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956 日期:2023-12-11 来源:论文网
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#24515;,是以人为本,是激活学#29983;的自主探究与创新意识。#22240;此,与过去的“传道、授业、#35299;惑”的任务相比,教师的#25945;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,#35201;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#24605;维模式,改为以尊#37325;学生个性为前提,把教育#36807;程作为学生自我探#32034;和自我完善的过程。随着教学#35266;念的变化,教育形式、方法、#25163;段也相应改变。但我认为#65292;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还是课#22530;教学改革。
  语文#35838;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学习#30340;主体,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#26159;否培植了活动的机制,营#36896;了讨论的氛围,留够了思考的时#38388;,给足了话语的权利#12290;扼杀思维的“满堂灌”#22266;然不行,肤浅作秀的“满#22530;问”也毫无裨益,只#26377;课堂上让学生尽情诵读、尽心品味#65292;尽力探究,教师相机点拨,才#33021;收到实效。下面,结#21512;实际教学情况,我谈谈自#24049;的某些肤浅体会,以就教于全体#21516;仁。
  一#12289;扬弃线性教学,开拓、创新#35838;堂教学的新视角。
  线性教#23398;,就是指不管文本体裁、构#24605;、切入与拓展等方面的特#28857;,一律从文章的写作思路来讲解课#25991;的方法。这种办法可以让学#29983;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思路#27969;程,各部分的段落大#24847;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写#20316;意图。它统治了语文#35762;坛几十年,时至今日,也还随#22788;可见,真可谓“经久不#34928;”。这一方面说明#20102;这种方法的生命力不弱,另#19968;方面也说明这种方法的可#25805;作性很强。实际上这也#26159;语文教师最好偷懒的方法。#22240;为,长时间以来,#25105;们的语文教师早已#32463;谙熟了这种教学模式,不管#36935;到什么类型的文章,都可以#25343;这种办法来上课,“以#19981;变应万变”。可是,这#31181;方法虽然有很强的实#29992;性,却早就被学生厌弃了。如果#27599;一天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#37117;这样教的话,就不可能有#33391;好的教学效果,教师的教学水平也#20250;大打折扣,学生对我们课堂教学的#28385;意率就不会高了。
  正是基于以#19978;这些思考,我在实际教学#20013;,结合文本特点,尽可#33021;地扬弃这种线性教学模式,寻找#25110;创新新的教学切入点#21644;教学视角。
#12288; 例如,我在讲《我很重要》这篇#35838;文时,没有死扣文本“我不重要—#8212;我很重要”的思路不放,而是先#19982;学生讨论“作为个体生命#65292;我们每一个同学的重要性表现#22312;哪里”,在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#26377;了一定的认识之后,再让#23398;生读课文第二部分(#21363;“我很重要”的部分),然后让#23398;生归纳作者观点,再把#23398;生观点与作者观点对照,我们会#21457;现:原来我们学生的某些观点连作#32773;也没有想到。你能说“我不重要”#21527;?从而凸显了“我很重要”#30340;主题,又自然而然#30340;过度到“我不重要”#30340;话题上。
  小说《项链》是#21517;篇,各种教学资源#38750;常丰富,在参考了大量的资#26009;之后,我舍弃了线#24615;教学思路,没有按照“借项#38142;——失项链——赔项链#8212;—明真相”的情节发展过程来#35762;。我在组织学生熟悉了#35838;文的基础上,首先和学生讨论“项#38142;是假的,这个结局在#21069;文有什么暗示?为什么精#26126;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,却没有发#29616;?”的问题,再过度到对#36896;成玛蒂尔德悲剧命运原因的探讨。#26368;后,让同学们发挥想象,大展#31070;思,为玛蒂尔德写后传。
  传统教学奉#34892;“以本为本”的教育思想#65292;极大地束缚了老师们#30340;自主性和创造性;#26032;课程改革则提倡“以#20154;为本”的口号,那#20040;,在新课标的背景下#65292;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留在旧有的框#26550;与模式中而不思改进呢?
