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477 日期:2023-12-06 来源:论文网

一、关于#19987;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与认#35782;
1.秦灭六国、#32479;一全国后,为了巩固封建统治,使#31206;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#65292;嬴政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专#21046;主义中央集权制度。汉初#65292;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#65292;诸侯王权大势重,逐#28176;威胁中央。汉景帝和汉武帝#30456;继采取措施,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#39064;。接着,汉武帝又“罢黜百家,独#23562;儒术”,形成“大一统#8221;局面,巩固了专制主义中#22830;集权制度。隋唐实行三省#20845;部制,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#20026;三,使之互相牵制;同时又把全国#26368;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#25955;给六部。这就限制了割据势#21147;,标志着中央集权#21046;度的完善。北宋建立后,吸取唐朝#21518;期以来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#30340;历史教训,采取强干#24369;枝的措施,将地方军权#12289;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,剪除了割#25454;因素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元#26397;建立后,为了巩固蒙古贵#26063;的统治,进一步加强中央集#26435;,施行行省制度。中#22830;设中书省,作为全国最高行#25919;机构;地方设行省,由#20013;央派官管理,这既是古代郡县制#30340;发展,又是后代省级行政#26426;构之始。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#25919;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,#24433;响至今。明初,废除了秦汉以来实#34892;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,将其职权#20998;给六部,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#36127;责,实现了皇权和相权#30340;合一;设置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#26500;,镇压人民,监视官#21519;;采用八股取士,培养皇帝的忠#23454;奴仆;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,#25913;设三司,分掌行政、司#27861;和军权;清前期,增#35774;军机处,屡兴文字狱。这样#65292;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#19987;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,表#26126;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#12290;
2.历朝#23553;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#20041;中央集权制度,原因是出#20110;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#30340;恐惧,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#30683;盾,加强对人民的控制,#21516;时也是要维护封建地主土地#25152;有制和封建皇权。
3.专制主义中央集#26435;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#21046;度的集中体现。它经历#20102;产生、形成、确立#12289;完备、强化、衰亡的发展过程。#36825;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#27573;,即: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#27573;,历史进步性居主流;北宋#33267;明清为第二阶段,其消极#24433;响日趋突出。历朝专制主义中#22830;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#32487;承性、共性和特殊性。
4.专制主义#20013;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,其影#21709;十分深远。客观进#27493;作用十分明显,如维护了多民#26063;国家的统一和发展;使社会稳定#12289;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#65307;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#20132;流;在明清时期还为#25269;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。消极#20316;用亦很突出,如对人民的#25919;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;导致#20102;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,使#31185;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;为#20102;争夺皇权,父子、#20804;弟、君臣、大臣之间不惜血#20995;;宦官专权、外戚干政是君#20027;专制统治的伴生物;在资本#20027;义萌芽产生以后,它还束#32538;了资本主义萌芽的#21457;展,延缓了封建制度的#29926;解。
5.在专制主义#20013;央集权制度下,皇#26435;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#65292;反之地方割据势力#23601;膨胀。
二、关于封建国家的#20998;裂和统一的规律与认识
1.春#31179;战国时期,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#36827;行争霸和兼并战争,分裂割据长达#65301;60年左右。公元前221年,秦#28781;六国,统一全国,建#31435;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#27665;族的封建国家。这一局面一直维持#21040;东汉末年,历时40#65296;多年。东汉末年,出现军阀混战#23616;面。赤壁之战后,#24418;成三国鼎立。28#65296;年,西晋灭吴,统#19968;全国。由于西晋的腐朽统治,阶#32423;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,西晋#30701;期而亡,封建国家又一次走向#20998;裂,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和南#21271;朝的对峙状态,历时27#65299;年。589年,隋#28781;陈,重新统一全国。统一局面#32500;持到唐朝末年,时间长达300多#24180;。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基#30784;上,907年以后的50多年里#65292;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。此后,又经#21382;了辽宋夏金的并存时期#65292;分裂局面延续了370多年#12290;1279年,元朝消灭了南宋残#20313;势力,最终统一了#20840;国。这一局面持续到明清#65288;鸦片战争前夕),#26102;间长达560余年#12290;此后,中国历史过渡到半殖民地#21322;封建社会。
2.#22312;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,出#29616;国家分裂现象是有其内#22312;原因的。如:封建自然经济的分#25955;性,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#65292;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,#22320;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,各族统#27835;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,民族#34701;合不够稳固,社会经济#19981;够发达,社会不够进步等#31561;。但是,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#23637;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以及中#21326;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加强#65292;导致国家分裂的种种因素必然会#28040;失。
