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语感”走向“文感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50023 日期:2023-12-12 来源:论文网
  [摘要] 语感已成为语文课#31243;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#12290;但语感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#21040;许多困难,这表明语#24863;不能单独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。#8220;文感”的提出,能够解决语文教#23398;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。文#24863;稳定性、个体性、选#25321;性、积累性的特征#21450;其文体感、文化感、语#20307;感、整体感、全息#24863;等组成部分,都显示出文感的#35821;文教学魅力,它将与#35821;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双翼#12290;
  [关键#35789;] 语感;文感#65307;语文教学
  
  #33258;20世纪20年代夏#19983;尊等人提出语感①这个概念以来#65292;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获#24471;较大进展。2001年出版的《全#26085;制义务教育语文课#31243;标准》不但4次提及语感一#35789;,甚至将其列为课程目标。换#35328;之,语感已成为语文基#30784;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,有专#23478;将其列为语文素质的核心#65292;认为“语文素质其他#26041;面内容,是从属于语感这个核心的#8221;[1]。与理论界的#28909;闹相比,语文实际教学中却#24456;少出现语感教学。一#32447;语文教师在语文教#23398;中基本不提语感,也没#26377;语感培养的具体举措。#29978;至,有的教师认为语感不具#25805;作性,实用价值不#39640;。这虽有偏激之嫌#65292;但实践证明:源于语言#23398;的语感不能独自承担语文教学的大#20219;,语感教学必须与文感教学结合#36215;来,才能形成完整有效#30340;语文教学。
  
#12288; 一、文感的概念界定
  
  文感#26159;我们提出的一个对应于语感的#27010;念,它与语感关系密切甚或存在交#21449;关系,但两者又各自独#31435;,共同组成语文教学#30340;主要内容。如果说语#24863;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和语言#23398;,那么,文感的理论基础则要复#26434;得多,除心理学外,还包括文#31456;学、阅读学和文化学,等等。
  顾名思#20041;,文感就是一个人(读#32773;)对文本的感觉、领悟和#30452;觉把握。换言之,文感作#29992;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的成品#65292;孤立的语句或口头交际语言不在文#24863;研究考量的范围之内。#25110;者说,文感所要研#31350;的是一个人文章读或#20889;得好不好,如何才能#25226;文章读好或写好,能否读#22909;写好所有类型的文#31456;,等等。至于听话与说话的能#21147;或某个语句的优劣高#19979;,则主要交给语感去研究。这就#24847;味着,语感能力出#20247;的人,文感能力不一定#24378;。
#12288;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#32463;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:#26576;些一流的作家却看不懂高#32771;卷中的科技说明文#65292;更没法有效地完成文#21518;的问题;某些优秀的语文教师#33021;够正确深入地把握小说文本#65292;却对诗歌文本了无兴趣;#26576;些著作等身的语言#23398;家,看家电说明书还不如小#23398;生理解掌握得快,甚至#19968;筹莫展……这并不#24847;味着这些作家、语文#25945;师、语言学家的语言修养差,“语#24863;”能力弱,而是因为#20182;们在文感上存在偏差。
  由此#21487;见,文感具有稳定#24615;、个体性、选择性、积累性等#26412;质特征。
  #65288;一)稳定性
  文感是个#20307;在长期的阅读写作过#31243;中形成的经验,这种经验可以稳#23450;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。无论环境条#20214;怎样变化,已形成的文感不会轻易#21457;生改变。稳定的文感为快速阅读与#20889;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  (二)个体#24615;
  如#21069;所述,文感不是与生#20465;来,而是长期阅读写作#30340;结果,文感的深度、广度、#25935;锐度、美度都与个体后天#30340;努力分不开,也与个体经常性#25509;触的文本密切相关。文感是个体#19968;种主动的建构而非物#21270;的传递。因此,不同的个体会形成#19981;同的文感,不同的文感又影响#20010;体的语文素养及其成#38271;的方式和途径。
  (三)选择性
  由于文本的类型是#22810;样化的,而人的生#21629;和精力是有限度的,因而一个人#19981;可能穷尽世上所有的文本,也不#21487;能形成全面性文感,任何#19968;个人的文感都具有选择#24615;。当一个文本进入某#20010;读者的视线时,如果这个文本与#20854;文化心理结构的相洽性很高#65292;则该读者可以不加思素地把握文#26412;的基本内核,即古人#25152;云的“一目十行”。反之,如果#36825;个文本与该读者的文化心理结#26500;疏离度很高,则即使其反复细读#20063;可能找不到要领,难以整体#35782;记。
  (#22235;)积累性
  一个文盲#21487;能有很强的语感,甚至能比一般的#35835;书人更能领会某些#35805;语中的反语、隐语#21644;潜台词等,但他不可能拥有文感,#21363;他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读写。文#24863;的形成需要反复的读写,而#25991;感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常性的读#20889;。长期的读写积累,能够逐步提升#25991;感的质量,反之,#21363;使形成了文感也容#26131;退化。
  #22312;此基础上,笔者对“文感”作#22914;下界定:文感是个#20307;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#30340;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#25991;化心理结构,是对文本直接快#36895;感悟与理解的心智#25216;能。
  