  二#12289;打破常规,重新寻找教#23398;的“抓手”。
  #19968;篇文章如果你不按作#32773;的写作思路教学,#23601;得重新寻找教学的“抓手”#65292;把文章的内容重新整合。整#21512;之后,教学既有较大的#28085;盖面,又更加精炼简洁,可以#25910;到良好效果。
  《孔#38592;东南飞》这篇课文如果#20174;线性角度来讲的话,#23601;只能是紧扣故事情节,从“请#24402;——求情——叙别——#34987;遣——结誓——还家——#25298;媒——避婚——死别—#8212;告母——徇情——合#33900;”等各个情节层次来讲#65292;这样教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发#23637;脉络有个清楚的了解。如果#20174;板块角度来教的话#65292;就会分别从情节、#29615;境、人物、语言等角度#20316;复杂而冗长的分析。这两种教法各#26377;其长处,却有共同的弊端,就是难#20197;激发学生兴趣,难以激#27963;探究思维,教师所用的时间多#65292;留给学生的时间少。我#22312;教这篇课文时,就重新寻找#20102;一个新的“抓手”。那#23601;是设计了“焦仲卿、刘兰芝命#26696;分析会”。整篇课文#35774;计为3课时,第一课时#65292;“读”。读预习提示(教师#25552;供),读课文,读注解,读#30456;关资料(教师提供),读课后思#32771;与练习。所有的“#35835;”都是为“案情分析#20250;”作准备的。第二课时#65292;“查”。把全班同学分成九#20010;教学行政组(即刑#20390;组),围绕着“焦、刘二命案”#23637;开大调查。查死亡#26102;间,查死亡地点,查生前身份,查#24179;时为人,查二人性#26684;,查社会关系,查#27515;亡原因(直接原因和间接原#22240;);再召开“焦、刘命案案情分析#20250;”,由于有“读”的准备,更因#20026;课型的新鲜,同学们#22312;课堂上热情高涨,畅所欲言,不#20165;提升了探究问题的兴#36259;,自主探究出焦、刘命#26696;的案由,即焦刘爱情悲剧的#31038;会根源,也涉及并了解#20102;故事情节的发展和#20154;物的形象性格,而且又在探#31350;中激活了同学们联想与想象的#33021;力。第三课时,“练”。“练”也#26159;建立在“读”和“查”的基础#19978;,但这个“练”不只是由教师向#23398;生单方面提供一套完#25972;的训练题,而是主要#20381;靠学生在自读、自查的基础上,去#21457;现问题,思考问题,并#23545;同一类的问题作出归#32435;总结。如课文中有大量的古#20170;异义词,偏义复词#65292;通假字、多义实词等,#36824;有景物描写、人物对话和#20154;物动作的理解问题。传统的做#27861;就是老师把这些知识点直接教给#23398;生,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强化#35760;忆。我在教这篇课文时,不是把#26576;一个知识点的题目#20132;给学生,而只是提供给学生#20960;个古今异义词,几个#20559;义复词,几个多义实词,还有其他#20960;个有关课文理解的命题素材,#28982;后让学生主要依据文本,再结合#35838;外所学,提供给老师一套较完备、#36739;规范,并且有详细答案的试#39064;。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是课堂#20027;人的地位,提升了学生探#31350;问题的主动性,真#27491;饯行了新课标“自#20027;、探究”的科学思想。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  “抓手#8221;可以牵引我们上到高山之顶,教学#19978;寻找并抓住新的“抓手”,也能引#39046;我们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新天#22320;,从而让师生共同沐浴#22312;新课程改革的无限风光之#20013;。
#12288; 当然,要找准新#30340;“抓手”很不容易,须#28145;入研究文本,广泛查找资料,并#23545;课文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再#21019;造。但一旦找准了新的突破口,我#20204;的语文课堂就会生#26426;勃发,兴味盎然了。
  三、巧设活动#65292;变知识讲授为活动体验。
  #32473;知识注入生命,知识因此而#40092;活;让生命融入知识,生#21629;因此而厚重。可以说,焕发出#29983;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#30340;课堂。过去,语文教学过分#24378;调知识的传授与技能#30340;训练,忽视了课堂#27963;动的设计与开展,使得语#25991;课堂变得枯燥、乏味,缺少#29983;命气息。新课标指出:要积极引导#23398;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交#27969;,培养学生乐于动手,勇于动口,#21220;于实践的习惯。让学生在丰#23500;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接受#25991;本知识,感受情感#24459;动,进而升华思想境界。
