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读文言,有时会遇到#8220;费解”的情况。这#37324;所谓费解,与古旧词汇、典故、名#29289;
等,非查考不能确定#20854;涵义的情况不同。#21476;旧词汇等的难解,是不熟#24713;文言,因生疏而
感#21040;的困难。费解是即使熟#24713;文言,常常也会感到莫名#20854;妙的困难。费解有各#31181;情况,
对待#30340;办法自然也要随性质的各异而有#19981;同。下面谈谈常见#30340;一些,作为举例,供讲读
#25991;言时参考。(一)古#20195;传本有误字。五代以前#20070;籍都是写本,其流传自#28982;免不了要辗
转抄#20889;。抄写,有时因为字形相#36817;,如常说的“鲁鱼亥豕#8221;,就是因为一时大意,把字
写错了。通达的#20154;自己抄写、修改,也难免一时大#24847;,发生笔误。由先#31206;到五代,这样
延续了一两千年,时至今日#65292;想知道古文献的真面目就很难#20102;。非真面目,可以#35762;通也
就罢了#12290;有的则不然。例如:
1.《论语·乡党》:“色斯#20030;矣,翔而后集。”汉人注#21644;宋人注都说这是讲飞鸟的
情况,前半翻译成现在的#35805;是,鸟一“色”就飞起来,#36825;是怎么回事呢?《论语#27880;疏》
引马融说是#8220;见颜色不善则去之#8221;,朱熹《论语集注》#35828;得详细一些,是“鸟#35265;人之颜
色#19981;善则飞去”。这样解有两#28857;说不通:一是事实上鸟不会这#26679;机警;二是即使能这样
机警,按文言习惯也不当#36825;样说。总之,虽然像是讲#36890;了,终归不能不使#20154;感到,恐怕
是牵强附会#12290;以前看到商承祚先生的文章#65292;说“色”本当作“危”,因#21476;文字形近而误。
这样推断虽然没有版本上的根#25454;,比原来的“色”却是#21512;情合理了。
2.《史记·#36135;殖列传》:“富者得#21183;益彰,失势则客无所#20043;,以而不乐,夷狄益甚。”
“以而不乐”的“以#8221;很难讲,裴骃《集解#12299;、司马贞《索隐》等都没有注,日#26412;泷川
龟太郎《史记#20250;注考证》有注,是:#8220;吴乘权曰:‘以,已,同,言失其#23500;厚之实,则
#26080;所附而不乐。’中#20117;积德曰:‘以而不乐#21477;,似有脱误。’”两种解#37322;,后一种以不
知为不知#26174;然好一些,因为“已而#19981;乐”意思同样不明确。像这#31181;地方,与其曲为之解,
倒#19981;如假定它有误字。
有误字#65292;本来面目隐去,因而费#35299;。为了得其确解,#24403;然最好能够找回本来面目,
清朝有些汉学家就#21916;欢这样做。但这常常#19981;容易,并且,如果搞不好#65292;还会使人疑为异
想天开。#22240;此,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根据#19978;下文,取其大意;对于个别#38590;讲的词语,只得
安于存疑#12290;
比误字更复杂的还有错简、经#27880;混淆等情况,因为涉及校勘学的#33539;围,过于专门,
这里#19981;谈。
(二)可能是通#20551;,因为罕见,不能确定是#36890;什么,成为费解。我#20204;现在说话或写
作,遣词造句#35201;求规范化。古人不要求这样,或#32773;根本不知道这样,并且,由#20110;地域不
同,传承不同,#20010;人书写习惯不同,同一个词#21487;以有不同的写法。这不同的写#27861;,有的
常用,谁见到#37117;认识,都理解。有#30340;不然,不是人人都认识,#37117;理解。为了变难解为易
解,我们说后者的什么字“#36890;”前者的什么字。有#23569;数或极少数,我们不#30693;道通什么,
这就成#20026;费解。例如:
1.《论语·述而》#65306;“文莫吾犹人也,躬#34892;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#8221;“文莫”难讲,
《论语#27880;疏》说:“莫,无也#12290;文无者,犹俗言文不也。文不吾犹#20154;者,凡言文皆不胜
于人#12290;”《论语集注》说#65306;“莫,疑辞。犹人,言不能过#20154;而尚可以及人。”宋人的解
释比汉人像是简明一些,不过#21464;叙述口气为疑问口气,#20854;失与汉人正是一样#65306;汉人是乱
