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虚伪的阅读”走向“真实的阅读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999 日期:2023-12-11 来源:论文网
新课标指出的阅#35835;教学的总目标是:“具有独立阅#35835;的能力,注重情感体验,有较丰#23500;的积累,形成良好的语感#65292;学会运用多种阅读#26041;法。能初步理解、#37492;赏文学作品,受到高尚情操#19982;趣味的熏陶,发展个性,#20016;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能借助工具#20070;阅读浅易文言文,九年课外阅#35835;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。”#21516;时指出,“阅读是#23398;生的个性化行为”,“阅读教学是#23398;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#31243;”。“独立阅读”、“个性化行为#8221;、“对话的过程”,都#35201;求阅读主体(学生)与阅读#23458;体(文本及作者)进行亲密的#25509;触,达成双向交流,实现情感的#27807;通与对话,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#25945;学中解放思想,让学生有机#20250;进行“真实的阅读”。
  (一)
  课堂提问是组#32455;教学过程、实现教学目标重要#25163;段之一,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#38382;在激发阅读兴趣、指#28857;阅读迷津、挖掘阅读深度#31561;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,但#36825;种提问必须建立在学生对#38405;读客体进行了一定的阅#35835;的基础之上的。也只有#23398;生对文本实现了“真#23454;的阅读”之后,教师的提问才能#24341;起学生的共鸣,从#32780;达成教学目标。所谓“真实的阅#35835;”,应该是学生在#38405;读文本过程中,主动地与文本#20043;间发生对话,在主动积极的思维#21644;情感活动中,理解、#20307;验、感悟、思考文本#25152;提供的信息,从而受到#24773;感的熏陶,获得思#24819;的启迪,享受审美的#20048;趣。时下的一些语#25991;课,花样越来越多,越翻越新,但#8220;假、大、空”的现象也屡见#19981;鲜,语文课往往成了表演课#65292;远离了文本,也远离了最#26377;活力的语言文字。
  教#33707;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#12298;项链》,课堂上只匆匆读了一#36941;,便急急忙忙让学生讨论“路瓦栽#22827;人的悲剧是个人悲剧,还是#31038;会悲剧”;教曹禺的《#38647;雨》,情节尚未理清#65292;便别出心裁地把全班分#25104;正、反两方,辩论“周朴#22253;对鲁侍萍的爱到底是真#24773;的,还是假意的”。#30475;上去热热闹闹,实际上空#31354;洞洞。还有,自从计算#26426;进入课堂以后,公开#35838;、评优课执教者又#22823;多运用多媒体技术,借#21161;声、光、电、色对课文内容#36827;行阐释,诠解,以一#26102;的感官刺激驱逐着对语言文字#30340;感悟和对优秀文化#30340;积淀。美国《基督教科#23398;箴言报》在《中国儿童陷#20837;与文化根基断裂危险#12299;一文中这样写道:“中国年#36731;人一边喝着可口可乐,一#36793;观看《星球大战》或上#32593;冲浪……全国儿童已经陷#20837;与文化根基断裂危险。”这不是#21361;言耸听,我们的语文课堂#27491;在促成这种“危险”#12290;
  #22240;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#38405;读,所以他们(至少#26159;大多数学生)与文本之#38388;的对话还没有生成,#30740;究自然难以深入,于是老#24072;只好越俎代庖,从老师自己#23545;文本的理解出发,进行提问引路。#24403;然,如果老师的提问真正具有启#21457;性,那是无可厚非的,但有两点值#24471;注意。一是要避免“应试式提问#8221;。一堂课中几个问题“环环#30456;扣”,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纳#20837;老师的思维之中,牵着#23398;生团团转,虽然学生拿着语文课#26412;,可实际上,每当上#35821;文课,可怜的学生就像走#36827;一片雾气缭绕的原始森林#65292;有几个学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#21602;?怪不得我们的课堂上举手的学#29983;总是寥寥无几!这样的#38405;读教学,与其说是指导#23398;生阅读的过程,不如说#26159;考试的过程,这一过#31243;里学生的阅读,与其说是阅#35835;,不如说是未读先考#65292;或者说是以考代读。这不#26159;真正意义上的阅读#12290;二是要避免以老师的阅#35835;代替学生的阅读。实现真实的#38405;读,就是要解决阅读主体(学生#65289;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#12290;这里所说的问题是学生自#24049;发现的问题,而不是(至少是不全#26159;)老师提出的问题。上#36848;“应试式提问”所提出的问题,是#32769;师自己发现的,是老师自己对文#26412;的理解,因此,这种提问#30340;结果,是全体学生在帮#21161;老师解决问题,而不是老师帮助学#29983;解决问题。