 #12288;二、文感的基本组成
#12288; 
  目前较为一致的#24847;见是:语感是由语义感#12289;语法感和语音感组成的,这是#22240;为语感是基于语言学基础#19978;的一种理论。语感的组成部分也#20915;定了语感可以解决人们日常#20132;际中的表达、接受或阅读中的局部#38382;题,但整体的阅读就#24456;难通过语义、语法和语音来解#20915;。而文感主要是由#25991;体感、文化感、语体#24863;、整体感和全息感#32452;成,它虽然不能解决口头交际#21644;局部语句的深层理#35299;等问题,但由于它涉及的是整体#38405;读和写作,故而能#22815;与语感并列成为语文教学的双翼#12290;
 #12288;(一)文体感
  文化#24863;是文感中最主要的部分。所谓文体#24863;是指读者或作者对文章体裁长#26399;接触应用后的一种心理积淀#65292;是对文本体裁的直接#24863;知与直觉同化。中国古代是非#24120;注意文体感培养的#65292;所谓“体不辨,则入于邪陋”。任#20309;文章皆有体,特定的体裁往#24448;限定了文章的形式与内容。文体#20855;有很强的稳定性。虽然我们提倡文#20307;创新,但无论如何#21019;新,都不可能用议#35770;文体写小说或用日#29992;文体写散文。一个人文#20307;感的强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#32771;量:一是文体的丰富#24615;,即其熟练掌握的文体样#24335;所达到的数量程度#65307;二是文体理解的深刻性,即其对#29305;定的文体样式理解深入到怎样#30340;程度。有的人可能什#20040;文体都通一点,但没有一样#26159;精通的;也有的人可#33021;了解的文体不多,但对其所#25484;握的文体的本质能#22815;深刻地理解并能自如地应用。#24403;然,理想的文体感是#25545;合两者的优势并将其全面发挥出来#12290;即使一篇文章在面前#19968;晃而过,也能大体判断出文本的#32467;构和表达方式,从而估摸#20986;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#22312;。
  (二)文化感
  文化感可以#35270;作文感产生的背景。文化#24863;是指一个人长期浸#28139;于某种或某些文化#32780;产生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#12290;任何文本都蕴含一定的文化,包括#21382;史文化、科学文化#12289;哲学文化及其他各种社会文化#31561;。只有对诸多文化#37117;能了然于胸,才有可能产生全面#32780;强烈的文化感,从而为文#26412;的写作与解读奠定基#30784;。当然,要达到这个要求#26159;很难的。人们总是对#26576;些文化特别感兴趣、#29305;别熟悉、认同感强,#32780;对另一些文化则感到陌生、不#21487;理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。因此,当#25991;本中的文化背景为读者的#25991;化心理结构所包容,即#25991;化感较强,则解读将会非常顺利;#21453;之,就有可能百读不得其解,#29978;至拒斥文本。或者,当一个人要#20889;一篇以其熟悉的文化为背景的文章#65292;可能易如反掌;反之,#21017;会束手无策。当然,不#21516;类型的文化无所谓优#21155;之分、高下之辨,对于一个人#26469;说,我们只能在深刻理解的#22522;础上强调文化类型#25484;握的多样性。文化感也是文#21270;理解与文化类型的结合,两#32773;结合得愈完美,则文化感愈强。
  (三#65289;语体感