说,宋人是错#35828;。清朝刘台拱《论语骈枝》说#65306;“杨慎《丹铅录》引#26187;栾肇《论语驳》
曰:‘燕齐谓勉#24378;为文莫。’”近人朱#36215;凤作《辞通》,把“文#33707;”归入“黾勉”条,
认为“黾勉”“文莫”“僶#21193;”“闵免”“侔莫#8221;“密勿”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#27861;。
这样,“文莫#21566;犹人也”就成为“说到努#21147;,我和旁人是一样#8221;,这就显得清通而#26131;解
了。
2.《史记·陈丞#30456;世家》:“上曰:‘苟各#26377;主者,而君所主者何事也?’平#35874;曰:
‘主臣!……’”#12290;“主臣”这个说法很怪,《#38598;解》这样解释:“#24352;晏曰:‘若今人
#35874;曰惶恐也。’马融《龙虎#36171;》曰:‘勇怯见之,莫不主臣。#8217;孟康曰:‘主臣,主群
#33251;也,若今言人主也。’韦昭曰:‘#35328;主臣道,不敢欺也。’”根据#39532;融《龙虎赋》,
可以断定孟康和韦昭#30340;解释一定是错的。可是为什么#29992;“主臣”来表示惶恐呢#65311;王先谦
《汉书补注》#35828;:“盖对主称臣,惶恐意自见。”#65288;《张陈王周传》)仍#26159;孟康和韦昭
那样望文#29983;义,难以说服人。其实,像这#26679;的说法,我们无妨怀疑它是某两#20010;字的通假
字,因为不知#36947;怎样通法,所以成为费解了。
像这类的费解,#33021;够搞清楚通什么当然好。#22914;果不能,就最好根据上下文推#23450;其大
致的意义;至#20110;如此说的所以然,安#20110;不求甚解也未尝不可#12290;
(三)说法模#26865;,难知其确定意义。这里所谓模棱#65292;是指想说明白并应#35813;说明白而
没说明白#30340;。语言中还有故意不说明白的#65292;如隐语,本来就不想让局#22806;人了解。其他如
《易经》的卦辞爻辞,预#35328;性的民谣,禅宗语录的#25152;谓机锋等,或者意在解释时可此#21487;
彼,或者意在#20197;玄虚充高妙,都不愿意说得一#28165;二楚。与故意不说明#30333;相近的还有一种
#24773;况,是由于内容难说或欲神其说#65292;于是用玄而曲的词语表达,#33258;以为意思明确,但一
般读者却感到莫知所#20113;。如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谈#31508;法,引黄乙生的话是“唐#20197;前书皆
始艮终乾#65292;南宋以后书皆始巽#32456;坤”就是此类。这类费解的说法多#35265;于专业典籍,通专
业的人也许以为并不难解,#25152;以也可以不归入模棱一#31867;。没有必要含胡其辞的文#23383;,有
时由于笔下#19981;用心,或者求委曲#65292;会出现费解的情况。例如:
1.《搜#31070;记·三王墓》条讲干将#33707;邪铸剑的事,干将被楚王杀#23475;前遗言说到藏雄剑
的地方是:“出户#26395;南山,松生石上,#21073;在其背。”“其”指松呢,还是#25351;石呢?不管
指松还是指#30707;,它的“背”是什#20040;处所?如果叫我们去找,#25105;们一定觉得这遗言太不清
#26970;了。
2.龚自珍#20026;上海藏书家李筠嘉作《上海李氏#34255;书志叙》,于讲完藏书的#28304;流以及李
氏藏书之精#21338;以后,结尾表示赞#39042;之意说:“吾生平话江左#20426;游宾从之美,则极不#24536;李
氏。东南顾,翛#32731;踞天半矣哉。”“东南顾”指作者#33258;己的活动大概没问题;是什#20040;
“翛翛踞天半”呢?人?#20070;?不管是人还是书,怎么能够#8220;踞天半”呢?龚自珍#20889;文章
总想不同凡响#65292;于是求奇;至于奇到读者莫#21517;其妙,也总是过犹不及了。
#20687;这类的模棱,我们不能#36215;作者而问之,也只#33021;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大意,安于#19981;了
了之。
(四)故#20316;艰涩,过了分,因而成为#36153;解。读书人十年寒窗#65292;学有所得,有时难#20813;
希望为人所#30693;,于是不知不觉而喜欢炫#23398;。炫学的方式很多,其#20013;之一是写文章避平#26131;
