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比兴的比较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904 日期:2023-12-10 来源:论文网

  赋,是与比兴#24182;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。赋陈#65292;一作铺陈。铺排,是铺陈、排比的#31616;称。在篇幅较长的诗#20316;中,铺陈与排比往往是#32467;合在一起用的。铺排系将#19968;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#29289;象、事态现象、人物形象和性#26684;行为,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#19968;组结构基本相同、语气基本一致的#21477;群。
  它既可以#28107;漓尽致地细腻铺写,又可以一#27668;贯注、加强语势,还可以渲染#26576;种环境、气氛和情绪。 在赋体中,尤其是富#20029;华美的汉赋中,赋法被广泛地#37319;用。汉乐府和汉代某#20123;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#65292;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#21512;,相得益彰。
  (一)景观物象的铺#25490;。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#26223;观物象,以渲染环境、气氛、情调#12290;如汉代乐府诗《江南》(#19968;题作《江甫弄》):“#27743;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鱼戏#33714;叶间,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#21494;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#8221;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《吴楚#21335;歌诗》,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#21171;动相结合的情歌。诗中以#8220;莲”谐“怜”(怜爱,爱恋#65289;,又以“鱼”谐“女”(女#37070;、渔家姑娘)。后面四个铺排句,#20165;仅换动了“东西南#21271;”四个方位词,却富有情#38901;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#30456;娘戏追逐的情态。
  (二)事态现#35937;的铺排。在叙事诗中常以排#27604;的句式铺陈其事。#22914;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中就有#22909;几处着意铺排渲染.#36825;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#20107;迹。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“东市#20080;骏马,西市买鞍路,南市买辔#22836;,北市买长鞭”;出#24449;中“朝辞爷娘去,喜宿黄河边#65292;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#40644;河流水鸡溅溅。旦辞黄河去#65292;暮至黑山(一作‘黑水#8217;)头,不闻爷娘唤女声#65292;但闻燕山胡骑鸣瞅#30597;”;归来时“爷娘#38395;女来,出郭相扶将。阿姊#38395;妹来。当户理红妆#12290;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#32650;。开我东阀门,坐我西阁床。脱我#25112;时袍。着我旧时装。当窗理云#39699;,对镜贴花黄。”通#36807;这些铺排抒叙,有力地突现了#33457;木兰保家卫国、居功不傲的劳#21160;妇女的质朴本色。读之,使人#24863;到畅酣达意、痛快淋漓。
  (三)人物#24418;象、性格行为的铺排。#21465;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、#24180;龄、言谈举止、个性气质的#38138;排抒叙,有助于多#35282;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#12290;
  1.销写人物的服饰装扮。#20511;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#34920;。如汉代《陌上桑》中描写秦罗敷#30340;装束:“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#26376;珠。湘绮为下裙,紫绮为#19978;襦。”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#32654;貌。
  2.铺写#20154;物的年龄教养。借#27492;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。如《焦#20210;卿妻》中的刘兰芝:“十三#33021;织素,十四学裁衣,十五弹箜篌#65292;十六诵诗书。”以突现兰#33437;的知书达理、聪明能干。
