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课堂#25552;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,是提高#25945;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。一个好的#35821;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#21457;,设计出有高质量的、富于#25216;巧性的提问内容, 就能有效地培#20859;学生思维的各种综#21512;能力,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#12290;此文试就此谈点看法和体#20250;。
关键词:提问#25216;巧、抓住契机、分层设计、曲直#20114;换、激发思维
课堂提#38382;是传授知识的必要#25163;段,是训练思维的#26377;效途径。高质量的课堂提#38382;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。作为#19968;个语文教师,课上能否提出高#36136;量的问题,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#39044;期的目的,是衡量一个#25945;师驾驭课堂能力、#35780;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#35201;标准之一。
然而据笔者观察,在实际语#25991;教学中,课堂提问有好#22810;不足之处,主要表现为:1、提问过于简单,没有思考价#20540;。有些老师喜欢问“是不是#8221;、“好不好”、“对#19981;对”等,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,只#20250;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。2、#25552;问没有新意,篇篇文章都是雷同#30340;提问,“文章分几段?”、#8220;各段大意是什么?”、“#25991;章中心是什么?”,长此#20197;往,让学生生厌。3#12289;提出的问题空泛、难#24230;大, 让学生丈二#21644;尚摸不着头脑。如一开篇就问学#29983;“课文写的是什么?”、#8220;写作特色是什么?”,对学生#21482;能启而不发,因为他#20204;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#20840;面的认识,怎么会回答上呢?4#12289;提问对象过于集中,只顾#20248;生,忽略差生,很容#26131;挫伤差生的积极性。5、提问#36807;于急于求成。有些教师#21457;问后,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#38388;就要求立刻作答,这样#21482;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。#20197;上种种提问的做法,#37117;是不科学的,它不仅收不到#39044;期的教学效果,还会扼杀学#29983;学习积极性,更不用说#38203;炼思维能力了。
#26377;效的课堂提问应是#20174;实际出发,根据教学的#30693;识内容与思想内容,把握#25945;材的重点、难点来精心设计、#21457;问;另外,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#65292;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#29305;点,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#20852;趣点来问。下面谈谈#31508;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提#38382;中的一些做法。
#19968;、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#65292;设置矛盾。
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#20064;,不是一开始就感兴#36259;的,为此,教者应当#28145;入钻研教材,抓住突破口,有意#22320;给学生设置问题的“障碍”#65292;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#8220;冲突”。当学生急于解#24320;这些“冲突”(问题)时,#20063;就意味着进行了思#32500;训练,对课文重点、难点的理解#33258;然也水到渠成。如《#27515;海不死》一文,一开篇可让#23398;生思考:题目中的两个“死”,#26159;什么意思?“死”与“不#27515;”矛盾吗?文末又#35828;“死海真的要‘死#8217;了”,这个“死”#21448;是指什么?这一番提问,势#24517;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,并急#20999;地研读课文找答案。最后,当学生#29702;解了“死”的三个#19981;同含义时,也掌握#20102;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。本#26469;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#21364;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,#20851;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#65292;抓住突破口,把它转化#25104;学生感兴趣的“问”。可见,#25235;住契机,富于艺术#25216;巧的提问,会让学生学#24471;主动、积极。
二、 提问要#27880;意分层次设计,化难为易。
1、深题浅问#12290;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,课堂提问#24517;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#12290;所以对一些过于难#30340;问题,我们不妨作比较#27973;易的处理。教者可#20197;根据教材特点,学生#30340;实际水平,把难问题#20998;解成易理解、更有趣的小问题,或#32773;把大问题分解成一#32452;小问题,层层深入#65292;一环扣一环地问,逐步引导学生#21521;思维的纵深发展。例如,教《故乡#12299;最后一段:“希望是本无#25152;谓有,无所谓无的。这正如地上的#36335;;其实,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#20154;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这话具#26377;深刻的哲理,学生较#38590;理解,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#65306;鲁迅先生所指的“路#8221;,只是简单的地上#36335;吗?(当然不是。这路还包含人#29983;之路,社会之路。)那么“路”和#8220;希望”之间有何联系呢?(路#26159;靠人走出来的,希#26395;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。)那么这句#35805;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?(希#26395;本是没有的,只要我#20204;为之奋斗,便有了希望。#65289;这样,一个深奥的问题#35299;决了。又如《变色龙》一文#65292;教者可先提出问题:奥楚蔑#27931;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?这#20010;问题学生较容易回#31572;出来:“善变”;然后再问: 他“善变”的特征有哪些#65311;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,纷纷答“#21464;得快”、“反复无常”、#8220;蠢”、“好笑”等;在#27492;基础上,教者继续问:他虽变来变#21435;,但有一点是没变#30340;,那是什么?学生由于有了前#38754;的问题作铺设,可以不费劲地回#31572;:“见风使舵”。#26368;后,教者就顺势利导,提出#19979;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:是什么#21407;因使他一变又变?作者#20026;什么要塑造这个形#35937;? 请看,这样一组#20174;易到难,环环相扣的设问#65292;在教者的引导下,学生对本文重#28857;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。
2、浅题深问。有些问题尽管#37325;要,但看似浅显,往往#20026;学生所忽视。我们提问时就要#24341;导学生作深入探究,才能得其三#21619;。如《小橘灯》一文中写道:我低#22768;问:“你家还有什么人? 她说:“现在没有什么#20154;,我爸爸到外面去了……”#36825;里省略号的用法看似简单,这#37324;似乎没有问题,浅得很,稍不留意#23601;滑过去了。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,#23601;可见作者的匠心。教者可#20197;这样问:“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#20303;,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#21435;了呢?”当学生给#20104;否定回答时,又继续问:“既然知#36947;爸爸的去处,为什么不直#35828;?”有的学生会说“怕别人知道#8221;、“当时不方便说”,在#36825;个时候,就可以提#20986;较深的一问“文章这#26679;写小姑娘,表现了她怎样的#24615;格特点呢?”很明显,学#29983;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号是#20026;了表现小姑娘“机警、#20048;观”的性格特点。
三、 提问要善于曲#30452;互换,引人入胜。
