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语文好课观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921 日期:2023-12-11 来源:论文网
 在一节语文公开课后,评#20215;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:#19968;种是,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#31215;极性,学生思维活跃#65292;发表了许多独特的#24819;法,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,是一节#22909;课;另一种是,学生是各抒已#35265;了,但对这些意见并没有到位#30340;点评,整个讨论也没有达成共识,#25945;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,决#19981;是一节好课。这反映了当#21069;“好课”缺乏被普遍#35748;同的评价标准。其实,评价意见的#19981;统一,这正是我们在语文课#31243;改革中的正常现象。它反映了#25105;们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有深有#27973;;同时也反映了评价的多元化现#35937;。
  什么样的课才叫#22909;课?以不同的标准,用不#21516;的眼光,从不同的#35282;度去看,也许答案会相去甚远。#20294;有一点是肯定的,新#35838;程理念下的好课不再是“#25216;艺展示”,更多的是“风格追求#8221;,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,是学#29983;带着个性去探究,#35753;课堂充满成长的热望,让#25945;与学成为师生体现#21644;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。好#35838;应该避免诸多误区,#20307;现以下特点:
  一#12289;好课应是保持“自然真实#8221;的课
  有的课#21069;反复演练,新课变成了“熟课”#65292;学生毫无新鲜感可言。有的让个#21035;好学生提前准备,课堂上自然是语#20986;惊人,一语中的。教师的课堂设计#24352;弛有度,无懈可击。#26377;的课件制作精美,#28982;而,连授课者本人都极言#21046;作课件之苦之累。
  还#26377;的经他人的反复“指导”,原本#33258;己的内容到最后已被删#25913;的面目皆非。
 #12288;优质课、示范课的意义#65292;就在于授课者和听课#32773;通过课堂案例,对新的#25945;学理念更深入地理解,对自己今#21518;的教学起示范与指#23548;作用。如此优质课、#31034;范课,“优”在何处?“示#33539;性”又何在?
#12288; 好课需要设计,#20294;设计不等于作秀。#19968;堂好课,可以说,“好课本天成,#22937;手偶得之”。真实是为文的生命,#20026;人的根本,教学研究的出发点,只#26377;回归自然,求真务#23454;,即使上成了“坏课”#65292;只要能认真总结,提高认识水#24179;,才能不断进步,才会#26377;最终真正意义上的#8220;好课”。
  二、#36820;璞归真,注重语文素#20859;
  时下的#35821;文课,在某些语文教#24072;那里,被变成了表演课、演唱课#12289;争辩课、拓展课……#20284;乎不这样就不叫课改,就不能#20307;现新的课改理念。这其#23454;是课改的误区。体现课#25913;理念,需要我们深入地学习、理解#35838;程标准。把握语文学科特点。培养#23398;生的语文素养。
  一些教师研读一篇文章#30340;时间仅占一堂课的三分#20043;一,余下三分之二的时#38388;用来延伸拓展;小#23398;、初中、高中,课堂朗#35835;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,往往#20960;分钟蜻蜓点水的读,几十分钟的#35752;论、发言、表演。普通话测评#35843;查者也慨叹,低年级到高年级,#35835;得越来越流畅,情感#30340;表现方面也越来越乏味。返璞#24402;真,注重语文素养,我认为要体#29616;在以下几方面:
  首#20808;是回归文本。文本是学习语#25991;的依托,一篇文章,连#25105;们老师都要反复地读#19978;若干遍,才能说较初步地理#35299;文本,学生读上两三遍能有#22810;深的理解呢?把握内容,#20307;会情感,积累创造,都要建立在#23545;文本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。在#23545;文本不求甚解的情况下,延伸拓#23637;就是丢掉了语文学习的根本。
  再者是加强朗#35835;。语文是感性的,文章往往蕴涵着#20316;者真挚而丰富的情#24863;。或欢快,或忧伤,#25110;激昂,或沉重,都需要用心读#25165;可以深刻领会,这是讲#35299;与讨论不能代替和#35299;决的。在教学中,进行#22810;种形式的表情朗读,展现课文描写#30340;形象,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#21477;即“传神之笔”进行体会,落实语#35328;文字的综合训练。这样做#65292;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#32032;养。如《岳阳楼记》#19968;文最后一段是由两个设问句和一个#21453;问句组成,通过朗读,学生们体#20250;到了对比手法的使#29992;及其作用,最后一#21477;的反问使学生们深切地体会#21040;了范仲淹对友人殷切的期望和知音#38590;觅的感慨。
  其次#26159;重视感悟。语文学#20064;的核心是语感的培#20859;。语文素质高的人,往往是语感能#21147;强的人,前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#8220;语感”也早有阐发,他说#35821;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#35757;练“语感”。我们经常听说“熟读#21776;诗三百首,不会写诗也会#21535;”,“读书百遍,其义#33258;见”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#31070;”等名言,培养语感#24517;须多读,对一些精美诗文要熟#35835;成诵。“以读代讲”、“以#35835;代练”。 免#36153;论文下载中心
  三、避免模式#21270;,体现多样化、动态#21270;
