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川在《教育的真义—#8212;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》一#25991;中有这样一段话:教#32946;的意义是什么?“教育”一#35789;,在英语education中有“抚育、自身生成#8221;的意思,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“引导、唤#37266;”的意思,在古代汉语中#65292;有“上施下效”的含#20041;。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:使#20154;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#33298;适而诚实的谋生手#27573;,然而又不致使人#30340;至高无上的、敏感的精神追求遭#21463;挫伤。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#36131;任:它使能够适应生存的#26102;代,而不致将他排除在#20154;生的伟大目标之外;“它将开启#19990;界的钥匙——独立#21644;仁爱授之于人,赋予他作为一个#33258;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#12290;”(何塞·马蒂)
因此,对待学生我们#19981;能仅仅把他们当成我们教师#36827;行个人表演的道具,而是把他们看#25104;是一个个将来要负担起#22857;献社会和供养自己责任的#31038;会个体——人,尊重他们的精神#65292;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方式,尊重#20182;们的情感。学习不应成为他#20204;的负担,学习对他们来#35828;,应是一种游戏方式,是一种快乐#30340;游戏,氛围是愉悦的,“学习并快#20048;着”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,#25105;倡导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#20301;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#24773;感,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#21892;美与假恶丑。在短暂#30340;教学实践中,我发现我们的#20013;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#30340;情感,语文教学中学生#20027;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#23545;他们主观情感的冷#33853; 已经#24555;成为当代应试教育#30340;附庸。
#22312;我看来,语文学科#19981;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,还#35201;成为培养学生个体情#24863;的阵地,而我们的#25945;学实践中恰恰缺少与学生在情#24863;上的共鸣。心理学家认为:情#24863;是认知活动的启发#12289;发展和维持的动力,是构成心理#32032;质的重要成分,没有#24773;感就没有智力,由此提出#20102;“情感智力说”。充分认知自#24049;的情感,控制调节自己的#24773;感,感知他人的情感等,这些恰#22909;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#36136;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#24120;教学中通过开导学生对语言#25991;字和语言情境的理#24615;认知,借助想象和联想,使学生#24471;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#12290;语文课堂阅读教学#35201;培养人文素质和情感,要努力挖#25496;学生的情感因素,就必须#31215;极创设情境,促进学生的#24773;感体验和情感表达,#20174;而达到“随风潜入夜,润#29289;细无声”的效果,因为滋#28070;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和作者#37027;奔涌着的浓浓的情。语文教育的过#31243;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#24863;应和情绪感染的方式。
刘勰云:“夫缀#25991;者情动而辞发,观文#32773;披文以入情。”文学#20316;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#37325;情感交流。艺术的力量,不仅#20165;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#24742;,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#27491;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,从而重新品#21619;生活,加深爱憎,最终领悟到#29983;命的真谛。语文教#23398;,还要在这样的意境中,引#23548;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#24863;交流和心灵对话。从而愉悦性#24773;,陶冶情操,培养自#24049;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。
世纪之交的语文#25945;学,呼唤学生发挥主体情感#65292;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#24072;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#24515;灵去与文章对话。叶圣陶说:#8220;审慎的作家写作,往往斟酌又斟#37196;,修改又修改,一句一字都#19981;肯随便。无非要找到#19968;些语言文字,意义和情味同#20182;的旨趣相符,使他的作品能#34920;达他的旨趣。”叶老先#29983;说得是写作,而我们的#35821;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?我#20204;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,无#19968;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,蕴蓄着他们#20016;盈的思想与情致。如“#33655;塘月色”的静美淡雅;#8220;故都的秋”的清静悲凉;“杨#26611;岸,晓风残月”的儿女情长;“#22805;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的#28216;子情怀;“故国不堪回#39318;月明中”的亡国之#30171;;“金戈铁马,气吞#19975;里如虎”的豪迈气概……作品#20013;那些“意义和情味”同作者的旨趣#30456;同的语言文字就是情#24863;的载体。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#26448;料,在认知的基础上,领略#20854;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#24773;感,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轻#26494;的气氛中培养情感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#23398;生做文中的主人公,把自己#24403;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。#22914;在教学《荷塘月色》#36825;篇课文的时候,我曾问道:#8220;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#19979;的荷塘,你会有怎样的体会#65311;”有的学生说,如果心情好,我会#35273;得荷叶旁的杂草都是美丽的;#22914;果糟的很,无论荷花有多美#20029;,在眼中一点颜色#37117;没有。