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现代主体性教学思#24819;,教学活动是实施#32032;质教育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#36884;径,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#23398;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#21160;过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#24072;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。学#29983;是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,他们#20849;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,相互建立#36215;交互作用的共同体,师生#20851;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#21160;中通过直接交往所建立起来#30340;交互主体性关系。
一
教师与学生的#20132;互主体性关系,充分说明了教师#24517;须视学生为能动受教育主体、自#24049;的对方的主体,必须视教育为主体#20043;间互动的一种形式。传统的教#32946;理论总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纯粹客#20307;地位,强调教师是“教育者”,将#23398;生看作“被教育”和#20219;意塑造的对象,看作“被#32473;予”的水桶,将教育活动看#20316;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作用,提倡学生#23545;教师的一味服从,视教学过程为#8220;授――受”过程。在这种观念#30340;基础上,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#38388;的“权威――依破”#20851;系。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#65292;在教育活动中,往往忽视学生作#20026;完整人的主体能动性,阻碍学生#20010;性能力的自由发展,损伤和压抑#23398;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。
交互#20027;体理论认为,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#19982;主体指向客体的生#20135;劳动不同,主体不可#33021;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对#26041;主体的改变。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#37117;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#20854;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#24471;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,也不#21487;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。#20027;体在交往活动中只#33021;达到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为对#26041;主体所了解,并内化为对方主#20307;心智结构的组成部分,而对#26041;主体的思想和行为#21464;化则是他们用了解#21040;的思想观点对自身思#24819;和行为进行自学改造的结果。因#27492;,教师的教育活动要取得#25104;果,就必须通过交#24448;活动使自己表达的思想#12289;常识尽可能为学生所了解,并通过#23398;生的自觉活动使这些思想、学识内#21270;为学生自己的思想、知识#21644;行为根据。也就是说,教#24072;的教书育人,最终是通过学#29983;的“育已”来实现的。可见,没#26377;学生的自学活动,老师#26159;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活#21160;的。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#29983;的“健康感情、诚实和自信”。#32780;这种情感只有在和#35856;平等的师生交往情#26223;中才能产生、存在#21644;发展。在教师方面,创设和谐平#31561;的师生交往情景,就必须坚持民#20027;、平等的教育作风,#23558;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#20027;体,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#24212;有的主体地位,尊重学生的个性#65292;相信学生,平等地进行教与学#30340;交往活动,大胆地鼓励学生在#25509;受教育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#35299;,并认真分析其见解,改#36827;教育条件与教育方法,#20351;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阴,达#21040;教学相长,从而促#36827;教学质量的提高。现#20195;教育学曾明确指出,教与学的平等#20114;尊是促进教育、优化#20154;才培养的基本条件#65292;同时也是教师探索教#32946;规律,总结教育经验,提高教育水#24179;的主要途径。因此,对学#29983;的民主、平等态度也就构成#20102;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#25945;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个基本原#21017;。
应#24403;指出,提倡教师在#25945;育活动中的民主、平等与确认教师#30340;威信是并行不悖的#12290;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至瘭#24615;,将教与学的交往#27963;动片面地理解为由教到学的#21333;向运动,提倡学生的天职就是一味#22320;服从教师,把教师的威#20449;完全建立在一种来自于外在力量的#22522;础上。这种视学生为纯粹客体的观#24565;,不仅严重地扭曲了#27665;主平等的师生关系,也#26497;大地压抑了学生的身#24515;发展和思维训练。按照交互主体理#35770;,教师的威信是在教与学的交往#27963;动中学生对教师某些特质的承认#21644;敬仰,它本质上是学生对#25945;师进行评价的产物。教#24072;的威信不仅与教师为人题表有密#20999;关系,而且与学生主#20307;对教师的评价直接相关。由于学生#30340;评价具有独立性和自#20027;性,也就是说具有思#32500;的至上性和批判性,因此教师显#28982;不能靠高压强制学生对他做出肯定#24615;的评价。在口服心不服,敢怒不#25954;言的情境中,学生是不会#30001;衷地对教师产生敬仰的。只有#22312;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,教师#23545;学生循循善诱,不断驱散学#29983;的疑惑,才能真正地使他们#25509;受教师的道德和知识的影#21709;,甚主中才能生起对教师的尊敬#12290;所以,教师的威信归根到底#21462;决于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和谐#24179;等,取决于教师的#20026;人师表和民主作风。教育实践#34920;明,教师在教学交互主体#20013;发扬民主可以在现实的教#23398;交往中收到显著的效#26524;。每一个有成就的教师必#28982;具有民主的教学作风#65292;尊重学生的主体性,善于从学生#36523;上总结和吸取各种教学经验,#19981;断地提高教育和教#23398;质量。
