#12290;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#20960;个问题。
一、剖析史实#24212;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
  在事物的#32852;系和发展进程中,必#28982;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#22312;的。必然性通过偶然性#20026;自己开辟道路,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#26469;。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、曲#25240;复杂的,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#65292;是必然的。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#36208;向高级,从原始社会最#32456;走向共产主义社会。但在历史发展#30340;必然进程中,在不同时 期,不同的民族和#22269;家、地区又表现出#21508;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。如各民族#12289;各个国家、各个地区#22240;为各自的主 客#35266;原因和特殊情况,所经历的各#31181;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#22312;差异,甚至是跳跃式#30340;抑或反复的。时势造#33521; 雄,每当新旧制度交#26367;时期,就必然会出现一#20123;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、领袖人物、#25913;革家等,至于是哪#20010;具体 人物、#26102;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#25514;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。如中#22269;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#65292; 总的过程#35201;经历战略防御、战#30053;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#38454;段,这是必然的,它是由敌我双方#30683;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。但#26159;,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#26102;日,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,#26368;后胜利哪一天到 来等等,又具有偶然性#65292;它受着国际国内许#22810;复杂条件的影响。总之,在研究#21382;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#28982;性问题 时,我们应通#36807;具体史实分析,明确它们之间的#20851;系是互相依存、对立统#19968;的关系,符合偶然中包含#24517;然,必 #28982;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#36777;证原理。只有这样#65292;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#26412;质。
二、观察#21382;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
  在人#31867;历史发展中,各种历#21490;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#65292;曲折离奇,这就需要我们#22312;教学中通过分析,去粗取 精,去伪存真,透#36807;事物的现象,揭露它的本质#12290;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#35937;,去粗取精,分析#24635;结,得 出历史的本#36136;东西呢?古今中外的诸多历#21490;现象虽曲折复杂,但它总是有规#24459;可寻的,总是有内在的、#26412;质的 东西存#22312;。如古代世界史上,阿拉伯人从#21407;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#22269;家过渡到封建社会,而日耳曼#20154;是在摧 垮了西罗#39532;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#20102;封建国家,它们都未经历过奴#38582;社会阶段。表面看#26469;,这是超越了历 #21490;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#30340;规律,实际上,阿拉伯#20154;也好,日耳曼人也#22909;,在他们建立国家之#21069;其原始社会 就已#32463;开始解体,同时在征服#27604;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#21462;、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#65292;进而才直接跨越了 奴隶社#20250;,建立了封建国家。也就#26159;说,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#20026;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#36215;了一 #24231;桥梁。生产力决定生产#20851;系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这就#26159;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#20010;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。同样,在漫长#30340;中国封建社会里,为什么历#27425;的“农民革命总是陷于#22833;败,总是在革命中和革#21629;后被 地#20027;和贵族利用了去,当作他#20204;改朝换代的工具”?其本质就#22312;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#20195;表者,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#24443;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,其#32467;果也必然失败。近代亚#27954;各国,尽管具体情况各异,#20294;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#20046;都是失败,其本质原因#20063;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#21322;封建国家里,资产阶级的软弱#24615;和 妥协性,他们不#21487;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#12290;在中国封建社会里,同#26679;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#20013;央集权 ,为什么秦汉时期是#36827;步的,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?#23454;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#21069;者是顺应民心,推动#20102;历 史的前进,而#21518;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,顽固#32500;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#21046;度。同样都是实行#31185;举制度,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,#32676;星灿烂,而明清则是#38067;制思想,摧残人才,其本质也#22312;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#25165;华,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“四书#20116;经”、八股文之中。通过比#36739;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#35937;,就不难看出它们#19981;同的本质, #20063;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。通#36807;以上这类比较分析,引导学生由#34920;及里,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,从#32780;达到教 学#30446;标的实现。
三、处理#25945;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
  事物的#20869;容决定事物的形式,内#23481;通过形式来表现。教#23398;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#20869;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。所以,#20316;为一名教师,首先必须在钻#30740;教材上下功夫,教材领悟准确了,#25165;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,#25945;学 方法也才能得#20197;优化。在历史教学中#65292;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,然后#26681;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#21280;心独运的设计。如教学某#19968;章节的历史,我们首先#24212;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,以及重点#21644;难点,然 后根据#26412;课的教学内容,采用不#21516;的教学方式和手段。#26126;确哪些内容应精讲,哪些该深入#23637;开,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,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、#35848;话法,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、#32434;要法或者演示法(使用投影仪、#24405;音、录相 等电#25945;手段),哪些内容可以又#37319;用参观(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#36857;和革命事迹展览)等。总之,只#26377;通过教师 的#21051;苦钻研吃透了教材,才#33021;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#24212;手,左右逢源,做到内容与#24418;式的统一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四、优#21270;教法应采众法之长