3.国#23478;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#23475;。如:社会动荡不#23433;,经济发展迟滞,人民生活困苦等#12290;但国家分裂过程中历#21490;也在客观地发展着,#22914;各民族不断融合,生活范围扩#23637;,人文地理改变,经济文化#20132;流等。而分裂本身也孕#32946;着诸多统一的因素,如#24191;大人民渴望统一,分裂#26102;期出现许多局部统一,一些#32479;治者着手社会改革以扩充实#21147;实现统一等。我国封#24314;社会长达2300多年,其中分#35010;时间仅700年左右。总之,#20998;裂只是国家的分裂,而不是民#26063;的分裂。分裂只是历史发#23637;的支流,处于短暂的、次#35201;的地位。
#65300;.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#30340;主流和必然结果,它使中华民族历#21490;前后相接,绵延至今。统一#26159;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#65292;它对政局的稳定,社会的发展#65292;政权的巩固,民族的融合,科技#25991;化的进步,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,#37117;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。#20170;天,我国政府和人民#25910;回香港和澳门主权,#21644;平解决台湾问题,实#29616;祖国统一,是大势所趋,#20154;心所向,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#31070;圣使命。
5#65294;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#19978;升运动。“离”、“合”、“#27835;”、“乱”虽然是中国封建#31038;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#36941;存在的现象,但正是在“离”、“#21512;”、“治”、“乱”中,我国统#19968;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#20102;发展和巩固。
三、关于重要社会改革的#35268;律与认识
1.中国古代历史上#30340;社会改革,从狭义上#35762;,主要有姜尚改革、齐桓#20844;改革、晋文公改革、七#22269;变法运动(以商鞅变法比较彻#24213;)、王莽改制、北魏#23389;文帝改革、后周世宗改革、#29579;安石变法和金世宗改革等;从#24191;义上讲,凡是统治#38454;级对政治、经济、#25991;化等政策的调整,#37117;称得上改革。
2.改革是历史发展#30340;要求和产物。改革目的在于#23500;国强兵、发展势力、挽救危机、#24041;固统治、适应形势等;改革#20869;容涉及政治制度、土地分配、#36171;税征收、荒地开垦、水利兴修#12289;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#38754;;改革的结局是或取得完#20840;成功、或彻底失败、或取得一些成#25928;但最终失败了。
3.革#38500;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#37325;要手段。革弊标新要有#36828;见卓识,要坚决彻底。措施必须#34892;之有效。改革中还#35201;注要用人。
4.适应生产力发展#38656;要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#21644;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,推动#30528;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。反之,则阻#30861;历史前进,加剧社会矛盾。
5.#25913;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#21033;,因此,改革是会有阻力#30340;,甚至充满了尖锐激#28872;的斗争。
四、关于历次农民起义的规#24459;与认识
1#65294;我国封建社会的农#27665;起义不下千起,其中影响较#22823;的有秦末农民战争、绿#26519;赤眉起义、黄巾大起#20041;、隋末农民起义、唐末农民战争、#20803;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战争#31561;。
2.农民#36215;义的原因,从宏观上讲,地主#38454;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#36843;是引起农民不断起#20041;的根本原因,而自然灾害则是引起#20892;民起义的客观原因;从具体而言,#23613;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#65292;但封建暴政、土地兼并、天灾人#31096;却是引起农民起义的#19977;大因素。
3.我国封建社会的农#27665;起义在反封建问题上,较之#19990;界中世纪其他各国的农民革#21629;,一个突出的特点,就是反封#24314;斗争水平高。例如#65306;斗争目标明确,建立起农民#38761;命政权,推翻腐朽衰败的旧王朝#65292;推动新王朝的封建统#27835;者调整统治政策,解放社会生#20135;力,部分调整阶级关系和生产#20851;系等。由此可见,在封建社会#65292;农民革命斗争是推动历史#21069;进的直接动力。
4.农民阶级不是先进#29983;产方式的代表。因此,我国封#24314;社会历次农民起义,其最终结局#19981;外乎三种情况:一是#26368;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,#22914;黄巾大起义、明末农#27665;战争等;二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代#34920;人物改朝换代的工具,如绿#26519;赤眉起义、隋末农民战争等#65307;三是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#38454;级代言人,建立起新#30340;封建王朝,如刘邦#12289;朱元璋等。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5.历#27425;农民起义各具特点。秦末农#27665;起义具有突发性。#19996;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是一次#26377;组织、有准备的农民起义,同#26102;利用宗教为手段发#21160;起义;隋末农民起义,#24418;成几个强大的集团,而以瓦#23703;军最重要;唐末农#27665;起义采用“避实击虚#8221;方针,开展“流动作#25112;”;元末农民起义,既有反抗阶级#21387;迫的一面,又有反抗民#26063;压迫的一面;明末农民起义#65292;鲜明地提出了“均田免粮#8221;口号,丰富了农民反封建内容,#35302;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赋税#21046;度。这些表明,我国封建社#20250;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水平在#36880;步提高。
五、关于民族关系#30340;规律与认识
1.“野蛮”#19982;“文明”的基本区分点是生产力#21644;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文#21270;。
2.关于民族#25112;争问题。由于剥削阶级#24605;想占统治地位,由#20110;统治阶级的驱使和#27665;族偏见的存在,我国历史上各民#26063;间不仅存在着历史偏见、歧视#12289;隔阂和矛盾,而且经常发生战争。#36825;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#38388;的战争,而是我国内部#20804;弟民族之间的战争。交战双方没#26377;侵略与反侵略之分,但有#27491;义与非正义、进步与反动之#20998;。任何民族的统治#32773;,为维护国家的统一#12289;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#26159;应该肯定的,反之则#20104;以否定。各族人民反#23545;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#26063;压迫的斗争,都是正义的#12290;