有的同学说,我也觉得#26376;色下的荷塘是美丽的,但#26159;我不会体会得如此#32454;腻。睹物思情,相信#27599;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。体验是没#26377;标准答案的,老师不必做过#22810;的评价,但要明确的是,#23558;学生带进作品的意境中体#39564;真实的美,激发他们#31867;似的情感体验,也是体现语文#25945;学目的的一种方式#12290;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以前有人#35828;,语文教师应象一位演员,言#35821;神态,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#21147;,有感染力;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#24212;该是个导演,用他那对剧本的透#24443;理解,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,#29992;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,#23558;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,再挖掘出#21095;本的内涵,表现出剧本的特#33394;。所以,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#21019;设作品情境,唤起学生情#24863;的能力。心理学表明:情#24863;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#39564;,它取决于认知对象#28385;足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的程#24230;。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#12290;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#29983;的语感,借此引导#23398;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#36807;情境传递的情感。在#27492;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,以#28385;足学生主体的需要。#24773;境的衔接是指教师#21019;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#30340;熟知的教学情境,以唤醒知觉表#35937;,从而过渡到对认识#23545;象的体验上。
曾听一位年长的语#25991;老师在讲他如何将学生的情#24863;在课前三分钟内融进所教授的课#25991;意境中时讲了这样一个例#23376;:在教学《故乡的榕树》时,先深#24773;地说:“乡思是一#26354;古老的歌,背井离#20065;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。李白‘#20030;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#20065;’,杜甫‘露从今夜#30333;,月是故乡明’。而舒兰则端着一#26479;‘乡色酒’叹道:‘#20320;满,乡愁也满。’余#20809;中则临海峡而呤:‘乡愁是一张#31364;窄的船票。’而席慕容更是感叹#65306;‘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。#8217;同学们,你们有些#20063;是远离故乡的人,有没#26377;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#65292;苍翠欲滴的小树林,漫山遍野的蒲#20844;英?……今天,我们就去#30475;一看《故乡的榕树》。”这样,#23398;生对故乡的怀念被#21796;醒,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#12290;这里,教师正是借#21161;情境的衔接,使学生的#24773;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#65292;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#24212;的情感波澜。对课文的学习#65292;也就“尽在不言中”#20102;。同样,在作文教学中,如何#20889;出感人的作品?听了我校一位#29305;级教师周世忠老师的公开课后对#27492;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他在讲《#22914;何推出一个特写镜头》时,#19968;首深情款款的《白#21457;亲娘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#24773;感带进了对亲情的无限畅#24819;与回味之中,这时#32769;师适时地加上对一篇亲情时文声#24773;并茂的配乐朗诵,如春风化雨,#26080;声地将学生的情感#34701;进对亲情的亲自审视之中;#32039;接着,一段情感“布白”#65292;将所展示的文章情感空白与学生#30340;情感想象有机的联系#36215;来,融合为一个情感整体。让学生#22312;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,追#27714;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,既激发了#23398;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探#31350;并解决问题的兴趣,更激发了#23398;生的主体情感,让情#24863;推动了课堂教学。
因#27492;,在我看来,语文课的意义#32477;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#33021;,更重要的是,它通过一篇篇#20957;聚着作家灵感、激情和思想——#20195;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#65292;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#24863;、情趣和情操,影响一个人对#19990;界的感受、思考及表达方式,并#26368;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#26368;深沉最基本的东西——价值观和人#29983;观。我以为这才是#35821;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。 让语文课多一些情#24863;,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、用自己#30340;情去解读、感悟那一篇篇充盈#30528;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#12290;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,他们#20063;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,感悟#19982;理解。为什么我们一定#35201;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#22622;给学生呢?
让学生#29992;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去#24863;悟作品、感受真知,这才#26159;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#33021;力的根本途径。在世纪之#20132;,大力实施素质教育#30340;今天,语文课堂应该#25104;为激荡、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,#35821;文课堂应该让学生#22312;深厚的情感积淀中#24863;到愉悦,感到满足,感受语文学#20064;给他们带来的乐趣!
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多一些情感体验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