1、直题曲问。 课堂的提问#22914;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#21435;,启发性就不强,久而久之,学#29983;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#26080;味,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#24605;维的发展。假如我们善于转弯抹#35282;、改头换面,留有#24605;考的余地,把问题#20197;曲问的方式提出,就#33021;迫使学生开动脑筋#65292;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“跳#19968;跳”才能回答上。#22914;在《老山界》一文中,引导学#29983;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#21507;早饭“抢了一碗就吃”中#8220;抢”字用法时,学生可能#19968;下子难以理解,那么可以换个角#24230;来问:“抢”字是否说明了#32418;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?”#24403;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,又进一#27493;启发学生:“抢”在这里该如何#29702;解?例如小华今早起来晚了,#24403;妈妈煮好早餐后,他抢了一碗#23601;吃,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,小华#30340;‘抢’又说明了什么?”到#36825;里,经过教者设置的曲#38382;,学生对红军战士“抢”这一动作#30340;理解自然明确了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2、曲题#30452;问。直题须曲问,曲题也可#30452;问。例如《孔乙己》一文的#26368;后有句话: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#12290;”这看似矛盾的话#65292;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#65292;我们不妨这样直问:为什#20040;说孔乙己“大约”死#20102;?(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#65292;“我”也没有得到孔乙己#27515;了的确切消息。)为什么说孔乙己#8220;的确”死了?(孔乙己的#24615;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,注#23450;他必死无疑。)结论:鲁迅用看#20284;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,揭示出封#24314;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#12290;
四、提问要#27880;意开放性
1、比较提#38382;。 通过分析比较,在#30456;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。如《背影》#21644;《回忆我的母亲》#37117;是写家庭亲情的,所不同的是《#32972;影》的作者是怀着一#31181;歉疚来述说的,而《回忆我的母亲#12299;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崇敬来写的。#20808;找到不同,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#21407;因是什么。通过这样的提问能#35753;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#30340;不同的思想感情。同样通过对#19981;同内容的分析比较,寻找它们#30340;相同之处。《春》和《济#21335;的冬天》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#30340;景色,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#22788;呢?为什么会有这#31181;相同之处呢?通过这样的提问#65292;学生们能了解两篇文#31456;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#20986;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#22269;的相同情感,从而培养学生的#23457;美意识和高尚情操。
2、逆向提问。从课文现#25104;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#38382;题(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每一个#32467;论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去提#38382;)。比如《鲁提辖#25331;打镇关西》一课,#19968;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#21191;为的英雄加以肯定,如果提问#65306;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#20123;品质?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#38596;吗?有学生思考后认为:鲁提#36758;虽有正义感,但他做事鲁莽、不考#34385;后果。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#24863;情冲动而杀死了人。因#27492;,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是一#20010;好汉,还算不上真正的#33521;雄。
3、想象力提问。让学生#24819;象力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#19982;课文情节发展不同#30340;情况,来培养学生的想象#21147;力和创造力。《孔#24050;己》一课中,造成孔已己悲#24808;命运的社会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#24230;,如果提问:要是孔乙#24049;没有读过书命运将如#20309;?尽管有多种设想,但无#35770;如何,他都不会夹在“#38271;衣帮”和“短衣帮”之间#65292;在精神上不会受到这样大的#20260;害。由此可见,封建#31185;举制度对中国读书人以及中国人#27665;的摧残之深,危害之大。《#25105;的叔叔于勒》一课#20013;,可先用想象力提问的方式改变后#38754;的情节,再用想象力的情节与原#24773;节作比较。学生会明确,只有原#24773;节才能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#29305;征展现得如此鲜明,才能深刻地#21453;映当时的社会本质--即#20154;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。
#20116;、 提问要培#20859;学生的发散思维。
1、一题多解提问。课堂中的#25552;问,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#26102;,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#65292;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#24230;启发学生,使学生掌握解决#21516;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,#26082;拓宽思维的空间,又培养发散思维#33021;力。例如对一篇课文的#27573;落划分,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#65292;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#65306;假如按其它标准,又该如何划分呢#65311;学生通过这些训练#65292;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#19981;是单一的。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#20013;,自然会举一反三,灵#27963;变通。
2、联系生活提问#12290;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,我#20204;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#30693;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#65292;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。如#22312;学习了《爱莲说》一文后,可以#24341;导学生思考:“莲”的精神品质可#20197;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?又#22914;学习了“随风潜入夜,润#29289;细无声”这一诗句后#65292;可以问学生:在实际#36816;用中,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#23547;味的哲理?再如学习了#12298;卓越的科学家竺可#26722;》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,#21487;让学生思考:哪些名#20154;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?能#20855;体说说他们的感人#20107;迹吗?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#26159;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,通过“问”#65292;让学生想得“深”,#24819;得“广”,并把“问”与阅读、写#20316;、做人联系起来,能有效地#22521;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。
纵上所述,可以看到:#35838;堂上适时适度、而且#23500;于艺术技巧的提问,能#21152;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#30340;进程,是发展学生思维,保证和提#39640;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#12290;为此,作为语文教#24072;,应精心设计好各种#31867;型的课堂提问,形成有自己特色#12289;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#33402;术风格,以达到最佳的教学#25928;果。 #36716;贴于 免#36153;论文下载中心
巧设课堂提问,提高教学效果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