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教学应注重“史论结合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544 日期:2023-12-07 来源:论文网
中学历史教学必须#20570;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,史实与理#35770;的有机结合,这不但是《中#23398;历史教学大纲》的要求,而#19988;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#23450;:考生应能够“初#27493;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#22522;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#26412;质,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”,在#8220;历史阐释”中要做#21040;“史论结合”。但是,高中学#29983;的“史论结合”能#21147;却正如刘péng@①所说:“第#19968;,有史也有论,但史论貌合神离#65307;第二,以理论当问题,#20174;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,又把理#35770;当作一种结论,言之无物#65292;空洞乏味;第三,史实充实,但理#35770;很单薄,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#35268;律性的认识,语言表述缺乏深#24230;。”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#30693;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#20294;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#31243;中存在的问题。那么,怎#26679;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“史论#32467;合”能力?
一、要深#21270;对“史论结合”的认识
首先,要正确理解史与论#30340;相互关系,这是解#20915;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。“#21490;”作为历史材料,#26159;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,其突出的#29305;性是客观性,它是进行历#21490;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#65292;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#26448;料,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、#26080;本之木,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#31354;谈。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#27515;的教条,而不是观察问题#12289;分析问题的武器。#8220;论”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#26512;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,是#26377;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#20869;容,是对史料的分析、概括达到一#23450;程度的产物,这里应突出#30340;是理论性。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#26469;源于史料,又指导着对史料的#30740;究。可见,对史料的研#31350;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#24230;,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#24459;,实现历史教学、#30740;究的真正价值。
其#27425;,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#12290;对于“史论结合”,教学大纲有#26126;确的要求,在教学过程中落实#24471;如何,反映了对教#23398;大纲的贯彻程度,实际上也#20851;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,关系到#32032;质教育的成败。对#32771;试而言,既然考试说#26126;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,那么对史论#32467;合问题落实的状况#65292;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#31185;能力。因此,在教学实践中,#23601;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#26126;要求的基础上,拓宽、挖掘#25945;材内容,并采取科学的教学#26041;法,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#29702;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,#25552;高教学效果,落实能#21147;培养。
二、注重理#35770;教学,史论有机统一
重史轻论,理论#20998;析不到位,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#23384;在的一个重要问题。对此,国家#25945;委考试中心在《高考历#21490;命题思路探讨》一书#20013;指出:“我们感到目前中#23398;历史教学中历史唯#29289;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#26222;遍的重视,亟待加强。”#36825;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#23398;实践中,必须运用历史#21807;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#20041;的观点、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#26009;,剖析教材的具体内#23481;,采取科学可行的#25945;法对学生进行历史#29702;论教育、强化史论结合的教#23398;。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#12289;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,而不是#34987;动地、偶然地和盲目地。决不#33021;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#34920;面现象去就事论事,而#24517;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#21644;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#26041;法。
刘péng@#9312;先生在《历史学科考#35797;测量的理论与实践》中指#20986;:“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#29289;主义观点统帅教学,必须用历史#21807;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#20013;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,#36825;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。如果说#39640;考在一定程度上也#27979;量教学水平的话,那么对#21382;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#24615;的评价和测量,显然也包括在历史#39640;考之中。”这一要求应当引起中学#21382;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,并在教学#23454;践中得到落实。首先,在宏观的#30693;识体系与历史发展#35268;律的教学中,要注重理论分析,使#21490;论有机结合,且以理#35770;统帅教学。如对中国#21476;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#24212;贯穿的基本观点是#65306;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#39640;级社会形态不断发#23637;进步的,奴隶制度、封建制度#22312;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#37117;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#21046;度,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#23637;和进步。在社会形态更#26367;的过程中,生产力#30340;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,阶级#26007;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#31995;矛盾的表现形式,也起了重要的推#21160;作用。社会的政治、经济#12289;文化等方面相互作#29992;,相互影响,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#20307;中。人民群众的辛#21220;劳动和斗争,是社会物质、精#31070;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#21147;。著名人物如秦始皇、#27721;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#22823;影响等等。其次,对具体#21382;史知识的教学同样要#27880;重理论分析,突出理论的#32479;帅作用。如对世界近#20195;史上日本和俄国改革的教学,#24212;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#20851;系的原理去分析问#39064;:近代日本和俄国都是通过自#19978;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#36947;路的,都是在商品#32463;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#37325;阻碍、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#24773;况下,统治者自行宣#24067;改革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#30340;,而且资本主义发展都比较迅速,#25913;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#20313;。但由于俄国在改革前没#26377;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#38761;势力,没有经过像#26085;本倒幕运动那样剧烈的社#20250;动荡以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#30340;冲击,因而改革中发展#36164;本主义的措施显然没有#26085;本明治维新那样系#32479;和全面。从而决定了改#38761;后俄国资本主义发#23637;没有日本那么快。上述分析虽#28982;没有出现矛盾的共#24615;和个性之类的字眼,但思维过程显#28982;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#34892;的。这就使学生对#20004;次改革的本质有所认识,而#19988;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#65292;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三、坚#25345;理论从史料中来,#20877;到史料中去的方法