学生在这种背#26223;下的阅读,读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#25991;本,读的是老师的提问;读的不是#25991;本的思路,而是老#24072;的思路;读的不是作者对#29983;活的感悟,而是老师对文本的#24863;悟;不是在欣赏文#31456;,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#28145;而自叹不如。当然,这个过#31243;中也有学生的思考,但这#26159;一种在老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,#21482;是对“老师对文本的理解#32467;果”的再思考,而不是学生自主#38405;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“文本#26412;身”的思考,因而具有极大的限制#24615;。所以,这种阅读说#21040;底只是一种远离现实的真实阅#35835;的“虚伪阅读”,它读的不是#25991;本,而是老师!这种阅#35835;久而久之,会养成学生对老师#30340;依赖,养成思维的惰性,#24456;难使学生接近真实的#38405;读。有人诙谐地说,#36825;种阅读教学过程中,老师充当了#19981;光彩的“第三者”的角色。
  这#26679;说,并不是反对课堂提问,提问引#36335;在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指导#26041;法。那种在学生阅读之#21069;为学生提供的精心设计#30340;“读前指向性设问#8221;,那些在学生反复阅读#20043;后其思维仍难以深入下#21435;,只能停留在某一层面时的巧妙#30340;“提示式点拨式提问”,的确有助#20110;引发学生的思考,使#20854;阅读达到更深的层#27425;。
 #12288;(二)
 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#35748;识到:由于文本创作过程与读者#25509;受过程包含着丰富的#31934;神内涵,阅读实际上#24050;经成为一种充满着生命性与情#24863;性的“对话”活动#65292;“对话”中,阅读者如#20309;发挥主体能动作用#65292;感应作者的“召唤”,#24182;作出恰如其分的应答#65292;是阅读质量的关键所#22312;。
  提倡真实的阅#35835;,就是要发挥阅读主体的主#35266;能动性。接受美学理论认为:阅读#27963;动是作者与读者情#24863;的交流、心灵的拥抱#65292;是主体间灵性不断碰撞、不#26029;吸纳、不断感动的#23545;话过程,因此,审美#38405;读不仅仅是对审美客体的认#30693;与掌握,同时还是对客体的体验与#21019;造。所以说,审美#38405;读的特性在于,它不是对#22806;部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,审美阅#35835;的过程显然包含了更为#20016;富、更为复杂、更为智慧#30340;心理意味。
  人的能动性并不#26159;“白日梦”,而是表现为对内部#31215;淀的一种激活喷发出来的#26032;的见解与情智。人的记忆是深厚的#65292;但许多内存图式往往处在#30561;眠状态,如果没有一种东#35199;去激活它,那么,它#23601;会一直沉睡下去。作为审美#38405;读教学,创建一种与作品相应#30340;教学情景,或是以教师#30340;人格魅力,或是追随着学生#24515;迹的随机调拨,将学生从一个旁#35266;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#36827;与作品之中的人物息息#30456;连的角色,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通#36807;这种“引进”方式,#20351;阅读主体对客体产生从“心#20202;”到“神交”的过程。
  #24515;仪是阅读的一种情#22659;因素,有了这个因素的强大支持,#38405;读个体容易进入与文本、作者对话#30340;神交状态,容易对作品形成深刻的#21360;象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#20013;有这样的描述:“#35835;到这里,他总是微笑起来,而且#23558;头仰起、摇着、向后#38754;拗过去,拗过去。”文中的“迅#21733;儿”大脑枢纽接受了塾师入神#35835;书的形态的表象信号的#21050;激,产生了“这是极#22909;的文章”的“疑心”#65292;显露出阅读文本的愿#26395;,对先生读的那段文#23383;30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#12290;有位教师教学《诺曼#24213;号遇难记》时,先#20197;CAI课件展示了电影《泰#22374;尼克号》中船体倾#26012;下沉的片断画面,学生接#21463;音像信号的刺激,对船上#8220;一片混乱”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印#35937;,为理解船长的高尚情操提#20379;了强有力的情境支撑。少年学生都#26377;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,#22312;教师的正确引导下,借助适当的#24773;景,使学生对文本的心仪#20043;度达到饱和的状态#65292;并借此把学生引进文本,为开#23637;真实的阅读奠定扎实#24515;理基础,从而迅速而自然地切入#38405;读过程的神交环节。