二
深入了解学生需求、愿望和动#26426;,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#29702;角色换位,是教师正确#22788;理教学交互主体性#20851;系的另一基本原则#12290;
按照交互#20027;体理论,所谓主体性#65292;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#22312;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#30340;一种功能表现。它一方面#34920;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#25321;上,主要受主体本人#38656;求、动机和兴趣等因素#30340;推动和支配,表现为能动的#33258;觉性和选择性;另一方#38754;表现在对外部信息#30340;内部加工上,受主体#26412;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#32032;的制约,表现为自#20027;性和创造性。自主性、#20027;动性创造性,是主体在#21151;能上表现出的本质#29305;征。因此,交互主体#29702;论在教学上的基本要求#26159;,教师和学生作为#20114;动主体的两端都应该在教学活#21160;吕尽量表现出自主性、主动性#21644;创造性。就学生主体方#38754;看,其主体意义并不在于它#26159;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的#22806;在主体,更不是以知识教育为#26412;的客观存在的主体#65292;而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,以发#23637;为本的心理主体,是有着特定的#20869;在心理需求和动机、具有特定情#24863;和愿望的积极能动#30340;主体。这一主体特征就从根本上#20915;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取得#26368;佳的效果,真正地发挥学生在#23398;习过程的自主性、主#21160;性和创造性,主需#35201;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在心#29702;需求、愿望和动机等。#21482;有在此基础上,才能创设#20986;教育活动的特定环境,使学生在#36825;一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#12290;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#26480;斯曾提出了“以学生为中心”#30340;教学原则。这一原#21017;强调由于学生具有学习的潜能并#20855;备“自我实现”的学习#21160;机,因此教师在教育活#21160;中不是教学生怎样学,而是提供某#31181;特定的环境和手段,由学#29983;自己决定怎样学。在教#23398;过程中,教师只是#39038;问,而非指导者和操纵者。只有#36825;样,才能消除师生间#30340;紧张心理气氛,有利于学生#20869;在潜能的发挥。这#19968;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#36143;彻,显然需要教师深入了#35299;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,#20197;便在师生间产生一种#24515;灵上的感应和情感上的#20849;鸣。
在现代教学#27963;动中,人们提倡一种#8220;原点角色效应”,就是要求教师在#25945;学活动中,注意对学生的需要#12289;动机、思想、情感#12289;愿望的理解,能够站#22312;学生的角色地位上考虑#38382;题,以心理上的角色#25198;演代替现实中的角色扮演,从#32780;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#8220;同频”,保证教育信息最佳接受#25928;果的实现。在教学过#31243;中,教师与学生间#30340;心理障碍、心理隔阂和紧张的心理#29366;态,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#37325;要因素。如何消除这种心理障碍#21644;心理隔阂,以求得师生思维#27963;动上的“同频”,也就#25104;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处#29702;交互主体关系,提高教学质量需#35201;认真解决好的问题。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#25945;育工作会议上指出:“各级各#31867;教育都要把全面推#36827;素质教育,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#36136;,作为教育工作的#25112;略重点。”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#26088;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,而#20854;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#21147;。法国生理学家,诺贝尔奖金#33719;得者贝尔纳曾说:创造力#26159;没法教的,所谓的创造力教#23398;,指的是学生要真正#26377;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#20204;想法的机会,如此才能发展#20182;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。“#36825;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#20013;以自己对学生内在心理特征的了解#65292;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,把教学活#21160;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#21169;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#36807;程。
应当#25351;出的是,贯彻这一原则对#25945;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#23427;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#20195;教育学和心理不的理#35770;,掌握各种个性心理特征#30340;测量方法和技术,#20854;自身也要有一个较为健全的人#26684;和健康的心理特征。但在现实的#25945;育活动中,有相当一部分教师#36824;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。据一项#35843;查表明,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#20013;,约有10%的教师#36824;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。少#25968;教师的心理问题分为主观臆断型、#20914;动性、攻击性、孤僻型#12289;抑郁型五种类型。其中主观#33222;断型所占的比例最#39640;。教师的心理缺陷不但会造成#25945;育的失败,而且由#20110;耳濡目染的作用,严#37325;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,#21046;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#65292;压抑学生的积极性、#20027;动性和创造性,不利#20110;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#20307;作用的发展。