  #26681;据新课程的这一要求,在教学中#65292;我根据文本特点,设计了一#20123;课堂活动,把语文课变成演讲#35838;、表演课、模拟课、#26391;读比赛课或辩论课等等,激发#23398;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他们的求知#27442;望,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#35821;文的综合素养。
  例如,我在教《雷雨#12299;一课时,就设计、开展了多个活#21160;,使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#21040;课堂中,与文本进行更多的亲#23494;接触。
#12288; 首先,在安排学生#23545;文本作充分的预习#21518;,我组织学生观看#12298;雷雨》的电影片段和话#21095;表演片段,然后让学生#32467;合自身理解,写作影视评论,表达#20986;他们对《雷雨》的情节结#26500;、人物对话、人物个性以及舞#21488;说明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。
  第二#12289;组织同学表演课本剧。《雷雨》的#35282;色不多,但要求却很高,特别#26159;周朴园、鲁侍萍这两个人物。要演#22909;这两个人物,就必须充分熟悉教材#65292;了解人物身世,把握人物个性。#22240;此,在选择这两个演#21592;的时候,我又组织同学#36827;行了一次民主选举。晚上则组织#25152;有参演的同学到文学社办公#23460;进行培训。同学们热情很#39640;,积极参与,并自备了一些#31616;陋的道具。在课堂表演时#65292;他们表达准确,配合默#22865;,取得了较好的效#26524;,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#22909;评。
 #12288;第三、为了让同学们对周朴园#36825;个人物有清楚、深刻的认识,我#21448;安排、组织同学们围绕“#21608;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#33805;?”的主题进行了一场辩论。我把#20840;班同学分为三个组:一#32452;为正方,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;#19968;组为反方,认为周朴园#19981;爱鲁侍萍;正方与反方各派五个代#34920;参赛。另一组为裁判,我则自任#20026;裁判长。辩论前,同学们反复商#37327;,自主探究,到处搜集资料#65292;有的同学把语文周#25253;上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文章看了#21448;看,读了又读;有的同学则跑到#35835;书馆或阅览室寻求帮助;还有一#20123;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,浏览#32593;页,搜寻有关信息。辩论中,#21516;学们你争我夺,唇枪舌剑,从文本#36777;到历史,从历史又辩到现实,最#21518;干脆从现实落到辩论的双方,提#20986;了诸如“假如你是周朴园,你#33021;说你不曾爱过鲁侍萍吗?”#30340;可笑问题。最后,谁也说服#19981;了谁。我给了正方第一名,#20063;给了反方第一名,然后告诉同学#20204;:把正方的观点加上#21453;方的观点,就是正确的#31572;案;周朴园对待鲁#20365;萍的感情原本就是#19968;个既爱又怕的矛盾统一体。
  正#26159;有了这些语文活动的开展,我们#30340;语文课堂才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#30340;面貌,而让它有了些#35768;的生气。学生在活动中,#36890;过合作与探究,自#20027;地获得了知识,培养了#33021;力,还接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与心#26234;的历练。
   #26032;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#25913;革。如何创新课堂教学,这#26159;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#38382;题。以上仅是本人的一些粗#27973;尝试,不当之处,还请各位同仁批#35780;指正。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