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教材的几条途径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936 日期:2023-12-11 来源:论文网
一、勾联 
  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#32536;身在此山中”,解读文本时,当我#20204;按照语文习惯思维#32780;百思不得其解时,#8220;跳出三界外,不在#20116;行中”,借用另一学科的思维方#24335;或表现方法,就有可能豁然#24320;朗。如在教学《灯下漫笔》#26102;,为了让学生对结论有更深的#29702;解,我请同学们用图示#27861;来表示作者得出的结#35770;:“一、想做奴隶而不得的#26102;代;二、暂时做稳了#22900;隶的时代。这一种循环,也就是#8216;先儒’之所谓‘一#27835;一乱’。”有同学画了条#30452;线,立刻被否定了。又有同学画了#19968;个圆,有同学点头#20102;,又有同学否定了:#8220;圆是从起点回到终#28857;,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,#24590;么能说明两个时代的循环#20132;替呢?”同学们展开了热#28872;的讨论,但课堂上并没有令人#28385;意的答案出现。第二天早读课时,#19968;位同学拿着一张纸走上讲台:#8220;老师,我想用数学中的斜#29575;知识来解决这个问#39064;,这是图和说明。”随后#65292;他在黑板上画了示意图,并向#21516;学们作了分析,还回答了同学提#20986;的问题。最后,同学们一致同意他#30340;答案为最佳答案。我顺#21183;做了一次动员:“学科#20043;间并不是孤立的,我们#24212;努力实现学科间的交汇和互通。”
  (说明:中#22269;原始社会结束后,进入奴隶社会。#21018;开始时,地位应与#22900;隶相似。到鲁迅先生写文#31456;的20世纪20年代时,国民#20826;统治极其反动黑暗,民不聊#29983;,“想做奴隶而不#24471;”。地位的变化是一个过#31243;,斜率的大小正反映#20102;这个变化,但地位从来没#26377;高过奴隶,所以变#21270;都在横坐标下。)
  #24403;然,这种学科间思#32500;方法的勾联,不仅为解读文本#25552;供了方便,更重要的是提醒学#29983;,学科间知识和方法的#25972;合也是教学目标的要求#12290;
  二、整合 
  任何一种阅#35835;,总是凭借一定的经验#36827;行的,这些经验沉淀#22312;学生过去的阅读经历中,也保存在#25945;师的阅读记忆中。唤醒#37027;些沉睡的记忆,对解读新的文本是#26377;铺垫或印证作用的。#36825;种方法又可分先后整合和#20869;外整合。“先后整合”是以过去的#38405;读经验来解决目前的阅#35835;困惑。如《灯下漫笔》#20013;作者认为人和奴隶#26159;不同的,那么他们的不同点是#20160;么呢?学生起初得出的意见基本#19968;致:“人有决定权和支配权#65292;而奴隶没有。”我#36827;一步追问,为什么人能有决定#26435;和支配权,而奴隶不能获得呢#65311;学生陷入了沉思,我再启发:“#36824;记得鲁迅在《为了忘却的#35760;念》中写到的吗?#27515;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#30340;惟一的好方法,‘剑侠’#30460;不到,最自在的惟死而已。”以往#30340;知识使学生若有所思,似有所#24735;。“鲁迅先生不愿坐以待毙,所#20197;他要逃走,即要保#30041;自己,继续跟敌人#26007;争。”一个学生茅塞顿开,站起#26469;清楚地回答:“人和奴隶最#26412;质的不同应是人有斗#20105;精神,而奴隶没有。有#20102;斗争性,才有可能取得决定权和#25903;配权,才有可能创造#20986;人类的第三种时代。#8221;我由衷地赞叹:“你的理#35299;与回答真的很精彩!”“内#22806;整合”是以课外的阅读经#39564;来解决课内的阅读困#24785;。如教学《故都的秋》,赏读了#8220;秋蝉的嘶叫”后,我问:“#20889;秋蝉也就是写什么?”学#29983;颇感纳闷。于是我引导学生#22238;忆初唐诗人虞世南和骆#23486;王的咏蝉诗句:“居高声自远,非#26159;藉秋风”,“露重飞#38590;进,风多响易沉”。启发他们找共#21516;点,都写了蝉声,写蝉声又都和秋#39118;联系。可见,写秋蝉也即写秋#39118;,写秋风自然引出了下文的秋雨,#36807;渡巧妙,文气流畅、连贯,而#19988;秋蝉、秋风、秋雨构造#20986;了悲凉的意境,也使得文章更添#20102;典雅、空灵之美。