而趋艰涩,或出奇制#32988;,这过了头就很容易流#20110;费解。例如:
#12288;1.唐朝有个樊宗师,能写文#31456;。韩愈很器重他,他不#24471;志的时候向朝里推荐#65292;死后
为他作#22675;志铭。传世的作品只剩两三篇,#20854;中《绛守居园池记》非常有#21517;,原因是,或
主#35201;是艰涩到断句都很#38590;。博雅如欧阳修,作《绛#23432;居园池》诗也说:“一语诘曲百盘
纡”,“句断欲学#30424;庚书”,“以奇矫薄骇群愚”,#8220;我思其人为踌躇”。后人#24403;然就
更望而生畏。于#26159;有不少人想费力诠解#65292;单是为之“句读”的就不#21482;一家。为了说明问
题,我#20204;看看开头较浅易的三行:
#12288;绛即东雍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#27668;蓄两河润有陶唐冀遗风余思晋#38889;魏之相剥剖世说总
其土田#22763;人令无硗杂搅宜得地#24418;胜泻水施法岂新田又蒙#29477;不可居州地或自古#20852;废人(明
钱谷抄《游志续#32534;》本,原即无断句)
说它欲学#12298;尚书·盘庚》还是太客气了#65307;实事求是,应该说虽然满纸是汉#23383;,连起
来却不知所云。
2.明朝后期,以袁#23439;道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反前后七#23376;的复古,创为清新流利之体。
日子长了,因#24179;易而人视为浮浅,于是钟惺等竟陵#27966;想以幽深来补救,#21364;一滑而成为晦
涩。其后#21016;侗、于奕正的《帝京#26223;物略》变本加厉,如卷八《#19978;方山》条:
地生初#65292;岩壑具已。其为怀襄,荡#33633;汤汤,其为天龙神物,#20542;塌排触,孰测所然欤#65311;
人游游处处,言言语语,#23665;受名伊始焉。有初古名者,#26377;傍幽人炼士名、以名者,有#37117;
邑郊焉、近晚#21517;者,有人古莫至、#23665;今未名者。名不厌熟#65292;山不厌生,至不若所不至者
深矣。(文字、标点依北京古#31821;出版社本)
#12288;这是可以直说而曲说,可以#27973;说而深说,内容本来平常,却使人#24863;到如雾里看花,
#20284;可解而又煞费思索。
像这样#22240;故作艰涩而费解的#25991;学,幸而内容典重的不多,#30475;看,知道有此不足为训
的一格自#28982;也好;如果不愿意在这方面#22810;费心思,似乎略而不读也#26080;不可。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(五)因行文过简,没有#25226;应该说清楚的内容交代清楚,#20063;会造成费解。例如:
1.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三年:“秦#20271;素服郊次、乡师而哭曰、孤违蹇叔#12289;以辱二三子、
孤之罪也#12289;不替孟明、孤之过也、#22823;夫何罪、且吾不以一眚#25513;大德、”(为了表示费解
#30340;情况,只断句)问题出在“不替孟#26126;”上。“不替”是“不撤换”的#24847;思。照文理,
“不#26367;孟明”和“孤之过也”#20687;是连续说的,可是这样#35835;,意思显得离奇。其#19968;,派孟
明出师袭郑#26159;秦伯自己干的,孟明#19981;能负责;其二,上文#20063;没有提到应撤换而未撤#25442;的
事;其三,如果是说#29616;在,你撤换他也就罢了。何必再#29359;一回过呢?这个疑团,清朝#29579;
引之《经#20041;述闻》卷十七记他父亲王念孙的#24847;见,解释说,据《文选·西#24449;赋》注,断
定“不#26367;孟明”是《左传》作者#30340;插说,意在交代一下对此事的处理#65292;因为孟明无过,
所以不撤换他#65307;其下应有“曰”字,#20043;后才是秦伯的话。#36825;样考索,合情合理;只是就
原文说,未免简得太#36807;了。
2#65294;归有光《项脊轩志#12299;:“吾妻归宁,述#35832;小妹语曰:‘闻姊#23478;有阁子,且何为阁
子也#65311;’”说“归宁”,话像是在娘家#35828;的;看下文,话又#20998;明是回婆家以后说的#12290;意
思缠夹,问题出在少说#19968;个“返”字;如果写#20026;“吾妻归宁返”,不就云消雾散了#21527;?