  语体感也是语感#20013;的一个重要概念,它#23545;语感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。#36890;常我们将语体分为#21475;头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,但正如我#20204;前面所指出的,文感所研究的对象#26159;完整的书面语成品,#32780;不包含口头语产品。因此,我们#20165;从表达的角度将语体分为:逻#36753;型语体,这种语体以判断、推理#20026;主;说明型语体,#36825;种语体以解释、介绍、说明为#20027;;叙述型语体,此种#35821;体以讲述叙事为主;抒情型#35821;体,这种语体以情感#30340;抒发为主。此外,我们还可从功#29992;的角度将语体分为科学语体、政#35770;语体、文艺语体和事务语体。语#20307;感不同,直接决定一个人对不#21516;体裁文章的好恶,也影响#19968;个人文感的产生。关于唐宋诗作#20248;劣的争论就是一个明#35777;。像明前、后七子主张#8220;诗必盛唐”,并且认定“宋#26080;诗”;宋濂、公安、竟#38517;派则大力标举宋诗#65292;甚至声称“唐无诗”。#36825;与政治思想无关,也与文化修养#26080;涉,而与他们的“语体感#8221;密切相关:前者重形象,#21518;者崇哲理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 (四#65289;整体感
 #12288;整体感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#30340;概念,它与整体阅读有着密切#30340;关系。所谓整体阅读是指读者将文#26412;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,全面#25226;握文本的框架、特点、基本内容#21644;精神实质,并在获取总体印象的基#30784;上“理清文本各部分的#30456;互关系,把握其中字词句#30340;意义,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#22320;位、作用;最后再把各#20010;片段联系起来,从而产生新的理#35299;,并做出综合性的评价”[2]#12290;这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又从#23616;部回到整体的过程。在这个过#31243;中,整体感起着关键的#20316;用。一般说来,整#20307;感是正常人都具备#30340;直觉能力,“感觉并不是各#31181;感觉要素的复合,知#35273;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#20307;,而是先感知到整体#30340;现象,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#35832;成分”[3]。但是,人在阅读#12289;写作中整体感不一#23450;处于优势地位,由于受传统的肢#35299;式阅读教学的影响#65292;一些人在阅读中习惯于死#25187;字眼、条分缕析,而#22833;去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与#25226;握,结果就见不到文本的情思、#28789;性和神韵。
#12288; (五)全息感
  全息感与#25972;体感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#12290;“全息”(holography)是#33521;国物理学家伽伯于20#19990;纪中叶发现的一种光学#29616;象。至20世纪80年#20195;,“全息”概念被引入包括教#32946;在内的诸多领域。全#24687;的意思是指:部分(即子系统#65289;与部分、部分与整#20307;之间包含着相同的#20449;息,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#24687;。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部分#65292;被称作全息元或全息集。[4] #25105;们这里所指的全息感是指人们在#38271;期的阅读和写作中形成的举一反#19977;的迁移推理能力,#26159;一种通往文本整体的快速反应和直#35273;感悟的能力。任何一个文#26412;都是由许许多多的信息#28857;组成的,其中有些信息点包含着文#26412;的大量甚至全部信息;#25972;体阅读与写作在于将众多#30340;信息点共时观照,形成整体框#26550;,而全息阅读则可能抓#20303;那几个“全息元”来牵连全部#20449;息点。全息感强的人,无论阅读#36824;是写作,都能做到“思接千载,视#36890;万里”,并能将新旧信息进行快#36895;整合,不但能把握文本整体,而且#33021;够推知文本背后诸#22810;隐性的内容。
  
