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437 日期:2023-12-06 来源:论文网
人本主义心#29702;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#30340;高级精神需要之一,认为“审#32654;是一种高级需要,美在自我#23454;现者身上得到最充#20998;的体现”。英国美学学会#20027;席赫伯特.里德在其《寓教育于艺#26415;》中也指出:“美育不#20165;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#20998;,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#30784;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。”因#27492;,教学既要激发、满足学生#30340;认知需要,更要注#37325;激发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、#23457;美需要,实现美学教育。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#25991;,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#20307;验和审美情感,因此,散文教#23398;中,教师除了引导#23398;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#26223;物特点,有层次地描#20889;景物的写作方法,#29702;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#26469;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,还#21487;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#24863;的触发点,引导学生进入#23457;美感受和体验,获得#23457;美经验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#20013;的美学因素,和学生共同挖#25496;教学内容本身的内#22312;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#21270;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#21644;谐发展,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、思#32500;能力、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。 对于教#26448;提供的散文佳作,教师可采用#21019;设情境、指导朗读、品析语言、配#20048;朗诵等方法进行审#32654;教学。
   一、创设情景,唤#36215;学生的审美需求

  #21015;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#35748;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,他说#65306;“没有人的情感,就从来没#26377;,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。”#30001;此可见,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#27969;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所以在散#25991;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,教#24072;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#23398;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。新课的#23548;入,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#30333;,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,#25226;学生带入课文特定 情境中。


 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#36865;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,视#20026;教学“定调”,更有#8220;善于始者,成功已半”的说#27861;。“入境动情”的开讲能一下子抓#20303;学生,营造良好的课#22530;气氛,激发学生的兴#36259;和欲望。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#25955;文佳品,教师宜创设#19968;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#22659;,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,带学生置#36523;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#65292;奠定感情基调,让学生迅速进入#35282;色,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#24773;感积极交融,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#24863;反应。如朱自清的#12298;绿》可以这样开讲: #8220;春天,给人们无限的希#26395;与蓬勃的活力;秋天,也#20250;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#19981;衰竭的生机。朱自#28165;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#25991;小品《绿》,则是把对#20809;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#34164;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、#32511;意盎然的描绘中。今天,就让#36825;篇优美的散文‘带#39046;’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#26757;雨潭那神奇的景色,‘那醉人#30340;绿’吧!”


 #12288;学生置身于教师创#35774;的这种特定的情境#20013;,就会带着一种对“美#8221;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#65292;进入文章的情感世#30028;,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。这种情感#30340;共鸣,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#32654;的“催化剂”,使学生产生新的审#32654;追求,主动去寻美访胜,采撷珠#23453;,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#30028;,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。


  二、品析词#35821;,开拓审美联想和想#35937;能力


  对于#37027;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#25955;文,要让学生体会文#20013;情景交融的意境,开#25299;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,首先要#24341;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#35789;语,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#34164;所包含的艺术美、哲#29702;美和情感美。“词以一字为工”#12290;阅读教学中, 教师#21487;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#31934;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、揣#25705;,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#31351;魅力。如教学朱自清《荷#22616;月色》这篇散文,在赏#26512;“月下荷塘”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#35821;段时,可引导学生#25571;摩“比喻、通感、#25311;人”等修辞手法在#34920;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,品味#8220;羞涩”、“袅娜”等词表现出一#31181;什么样的情趣;在赏析“塘上月#33394;”这一精彩段落时, 可引导学生找出描#20889;月光的一系列动词“泻”、#8220;浮”、“洗”、“笼”, 然后让学生思#32771;“这些词在描摹景物#19978;有何特点?”(以动态的#35789;描写静态的景)、 “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#22659;? ”通过#25351;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#38754;的功力,体味文章的意境美。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#26159;不求甚解、浏览情节,对#19968;些精彩的细节描写、景物描写#24635;是一掠而过,因此#65292; 教师要有意识地#24341;导、点拨,让学生在鉴赏#35821;言的过程中, #25552;高语言理解能力,深#21051;体会作品的内蕴美,通过对美#30340;形象的感受,对美的本质的认#35782;,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#21644;美学价值,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#29748;弦,培养其高尚的审美#24773;趣。