3.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#20027;流。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#30001;50多个民族共同#32452;成的大国。中华民族是#22312;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#21512;而成的。在历史上,各族人民#20114;通有无,平等互利,这是我国古代#27665;族融合的基本因素。民族融合经#21382;了原始社会末期、西#21608;至春秋战国、秦汉、三国两晋南北#26397;、隋唐、五代至辽宋夏金元和明清#31561;七个历史阶段,而三国两#26187;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#37329;元则是两次民族大融合#26102;期。民族融合主要有#20845;大途径:一是生产斗争促进#34701;合,二是阶级斗争促进融合,三是#31038;会改革促进融合,四#26159;“和亲”和册封促进融合,#20116;是战争促进融合,六是国家统一促#36827;融合。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是:#33853;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#27665;族同化,落后的少数民族#21560;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、#29983;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,大#37117;是非强制性的,汉族也是在不断#21560;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#21457;展着。
4.各民族都有本身历史#21457;展的轨迹。其中,一#31867;是从古至今存在的#27665;族,如汉、维、彝、白#12289;藏、蒙、满、羌等族;#19968;类是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#26063;,如月氏、匈奴、鲜卑、#31469;、氐等族;一类是古代#27809;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#65292;如回族等。凡历史#19978;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#26063;,都属于中华民族#20851;系史范畴;他们所建立的#25919;权,都属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史范畴#12290;
六、关于对#22806;关系的规律与认识
1.中国古代史是世界#21382;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因此,#20013;国历代封建王朝必然要与亚、非#12289;欧一些国家发生这样#25110;那样的、直接或间接的#12289;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系。这种联系#34920;现为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、经济#25991;化的交流、先进生#20135;技术的引进、优良#30340;农作物品种的传播、甚至相#20114;之间发生战争等。
2.对外贸易#26159;在农业、手工业,尤其城市商业发#23637;的基础上产生的。它受到交通运输#29366;况的制约,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#22806;政策有关。
3.汉朝至明朝#30340;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#65292;促进了我国和亚、非、#27431;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,#20016;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#31934;神生活,加强了我国同#19990;界各国的联系,提高了我国在#19990;界上的影响和地位。清#21069;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,#23545;外实行“闭关”政策,严格限制对#22806;贸易,阻碍了商品经济和#36164;本主义萌芽的发展,使#25105;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。历#21490;告诉我们,“开放国兴,闭关国衰#12290;”
4.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,#21487;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#12290;汉朝至唐朝,主要通过陆上“丝#32504;之路”同西亚、欧#27954;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#20132;流;唐朝至明朝,海路#23545;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#20301;,这是因为北方战乱#19981;止、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#36896;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。
5.我国传#24448;国外的事物品种涉#21450;政治、科技、文化、生产技#26415;和特产,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#32455;品、瓷器闻名世界。同#26102;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。
七、关于社#20250;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认识
1.经济是一#20999;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矗社会经#27982;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,各#20010;经济部门彼此联系、相互影响#21644;推动。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,#22312;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。随着农#19994;、手工业的发展,城#24066;、商业和对外贸易#24471;到发展,而城市、商业#21644;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#20419;进了农业、手工业的进一步#21457;展。在商品经济繁#33635;的时期和地方,货币#21457;展,资本主义生产关#31995;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。
2.我国古代经#27982;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#20013;心。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#31726;,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#24515;。后来,随着历史的变迁,主要#26159;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,经济#20013;心逐渐南移。其中比较突出的有#20845;次:一是东汉末至三国#26102;期,南方开始得到开#21457;;二是东晋至南朝,南方得到大#35268;模开发;三是隋唐时#26399;,南方经济迅速发展,南北几#26080;差距;四是五代十国#26102;期,南方经济进一#27493;发展;五是南宋至元朝,#21335;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#21271;方;六是明清时期,#21335;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#24041;固和发展。这种南#31227;具有三个明显特征:一#26159;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,带去了先进#30340;生产技术和经验,体现了当时生产#21147;的最高水平;二是南移#36235;势往往在国家分裂#25110;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#20986;;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#32463;济中心的南移有一#23450;影响。