  常见的教学模式#22914;:导入新课—词语#23398;习—自主阅读—整体感知—讨论#21512;作—探究疑点—延伸拓展#8212;课堂小结。似乎不说词#35821;就丢了基础,不讨论就少了#21512;作探究,不延伸拓展就不丰富,不#30011;龙点睛地总结就不#23436;整。其实大可不必如此。常言#36947;“教无定法”,教学的目的#19981;同,对象不同,文体不同,目标不#21516;,就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。面面#20465;到的“完美”倒不如重点#31361;出。例如古代诗词要重在诵读,思#36776;性强的议论文可以侧重讨论,孔#20057;己、范进可以进行比#36739;分析。就目的而言,往往我们突#20986;某一重点的课,学生#32463;久难忘。老师在总结某一知识#35201;点时,可将相关课文#20449;手拈来。如《湖心亭看雪》,我#37325;点抓“白描”手法的#23398;习与运用,讲《秋天》,#37325;点抓住关键词,通过#20256;神的词语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#65292;从而引领学生进入#35799;的意境。有时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涨#65292;对问题的探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#65292;匆匆打断不如顺其自然,来它个#26080;终结课。这其实是对学#29983;学习热情的保护,对学#29983;的人文关怀。这就是语文教学#30340;多样化。
 #12288;所谓动态化,就是将学生的#21160;机、兴趣、接受能力等因#32032;看成是课堂教学中随时可#20197;发生变化的变量,依据学生因#32032;的变化,教师要随时调整教#23398;目标和教学手段。因地制宜#35843;控课堂。做到“有备而来,#26080;备而讲”。
#12288; 有些教师有了辩证的#25945;学观,课堂上有了一些创新的做法#65292;却被评价者视为未完成教#23398;任务、未体现新课改精神。#36825;恰好反映了一些教师缺乏动态的#36777;证的教学思想,眼里只#26377;课标,没有学生,本末倒置的问题#12290;试想,课标也是为学生#26381;务的,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。
  四、互动——以学#29983;为中心
  评#20215;一堂好课,重要的#19968;项是看学生是不是“动#8221;起来了。在我们的课堂上,有时#23398;生似乎很有学习的#31215;极性,师生之间提问、回答频率#24456;高,同座之间也有讨论,结果#21364;是“问之不切,则#20854;所听之不专,听之不专,#21017;其所取之不同”。其实#65292;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#65292;于教学质量的提高,作#29992;不大。只有有效的#24072;生互动才能为提高#35838;堂教学效率,培养学生#33258;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。
  真正的互动,必然是基#20110;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#20197;及教师对课改理念#30340;真正把握。课堂上#20805;溢着宽松、和谐的气氛,只#26377;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,师#29983;之间才能形成互动、#20132;流的对话平台。教师的作风#27665;主,在课堂中能体#29616;人性关怀,那么,学生自然能轻#26494;愉快、活泼热情,发挥#24819;象力,以最佳状态回#21040;语文学习中来。
  然而#65292;有些教师为求得“互动”,常有#20197;下错误做法:居高临下的家长#24335;的参与,缺少民主平等、#21644;谐融洽的师生关系;不从学生#23454;际与要求出发,代替学生提#20986;探究问题;追求热闹,频繁提问#31561;。动辄讨论,不问有无#24517;要。这一切只是表面上#30340;“假动”、“妄动”#12290;
  学生的“动#8221;,决不是被动的“动”,#32780;是主动的“动”。即#19968;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#12290;动机可以是自发的,也可#20197;由教师等外因诱发。有了学习动机#65292;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——“#20010;体之动”。“个体之动”会出现学#20064;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,以及合#20316;的需求,自然会有“生生互动”、#8220;师生互动”。可见,课#22530;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#23398;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。
  五、好课#24847;义深远
  #22909;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。新课改环境#19979;的课堂教学,需要#30340;是完整的人的教育。它的真正贡#29486;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#35782;,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#31934;神,一种立场,一种#24577;度,一种不懈的追求。影响一#20010;人对世界的感受、思考#21450;表达方式,并最终积淀#25104;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、最#22522;本的东西——价值观和人生观#12290;好课留给学生的精#31070;是永恒的,这是一堂好课的真#27491;价值所在。许多人就是因为一#22530;好的课,而激发了他一#29983;的追求。这样的课,即使有#27531;缺,也不失为上乘佳作。在《谈#29983;命》一课中,围绕“‘一江#26149;水’与‘一棵小树’#20320;更赞成哪一种人生?”#36825;一问题,学生的情绪与热#24773;逐渐高涨,各持己见#65292;争论不休,唇枪舌剑#65292;异彩纷呈,同学们和听课#30340;老师们不时对精彩#30340;发言爆以热烈的掌声,教#24072;没有总结,课堂也在没有#32467;论的争辩中结束了。然而,学生那#30495;挚而富有个性的发言#65292;余音犹在,回味无穷。我想,#35838;下,同学们也会从意犹未#23613;的争辩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观,也#35768;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伏笔,#20063;许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!
  总之,好课是#25945;师生命力的再现,它凝聚着教师对#25945;学理念的理解和教育理想的追求,#38378;烁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。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