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是中国#20256;统文化的杰出代表,孔子#30340;教育思想则是中国#20248;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#30340;璀璨明珠。了解孔子#25945;育思想的基本体系,探求#23380;子教育思想与现代、当代教育理#35770;之间的渊源流变,对于教育#31185;学的传统继承、理#35770;创新,意义重大。本文#35797;从现代教育哲学、#29616;代课程论、教学论#30340;视角,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出初#27493;的诠释。
㈠孔#23376;教育思想的内容描述
#23380;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#20154;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#22823;同世界。为了实现大同世#30028;,把仁爱思想灌输#21040;广大群众之中,需要一大#25209;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#24535;士和君子。这类志士#21644;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#24535;向,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#24503;才。
志向是指:“笃#20449;好学,守死善道”(《论语amp;#8226;泰伯》),#8220;志士仁人,无求生#20197;害仁,有杀生以成仁。”(#12298;论语amp;#8226;#21355;灵公》)。
德才是#25351;:具有智、仁、勇、艺#12289;礼、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。#21487;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#36947;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#23380;子的教育理想。
“格物、#33268;知、诚意、正心、#20462;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#8221;(《礼记amp;#8226;大学》),是孔子对教育作#29992;的理论概括:通过格物、致知#20570;到诚意、正心(即树立#27491;确的伦理道德观念)#20174;而达到修身的目的(即形成完善的人格)#65292;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#29992;;在此基础上,每个人都积极#20026;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#21644;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#30340;贡献(齐家、治国),这是#25945;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。
对于教育对#35937;,孔子倡导“有教无类”(《论语amp;#8226;卫灵公》)。不分年#40836;长幼,不论出身贵贱,不#31649;华夏与狄夷,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#21463;教育的权利。在等级森严的奴隶#31038;会末期,孔子对教#32946;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#30340;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#26159;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孔子围绕既#23450;的育人目标确定了被称为“六#33402;”的教学内容:礼、乐、射、#24481;、书、数等六门课程。#8220;礼”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#35268;范;“乐”是通过音乐、舞蹈#12289;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#20174;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,礼乐互为#34920;里,共同完成德育任务;“射”#26159;射箭,“御”是指驾驭#25112;车的技术,这二者#37117;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;“书#8221;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,相当于#29616;代的文化科学知识;“数”的#25945;学不仅指一般的数#23398;知识还包括天文地#29702;阴阳历法。作为教学内容的“六#33402;”,涵盖了道德修炼、知识#20256;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,且强调#8220;弟子入则孝,出则#24351;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#12290;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,把“学会#20570;人”即德育放在基#30784;或首要的地位。
教学内容的实施(即#25945;学过程)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#20026;学、思、习、行等四个阶#27573;。前两个阶段是习得#30693;识的过程,后两个阶段则是知#35782;外化的过程——将所学#30693;识应用于实践,“躬#34892;践履”。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#21512;、知行统一的观点#32435;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。他的这一思#24819;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,并以#23380;子名义总结出“博学之,审问之#65292;慎思之,明辨之,#31491;行之” (《#20013;庸》),其中“博学”、#8220;审问”属于“学”的过程,#8220;慎思”、“明辨”是“思#8221;的过程,“笃行”则#26159;“习”和“行”的过程。这五个#38454;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#23398;过程的内在联系,这#26159;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#65292;对我国古代的教学活动曾起到过#37325;大的影响。
孔#23376;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#20013;外成就辉煌。循循善诱、因材施#25945;,学思结合,知行统一#12289;不愤不启,不悱不#21457;,温故知新、循序渐进、叩其两端#12289;举一反三等著名论#26029;千古流传,至今仍对各#32423;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#32780;深远的影响。
孔子晚#24180;,皓首穷经改编出的“#20845;书”(诗、书、礼、#20048;、易、春秋)是我国第一套#23436;整的教科书,以后被荀子尊称为“#20845;经”,除“乐”经亡佚失传#20197;外,其余五经在我国二#21315;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#31169;学的最基本的教材。
#23380;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、教育的作#29992;、教学对象、教学内容、#25945;学过程、教学方法乃至#25945;材建设等方面都有#21331;越的建树,不仅为#25105;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#30340;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,而且#22312;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着十分#23815;高的地位。
㈡孔子教育思#24819;的理论透析
□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
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#20010;鲜明特色。
#19968;是德育的针对性,突出#24503;育的根本。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#29983;”(《论语amp;#8226;学而》)。孔子素以#36947;德教育著称于世,他的#25104;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“#22522;础教育”,而德育的“#22522;础”,就是他所谓的务本。这里的#8220;本”就是做人的根本#65292;“务本”就是要学#20250;做人,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#24515;,能“泛爱众”,和“博施#20110;民而能济众”,即能为人民大众谋#31119;利的人。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#20110;德育的根本是要“#25945;会学生做人”的思想,#25351;出,要作一个真正合#20046;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#26684;。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#21892;人格的过程,造就#20154;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。孟子关于#20154;格内涵的论述虽有诸多的历#21490;局限性,但是孟子所#25552;倡的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#19981;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(《#23391;子amp;#8226;滕#25991;公下》)的人格标准#65292;却堪称中华民族精神#30340;精髓。把完善人格#20316;为做人的目标,把造#23601;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#21153;,观照今天的教育现实,#20493;显孔子德育思想的真#29702;光辉熠熠夺目。