  神交是一种更#20026;个性化的行为,是#38405;读个体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,是#20182;们之间思维、情感的圆融交流。由#20110;阅读个体的差异,师生对文#26412;、作者的理解角度以及自身#23398;习需求各不相同,也就是阅#35835;前状态不同,个体#38405;读感受必定呈现不同表征#12290;课堂阅读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#65292;对作者意图、文本主题#30340;理解,学生存在着三大类感受。其#19968;,与文本思维碰撞,#20250;认为鲁迅先生回忆童年,将#30334;草园的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无#21619;的生活对比,表现儿童喜欢#33258;由快乐生活的心理,不#28385;封建教育的束缚。其二,#19982;作者思维碰撞,会认为鲁迅先生在#25991;末用一句“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”#65292;轻叹“逝者如斯”,唯记忆长存美#22909;。百草园里的玩耍、长#22920;妈讲的故事、雪地捕鸟、三#21619;书屋习字对课、“#24618;哉”事件、书屋后园捉苍#34631;喂蚂蚁、塾师读书神态、课#22530;画画……无一不失为鲁迅先生#35760;忆中的赏心乐事,启迪着读#32773;珍惜少年光阴。其三,与文#26412;片断思维碰撞,或认为#40065;迅先生童年生活令#20154;羡慕,或认为鲁迅#20808;生状物描摹笔力非凡,或认为#21476;文晦涩难懂,等等。所有#30340;见解都闪现着阅读#20010;体与文本及作者思维信息互#30456;碰撞而产生的个性化思维火花的#20809;芒,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二者#31070;交的情形。第一类阅读是个体思维#19982;文本信息的聚焦,第二类阅读#26159;个体思维与作者回忆状态的思#32500;聚焦。这些聚焦解读,是阅#35835;个体认知预结构较为充分地#28145;化吸收作者、文本的思维信息量#65292;二者形成共鸣共识,阅读个体的认#30693;水平、知识经验、人文素养得以升#21326;,阅读心理机制的中#24515;环节——与文本、作者神交#30340;价值、目的得以实现#12290;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  (#19977;)
  按照#32034;绪尔的结构主义语#35328;学观点,语言具有两个层#38754;:能指与所指。能#25351;的表层意义非常有限,而#25152;指的蕴涵则具有广阔的自由度。在#35821;言的实际运用中,语言符号的能#25351;和所指会产生分裂,语符和语义会#20135;生偏离。这种偏离现象,在文学#20316;品中极为普遍。文学语言常常#19981;守“能指”和“所指”#22266;定关系的限制,而总#26159;挣破这种束缚,实现对作品意#20041;的重建。因此,阅读主体可以#22312;这样的空间里,根据自#24049;的知识、阅历、气质#31561;因素,构建作品新#30340;意义。胡经之在《文艺美学#12299;中指出:“在作品#20013;所体验到的知识是他那颗#28789;魂才能体会到的,他在作品中寻#27714;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找到的。#8221;实现真实的阅读就是要让阅读主体#36890;过自主阅读,在作#21697;中体验到“他”那颗灵魂才能#20307;会到的、寻求到“他”自己才能#25214;到的东西。
  有位教师#19978;《荷塘月色》,对“微风过处送来#32533;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#28218;茫的歌声似的”一句#65292;没有像一般教师那样总#26159;讲:作者把原来是嗅觉的清香,大#32966;新奇地比作了听觉感受的#27468;声,这增加了读者感受的丰富#24615;,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荷香的#20284;有似无,这里的“通感#8221;运用得如何如何好;而是让学生谈#35848;自己的感受。结果有学生通#36807;认真阅读思考后,提出了自己的#30475;法:觉得作者把荷香比作#27468;声并不太好。理由是文章#36890;篇的意境都很静谧,除了作#32773;之外,没有第三个人,用“歌声#8221;有点儿破坏整体效果,如改#25104;“笛声”,没有了人声嘈杂#65292;会更符合当时的意境。这一句“通#24863;”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,从#26410;有过疑问,学生对此提出异议#65292;正是从通篇的意境和整体#25928;果感受文章的结果。对此,这位教#24072;顺势放手让学生改写这一经#20856;名句,学生们思如泉涌,#22937;句迭出:“微风过#22788;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天外飘#26469;的悠远的钟声似的。”“#8230;…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似#30340;。”“……仿佛蒙#23068;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。”等等#12290;也许你也能说出用“歌#22768;”比用“笛声”好的几#22823;理由来,但你能说#37027;位学生的理解是“#38169;”的吗?我想不能!用伽特默尔#30340;话来解释或许更恰当:这是一#31181;“合法的偏见”(如果说#37027;位学生的理解是一种“偏#35265;”的话)。其实这种“偏#35265;”正是我们所提倡的“个体性”#65292;也就是读者对作品的#19968;种独特的精神占有与自我把握#12290;因而,以标准答案去死套有灵性#30340;多义性的作品意蕴是非常愚笨的#12290;那种一定要拽着学生往教#24072;预设的道路上死扣某个答案#30340;阅读决非真实的阅读,而#26159;披着阅读的外套干着强#22904;民意的勾当!
