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归人本,架设沟通的桥梁——《师生沟通的艺术》读感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880 日期:2023-12-10 来源:论文网
百年大计,教育为#26412;;教育大计,以人为本。在学校#25945;育中,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#30340;个体,因此教育活动应围绕#26159;否符合人的规律,是否符合人性的#35268;律而展开,以期取得良好的效#26524;。然而,在学校教育#30340;实际工作中,这一规则却常被自觉#21644;不自觉地违背。在某些领导、#23478;长、学生乃至老师自己的眼#20013;,模范的老师应是#21507;的是草,挤得是奶,自#22987;自终显得公正、关心、同情的#20250;教书的机器;而模范的学生#20063;应是从不违反纪律,#22909;学不倦的会学习的工具。
  这种否定#20010;性,否定人性的要求和做法,#36896;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#22320;挫败师生的积极性,危害师生的身#24515;健康,阻碍师生的理解#19982;沟通,并直接损害教学的#25928;果。因此,如何回归人本,架设师#29983;沟通的桥梁,这无疑新时期教育#24037;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。
  一、人性定位,#25171;破教师、学生的“金身”
  每一位当老师的都希望#33258;己能和学生和谐共处#65292;有一种正常的、友好的甚至#26159;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#12290;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往往总是#20250;落空。学生的貌合神离、#38451;奉阴违、屡教不改甚至于针锋#30456;对的情况,让教育工作者伤透#20102;心。显而易见,老师如不能#20934;确地了解自己和学生,#23601;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#30028;,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,那么,#32032;质教育也就无形中被架#31354;了。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#20154;师者必须在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#38376;之前,好好地反省一下自#24049;和学生。
  传统的观#24565;“神化”教师东西太多。“教#24072;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,“#25945;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#24072;”,“学高为师,身正#20026;范”,这些固然是在肯定教师#21644;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价#20540;,但耀眼崇高的字眼背后,#24120;常遮盖了这么一个事实#65306;教师也是人。我们可以要#27714;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#24503;素质,但不可能要求他#20204;时时为师,处处为范#65292;没有个人的欲望和追求。那种不#20999;实际地要求教师自觉或不#33258;觉地舍弃自我的做法,实际上只能#36896;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悖离。#35831;看:
  目#21069;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#20363;在20%左右。然而,据国#23478;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#20037;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#23567;学的2292名教#24072;所进行的检测结果,却#34920;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#36798;50%!不久前,国家中小学生#24515;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#35748;的SCL-90心理健康量表这#19968;工具,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#23454;行检测。检测表明,69%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,#21478;外,嫉妒情绪明显#12289;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#12290;
  影响教#24072;心理健康的因素是#22810;方面的。如不完善的考#26680;制度,不健全的管理体制#65292;不稳定的工作环境,不#21512;理的分配方式等。但一言以蔽之,#37117;与他人和教师不能以人性#30340;角度给自己准确定位有关。一旦#19968;位教师不能够拥有他人和自身所期#26395;拥有的“完美”品质时,其产生#30340;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往#24448;是非常严重的。
  事实上,这种对教师的#19981;公正定位,常常也导#33268;不正确的学生观。领导、教师、#23478;长自觉不自觉地把#36825;种“好学生”观念表达给#23398;生。那就是:时时维护#24072;道尊严,处处服从老师的命令要#27714;;从不违反纪律;#26377;浓厚的学习兴趣,#22909;学不倦;十项全能,#26679;样皆行。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#21040;不合情理,进而产生逆反情绪,#20063;容易让老师产生失望感#21644;挫败感。而学生达#19981;到这些要求时,人们#21448;以没有“教不好的学生,#21482;是教不好的老师”的观念将责任#24402;结于教师的身上,甚#33267;于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考评。