  三、实证 
  文本#35299;读忌讳贴标签,千篇一律#12290;“实证”的做法是让学生#36890;过实实在在的事例#21435;理解较抽象的地方。#36825;其实也是对文本的一种#20877;创造、再补充、再完善。因为学#29983;在解读过程中,因实例的加入,#20182;们会找到思考的“抓手”,#25110;某种理念的具象,以实证#34394;,原先的模糊就会明晰#65292;抽象就会具体。如#35835;屠格涅夫的《门槛》,学#29983;较容易把握文中“门槛”和#8220;俄罗斯姑娘”的象征意义。我请#21516;学们朗读课文,让他们思考:常说#19968;个人若战胜了死亡的恐惧,也就战#32988;了一切。可见人最可怕的应#26159;死亡。但文中的行文顺序#26159;,先提醒姑娘“寒#20919;,饥饿……甚至于死亡”#22312;等着她,再强调准#22791;“忍受一切的痛苦,一切的打击#8221;,这是作者随意而行还是#26377;意为之呢?学生讨#35770;意见不一致。我补充了另外一个#32454;节:《药》中夏瑜的鲜血#34987;做成人血馒头,去治疗#23567;栓的痨病;清明节夏#22235;奶奶给儿子上坟,被人#30631;见脸上竟有羞愧的神色。同#23398;们再讨论,达成了较一致#30340;意见:作者应是有意为之#12290;因为对有着坚定信#20208;的革命者而言,他们最大的痛苦和#24754;哀并不是抛头颅、洒#28909;血,而是孤独地呐#21898;、冲锋,却无人理解、响应,甚至#20110;还会遭到并非来自敌人的冷#22066;热讽、批判等等。这样,同学们既#20102;解了文本构思的妙处,又对俄#32599;姑娘的崇高形象有了更深的#29702;解,对女革命家的崇敬之情#20063;更强烈了。
#12288; 于 四、换位 教师应#40723;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,多角度#12289;换角度思考。如教学《陈#24773;表》时,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#65292;使他们同情、理解李密当时的处境#21602;?学习正文前,我先简要介绍#20102;李密的身份和写此#25991;时的处境,强调他当时既是亡国之#33251;,又被新朝征召。#28982;后请同学做换位思考:“假如你是#26446;密,你不想去做官,会找什么理由#35828;服晋武帝司马炎?”学生#21453;应热烈,想出许多借口,如生活#19981;适应、水土不服、照顾老人、本性#31895;鲁等等。再请学生假#35774;自己是晋武帝,又如何#30475;待这些理由。结果#22823;多数学生认为以上理由都不甚有#21147;,容易被认为是找借口搪塞,被扣#19978;忠于前朝的罪名。我再引领#23398;生读课后“练习二”中《古文#35266;止》的评语,了解到李密呈上#27492;表后,朝廷不仅停止征召,而且#36824;“赐奴婢二人,使#37089;县供祖母奉膳”。这样铺垫之#21518;,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陡#22686;,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提出的#29702;由、作者的用词等,#25928;果自然颇佳。 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  五、#35299;体 
  所谓“解体”,#23601;是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征,把它#24403;作解读的门户。任何一篇文#31456;,它都有“类”的特征,即#20849;性,从此出发,便能登堂入室,深#24471;其妙。以古代文体为例,“记”不#21516;于“赋”,“诗”不同于“#26354;”,“依乎天理”,#25165;能“导其大 ”。如读苏轼#30340;《赤壁赋》,主要围绕“赋”#30340;特点了解课文。