  3.铺写人物的性#26684;、行为。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#29305;征,这在塑造人物形象#20013;是至关重要的。如关汉卿作自我画#20687;的[ 南吕] 《一枝花·不伏老》(节#24405;):“「黄钟尾」我是一个蒸#19981;烂、煮不熟、捶不扁、炒不爆#12289;响当当一粒铜豌豆。恁子弟每#12289;谁教你钻入他锄不#26029;、斫不下、解不开、#39039;不脱、慢腾腾千层锦套头(圈套)#12290;我玩的是梁园月,饮的是东京#37202;,赏的是洛阳花(牡丹,借指#20986;众的女色),扳的#26159;章台柳(妓女的代称)。我也会#21535;诗,会篆榴(写古体字);会#24377;丝(弦乐),会品竹(#31649;乐);我也会唱鸣鹤(《鸣#40548;天》等曲调)、舞#22402;手(舞蹈名);会#25171;围(围猎)、会激#38816;(踢球);会围棋#27835;双陆(类似下棋的博#25103;)。你便是落了我牙#12289;歪了我口、痴了我腿、折了我#25163;,天赐与我这儿般#27513;症候,尚兀自不肯#20241;。则除是阎王亲自唤,神#39740;自来勾,三魂归地府,#19971;魄丧冥幽(阴间)。天啊,那#20854;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(指勾栏妓院#65289;走。”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#26174;作者玩世不恭、放#28010;形骸的反常举止,寄寓#30528;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#25991;艺事业的决心。
  由此可见,铺排与#21547;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#33402;术手法。铺排的主#35201;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,畅酣#36798;意。
#12288; 比
  #36171;比兴是我国三种传#32479;的手法,比即喻,是其中#26368;基本的手法,用得最为普遍。 一般说,用来#20316;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#20307;事物更加生动具体、#40092;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,便于#20154;们联想和想象。
  如李白的《宣#24030;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》:#8220;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#26479;销愁愁更愁。”以抽刀断水喻#20030;杯销愁,真是贴切精#24403;,妙语惊人。
#12288; 又如蒋捷的《梅花引·荆#28330;阻雪》:“都道无人#24833;似我,今夜雪,有梅花#65292;似我愁。”状愁情之冷清孤#29420;犹如夜雪家海.耐人品#21619;。
#12288; 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“人有#24754;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#27492;事古难全。”将人生在世悲欢#31163;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#21450;其规律相比,发人深#30465;,给人启迪,使人旷达。
#12288;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《古#32477;句四首》其三:“菟丝#20174;长风,根茎无断绝。无情尚不离#65292;有情安可脱?”(#20854;意调:菟丝本是无情的草#26408;,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#65307;而人是有情的,怎能轻#21035;离呢?!)诗中先#23545;无情的菟丝(一种#34067;生的植物)作肯定,从#32780;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#21035;离作否定。尽管人非草木,#32780;今人却还不如草木!激愤之情以反#21947;出之,更见入木三分。
  例如李#29020;的“剪不断,理还乱,#26159;离愁”(〈乌夜啼〉)即以两#31181;状态与动作,博喻愁绪纷乱、#38590;以排遣。
  再如贺铸的“#35797;问闲愁都几许?一#24029;烟草、满城风絮.梅#23376;黄时雨”(《青玉案》),以博#21947;状“闲愁”漫无边际、纷#20081;杂沓、绵绵不绝。
  徐再#24605;的“才会相思,便害#30456;思。身似浮云,心如飞絮,#27668;若游丝”(蟾宫曲·春情》),#21518;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#65292;如摄其魂,惟妙惟#32918;。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  博#21947;,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#29289;各个方面的情状,有时则专门用#26469;摹状某种事物的某#20010;方面的特征。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#20307;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#65292;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#30340;印象。
  #20363;如曹操的名句:“老骥伏枥(马棚#65289;,志在千里;烈士(积极于建#21151;立业的志士)暮年,壮心不#24050;”(《龟虽寿》),#23601;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#22763;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#20808;后讲出,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#36947;理上的相似之处。
  #21448;如汉代无名氏的《古歌》:“高田#31181;小麦,终久不成稳。#30007;儿在他乡,焉得不憔悴#65281;”将小麦不宜种在高#30000;,用以比况太不宜#20037;居他乡,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#30340;相似之处。
  兴
  兴,先言#20182;物以引起所咏之词。从特征上讲,#26377;直接起兴、兴中含比两种情况#65307;从使用上讲,有篇#22836;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。
  1.兴中含比