史论脱节,是中#23398;历史教学最常见、也是最实#36136;性的问题。从表面上看,学生对有#20851;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有论,尤其对#39640;中生而言,结合政治学科背背#29702;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。但#26159;,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#27515;记硬背,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#20102;了。在答题中,真正需#35201;这些理论时,他们#24448;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#21033;用,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#20351;用,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#21435;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在有关题目#30340;答案中,史与论往#24448;是“骨肉分离”,而不是#8220;水乳交融”。正如#20154;教社出版的《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#29702;论与实践》一书指#20986;的:“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#19978;层建筑和经济基础、阶级和阶级斗#20105;的有关内容,学生也可能背#24471;滚瓜烂熟,而我们所#35201;讨论的是: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#32463;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#20010;人的东西,变成有个性的#24605;维,使这些经典理#35770;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#27494;器。”这的确是历史理论教学#30340;“瓶颈”问题,是史论结合#30340;焦点所在。
1.从史料中#26469;。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#28857;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。任何#29702;论体系,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#30340;结果,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#30340;思维过程。教学实践中,#25105;们如果只是把这种#39640;度概括的理性认识#30340;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,他们#26159;很难做到真正理解#30340;。“不能把马克思主#20041;的理论和方法仅仅#24403;作纯知识来传授,要化为精#31070;和灵魂。这是进行素质#25945;育的关键,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#21017;。”可见,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#21407;则。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#30340;教学方法,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#36341;中的具体表现。因此,在#25945;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挖掘史料中#34164;含的理论因素,结合对史实的讲述#26377;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#20869;容。例如,中国近代史上“#25239;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#39640;涨”一节中,有“培养学#29983;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#24517;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#20851;系分析问题的能力”这一教学目#26631;,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#23398;中应逐步引导学生,从#35199;安事变和中日民族矛#30462;的激化与抗日民族统#19968;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关系中,理解#21382;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#31995;。具体地说,就是引导学生思#32771;: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#32479;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#65292;但能不能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#65311;如果学生感到不好回#31572;,可以作进一步的诱#23548;,即如果没有西安事变,#38543;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#25239;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,抗#26085;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是否也#20250;形成?回答显然是肯定#30340;。可见,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#32447;的决定因素是民族矛盾#30340;激化。由此让学生明白,民族#30683;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#25104;的必然性因素,而西#23433;事变是偶然性因素#12290;那么统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#21035;的事件形成,而是通过#35199;安事变形成的呢?#22240;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#30683;盾激化的一个结果。民族矛盾激化#36825;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#27665;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#21464;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#26469;的。以此让学生懂#24471;,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要通过偶#28982;性的事件表现出来,#20598;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绝#23545;偶然,偶然性中有必然性。张#23398;良、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#21464;对于结束十年内战,促#25104;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,起#20102;关键作用,直接改变了中#22269;历史的进程,以此让学生#30693;道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#29983;巨大的,甚至是改变历史#36827;程的影响。类似的问#39064;还有虎门销烟(偶然性)#21644;英国侵华政策(必然性)#23545;于鸦片战争的爆发;第一次世界大#25112;中德国实行“无限制潜水艇战#8221;(偶然性)和美国的争霸#25919;策(必然性)对于美国的#21442;战等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#29983;了解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#36739;具体的、生动的,有感性认识为#20381;托,因而是便于理解和#36816;用的。
2.到#21490;料中去。即让学生#25226;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#26448;料的科学分析,提#39640;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让学生掌#25569;历史理论,本身并不是教#23398;目的,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#30830;分析材料,解决问题。作为加强“#21490;论结合”教学的方#27861;,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#23454;践性和应用性。要提高能力#65292;就要实践,因为知识可#20197;传授,但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#21435;获得,即必须让学生亲#33258;动脑、动口、动手,反复操作。#8220;到史料中去”的训练途径主要有#20004;个:其一是讲课过程中,#25945;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,#35201;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#23454;例证,学会举一反三#12290;例如:在讲到“时#21183;造英雄”这一观点的时候,可以#21551;发学生举出秦始皇统一六#22269;、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、马克思、#24681;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#29702;论等事例。同时,在讲述具体#21490;实的过程中,必然涉#21450;理论知识,就应该讲清史实中蕴#21547;着什么理论内容。如,讲英国#36164;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对其工业革命#30340;影响时,就应该训练#23398;生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#20316;用的观点作出解释。其#20108;是利用练习题目进行口头#30340;或书面的练习。题型可以是问#31572;题,也可以是材料解析题或#36873;择题等。例如,有如下#26448;料解析题:材料一#65306;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,那么他#30340;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#12290;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#26469;证明,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#20505;,他就会出现:如恺撒、奥古#26031;都、克伦威尔等等(#24681;格斯《致瓦·博尔吉乌斯》)#12290;材料二:当时为恢复秩序,就要#26377;如西叶斯所说的那样一支“宝剑#8221;,起初大家认为这种宝剑使#21629;可以由茹伯尔将军#26469;担当。但当他在挪威#20250;战中阵亡以后,大家便提#21040;莫罗·麦克唐纳和贝#23572;多纳等人了。拿破仑这个名字#65292;还是后来才被提起的。如果#20182;像茹伯尔那样阵亡了,#37027;么大家根本不会谈到他,而会提出#21478;一支“宝剑”来(普列汉诺夫《#35770;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#12299;)。在隐去上述材料出#22788;的情况下,让学生评论#26448;料中的观点,就可以训#32451;学生运用“时势造英雄”、“历#21490;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#21450;其关系”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#21147;。再如,有如下问#39064;:瞿秋向认为:“文#23398;只是社会的反映,文学家只是社#20250;的喉舌。只有因社会的变动,而后#24433;响于思想,因思想的变化,#32780;后影响于文学”。试#32467;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#35780;述这一观点。通过这一问#39064;的解答,就能够训练学生#29702;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#24847;识这一理论观点的能力。在这类#39064;目的训练中,一般不要求学生#20316;纯理论的阐述,但必须体现#20986;理论观点统帅史料#65292;史料表述中有足够的理论含量。
总之,中学历#21490;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#32467;合,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#24615;都很强的问题,只有#22312;思想上高度重视,在方法上#28145;入探索,在实践中下大力#27668;,才可望获得理想的#25945;学效果。*
字库未存字#27880;释:
@①原字艹下加凡转#36148;于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