  1.感悟形#24335;美。赋很讲究声律之美,#23427;把散文的句式、章#27861;与诗歌的韵律、节奏结合在一#36215;,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#12289;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#27604;对偶的格式等形式来#20307;现。明确本文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#21477;式,归纳韵脚的变化,指出#25276;韵、韵脚的不同也能体#29616;出感情的变化。
  2#65294;体会课文内容美。刘#21232;《文心雕龙》说:“‘赋’者,铺#20063;,铺采扌离 文,体物写志#20063;。”“体物”表现为叙述、描写流#30021;、细腻。其中叙述清楚、完#25972;:事情发生的时间(“壬戌之秋,#19971;月既望”)、地点(赤壁)、人#29289;(“苏子与客”)、事#20214;(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#65289;、主要经过(泛舟#33633;游、饮酒诵诗、放歌吹箫、主客#23545;话)。描写细腻:清风、明#26376;、水光接天组成的诗情画意#30340;境界,使人飘飘欲仙;#21270;抽象为形象,用比喻、通感#20256;达箫声哀怨,使人内心受到震#25788;,自然引出下文颇有理#36259;的对话描写。“写志”(志:#24515;意,志向)表现在情感的变化:#20048;甚--愀然--喜而笑;#22240;景生乐,因乐(箫声)生悲,#22240;理再乐,一气呵成。“#20889;志”还表现在思想的流露,借#20027;客问答巧妙传达了思想的矛#30462;,既有人生如梦、人生渺小短暂#30340;悲叹,又有物我永存、旷达乐观的#24577;度,而后者是唱主调的。
  #20845;、评点 
  评点可以说是一种最传统#30340;整体解读法。说它传统,#26159;因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记#36733;了不少成功的评点范例和出色的#35780;点大师;说它是整体解#35835;,是因为它的解读思路截然不#21516;于条分缕析。评点追#27714;的是阅读初感,它是真实的#65307;追求的是总体印象,它是整体的#65292;而且评点的方法各种各样#12290;笔者曾尝试过以诗证诗法。#22914;著名诗人穆旦的《赞美》是一首#23545;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的赞#27468;,然而诗人向我们展现的却是满#30446;疮痍的灰色的意象。如何让学生对#35799;人蕴涵在诗中深沉的感#24773;进行挖掘,产生深刻印象呢#65311;我采用了用诗句阐释诗的方法。第#19968;节用顾城的“黑夜给了我黑#33394;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#20809;明”去描述苦难已经渗透到中华#27665;族的每一个细胞,而在这些苦难#30340;细胞中诗人分明看见“一个#27665;族已经起来”。第#20108;节诗人描述了“一个农夫只放#19979;了古代的锄头”,#36208;向了战争,这是置之#27515;地而后生的反抗,我#29992;鲁迅的名句“不在沉默中爆#21457;,就在沉默中灭亡”来#27010;括,这是一个选择句式,#24847;思和感情却不容选择。第#19977;节诗人描述农夫的#29306;牲,老妇、孩子的“期#24453;、忍耐”,我用了古语说明:“#21696;莫大于心死”,心并#26410;死,所以可以忍受牺牲的痛苦,仍#26087;期待着,这是多么伟大的#27665;族啊。第四节是总述,周围的一切#35753;诗人感到痛苦,然#32780;并不失望,因为“一个#27665;族已经起来”。我#29992;的阐释诗句是“痛苦孕育着希#26395;”。这样,解诗还用诗来解#65292;在联系中思考、分析,咀嚼的#37117;是诗的原汁原味。
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