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·文化·理解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026 日期:2023-12-12 来源:论文网
  [摘要] 中学历史课程是实#26045;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。#22312;全球化背景下,如何凸显和平#19982;发展的时代主题,国际理解#25945;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。“国#38469;理解”的本质是对#20154;类文化的尊重、共识和共#20139;,历史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无法#26367;代的。历史教师应从共存、共#29983;的角度审视历史课程#20013;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范畴与内#28085;、课程目标与实践,并由此归纳出#21382;史学科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#20215;值,旨在借助课程改革的#21160;力进一步完善历史课程,使#20043;为健全我国的公民教育体系做#20986;贡献。
  [关键词] 国际理解教育;历#21490;课程;历史教育
  
 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#20154;类的和平与发展。它有两个#22522;本着眼点:共存与共生。即:在全#29699;化背景下,增进不同#22320;区、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背#26223;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#20204;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#23481;,通过积极的合作#65292;对关乎人类生存和#31038;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#38382;题达成共识,强调的是养成人们#20849;存和共生的意识。换言之,它探讨#20840;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,并借此#8220;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#36827;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#35299;他人,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#24847;识的团结互助。”[1]
#12288; 国际理解的前提是承认全球文#21270;的多样性以及由此衍生的多#20803;价值观念。因此,谈“国#38469;理解”无异于在说“文化#29702;解”。“文化理解”是“国#38469;理解”最为核心的内容。
  学校的#21382;史课程是文化理解的信使。#21382;史所揭示的文化独特性,能够#34701;通共存、共生的观念#65292;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存#22312;,并深刻地感知自身#30340;历史、文化与其他国家、民族的历#21490;、文化和精神价值#20043;间的相互依存关系,#36827;而尊重文化多元,崇尚和平#65292;实现相互理解与共#21516;发展。
  
  一、历史#35838;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范畴#19982;内涵
  
  历#21490;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特定社会#20013;特定价值取向的集中#21453;映。国际理解,作为全#29699;经济一体化、政治多元化背景下#20135;生的生存与发展观念,不仅#35201;求教育立足现实、着眼未来#65292;而且要求它透过广泛、具#20307;的历史事实达成实现人#26435;、国际和平与人类共存的目#30340;。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#65292;主要是养成国民的宽容和#23562;重态度,以及与别#22269;沟通协商和共同行动的能力。因#27492;,无论我们是基于#20102;解世界不同地区、#19981;同国家传统、文化、宗教的视#37326;,还是从处理当前国际#20107;务和应对国际挑战的角度#23457;视“国际理解”的#24847;义与价值,只要将“宽容”“尊#37325;”“协商”和“共同行动#8221;落实在熟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能#12289;共同缔造世界和平、创#36896;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方面,我们#23601;不能不借助历史知识以及历史视#37326;,并由此获得一个促进人#31867;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#24847;识与观念。
  新的#12298;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#35838;程标准》和《普通高#20013;历史课程标准》(以下统称为#12298;历史课程标准》)指#20986;:“人类进入21世纪,经济#20840;球化进程日益加快,世界范围#20869;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#65292;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#21457;展。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#65292;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#27665;族文化的传统,激发学生的爱#22269;主义情感,就成为历史教#32946;不能回避的问题。”[2] 1“国际间的#20132;流不断加强,竞争日趋#28608;烈。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#24369;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,#32780;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#30784;教育的持续发展。#8221;[3] 1 毋庸置疑,《#21382;史课程标准》已在渗#36879;国际理解教育。较为具#20307;的内容是:“初步形#25104;正确的国际意识,#29702;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#25991;明成果;学习和继承#20154;类的传统美德,从人类#31038;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#20154;生的价值和意义,逐#27493;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#35266;。”[2] 1“了解#20154;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,#29702;解和尊重世界各国、各地区#12289;各民族的文化传统,学习汲取人类#21019;造的优秀文明成果,#21021;步形成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#22269;际意识”等。[2] 5“学习从历史角#24230;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#12289;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关#31995;,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#30340;历史命运。”[3] 1“加深对历史上以人#20026;本、善待生命、关注人#31867;命运的人文主义精#31070;的理解。”“认识人类社会发#23637;的统一性和多样性,理解和尊重世#30028;各地区、各国、各#27665;族的文化传统,汲取#20154;类创造的优秀文明#25104;果,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#30028;意识。”[3] 5 较之过去的历史《教#23398;大纲》,观点更为鲜明,#20869;容更为丰富。
 #12288;笔者充分肯定课程改革取得的#25104;绩,但也认为有必要实#20107;求是地梳理历史学科在国际理#35299;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,以便进#19968;步凸显《历史课程标准》欲#30830;立的国际意识。
  首先,应#22312;坚持历史唯物主义#21644;爱国主义这两个历史教学指#23548;思想的同时,更加#21153;实地对其真实内涵予#20197;挖掘,反对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#34394;无的爱国主义。[4] 否#21017;,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#25945;育很难落实。比如:#20174;《历史课程标准》看,#21021;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具#20307;且较为丰富,高中的则十分#31548;统;初中的国际理解教#32946;落脚点是比较狭义#30340;,高中的则有些大而化#20043;。显然,其结果不#20165;有倒挂之嫌,使国际理解教育#32570;乏连贯性,而且正因为国际理解教#32946;零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也一木难支#12290;更深层的内容还有:将#26412;国历史过于浓缩,#19988;对历史知识缺乏整体把#25569;;过于精简本国的古代史#20869;容,致使古代、近代、现代#21508;部分内容失衡,专题与模块都#32570;乏内在线索。还有,#20351;本国历史缺少主轴,#23548;致历史意识游离于#21382;史学科特性、国情和应有的课程#30446;标;世界史内容偏移于西方中心,#32570;少多维的、整体的世界史观;#36807;于随意割断世界史脉络,#25945;学中出现诸多时序#38169;乱的现象等。如果这些问#39064;不能引起重视,不仅课程#25913;革追求的文明史教育目标不能实#29616;,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#65306;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进步自古注#23450;。这是对“我国有悠久的历#21490;,一向站在世界文#21270;的最前列”的观点的#24443;底反动;错乱的历史时序#20851;系,则是对“通过具#20307;事实,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#8221;的指导思想的根本#21160;摇。不扎实的爱国主义教#32946;,也会使国际理解教育#34394;置。
  其次,#22269;际理解教育的内涵,诸如#23545;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、全#29699;的胸怀与视野,理#35299;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#65292;对和平、人权、公#27491;等重大问题的观点#19982;态度等,不能缺少系#32479;的事实性知识的支持,不#33021;缺少宽阔且连贯的世界#21490;视野。因此,要关注课程#32467;构和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,并从#20013;获得理解的基本要素。例如#65306;初中阶段的6个学习板块#8220;主题”应有一定的连贯#24615;。这个连贯性不是要关注学科知识#19987;业方面的“完整性#8221;,而是更加讲究与#22269;际理解教育相关联的现代历史意#35782;的一致性。跳跃性过大且难度忽高#24573;低的课程内容显然不能使国际#29702;解教育顺利开展。
  