  教师还可以 通过联系#20855;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#36739;, 使#23398;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#30340;理解。同样是朱自清的lt;lt;荷塘月色 gt;gt;中“塘上月色”这一段#33853;,为加深学生体会#20316;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, 教师可以找出#20854;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#29983;作比较,如把“泻”换成“#28108;”或“照”,把“浮”换成“升#8221;,把“笼”换成“包”, 表达效果又有#20309;不同?指导学生比较分析,在#24605;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#28085;,产生如临其境的感#21463;和体验。 教师#21482;有创设具体的语境,#35753;学生通过比较来揣#25705;、领悟, 才能在潜移#40664;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#35821;言材料,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#29615;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#32654;创新能力,提高语文素#36136;。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

  三、配乐朗读,#25552;升审美情操


 #12288;“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#24773;的。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#36798;出来,而他的目的——不管是有意#35782;的或是无意识的—#8212;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#24863;情作用的”。因此,教读一些经#20856;散文作品,光靠品析语#35328;还不够,还要通过指导朗读#65292;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,#29983;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,使#25991;章如出己之口,如出己之心#12290;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#25955;文,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#35835;背景,指导学生配乐朗#35829;,把音乐语言与文学#35821;言沟通起来,充分#35843;动学生的听觉、视觉等#22120;官,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#29289;,所倾吐的情和意#65292;叩击学生的心灵,引起共#40483;,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#24773;操。

  
  笔#32773;在课堂教学中,曾多次尝试以音#20048;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#65292;效果是明显的。如朱#33258;清的《荷塘月色》,为#20102;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、境#19982;情合、人景合一的 完美境界,我预先剪辑#20102;三段经典民乐(一为《二泉映月#12299;、一为《春江花月夜》、一为《梁#31069;》)作为披文入情的触#21457;点,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,#29992;录音机播放出来,要求#23398;生用心去听,把握音乐旋律的#24863;情基调,选择一段旋律作为#35838;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#38899;乐。其目的是希望#36890;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#23398;生积极、愉快的情绪情#24863;体验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#36259;,使学生通过对节奏、#26059;律、音响等听觉表现进#34892;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,#22521;养学生的审美想象。


  但是,#36825;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#27425;的审美境界,学生不一定#37117;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,#26377;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,但也是#30636;间的,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#32654;活动呢?因此,下一步#30340;教学环节就从“配#20048;美读,提升情操”入手。配乐朗诵#26159;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,#21516;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#20805;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,调#21160;其听觉、视觉、触觉等多种感官参#19982;学习活动,我利用乐#26354;《春江花月夜》作#20026;课文朗读的背景,#35201;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#20048;朗诵的表演,使学#29983;广泛参与感受美、体验美、欣#36175;美的实践活动,通过#23457;美对象诱发的美感,激发#23398;生的审美激情,用艺术美的力量来#20351;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#26041;面转化,进而表现和创造美,提高#23457;美能力,从而促进审美#24515;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。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#20256;统方法,也是审美#20256;情的极好手段。因#27492;,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有意识地对#23398;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,#21487;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#24773;散文的方法和途径,培养入情入境#22320;朗读散文的能力,同时,音乐#19982;文学语言的结合,也拓宽了#23398;生的审美视野,提升#20102;学生的审美情操。


  四、#38899;乐作文,审美创新#33021;力的再迁移训练。

音乐作为艺#26415;的一种形式,和文学有许多#30456;通之处,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#31354;间和想象空间,为人们的#23457;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#39563;的大天地,音乐的旋#24459;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#65292;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#12290;因此,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#31243;中,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#38750;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,抓#20303;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#30340;契机,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#24819;象作文的训练课,利用#38899;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#23457;美因素,来强化学生的审#32654;体验和审美感受,让艺术和文学#35821;言沟通起来,让美的因素塑#36896;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#36798;的个性。 如高一册散文《荷塘月色#12299;教学结束后,笔者以经典民乐#12298;二泉映月》为音乐材#26009;,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#24049;的情绪情感体验,听完音乐后,当#22530;想象作文,以此来强化学#29983;的审美联想和审美#24819;象。实践证明,这样的情境作文比#19968;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#23457;美创新能力,更易于#22609;造学生的创新品质。


  散文教学#20013;,教师如能有意识地#25226;艺术形式(如音乐、绘#30011;、诗歌、雕塑、戏曲、电视音乐#29255;等)和语文教学有#26426;融合,无疑会拓宽审美#20449;息量的传递通道,加大审#32654;信息容量,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#26368;优化,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#25509;收这些信息,以适应学生的审美#38656;要。

  
  #23457;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#30340;渗透,其实质就是充#20998;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,把课程#30340;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#12289;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#19968;起来,把深奥的知#35782;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#26469;,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#33021;的基础上,发展学生感知#32654;、欣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,建#26500;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。
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