二是德育的#26377;效性,重视德育的途径。孔#23376;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突出根本,#26377;明确的德育目标——造就理想人格#65292;而且提出了达成这一目#26631;的具体途径和方法: “由近及远,推己及人”。#20854;具体实施步骤则是:孝、悌#12289;忠、信,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#22987;培养仁爱之心(容易做#21040;,起码要求),然后向纵、横两#20010;维度逐步扩展:在对父母尽孝#30340;基础上,拓展为对师长的敬爱,对#22269;家的忠诚,对子女的慈#29233;,对兄弟左右的关爱(“悌”)#21644;对朋友的诚实守信,在此基#30784;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#22857;献给整个社会,达到“泛爱众”的#35201;求。
“#23389;悌”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#28857;,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#30446;标与归宿。显然,#36825;样的道德教育方法、途径由于步#39588;清楚、明确,所以有很#24378;的可操作性,再加上每#19968;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,由亲至#30095;的顺序,从易到难,符合情理#65292;便于学生躬行践履,避免使人产#29983;“说教”或“灌输”的生硬感觉。
□#20851;注和重视教育心理。
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,心理科#23398;尚未问世,人们对心理#29616;象的认知水平低下,#23380;子能够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#23398;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#27963;动,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#20986;深刻分析,然后在教学过程中#21152;以灵活运用,从而取得良好的#25945;育效果,这在中外教#32946;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。
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主要方#38754;,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心#29702;学意义。
#37325;视学习动机——“吾十有五而志于#23398;”(《论语amp;#8226;为政》),说明孔子认识到求学需先立#24535;,即先解决动机问题,才能#20351;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力。
放大#20852;趣效应——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#22909;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(《论语amp;#8226;雍也》),说#26126;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#20165;与动机有关,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#65292;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#24515;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#65306;想学、好学、乐学。
捕捉情感契机#8212;—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#12290;”(《论语amp;#8226;述而》),孔子发#29616;“愤”和“悱”是学生在学习#36807;程中遇到疑难问题#26102;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#29702;状态,并指出,这正是#25945;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时机#12290;
关注心理差异——孔子指出,#20154;的智力有智、愚之分,人#30340;性格有鲁、雅之异,人的心理#29366;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,而#19988;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#23637;趋势,因此教学中必须#26681;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#25945;,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#12290;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□丰富高超的教学#26041;法。
孔子实在不愧为伟#22823;的教育家,他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#21644;教学艺术的精湛高超,至今难以#26377;人能望其项背。
著名的“启发式教学法”,#35199;方学者多以为是苏格拉底#30340;贡献。事实上,孔子不仅一贯#20513;导启发式教学,而#19988;“启发”式名称本身也是孔子的首#21019;。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#23681;,是当之无愧的“启#21457;式教学”创始人。此外,孔子所#21019;造的启发式教学法,其内涵也要#27604;苏格拉底的“产婆术#8221;更为丰富、更为深刻。
教#23398;论专家在阐释苏格拉底启发式对#35805;法教学理论时,常引用一段苏#26684;拉底与一位青年的经典对话。
从那一段#29983;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,苏格#25289;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:抓住#23398;生思维过程中的矛#30462;,启发诱导,层层分#26512;,步步深入,最后导出正确的#32467;论。
孔子的启发式#25945;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:“#19981;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(《论语amp;#8226;述而》)。按宋代朱熹的解#37322;:“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#65307;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;启#65292;谓开其意;发,谓达其辞。#8221;可见,“愤”就是学#29983;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,急于#35299;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#12290;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#32771;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#25351;导,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#65292;这就是“启”。“悱”是学#29983;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#27573;时间的思考,但结论尚未成熟,思#36335;尚未明晰,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#20934;确表达的另一种矛#30462;心理状态。这时教师#24212;帮助学生里理清思路,选择恰当#32780;准确的语言予以表#36798;,这就是“发”。孔子#30340;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#20010;字,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#30340;完整过程,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#20064;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#26102;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#30683;盾心理状态,或者说两种#19981;同的思维矛盾,以及这两种#30683;盾的正确处理方法。和#33487;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,二#32773;的共同之处是:彼此#37117;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#20013;的矛盾。但是二者#22788;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:#33487;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#26029;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#30683;盾的状态,从而把#23398;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,使问题最#32456;得到解决。