#12288; 二、历史课程中国际理#35299;教育的几个重要研究课题
  
 #12288;(一)定位、目标、价值
#12288; 要能够体现“培养世界公#27665;,以便改善人与人、社会与社#20250;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” 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#30340;,并凸显国际理解教#32946;作为“人类生存的投资”价#20540;,对历史课程的定位问题就#19981;能马虎。笔者认为:现#20195;历史课程的本质是健#20840;的公民教育,因而#23427;理应具有独特的文化#21697;质。换言之,历史课#31243;不能缺少先进文化的支#25745;和对先进文化的理#35299;。
  当前历史教学界对公#27665;教育的概念较为陌#29983;,对于像国际理解教育这样的#20869;容,还没有深入的研究。比如:初#20013;《历史课程标准》“基本理念”部#20998;,对课程理念的阐述共分6个#23618;次: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#12289;基础性和发展性;使学生获得#22522;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;#36991;免专业化、成人化倾向#65307;转变学生学习方式;转#21464;教师的教学方式;建立促进学#29983;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等,#20854;中就缺少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明#30830;指示。高中《历史课程标准》“基#26412;理念”部分提出:“尊#37325;历史,追求真实,吸收人类#20248;秀文明成果,弘扬爱国主#20041;精神,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#12290;”“增强历史意识,#27762;取历史智慧,开阔视野#65292;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,增#24378;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。”这#20123;内容虽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组成#37096;分,但教师们依然找#19981;到对这些原则的具体解读。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   然而,#21382;史课程的定位关乎历#21490;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内容的#20808;进性。为此,笔者针对我#22269;历史教学的现状,围绕公民教育目#26631;,提出历史课程应完成如下#36716;变:将课程的民主化作为#26032;理念使历史教育意义化;将课程的#20154;性化作为新目标使历史教育生命化#65307;将课程的个性化作为新形#35937;使历史教育获得发展空间#65307;将课程的社会化作为新思维#20351;历史教育转变功能;将课程的国际#21270;作为新追求使历史教育#26356;具有时代性;将课程的#32508;合化作为新视野使历史教育更有#20869;在的思考魅力。[5] 有#20102;这些基本标准,国际理#35299;教育才有可能在历史课#31243;中扎根。
  在现阶段,我们#21487;以参考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#30740;究院给出的目标框架,来确定历#21490;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。首先#26159;知识领域。主要包括#23545;和平、人权、发展、环境、国际社#20250;、不同文化的理解等。其次是态度#39046;域。主要包括:自我尊重和#23545;他人的尊重;对生态环#22659;的责任意识;对正义、和平#30340;责任意识;开放的心态#12289;同情的态度和共同#20307;意识等。第三是技能领#22495;。主要包括:批判性思维能力;#35299;决问题能力;合作能#21147;;想象能力;自我主张能力;解#20915;矛盾能力;参与意识和沟通交往#33021;力等。在实施这些目标的初期#65292;可以适当地予以集中,找出其中更#20026;切要的部分。比如#65306;尊重、沟通和宽容这3个核心概念#65292;对于历史课程推进#22269;际理解教育、提升#22269;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#65292;而且符合我国政府在历史#25945;育方面的一贯主张,#31526;合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大计方针。
#12288; 界定尊重、沟通、宽容的#22522;本内涵,不是一件轻而易#20030;的事,应该有两个基本#35270;角,遵循两条基本原则。两个#22522;本视角是:以往的经#39564;和教训;现今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要#26088;。两条基本原则是#65306;既立足于本国的历史#12289;文化特色,又要在世界背景中审#35270;它的独特性、先进性;多角#24230;、多方面地考察世界,既从中使#25209;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成熟,又将#25991;化理解提高到欣赏的#23618;次,进而全面、深刻地理#35299;现代社会共存、共生的#22522;础。据此,尊重他历史、他#20256;统、他信仰,特别是对周边国家#30340;历史、传统、文化的#29702;解和尊重,就成了实现#27807;通的主要对象,于此所#22880;定的宽容态度和基#30784;自然蕴含着聪明和智#24935;。一句话,尊重、沟通和宽容#26159;历史课程国际理解教#32946;中的一体三面,相互融通为对世#30028;文化的理解。
