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趣是知识的入门。瑞士著#21517;教育家皮亚杰说:“所有#26234;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#20852;趣。”当一个人对某#31181;事物发生兴趣时,他就会入迷地#21435;追求,去探索。学生一旦对学#20064;产生兴趣,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#21160;力。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,既#26159;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,#20063;是衡量教师教学成#36133;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如何增强课堂#25945;学的趣味性,激发学生学习#30340;兴趣,使学生的学习#21464;被动为主动,从而提高教学#36136;量,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#27714;、不断探索的重要#35838;题。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#20876;的教学实践,浅谈几点在课堂教#23398;中激发学生兴趣,增强#35838;堂教学效果的体会。
一、#35762;究开头,激发兴趣
#20439;话说:“好的开头#65292;是成功的一半。”每节课能否都#26377;个好的开头,直接关系到这节#35838;的成败。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#26412;宣科,平铺直叙,就会使学生#20135;生厌倦情绪,甚至成为催#30496;曲,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#26415;。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#20154;入胜,把学生吸引住。要达#21040;这样的效果,教师必#39035;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,精#24515;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#65292;用别出心裁、平中有#22855;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#20351;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。#22914;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#12298;历史告诉我们什么》时,#36890;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#21069;形势的特点后认为:这一#35838;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#21450;应做怎样的人。所以#35762;这一课时,我这样开头:“同学#20204;,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#20107;,看谁能讲出秦始皇#12289;曹操、秦桧、刘胡兰分别是#20160;么时期的人物?他们是怎样的人?#8221;这一问题的提出,顿时激发了#23398;生的兴趣。不少学生七嘴八舌#22312;议论。我先后叫了几个学#29983;来回答,但他们的答#26696;都不够准确。这时,我先指出以上#20154;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。#22312;学生聚精会神地听#26102;,我板书第1课课题《历史告诉我#20204;什么》导入新课:“#21382;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,有的光#32768;千秋,象英雄刘胡兰,受到了世世#20195;代人民的崇敬;有的遗臭万#24180;,象奸臣秦桧,长跪地上向人民请#32618;。”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《刘胡#20848;》、《秦桧》的插图。进#32780;激励学生:“我们学习了历#21490;,就应懂得怎样做人。我们应当做#35937;刘胡兰那样的人,有远大的理想#65292;高尚的气节,将来才#33021;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。”这样的#24320;头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#65292;达到了预期的效果。
二、讲好插图,#24341;发兴趣
新#32534;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#28857;是插图多,直观性#24378;,形象生动。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#22270;,对引发学生兴趣,增进学#29983;的求知欲,增强学#29983;记忆,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#20316;用。但在教学中,由于#25554;图很多,限于课时,教#24072;不可能每图都讲,只能根据教材#35201;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#12290;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#25554;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#65292;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。#32463;过教师讲解,既引#21457;了学生的兴趣,又使学生进#19968;步掌握了知识。如第8课《战#22269;七雄》中的《商鞅舌战图》。因为#8220;商鞅变法”是这一课的重点。战#22269;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,是通#36807;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#25913;革来实现的。讲好#12298;商鞅舌战图》,既可以#20351;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#39748;和才华,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#19981;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#21490;发展的必然趋势,从而提高学生对#21830;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#29992;,即“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,#20891;队战斗力加强,逐步成为#25112;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”的#35748;识,也为以后理解秦灭#20845;国,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#32479;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#23478;打下基础。为起到这#20010;作用,我在讲课时,让学生看《商#38789;舌战图》的同时向学生讲解:“图#20013;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。中#38388;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。商鞅#65292;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#38761;家,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#36776;论。你看他手拿竹#31616;,引经据典,振振#26377;词。他说:只要对国家有利,对百#22995;方便,就不必效法古代。他#21709;亮地喊出了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#27861;古”的变法口号。坐在他对面的是#20004;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,被商鞅#39539;得张口结舌,坐不安席。#36825;一场历史性大辩论,最#21518;由秦孝公作决定:他说:“#21830;鞅说得对,就按商鞅说的去办”。#22312;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#65292;学生全被吸引往了,达#21040;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。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#19977;、巧设疑问,以疑激#36259;