三、#28909;爱学生是教师在教学活#21160;中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#21448;一基本原则。德国的胡塞尔#35748;为,主体之间不能是一种因果关系#65292;同时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形式#36923;辑推理关系,而是一#31181;“同情”关系。因此,我们对待#20182;人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,而#35201;采取互尊、互爱的人道态度,#22312;交互主体中自我与他人处#20110;完全独立平等的地位。他#36824;说,“命令”可以指挥我的行动,#20294;不能指挥我的思想#65307;“巧言”可以使我口服,但不能#20351;我心服。只有相互尊重、平等地相#20114;交往,才能使我心悦诚服。教学作#20026;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,了必然#20855;有这样的要求。
别林斯基说#65306;爱应该是教育的工#20855;,又是鉴别的尺度。没#26377;真正的爱,就没有#30495;正的教育。因为只有在题爱的关怀#20013;,学生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#30340;主体性存在,才能积极、主动地#19982;教师进行交往活动,#25509;受教师的教导。人类的教育实#36341;表明,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一#31181;崇高的道德情感,而#19988;是一种重要的教育#21147;量。教师的爱能增#24378;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智#21147;活动的积极性。教师的爱投射到学#29983;的心灵上,会唤起学#29983;相应的情感,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#20146;近感,进而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#23398;习上,使学生的学#20064;成绩不断提高;师爱是对学生进行#24605;想教育的“催化剂”,是开#21551;学生心灵的钥匙。#26377;些差生的转变,开始#24182;不是因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#36275;,而往往是出于对教师的爱的反#26144;。相反,教师对学生的#20919;酷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,进而将#25945;师当作对立面加以实质性#30340;掩护,从而使教育活动全面#24322;化。所以,冷要不酷是教育的#22823;忌。
热爱学生的前#25552;是了解学生。因为只有了解学#29983;身上的独特闪光点和可爱#20043;处,教师的爱才能成#20026;有的放失而非漫无目的,#20855;体而非抽象。每个学生都是具#26377;一定特殊性的主体存在,#20182;们的秉性、爱好、需求和学习风格#31561;都有较大的不同,教师对不同的学#29983;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#29233;。对优秀学生加强#30563;促、严格要求是爱,#23545;后进学生教诲、促使其进步是#29233;,对学生学习、工作、#29983;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,对#29359;错误的学生进行严#21385;批评,使其修正错误也#26159;爱,爱的表现因人而异。
值得注意#30340;是,师爱表现的不同与题爱的广#27867;性并不是矛盾的。教#32946;伦理学告诉我们,教#24072;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泛爱、即所谓爱#27922;每个学生。教师教育活#21160;的一个误区就是偏爱,学生作#20026;教学交互主体结构#20013;的一端,具有整体的性#36136;和功能。成功的教#32946;者就是使自己的爱优化学生交#20114;主体的性质与结构,促进学生#25972;体功能的发挥。如#26524;教师的爱是偏爱,那这#31181;“爱”必然会带来学#29983;对教师的认知差异,带来学#29983;整体中个体部分发展的不均,带来#23398;生之间的隔阂,从而必然导致学#29983;整体各种功能的消衷,使#25945;育活动遇到困难。所以,泛爱#26159;题爱的客观要求。但如#20309;实施泛爱呢?交互主#20307;理论认为,交互主体不是游#31163;于成员主体之上的#25277;象物,他不过是成员#20027;体及其关系的集合,其性质#23384;在于成员主体的个性之中,并通#36807;成员主体得到实现。成#21592;主体的各个方面状况直接影响#21644;规定着交互主体的疚况。#22240;此,教师对学生的泛#29233;必须具体落实到对每一个#23398;生的爱上。由于每一个学#29983;的状况都有所不同,因而教#24072;必须采取不同的爱的方式。用不#21516;的途径、形式爱学生是师爱#27867;爱性的具体表现。
师爱#26102;也是教师自我实现的#22522;本途径。交互主体理论认为,在#25945;学交互主体中,教师与学#29983;的交往是双向的。教育是师生#20043;间的每时每刻的“心灵的接触”#12290;教师对学生的爱若是正#30830;地流入学生的心田,那么学生必#28982;会对教师产生钦佩、崇敬和尊重#30340;心理,并把这种心理转化到师#29983;交往的活动中,这样就可以#24418;成师生间教与学的良性循环,#25945;师就能在学生的言#35821;行为中领悟到自身#30340;崇高和自我的实现。
在教学交往主#20307;中,师生之间的教学交#24448;活动难免会出现矛盾。其中的#21407;因是多方面的,但是在师#29983;矛盾中,教师总是矛#30462;的主要方面,教师#24212;负主要责任,处理好矛盾的#20851;键在于教师的工作。#27665;主平等地对待学生、深入地了解学#29983;的内在心理特征以及#28909;爱学生等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原则,#20063;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道德要求#12290;因而,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#20027;体性,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#22320;位。一方面,教师要建#31435;“学生主体观”。#23454;践证明,知识的内化,能力的#22521;养,情感意志的形成,需#35201;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和主动参与#12290;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#19982;和体验,所获得的东西是表面的#12289;浅层次的,甚至是死的知识。教#24072;要充分了解学生素质形成的#22522;本规律,把立足点放在学生今#21518;的生存与发展上,视学生#20026;学习的主人;教师的教学#20934;备与运作过程应始终建立在这一#22522;点上。另一方面,学生要树#31435;自我主体意识。要真正使#33258;己成为学习的主人、课#22530;的主体,就应充分认识#21040;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觉识#12289;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#25552;高的过程。从而使自身在教学#20132;互主体互动关系结构中#65292;充分发挥其自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#12290;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