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键词#12305;法学教育 教#23398;模式 困境 就业设#35745;
#12288;
一、我国法学教育#30340;现状
#12288;
#12288;目前,我国法学教#32946;进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。首先,#25307;生数量过多,招生规模#36807;大。据统计,从2001年#20840;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#39640;等院校292所,到4年#21518;的2005年增加到559所,#22312;校的本科生为20多万人,呈跃#36827;式上升趋势。许多学校办学#26465;件尚不具备,凑几个老师#23601;能开办法律专业,本科生一招#23601;是上百人,一个老师要讲好几#38376;课,在这种情况下,#32769;师常常照本宣科等等。按#29031;法治国家的要求和经#39564;,法学教育应当是精#33521;教育,而这种大规模的法本扩#25307;,与法学教育精神理念背#36947;而驰。其次,“一毕#19994;就失业”的现象,#27861;学就业率低是个不争的事实。大城#24066;法科学生就业岗位会因此#36235;于饱和,出现“水满而#28322;”的效果,即大城#24066;就业饱和以后,就业岗位向#20013;小城市转移;东部沿海地#21306;就业饱和以后,就业岗位向中#35199;部地区转移。而目前#30340;现实却是,中小城市,#23588;其是中西部的法律人才还十分短缺#12290;
二、法学教育不景气#29616;状的理性分析
(一)办学条件和师资#30340;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
在经济利#30410;的驱动下,许多单#20301;和学校不顾自己是否具备条#20214;,都一哄而上的办起了法#23398;专业。目前我国的法学#25945;育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,如,#21150;学机构复杂、办学形式#22797;杂。世界上大约没有#31532;二个国家在正规的大学之#22806;有像我们这样名目繁多的法律教育#31181;类与层次。而且,在大学扩招的大#32972;景下,许多过去与法学根#26412;毫不相干的理工农医类院校,#20063;争先恐后地设置法学本科专业#65292;创建法律院系。法学专业是办#36215;来了,但各方面的条件并不达标#12290;在这些学校承担法学教学任务的师#36164;,有不少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#30340;,或者是临时外聘的。这样#30340;师资,无论是在教学#27700;平还是在工作态度抑或#36131;任心方面,都难有#20445;障。
#12288; (二)教学模式和教学#26041;法上的陈旧与落后
首先,课#31243;设置重理论轻应用#12290;呈现出理论性学科占据主导地#20301;而实务应用性课程空#38388;十分狭小的局面,这#31181;安排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。#20854;次,教学模式重传#25480;轻能力培养。其结果是#25212;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,导#33268;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#33021;力上的严重缺陷。再次,实践课少#19988;大都流于形式。由于基#26412;上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,学生一#26086;接触到实务,便束手#26080;策,一筹莫展。最后,#32771;查手段重记忆背诵轻能#21147;考核。学生只关注考#35797;的结果,而对平时的讨论#12289;发言、能力的培养、综合#32032;质的提高等丝毫不关心或无暇关#27880;。
三、#35299;决法学教育困境的出路
#65288;一)重新清理招生单位
1.对各种法学办学机构、#21508;种办学形式进行“#38376;户清理”。以法律#32844;业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法本专业只#33021;保留在全日制普通高校里,取消#30446;前的电大、自考、成人函授等不正#35268;的办学形式和法学中专#12289;大专等办学层次,将各种法学#25945;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,其#20182;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,只能作#20026;培训而不能作为学#21382;教育。
2.#23545;师资、办学条件等进行重新评估#12290;国家应设置共同的标准,如,能开#36275;14门法本核心课程,至少有20名专业教师,其中半#25968;以上要有法学硕士或博士学位,副#25945;授职称以上者要有7-8名;#24517;须具备起码的法学教学条件#65292;如数万册法学图书、模拟#27861;庭、实验室和相对稳定#30340;毕业实习基地等。根据该标#20934;,对现有法学教育办学主#20307;的资格、条件逐一进行审查#21644;整顿,对达不到相#24212;标准的要撤销其资格,使法学#25945;育规范化、正规化,以保证法学人#25165;培养的质量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(二)改革招生工作
#12288; 1.缩减规模和招生人数#12290;应本着少而精的原#21017;,将条件好、素质高的学生招#25910;进来,切忌一味地追求规模和数量#12290;