3.城市商品#32463;济发展的历史影响:#9312;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#19994;化城市发展,表明#21830;品经济日趋活跃。②农#26449;人口不断走向城市,城市人#21475;增多,城市规模扩大。③商品#32463;济一面刺激了农业#12289;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,#19968;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,#21516;时也是对传统的“重农抑商”观念#30340;挑战。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#21518;期的江南一些城市,出现了#36164;本主义生产关系的#33804;芽。⑤随着城市商品经#27982;的发展,市民的生活和观#24565;逐渐发生变化。4.“农本商末”#20026;历代统治阶级的经济指导思想。#8220;重农抑商”,保证了农业劳动力,#20419;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#20063;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,#24041;固封建统治。但是#65292;它却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,致#20351;整个封建经济发展不#22815;充分,自然经济长#26399;延续,这是近代中国落伍#20110;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#12290;历史表明,农工商都为“#26412;”,国家才会富强。
八、关于经济制度演变#30340;规律与认识
1.土地是我国古#20195;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#20135;资料。在原始社会#65292;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,氏族#25104;员共同劳动,共同享用劳动成果#12290;在奴隶社会,实行奴隶#31038;会的土地国有制——井田制#65292;实际是国王所有,即所#35859;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。在#23553;建社会,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#21046;和农民阶级的个体#22303;地私有制,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#22522;矗随着封建地主阶级#32479;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,地#20027;阶级的势力也会日渐恶#24615;膨胀,土地兼并就随之#21152;剧。农民失去土地,无#20197;为生,农民阶级与地主阶#32423;的矛盾激化,农民揭竿起义,以#27714;生存。各朝封建统治#32773;,为了巩固统治,增#21152;财政收入,又总要采#21462;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,保#35777;农民获得少量土地,#22914;北魏、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“#26356;名田”等,这有利于#29983;产的恢复和发展。#20294;是,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问题#19981;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。
2.赋#31246;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以下几个明#26174;特征:①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#20026;按田亩征税,可以两税法#20026;标志;②由实物地租逐渐#21521;货币地租发展,可以一条#38829;法为标志;③征税时间#30001;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#26102;,可以两税法为标志;#9315;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#24441;发展为可以代役,可以“庸”制为#26631;志;⑤税种由繁多#36880;渐减少,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;⑥#38543;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#21830;品税逐渐加重。
3.#21382;史上,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#26102;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#36171;税剥削,完全是为了巩固封#24314;统治,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#21066;。一般说,一个新的王朝在#24314;立之初,由于刚经过农民#36215;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#30340;破坏,社会比较贫困,统治者总#20250;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,采取#19968;些比较宽舒的政策,在一定程#24230;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,#20197;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。一#24403;社会经济得到恢复、财富有所#22686;加,统治阶级就会重#26032;加重对人民的盘剥。
九、关于科#25216;文化发展的规律与#35748;识
1.经济的发展,为科技#25991;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;由经济#20915;定的政治状况,为科技文化的发#23637;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;统#27835;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#65292;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#30340;人才;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#22806;交往政策,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#27491;常发展;统治者对外来宗教#37319;劝兼容并包”,促进了我国文化的#20016;富多彩;国家统一和民族融#21512;,加强了各民族各#22320;区的文化交流与发#23637;;前代科技文化成就,为后代科技#25991;化的进一步发展奠#23450;了基矗总之,我国各族人民的#36763;勤劳动,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#21644;精神财富,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#21270;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。
2.中国古代在科学#25216;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#20301;的成就,反映了中#21326;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#23398;道路上不畏艰苦、勇#20110;攀登的民族精神。历代文化#25104;就都是对以前的文化成#23601;的继承和创新,又为后代#25991;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矗#12290;
3.科#23398;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#25105;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#26029;进步,科技发明的大量#20135;生,促进了社会经济的#36805;速发展,推动着人类#31038;会的前进。天文历法的进步,有利#20110;农事活动;医学事#19994;的发达,保证了人类#30340;身体健康;文学艺术的发展,丰#23500;了人们的精神生活;#23588;其是造纸术、印刷术、#28779;药和指南针,号称“四大发明#8221;,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#12290; 免#36153;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