  历史课程为国#38469;理解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#29702;解的架构。不仅如此,它为#27492;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活动#26426;会还在与时俱增。诸如:#24314;设和平的各种条件;不同形式#30340;冲突及冲突的原因和#21518;果;人权的伦理、宗教和哲学基础#65292;人权的渊源、发展的方#24335;以及人权如何被转变为#22269;家准则和国际准则;民主的#22522;础及各种体制模式;种族歧视问题#20197;及反对性别歧视和#25152;有其他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的斗#20105;历史。[6] 总之,历史课#31243;应特别注意其中的文化、#21457;展问题和每一个民族的#21382;史、传统、信仰以#21450;由此汇聚的丰富多彩的人#25991;世界。如果我们有能力据此制定#20986;整体而又有的放矢#30340;历史课程目标的话,国际#29702;解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就容易找到—#8212;人与人的和谐发展。其具体内容#26377;三:真正开放视野#65292;开阔胸怀,以矫正过于狭窄#19988;单一的历史教育观念;真#27491;立足于全球,放眼未来,#20351;本国历史有根可植,使弘扬#27665;族精神成为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可靠#21160;力;真正了解世界,革除偏见,深#20837;理解世界各国、各民#26063;、各文化之间的相#20114;依赖和依存的关系。
  (二)主体、践行#12289;策略
  思考历史课程#20013;国际理解教育的主体#26377;两个维度:历史自身通过一#23450;的结构反映出来的人的主体性——#36924;近自我;学习者通#36807;解读历史获得的对自己的#20027;体性认识——释放自#25105;。前者,作用于我们将如何回#24402;自身与认识世界的#20851;系,使我们从中获得#25913;变自己的知识——#33258;己成为自己的主体。#36825;种改变一旦实现,我们就同#26102;具有把握事实的实际和价值的#33021;力。而体现于对人这个自由主体#30340;实际价值产生之后,对于主#20307;来说,就要能够反省自己,#25226;握自己的实际情况。#31859;歇尔·福柯称:“#36825;是一种反身—透视。主体必#39035;根据自己生存的真实情况来反省自#24049;。”[7]我们承认这种价值#65292;因为由此获得的知识,不仅#20351;主体在其中发现了他的#33258;由,而且在他的自由中还能够发#29616;一种让他获得幸福和完善的生活#26041;式。后者,则着意于通过#35757;练得到能够释放自我的主体认识的#23454;践知识和技能。
  从主体#24615;角度审视《历史课#31243;标准》,的确有些问题值得#25105;们深入思考。比如:和#12298;教学大纲》相比,《历史课程标#20934;》有意回避了学科#30693;识体系和一些专用名词,#36825;自有道理。在“内容标准”前#28155;加行为动词是个进#27493;,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主体。问#39064;是,从其内容主体和学习#20027;体看,做得不够周到。简#36848;某某文明的特征,知道某某事#23454;等表述,与要求认识或理解的内容#20043;间,常常除了限定其内容的#28145;浅度外,内容主体与学习主体之#38388;是个什么关系?这样的限定是#21542;可以让师生抛弃传统的历史教学观#24565;?换言之,服从于内容主体的学#20064;主体是否存在思维#19978;的互动,这类互动的空间又#26377;多大?诸如此类的问题,仍#27604;较模糊。如果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#36136;量问题的话,《教学#22823;纲》无疑有生硬的#19968;面,但《历史课程标准》#30340;随意性也加大了。这样,它们#37117;有可能在教学环节中#25277;去理解的要素。“懂道理而不作为#8221;是影响教学质量不容忽#35270;的问题,也是今后深化国际理解教#32946;研究理应关注的课题。
  再有,《历史课#31243;标准》理应突出文化特色,我国的#12298;历史课程标准》直指具体的学#20064;内容要点,而日本#21516;一科目的《学校指导要#39046;》则指向学习的结构和#20869;涵。[8]哪种方#24335;更适宜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,可#35859;一目了然。
  高质量国际理解教育的另#19968;个指标便是学生实践其#34892;为的途径、能力和效果。笔#32773;就此提出3个方向性的内#23481;。
  #31532;一,国际理解教育的实#36341;,除了考虑必要的目标、范畴、#31574;略等问题外,首先#38656;要明确它的行为对象#12290;比如:我们一谈到国际理解#65292;就自然想到自己如何去理解#20182;人。但问题还有另一个#26041;面,即如何使自己也能够被#20182;人理解。但如何使他人#25509;纳、理解自己,对于#25105;们了解这个共存、共生的#19990;界至关重要。
  第二,国际理解#25945;育的实践,当以学会行#21160;为指针。理解的目的是生存#12289;是发展,理解的目标是#26377;能力生存、有能力发展。所以#65292;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#32946;尽管把理解他国的文#21270;放在了重要位置,但如#26524;不为学生的行动创造更为多#26679;的条件和机会,只停#30041;在说教上,其作用毕竟是有#38480;的。
  第三,国际理解#25945;育的实践,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#24847;识。以下内容可以#22312;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们的主#23548;意识: 平等、公#24179;、公正的意识;和平多赢的意识#65307;宽容、理性的意识; 环境保护的意识;尊#37325;人类文化和人类生存基础#30340;多样性的意识;民主和科学的#24847;识,并据此培养学生反省、忏#24724;的精神;法治意识;有信#29992;和讲信誉的意识。
  然后,我们#23558;在公正、文明、健全的社会#20307;制方面,全面深化#22269;际理解教育,并提出切实可行#30340;实施策略。
#12288; 
  #19977;、结语
  