  三、文感教学的本#36136;
  
 #12288;在搞清了什么是文#24863;以及文感的组成要素后#65292;现在需要着手解决的#26159;“文感教学是什么”的问题。#25991;感教学与语感教学是语文教#23398;的两大支柱,甚至可以说代#34920;了语文教学的全部目标与内容#12290;
  (一#65289;文感教学是一种语文教#23398;理念
  文感的形成和发展,需要#36890;过反复的阅读和写作,需要多元文#21270;与审美能力作基石,因此,它最能#20307;现一个人全面的语文素#20859;,同时也体现了现代#35821;文课程的基本理念#12290;
  文#24863;教学重视读写的整体性#65292;强调学习的体验和感悟,尊#37325;学生的个性特长,关注学#29983;的精神成长,突出学生能力的提高#21644;境界的提升。
  文感教学重视学生读写行#20026;的养成与经验的开发#21033;用,力求帮助学生走出机械接#21463;陈述性知识的泥淖,培#20859;学生敢于探究、勇于创新的精#31070;。
  #24635;之,文感教学体现了新的#35821;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性#36136;的定性,突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#30340;高度统一。
#12288; (二)文感教学是一#31181;语文教学模式
  文感教学不仅#20165;停留在抽象的教学理念#23618;面,它同时也是一种特#20855;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模式。关于#25945;学模式,教学界尚未有#23450;论,但一般来说,“#25945;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#35770;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#29616;形式,是人们在一#23450;教学理论指导下,对教学客观结#26500;作出的主观选择”[5]。更明确地说,“#25945;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#30446;的的要求下,在相关教学理论#30340;指导下建立起来的,较#20026;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#27963;动形式。教学模式#24212;该包含五个基本要素:教学#30446;的、教学理论、操作程#24207;、评价标准和师生#32452;合”[6]。笔者之所以说文感#25945;学是一种教学模式,就是因为#25991;感教学是在新课程理论以及现代心#29702;学、教育学、文化学#12289;文章学等理论指导下建立#36215;来的,有着明确的教学#30446;的和目标,有着规范而富#26377;变化的教学流程,有着独特的教#23398;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形式。
  下面是笔#32773;建构的一个简单的文感教学模#24335;:
 #12288;文感教学的主旨:变以单#19968;的语言训练和知识积累#20026;核心的工具性教学为以文本整体感#24735;理解及文本关键信息点快速#25226;握为中心的人文性教学,为学#29983;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#30340;基础。
 #12288;文感教学的主题:从“#23398;习语言”走向学习多类#22411;的完整的语言产品,#21363;文本。
  文感教学#30340;目标:注重文体与语体的区分#21644;把握;注重读写的整体性和全#24687;性;注重文感的养成和#21457;展。
  文感教学的内容:#25991;体与语体的构成与类型;文#26412;信息网络的建构与信#24687;点的确立;表达的整体性与全#24687;性;思想倾向与情感基调;言语#30340;整体色彩与写作的#24635;体特点。
  文感教学的基#26412;流程:浏览文本,引发文感;#32454;读文本,领悟文感;比较#25991;本,习得文感;梳理文本,强#21270;文感。
  (三)文感教学是一种#21457;展性教学
#12288; 目前实践中存在着3种#31867;型的语文教学:一种是#23436;全以应试为目的,围绕高考的#24418;式和内容进行教学;一种是借素质#25945;育之名,架空文本,无视知识,#29978;至采取“放羊式”教学;一种是根#25454;课程改革目标,在重视知识#12289;能力与过程、方法的基础上#65292;突出对学生情感、态#24230;、价值观的培养。前#20004;种教学具有短视性,最终将#36208;向教学的死胡同,后一种教学则#23646;于发展性教学,着眼于学生的可持#32493;发展。文感教学反对肢解文#26412;,反对孤立地理解#35821;言,强调整体把握文本的#24605;想情感、文化态度及#20854;价值取向;文感教#23398;反对“考什么就教#20160;么”的畸型教学观,鼓#21169;学生大容量、多文本阅读,强#35843;学生全面接触人类文化#65292;促进学生文感的多样性、丰富性#21644;深刻性;文感教学同样注#37325;知识的学习和积累,但更#20026;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和应#29992;,使单一知识结构化、#24179;面知识立体化;文感教#23398;试图突破以零打碎敲为特征的局部#30340;“精耕细作”,走#21521;以信息互动为核心的整体的#24863;悟体验。总之,文感教学#20197;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,帮助学#29983;学会读写、学会做人#65292;使语文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#12290;
#12288; 囿于篇幅,本文仅仅对文#24863;与文感教学的基本#27010;念作简要阐述,聊补语感教学#20043;短,且作引玉之砖。至于#25991;感教学的其他要素,如文感#25945;学的五大原则(由内而#22806;,全面拓展;由小到#22823;,循序渐进;点面#32467;合,整体感悟;多读多写,重#22312;实践;两性融合,持续#21457;展)和三大途径(读之#20307;验、写之体验、演之#20307;验)及其基本流程、操#20316;规范、教学课型等,笔者将另#25991;介绍。
  
  [ #21442; 考 文 献 ]
  [1] 王尚文.#20013;学语文教学研究[M].北京#65306;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2#65306;35.
  [2] 具#26149;林.忽视整体阅读,对话缘何#26377;效[J].语文建设,2007(2):29-31.
  [3] 库#23572;特.格式塔心理学原#29702;:上册[M].黎炜#65292;译.杭州:浙江教育出版社,1997:46.
  [4] 童潇.走向学习型社会[M].上海:三联书店,2004:289.
  [5] 王根顺,汪振#27743;.论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的关#31995;[J].高等理科教育,2000(2):1-8.
 #12288;[6] 祁映宏,赵明星.论教学模式演化的规#24459;及其特点[J].#38271;春师范学院学报:人文社会#31185;学版,2005,24(5):148-151.
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