#12288; 2.生源渠道多元化。目前#65292;要改变主要从高中应届#29983;中招收法本学生的#20570;法,在报考资格上#65292;要实行多元化渠道招生。特别是要#22810;招收一些有过工作经历、社会#32463;验的学生,多招一#20123;有过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,尽量#30830;保法本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,这#26679;,不同知识背景和经历的学生更#26131;于从事跨学科研究,并#20174;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认#30693;法律。
3.录取过程考核化。实行#20005;格的考试加复试制度#65292;保证优秀的学生进#20837;法学专业学习。在#23398;科成绩上,注重学#29983;文字功底和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#24605;维能力。实行面试考核制度#12290;可设计不同类型的测试#34920;格和问题,对达线的学生进#34892;现场考核,“测验学生的智#24935;和辨别力”,“判断这种#23398;生可以不可以造就,值得#19981;值得造就”。
#12288; (三)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
#12288;1.从案例教学入手。案例是理解#27861;律的最好方式,一个活生生的案#20363;就是一堂生动的法律实践#65292;虽是“纸上谈兵”,却能让学生#20174;中悟出“兵法之道”,能让学#29983;真正理解法律的真谛和涵义。教#24072;可从有多渠道收集筛选各种案例,#26681;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删知识#28857;,设置争论点,并组织学生#20998;小组讨论。
2.学习#36807;程强调探究性。探究#24615;学习,有时也被称为“#38382;题导向式学习”、“专题式学习#8221;等,是一种以学生自主#25506;讨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。根#25454;探究式学习过程的规律,对法学教#23398;的探究式内容进行设计。#37325;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的#36136;疑能力,学会查找资料、#35777;据来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#30340;能力,以及将自己的成果用文字、#35821;言向别人清楚表达的能#21147;,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学术#30740;究或从事实务工作,都打下了很好#30340;基础。
3.组织学生参与法#24459;实践活动。与社会接轨,让#23398;生走出校园,参与到社会#23454;践中去。例如,每学期组#32455;一至两次到法院旁听典型案#20214;的庭审;分小组组#32455;模拟法庭;让学生#22312;实践中学会阅看卷宗#12289;整理争议焦点、制#23450;开庭预案、参与庭#20869;业务讨论、制作文书#12289;参与或协助调研信息等法#24459;基础性工作;通过在#25945;师的协助下学生自己#21150;案、甚至上庭辩护;以法学为主#39064;的辩论赛;社区法律援助服务;#27861;制日的宣传活动;与#20854;它高校法学院的交流活动等#12290;通过实践活动,让#23398;生接触大量案例和原始资料,#29087;悉办理法律案件的基本流程,使他#20204;对法律在实际中的运作模式有#26356;深的认识。
(四)调整就业途#32463;和就业机制
1.转变就业观念,倡#23548;多元化的就业方式。#21152;强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#25945;育,帮助他们树立新型职业观和#8220;先就业、再择业”的观念#12290;要改变只有到法院、检察院#25110;从事律师工作才算#19987;业对口的误解,实际上,只#35201;与法律有关的工作#65292;都可以看作专业对口。
#12288;2.国家在就业体制上应作一#20123;有利于法学专业就业#30340;调整。一是对少数优秀的#27861;本毕业生可不经司法考#35797;,直接调入法律职业#37096;门工作。二是更改司法考试报名资#26684;的规定,允许在校的应届毕业#29983;参加司法考试,只是#22312;通过司考后领取资格#35777;书时需凭法学本科文凭。三是在公#21153;员的招考中,应强调报考#20154;员的法律知识背景,这#22312;重视依法治国的今天是#23588;为必要的。这不仅有利于法#23398;专业毕业生的就业,更有利于国#23478;的法制建设。
参考文献
[1]全国法#24459;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#20070;处.中国法律硕士专#19994;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#32034;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:39.
[2]#32918;晗.我国法学教育#23384;在的问题及改革[J].中#22269;成人教育,2003,(5):41.
[3]李龙.我#22269;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[J].中国高等教育#65292;2002,(7).
#12288; [4]孙晓楼等.法律教育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#29256;社,2004:72-73.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