像这类的费解,我#20204;无妨根据上下文,试着增补一#20123;字;这虽然未必能够#30334;分之百
合#20110;原意,只要化不合#24773;理为合情理,也就可以满足了。
(六)为了#34920;达难言的感情或不好直说的思#24819;,有时不得不隐约其辞。这样写出#26469;,
读者看到,如捞水#20013;月,像是摸到一点什么,再一想又#20284;是而非,因而成为费解#12290;这种
情况大多见于诗#35789;。例如:
1.李商隐《碧城三首#12299;的第一首:“碧城#21313;二曲阑干,犀辟尘埃玉#36767;寒。阆苑有书
#22810;附鹤,女床无树不栖鸾#12290;星沉海底当窗见,雨过河源隔座看#12290;若是晓珠明又定,一生
长对水精盘。”词藻、声#38901;都很讲究,读时甚至有很#32654;的感觉,可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#65311;
正如冯浩注所#35828;,“向莫定其解”。2.纳兰#25104;德《鹧鸪天》:“#39532;上吟成鸭绿江,天将
间气付闺房。#29983;憎久闭金铺暗,花笑三#38889;玉一床。添哽咽,足凄凉,#35841;教生得满身香。
至今#38738;海年年月,犹为萧#23478;照断肠。”(文字依自写字#24133;)“间气付闺房”,“生得满
身香”,显然有所#25351;,可是指什么呢?#38590;于捉摸。
像这类的费解,一定要弄#28165;楚底蕴自然很难;不过思想感情#30340;大致情况还是可以由
#23383;里行间窥察到的,只要八九不离十#65292;阅读时能够心通而获得一#20123;同感,也就够了。
(七)由于修辞的#35201;求,或立异以为高,#26377;时偏偏不照语言习惯#35828;,因而成为费解。
例如:
1.江淹#12298;别赋》:“是以别方不定,别理#21315;名;有别必怨,有怨#24517;盈,使人意夺神
骇,心折骨惊。”#8220;心折骨惊”费解,因为可折的是骨#65292;不是心;能惊的是#24515;,不是骨。
应该说“#39592;折心惊”而颠倒说,大概是为了求#22855;,结果就成为不合情理。2.杜甫《秋兴
八首》之八:“昆吾#24481;宿自逶迤,紫阁峰阴入渼陂。#39321;稻啄余鹦鹉粒,碧梧#26646;老凤凰枝。……”
后两句同“心折骨惊”一样#65292;也是因为词语换位#32780;成为费解:“香稻”怎么能去“#21828;”
呢?“碧梧#8221;怎么能去“栖”呢?应#35813;说“鹦鹉啄余香稻粒#65292;凤凰栖老碧梧枝”而偏偏
#39072;倒,有人说妙就妙在这里#65292;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可以不必#20105;论;至于读者,因此而
#19981;得不多费心思,总是个小损失吧?
像这类的费解,#21407;因比较显而易见,按照语#35328;习惯,把颠倒的文字顺过来#35299;释就可
以了。
(八#65289;话说得含胡,或应#35813;详细具体而没有详细#20855;体,因而可通的解释不只#19968;种,
甚至很难#26029;定哪一种对,于是因有歧义而成#20026;费解。例如:
1.杜甫《羌村三#39318;》之二:“晚岁迫偷生,#36824;家少欢趣。娇儿不离膝,畏我复却#21435;。……”
“畏我复却去#8221;,有人理解为“娇儿怕我又离#24320;家”,有人理解为“娇儿因#25105;面色不好
而害怕,#21448;从我跟前跑开了”。这个问#39064;近年来争论得很热闹,#21452;方都有不少理由,都
有不#23569;支持者,经过多少回合,似乎到现#22312;仍然难分胜负。其#23454;问题就出在歧义上,#26377;
歧义,得其确解自然就不#23481;易了。
2.#26041;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#20313;同系朱翁、余生及在狱#21516;官僧某,遭疫死,皆不应重罚#12290;”
“同官僧某”的#8220;同官”,可以理解为地名,也可#20197;理解为同一官署的同事;“僧某#8221;
可以理解为姓僧的某人,#20063;可以理解为和尚某人(#36825;样理解,“同官”#21482;能作地名讲)。
就全文的主旨说,这#22235;个字怎样理解关系不大;不过就#8220;辞达而已矣”的要求说,这#26679;
简略带过总是不合适的。
像这类的#36153;解,如果两种解释略有高下#20043;分,那就可以择善而从#65307;如果难定高下,
那就只好不左右袒而存疑#20102;。(九)记事文中的对话#12289;书札之类,因为是#21521;局内的对方
说的,有些情节#25110;事物能意会当然不必言传#12290;这样的对话,到记事作者的笔下#65292;大多经
过修#34917;。书札就不然,大多#20445;持原样刻印成书,因而其#20013;有些文字,局外的读者就#20250;因
为不知#26412;事而莫明究竟,这也就成为费#35299;。例如:
1#65294;钱谦益《钱牧斋尺牍·与冒辟疆#12299;:“双成得脱尘网,仍#26159;青鸟窗前物也。渔仲
放手作古押衙,仆#20309;敢贪天功”?最难解是“双#25104;得脱尘网”一句:“双成”是什#20040;人?