  (四)
  在一般的课堂#25945;学中,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#26469;进行支撑的。但也正是在#19968;般的课堂教学中,出现在学生#38754;前的是大量的“问”。#36807;多、过细、过浅、过滥的提问使#25945;学过程平淡无味,一篇篇精#32654;的课文,在课堂上、在教学中被提#38382;肢解着,提问与答问代#26367;了美读、美听、美析,这从本质#19978;剥夺了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权力。#22240;此,阅读教学中“主问题”的设#35745;显得尤为重要。
  阅读#25945;学中的“主问题”,是相对于#35838;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、肤浅的、#23398;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#35328;的,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#20013;能起主导作用、起支撑作用,能#20174;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、#35752;论、理解、品析、创造的#37325;要的提问或问题。重视“主问#39064;”引路有利于让学#29983;占有时间、解决问题,真正#25226;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放到了#35838;堂教学的重要地位。学#29983;在教师的调控下,自己把课文#35835;准、读顺、读美,#25226;课文内容讲出来、析出#26469;、品出来,不仅训练了#23398;生认读、理解、质疑、辨#26512;、综合、鉴赏等各个层#27425;的阅读能力和勾画、摘录#12289;归纳、比较、点评#31561;各个方面的阅读技能,#32780;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#36215;来,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#20013;的求索感、创造感、成功感#65292;语言与人的教育、语言与人的气质#30340;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#20029;的良田沃土。重视“#20027;问题”引路也对教师#25552;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它要求#25945;师由以肢解文本、零敲碎#25171;的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、艺#26415;调控、艺术指导、#33402;术点拨为主,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#30740;究文本、综合考虑学情的基#30784;上艺术地创新地设计出主#38382;题。有位教师在教学《春#12299;的第一课时时,在学生对文本#26377;了整体上的把握后,#35774;计了两个问题作为“主问题”给学#29983;阅读文本引路。
 #12288;一是“请同学们用一种鉴赏#30340;眼光来说说你从文#20013;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”,并同#26102;点击课件显示:
  A.说效果
 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#38754;
  我最喜#27426;的一种声音
  我最#21916;欢的一种气息
  我最喜欢#30340;一种气氛
  #25105;最喜欢的一种感觉
  我最#21916;欢的一……
  在这个“#20027;问题”引导下的课堂#25945;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,带#21160;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,摈弃#20102;传统的对春草图、春花图、春风图#12289;春雨图、迎春图的彼#27492;割裂的片面解读,而是在春#22825;整体的意境中去寻找、#21457;现、感受自己最喜欢的东西。这样#35774;计,强调了个性化#30340;阅读体验,注重了学#29983;的自主探究,在这样的探究过程#20013;,学生的认识在成长着,学生的感#30693;在提升着,也为下面的环节奠定#20102;基础。
  二是#8220;……请你们评一评作者#30340;表达”,并提示:可以从以下几#20010;角度来说(点击课件显示):
  B.评表达
#12288;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
 #12288;我认为最美的句式
  我认为最#22937;的修辞
 #12288;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
  我认#20026;最清楚的层次
  我认为描#20889;角度最丰富的段落
  我认为最#8230;…
#12288; 这个环节其实就#26159;一种文学鉴赏,是在#19978;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#65292;是学生对文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#24615;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#12290;这样的设计,就使学生#19981;仅知道了“春”是“美”的,更#30693;道了表达这种“美”的方法,使#24471;学生对《春》的学习深深地“#25166;”了下去,当他们再#24230;“浮出水面”的时候,体#39564;已经更为成熟,理#35299;已经更为理性,认识也已#32463;更为深刻,这样,在一堂课的语文#23398;习中,他们的生命#19981;知不觉就已经得到#20102;成长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