孔子则是由教#24072;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,学生#33258;主思考,等到学生处于“愤”“#24753;”的心理状态,启发的#22865;机出现,教师适时#28857;拨,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,豁然开#26391;。由以上分析可见,苏#26684;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#20197;教师为中心,学生完全处#20110;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,思维的#24191;阔性和深刻性受到制约,不利于学#29983;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求#24322;创新精神的培养。而孔子的启发式#21017;是以学生为中心,让学生在#23398;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#21160;地位,自主提出问题、思#32771;问题,让学生主动去发#29616;、去探索,教师的#20316;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。与苏格拉底#30340;谈话法相比较,孔子的启发式#25945;学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#65292;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#65292;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#21644;凸显,因而具有更#39640;的理论价值。
“因#26448;施教”的理论,体现了#21476;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。在#12298;论语》中,有不少生动的#20107;例表明,同一个教学内容,孔#23376;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#25945;法,例如《论语amp;#8226;颜渊》篇中记#36733;,樊迟、司马牛、仲弓、#21644;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,孔子做出了#22235;种不同的回答:
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爱人#8221;。
司马牛问仁。子#26352;:“仁者,其言也仞”。
仲弓#38382;仁。子曰:“出门#22914;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#65292;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#12290;”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#31036;为仁,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#28937;。……非礼勿视,非礼#21247;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#8221;
樊迟的资质较鲁钝#65292;孔子对他就只讲“仁”的#26368;基本概念——“爱人”;司马牛#22240;“多言而躁”,孔子#23601;告诫他:做一个仁人要说话#35880;慎,不要急于表态;仲弓对人不#22815;谦恭,不能体谅别人,孔子就#25945;他忠恕之道,要能将心比心推#24049;及人;颜渊是孔门#31532;一大弟子,已有很高的#24503;行,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#39640;标准来要求他——#35270;、听、言、行,一举一动都#35201;合乎礼的规范。总之,根据学生的#22522;础和个性的不同,孔子对同#19968;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#31572;,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#24819;实际,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#12290;
#9633;影响深远的教学思想
近、现代#30340;教学思想可谓流派纷#21576;,种类繁多,但是若从本质上区分#65292;不外乎以“学生”#20026;中心和以“教师”#20026;中心。
以“学生”#20026;中心教学思想的代表#26159;建构主义理论,它既是一种学#20064;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#35770;,其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#30693;过程的主体,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#26500;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。因此#22312;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#29983;为中心,要让学生#20027;动去发现、去探索。不#38590;看出,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#20041;思想和孔子提出的启#21457;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何等相#20284;。
以“教#24072;”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已有#20960;百年的发展历史,至今仍在世#30028;范围内的各级各内学#26657;的教学领域中占据#20027;导和支配的地位。#26368;有代表性的是奥苏贝尔的“有#24847;义接受学习”理论,#36825;一理论要求教师能够在当#21069;所教的新概念、新知识与学生#30340;原有认知结构(即学生大脑中长#26399;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系统)之#38388;帮助学生建立起某#31181;联系。如果能够建立这种#26032;、旧知识之间的联#31995;,学生的“接受式学习#8221;(即教师的“讲解式”或#8220;传递式”教学)就是有意义#30340;,否则就是机械的(#27515;记硬背、囫囵吞枣)。换句#35805;说,能否让学生建立#36215;新、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#36798;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,也是奥苏#36125;尔理论的核心。事实上#36825;个“核心”在孔子的教#23398;思想中也早有体现,《论#35821;》中有两段话可以为#35777;:
#19968;是“告诸往而知来者”(《论语amp;#8226;学而》)。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#65306;告诉你过去可以推知#26410;来。这里的“往”表示过去#30340;知识、经历,即原#26377;认知结构中的“旧”知;#8220;来者”指未来的事物也包括#23578;未了解的事物,也就是“#26032;”知。这句话旨在阐明#8220;新”知与“旧”知之间有#30528;密切的联系,要了解、掌握“新”#30693;也就必须将它和“旧”知联#31995;起来。
二是“吾有知#20046;哉?无知也,有鄙夫问#20110;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#20854;两端而竭焉。”(《论语amp;#8226;子罕#12299;)。这段话的意思是:孔子#35828;,我有知识吗?我没有知#35782;。有一个乡下人来求教,我一#26080;所知,我就从他提出的那个问题的#26469;龙去脉、始终本末中去探求,然#21518;尽力替他解释清楚。
除了以上关于道德教育#12289;教育心理、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#31561;方面的贡献以外,孔子还难能可#36149;地提出了“终身学习”的思#24819;,并且身体力行。他现身说法地#35828;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#65292;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#32780;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#32780;从心所欲,不逾矩#12290;”(《论语amp;#8226;为#25919;》)在孔子看来,学习是一#36744;子的事,没有年龄阶#27573;的限制。这种学而不厌的#31934;神,不仅成为千百年来#40723;舞中国广大知识分#23376;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#30340;光辉榜样,而且在当代被进一#27493;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#20215;值、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#29702;念——终身教育思想。孔子尽管#27809;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#24565;,孔子在2500#24180;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#20063;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#12289;丰富而深刻,但是他的言论和他#19968;生的实践,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#31181;思想的。因此,我们#35748;为,孔子可以称得上#26159;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#25945;育家。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