怎么脱了尘网?#21407;来这是说的冒辟疆#23094;董小宛一事,所谓渔仲曾助银#19968;千两,钱谦益和
柳如是#20063;帮了忙,董小宛才得以落#31821;嫁人。传说西王母有侍女名董双成#65292;所以这里用
“双成”代姓#33891;的女子。
2.袁枚《随园尺牍·答杨笠湖》#65306;“即佻达下流之随园见之,亦#34429;喜无害也。”书
札中自谦是常事,#33258;骂几乎没有,这里说自己“佻达下#27969;”,很奇怪。及至#30475;杨笠湖的
来书,上面有这#26679;的话:“不知有何#24320;罪阁下之处,乃于笔尖侮弄#22914;此。似此乃佻挞下
流#65292;弟虽不肖,尚不至此。”才知#36947;原来是一句反话;#22914;果不参考来书,就很难解释其
原因。
像这类#30340;费解,想解决,除了查考#26377;关的资料以外,似乎没有什么省力#30340;办法。
(十)有时候,一段文字,#35789;句明明白白,可是考索其内涵,或#32773;道理上有扞格,
或者事实#19978;不可能,总之是事理上不#36890;,也就成为费解。例如:
1#65294;汪琬《江天一传》:“而会张献#24544;破武昌,总兵官左良玉东遁,麾#19979;狼兵哗于途,……
(#22825;一)与狼兵鏖战祁门,#26025;馘大半,……当狼兵之被杀#20063;,凤阳督马士英怒,疏劾徽
人杀官军状,……#8221;话都明白,可是总起#26469;一捉摸,有两个问题不可解#65306;一是狼兵是贵
州一带土著的军队,左#33391;玉由北方起家,怎么能够有狼兵#65311;二是被杀的是左良#29577;部下,
马士英为什么不#21482;怒,还要劾?查《明史·金声传》#65306;“(崇祯)十六年,凤阳总督马
士英遣使者李章玉征贵#24030;兵讨贼,迂道掠江西,为乐平吏#27665;所拒击。比抵徽州境,吏#27665;
以为贼,率#20247;破走之。章玉讳激变,谓声及徽#24030;推官吴翔凤主使,士英以闻。”才#30693;道
原来是这么回事,作#32773;把左良玉和李章玉胡乱搅#22312;一起了。
2.宋濂《秦士录):#8220;(秦士说)‘弼亦粗知书,君何#33267;相视如涕唾?今日非速君
饮,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。四#24211;书从君问,即不能答,当血是#20995;。’两生曰:‘有是哉?’
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,弼历#20030;传疏,不遗一言。#22797;询历代史,上下三千年纚纚如#36143;珠。……
(#20004;生)归,询其所与游,亦未尝见其#25375;册呻吟也。”很少读书而能够#32972;诵诸经传疏,
精通历代#21490;,显然是不可能的,因而这种夸#22823;的说法是不可信的#12290;总观以上,文言中费
解的#24773;况也是各式各样,#34429;然数量未必很多,但它终归是一#31181;性质特别的难点,以行路
为喻,即使沿途大体#24179;整,知道哪里有小坎坷还是有好处#30340;。
末尾#36824;应该说明一下,这里举例#35848;费解,是就初学文言或为初学讲文#35328;说的。古书,
尤其先秦的,难读是#20010;老问题,历代治国学的人都多#22810;少少接触到它,有些人并为此写
成专书,如俞樾的《#21476;书疑义举例》之类#12290;不过这类著作比较专门,初#23398;会感到艰深,
#31561;学文言有了根柢,找#26469;读读当然有益处。
免费论文下#36733;中心
费解一斑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