  俗话说:教#23398;有法,教无定法。具体的#25945;学方法多种多样,而每一#31181;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。#23545; 此,我#20204;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#27861;,了解各种方法,掌握这#20123;方法,做到“胸中有法”;另#19968;方面,我们要根据 施教的不同内容,灵活采#29992;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。
  在历史#25945;学中,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,#25552;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?首先,#24212;该善于学习,通过各种渠道#12290; 博采众“法”,#24191;泛吸收,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#20449;息,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,这样#25165;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做到信手拈来,#20134;即“教学有法”。其次,“教无#23450;法”,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,要#22240;人、因课、因境而异 。所谓“因人#32780;异”,即要因教师、学生的实际#32780;异。如有的历史教#24072;,演讲能力强,讲课时声#24773;并茂,“情 境教学法”能使其达#21040;炉火纯青的境地;而有#19968;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、幻灯#12289;录相、彩图等多种立体教#23398;手 段,#32467;合启发、提问、归纳#35762;解等教学方法。总之,教#24072;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,要注意#25196;已之长,避己之 短。另#22806;,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#27861;时,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#21450;生理差异。对低年级学生可#22810;用一些直观教学法 或情境教学法,以激起#20854;学习历史的兴趣;对高年级学生却#35201;多启发思考,增加思维深度,教#20250;他们学习历史 的方法#12290;所谓“因课而异”即因历史教学内#23481;而异。根据内容与#24418;式的关系,不同的内容有不同#30340;表现形式, 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#25945;学形式。如在讲授#26032;知识时,可主要采用#35762;述、讲解、讲读、#35762;演法等;在导入新 课和巩固新课、课后练习#20013;则可用谈话法,对学#29983;进行启发式提问,对课文中#29702;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 精心讲解#12289;分析,而对非重要内容#21644;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#36848;法。同样,歌颂历史上的#33521;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 则应慷慨激#26114;,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#35762;。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#20214;和理论,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、纲#35201;法、联 系对比法#12289;演示法等。所谓“因#22659;而异”,即因教学情境#32780;异。随着教学对象、#25945;学环境的不同,教师#20063;应施 以#19981;同的教法。如教师#35838;前准备了电教手段#65288;录音、录像、投影等),#20294;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,教#24072;就应 随之进行相应调#25972;,或采用“激将法”,启发#35835;朗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#35835;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 图进#34892;讲解,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法演#31034;。有时,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#24847;料的问题,教师可以采#29992;谈话 #27861;“乘势追问”、“引发讨论#8221;、“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”#31561;方法加以解决。总之,优化教#23398;方法要善 于学习,#21338;采众“法”之长,根#25454;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#12289;不同对象、不同情#22659;而采用相应的教法,最#21518;形成适 合自己特#28857;的一套完整、科学、行之有效的教#23398;方法。
五、指导#23398;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
  教学过程中#30340;师生双方,教师是主导,学#29983;是主体;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,#25945;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#12290;内 因是变化#30340;根据,外因是变化的#26465;件,外因通过内因起作#29992;。根据内、外因这种关系,教学方#27861;的优化,就不 #21482;是指教师的“教”法的优化,还应#21253;括学生“学”法的优化。
  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,便不#38590;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#20197;下两个误区:一种是认为教学方#27861;的优化纯 粹#26159;教师的事情,于是绞尽脑汁思考#8220;教”的招数,脑子里盘旋#30340;尽是怎样把学生“讲”#25026;,“教”会,片面 #22320;将“教学方法”理解为“教法”#65307;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“教学就是教#23398;生学”,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#35782;水平 和接受能力,一#21619;强调学生的“自学”,采用“放羊#24335;”教学,以为这就是“教学#29983;学”。所谓教法,是指教 师依据教#23398;目标,根据教学内容,向学生发送#20449;息、传授知识的方式#26041;法;所谓学法,就#26159;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#35268;律、基本方法。教#24212;该着眼于学生的学。就历史#23398;科来说,具体讲就是教#24072;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 目标,依据不同的教学内#23481;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,充分#21457;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,进行#21551;发式教学, 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#21512;,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#19982;状态,从而使他们从“要学”变#20026;“会学”。 教学中力求注意历#21490;学科学习规律的渗#36879;和学习方法的优化,努力改进历史#35838;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#21644;运用学法 #65292;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#21644;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#35760;忆、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概括史实#30340;方法和能力 。总之,在历史教#23398;中,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#30340;学法,只有达到学生“会#23398;”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。 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”#65292;学生产生了对历史#27987;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#23398;法,教法的实施才能产#29983;预期 的效应。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