  兴中含比,#21363;在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”#30340;起兴句中也兼含有“以#24444;物比此物”的比喻在内。兴中#21547;比,多用在诗篇的开头。用来#36215;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#27809;有直接的关联,只#26159;起触媒作用,也含有一定的#28210;染铺垫之意。但若与比一旦#30456;结合,兴中含比,那就和本#39064;直接挂上钩了。兴中含比,要比#21333;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,则#35799;中意味倍增。兴中含比,以兴为#20027;,比则从之。
  #20852;中含比,常见于表示情爱、亲情#12289;离别之类的诗作中,多从外界景#35266;物象中触发联想。从兴中含#27604;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,有以动植#29289;作比兴者,也有以非生#29289;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。
  从《诗#32463;》以来的古代诗歌中,兴中#21547;比,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。
  #20363;如杜甫的《新婚别》的#24320;篇就是这样的:“菟丝(一种蔓生#30340;草本植物)附蓬麻#65292;引蔓故不长。嫁女与征夫,#19981;如养路旁。”一开#22836;就是“先言他物以引#36215;所咏之词”的起兴,起兴句中#21448;隐含着“嫁女与征夫”的不可靠#12289;不长久的比喻。这就是#20852;中含比。
  又如《诗经#183;周南·桃夭》云:#8220;桃之夭夭(鲜嫩貌),灼灼其华(#33457;)。之子(犹言‘这人儿’)于#24402;(出嫁),其宜(使……和顺)室#23478;(家庭)!桃之夭夭,#26377;贲(果实大而多貌)其实(果实)#12290;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!桃之#22829;夭,其叶蓁蓁(茂盛貌)。#20043;子于归,宜其家人!#8221;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,可能是#26032;娘的女伴送她出门#26102;唱的、歌词的大意是:鲜嫩的桃树#21568;,花儿开得火样红#12290;这个姑娘过门去,定能使家庭红火#28779;!鲜嫩的桃树呀,果实#32047;累结满枝。这个姑娘过#38376;去,定能使家庭很幸#31119;!鲜嫩的桃树呀,#21494;子长得密稠稠。这个姑娘过门去,#23450;能使家庭更兴旺。#27468;词三段开头都以“桃之夭夭#8221;起兴,又从桃的花、果、#21494;层层着色渲染,兴中兼#21547;比喻,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#33391;好的祝愿。这也是以植物起#20852;兼作比。
  乐府《古艳歌》:“茕#33557;(孤独无依貌)白兔,东#36208;西顾。衣不如新,人不如#25925;。”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#36215;兴,兴中兼含比喻。写弃#22919;被迫出走,犹如孤苦#30340;白兔,往东去却又往西#39038;,虽走而仍恋故人。后#20004;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#26087;。
  北#26397;《陇头歌辞》其一为:“陇#22836;(陇山之巅)流水,流离(淋漓#65289;山下。念哥一身,飘然旷#37326;。”其三为:“陇头流水#65292;鸣声呜咽。遥望秦#24029;(关中),心肝断绝。”这两首#35799;歌,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#20852;,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,#29366;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。此#22788;虽作为触景生情、情景交融#35299;也未尝不可,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#29983;的联想的兴笔,又#30001;于兴中兼比,便将前半#19982;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#20010;完整的整体了。
  兴中含比,比兴#20860;取,便有这样的妙处。可见#65292;方东村的“兴而兼比”则“取兴#19981;取比”之说未免有#28857;偏颇。
  2.兴起兴结
  诗词中凡#29992;“触物以起情”、#8220;感物而动”的兴笔#24320;篇或收束,谓之“兴起兴结#8221;。它具有触发联想、渲染气氛、调#21160;情绪的功能。古代诗词中,兴#36215;,用得较为普遍;#20852;结,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;而兴#36215;兴结,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,则更#20026;少见。
  #22914;杜甫的史诗《新婚别》#20013;云:“菟丝附蓬麻,引#34067;故不长。嫁女与征夫,不如#24323;路旁。结发为妻子#65292;席不暖君床。 …………仰视百鸟#39134;,大小必双翔。人事多错#36821;(交织着不如意),#19982;君水相望!”这是一#39318;代言体的叙事诗,诗中塑造了一位#28145;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#35937;。开篇以植物兴起,结尾则以动#29289;兴结:柳视百鸟飞,大小必双翔。#8221;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,这#26159;又一种形式的兴笔。全#35799;由开头的“兴起”到结尾的“#20852;结”,前呼后应,结构严#35880;,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#20043;中的极好例子。
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