  我们正处在一#20010;共存、共生的时代,共同的地域、#20849;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要使#22320;球上人类的命运形成了#26356;为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。共#23384;、共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#65311;意味着充实的世界认#35782;,也意味着不能脱#31163;国情。否则,共存、共生就有#21487;能以失去自身的历史、传统#21644;文化为代价。一个失去了个性的#19990;界,不会充满创新#30340;魅力;一个缺少多#26679;性的世界,也不会再生鲜活的#29983;命。即使是仅站在本国#30340;立场上,也应认识到:只有充#23454;对世界的认识,才#33021;更好地理解国情!
  共存、#20849;生的保障是什么?是和#35856;发展的理念。和谐既是现代社#20250;发展的前提,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#20934;则。科学、和谐的发展观,能#22815;促进全球人类更理性地协调自#24049;的行动,均衡地实现可持续发展#65292;更有效地解决全球#20154;类共同面临的和平、发展问题#12290;
  
  [ 参 考 文 献 ]
  [1] 姜英敏.国#38469;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[N].中国教育报,2007-05-05(3).
  [2] 教育部.全日制#20041;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[S]. 北京:北京师范大#23398;出版社,2001.
  [3] 教育部.普通#39640;中历史课程标准[S].#21271;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1.
  [4] 赵亚夫.高中历史课程改革#19982;历史教育的现代化[J].教育学报,2006(5):36-44.
  [5] 赵亚夫.中国大陆#21382;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[G]//#26041;骏.新世纪的历史教#32946;.香港:香港教育图书公司,2006:139.
  [6] 赵中建.“学会#20849;存”:促进理解、尊重和#23485;容的教育新理念[J].教育科学#35770;坛,2002(1):21-24.
  [7] 福柯.主体解释学[M].佘碧平,译.上#28023;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5:322-323.
  [8] 赵亚夫.国外历史课程#26631;准评介[M].北京:人民教育#20986;版社,2005:357.
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