学习新知#35782;,实际上就是设疑、解疑#30340;过程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#35774;置一些疑问,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#65292;使他们先感到“山#37325;水复疑无路”,后激励他们去#23547;求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当学生找#21040;“又一村”后,就会产生一#31181;快感。这种快感又#33021;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。我#22312;讲授第19课《昌盛的秦汉文化#12299;第一目“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#36896;纸术”时,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#19968;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#20154;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#24040;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#20986;的巨大贡献时,我作了#36825;样的设计,我先提问:“同学#20204;都知道,纸在人们日#24120;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哪个#21516;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#21644;时间?”当学生作出#8220;中国”和“西汉前期”#30340;正确答案后,我又提出#31532;二个问题:“有谁知道我#22269;在纸发明以前用什#20040;作书写材料?”有同学回答#8220;龟甲、竹木简或帛#8221;后,我简要向学生#20171;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#26009;的变革:殷商-主要是龟甲和兽骨#65292;也有铜器和玉石器;西周#65293;主要是铜器;春秋-竹木#31616;盛行,并开始用帛书写;东#27721;-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#12290;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:“#19982;纸相比,竹木简和帛#30340;缺点是什么?”在学生回答:“竹#26408;简太笨重,帛的价格昂#36149;”后,我指导学生看彩#22270;27“汉代木简,”#25351;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。看到这种#29992;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#65292;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#36259;,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#65306;“要是你们的书包#37324;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,该有#22810;少木简?会有多重?”学生听后,#24773;不自禁地议论纷纷#65292;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。#25105;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#39064;:“西汉发明了纸,为什么东汉蔡#20262;又要改进造纸术?”由于课文中没#26377;涉及这个问题,学生的回#31572;很难准确,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#20102;解的。我告诉学生:“在#34081;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,易#33030;裂,厚薄不一,急需改#36827;。”我又指着《蔡#20262;》图说:“东汉宦官蔡#20262;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#65292;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#20986;。”这样一环扣一环的#35774;疑解难,把学生引向似#22914;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“又#19968;村”的境地,这样既激发了兴趣#65292;又掌握了知识,也更好地#29702;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#21326;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#22823;意义。
四、创设#24773;境,以情求趣
前苏联教育#23478;苏霍姆林斯基在《#32473;教师的建议》中说:“让#23398;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#30693;识的情感,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#23545;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#12290;”在教学中,依据教学内#23481;和学生的特点,坚持情感教育,即#22312;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#24773;感,有吸引力的环境#65292;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#24773;境中,使学生在感情上#21463;震动,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#20852;趣的目的,又使学生在潜移#40664;化中受到教育,这是很重要的。如#22312;讲第18课《两汉经营西域和对#22806;关系》一课时,我告诉#23398;生汉武帝派张骞出#20351;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#27663;,东西夹击匈奴。在讲到#24352;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#26397;边境,就被匈奴兵抓住时,#23398;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;当听到匈#22900;人想让张骞投降,把他拘留#20102;十几年,而张骞始终#20445;持汉节,忠于祖国时,学生被张#39582;临危不惧,忠心报#22269;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;继#32780;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#65292;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;当再次得#30693;张骞历尽千难万险,从大月氏返#22238;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#25417;住并扣留一年时,学生又#19968;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;当知#36947;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#30952;难之后,终于和另一个#20154;回到了长安时,学生的高兴#20043;情溢于言表。对这个故事#20855;体情节的生动描述,不但#20351;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,尤如身#20020;其境,为张骞的命运时忧#26102;喜,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#21490;人物的了解,深深地被张骞#30340;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。这时我#21448;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#33879;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。#22312;他二出西域后,汉朝和#35199;域的经济文化得到#39057;繁的交流,并为后来西汉#25919;府设置西域都护府,使新#30086;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#19979;和开辟“丝绸之路”打下了坚定#30340;基础。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,使学#29983;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#26377;了更进一步的了解,也就能更#22909;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#8220;张骞对我国历史上#20316;出了什么贡献”的思考题。
捷克著名教育家夸#32654;纽斯说:“求知与#27714;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#33021;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#12290;”激发学生学习历史#20852;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,如巧讲#20856;故,以奇引趣;精读诗词,#20197;诗牵趣;编写歌谣,以歌导#36259;;设置图表,以图增趣等#31561;,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,巧妙#23433;排,就一定能在教学#20013;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#30340;兴趣,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,变#34987;动为主动,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#20013;,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,又#22686;长了知识,提高了教学质量#65292;真正达到学史明志,#30693;史做人的目的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