  综上所述,#24212;该看到,长期的违背人性#22320;对老师、学生的定位,#25439;害的只能是师生的心理健#24247;。很难想像,这样的师生群体,怎#20040;能很好的沟通与交流。因此#65292;打破好教师、好学生的#8220;金身”,无疑是直接#26377;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的。
  二、人文关#24576;,架设师生交流的桥梁
  马斯洛认为#20154;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#26412;能,而是人的需要,#20182;将其分为两大类、七个层次、好象#19968;座金字塔,由下而上依次#26159;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,归属与#29233;的需要,尊重的需要,认#35782;需要,审美需要、自#25105;实现需要。
教育#27963;动的施受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,从#36825;个角度说,教育内驱#21147;应是满足自我需要,达到自我#23454;现。老师的教育教学,#22914;果忽视这些需要,是难以取得好#30340;效果的。 #20813;费论文下载中心
  中学#29983;正处于人一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。#20854;生理、认知、情感、意#24535;、自我意识都得到了迅速#21457;展,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、#26368;旺盛、最关键的时期#12290;他们既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#21644;理解,可同时又将自己的心灵#20043;窗关闭起来。所以,师生的沟通如#26524;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,#35302;及学生的内在需要,#32473;学生以人文关怀,只#33021;导致像有关调查说的那#26679;:"知识传授的渠道在#25299;宽,师生情感交流的#28192;道却在不断缩小。
#12288; 那么,如何给学生以#20154;文关怀,促进师生更好的沟通呢?#25105;以为以下两点非常重#35201;:
  (一)应该有#23562;重学生,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意识。
  “尊重”是健康#20154;格中的正常需要。人们生活在社会#20013;,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也想#21435;尊重别人,尊重他#20154;,就是对他人的能力与成就的#32943;定与赞赏。
作为教师,能#19981;能、会不会尊重学生,这也#26159;一个重要话题。作业不整齐#65292;学习成绩不好,违反纪#24459;,不是心平气和的教育,而#26159;严厉的批评和斥责。斥责教#32946;的阴影总徘徊在某些#24072;生的周围,学生非但体验不到学习#30340;成功乐趣,反而产生与教#24072;对立的情绪。因此,我们必须学会#31215;极地无条件的尊重#23398;生。
首先#65292;把学生看成独特而有价#20540;的人接纳之。在教育学生的时#20505;,教师总习惯于指出甚至夸大学生#30340;缺点,把其贬得一文不值。使#23398;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。尊重学#29983;就应肯定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#30340;优点和不断进步的潜力,只有这样#65292;才能给学生以自信,引导学生不断#36827;步。
  其次,尊#37325;意味着信任。在加强#30417;督的基础上,给学生以足够的信#20219;,这是教育者对学#29983;人格的尊重。传统#25945;育强调“管教”,提#20513;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,#8220;严师出高徒”,虽不无#19968;定道理,但缺乏对受教者的信任,#26159;难以行成师生沟通氛围的。
  再有,尊#37325;意味着保护隐私。学生的#23478;庭,成长经历,个人的成#32489;,所犯的过错,只要是有利#32500;护学生自尊心的,施教者就#24212;积极保护。
  (二)要#26377;共情意识。
  教师要想真正走入学生#30340;内心世界,就应设身#22788;地体会学生内心感受,#20174;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,所作#25152;为。所谓共情,就是推人及己,#25512;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,心同此心#30340;意思。为此,教师不仅应#20027;动地去了解学生,#26356;应把自已的体会告诉学生,助其#20102;解自我,剖析自我,产生被理#35299;、接纳的激动之情。晓#20043;以理,动之以情,在共同的#24773;感体验中,何愁达不到相#20114;的沟通与理解呢?
  (三)要真#35802;对每一位学生的意识。
  以诚待人,#26159;为人处世之根本。教师#22312;与学生沟通中,不#33021;刻意扮演教师角色,而应将真正的#33258;我表现出来,让学生了解#20320;是真诚可靠的人。只有表现#20986;真正要与之分担一切喜#24594;哀乐情感,学生自#28982;也就乐于将内心的情感与#20320;分享。当然,真诚是自然#27969;露,但不能完全失控,要#20197;不伤害学生为原则。
  总之,#29616;代社会的学生需要不是高高在上,#21629;令喝斥的管教者,而#26159;能与之平等相待,同#29976;共苦,同喜同悲的良师益友。任#20309;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,都将必然#22320;在老师与学生之间#21010;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。二十#19968;世纪的教育,应该#26159;回归人本的教育。让我#20204;共同架设这样一座#24072;生沟通的桥梁吧! #36716;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#20013;心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