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学思维中最可#36149;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#12290;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。叶圣#38518;先生在《创造的儿童教育》中说;#8220;处处是创造之地、天天是创#36896;之时、人人是创造之人。#8221;因此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#19981;是针对高智力学生,而是#35201;面向全体学生,让他们都有机#20250;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。教师要#21162;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,使#27599;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,#23558;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。
一.#32852;系生活实际,让学生想创新
数学是一门研究现#23454;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#31185;。数学源于生活,#29983;活中充满着数学。学生的数学知识#19982;才能,不但来自于#35838;堂,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#38469;。因此,我们要把#25968;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#36215;来,让数学贴近生活,使#23398;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学起#26469;自然、亲切、真实。
如:教学“#22278;的认识”时,先让学生举出#29983;活中的圆形物体,#35753;学生感知“圆”,再通过多#23186;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#19977;角形、长方形、正#26041;形、梯形、圆形等轮子#30340;自行车赛跑的情景。开始#35753;学生猜测,谁跑最快#65292;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。结束时#65292;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#31532;一,让学生弄清自#34892;车的轮子为什么做#25104;圆形的道理,让他们感到学习#25968;学很有用,自发产生一种探#32034;兴趣,萌发出一种“自#25105;需要”的强烈求知欲,乐于创新。
教学中还应#32852;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,激发#23398;习动机。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#65292;就越能对学过的知#35782;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#31215;极的态度,就越能发挥学#29983;的智慧潜能,产生创#26032;的火花。在教学中要引导#23398;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#21333;的实际问题,给学#29983;以尝试、创新的空间,不#26029;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#12290;
在#25945;学“求长(正)方体的#20307;积”后,设计了这样一道题:#25226;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#65292;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? 全体学#29983;起初愣住了,而后纷纷议论起来#65292;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#25423;成长(正)方体那样就好了…#8230;在老师的启示下,学生终于悟#20986;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#21017;的体积转化为规则#30340;体积,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#30340;容器盛一些水,将苹#26524;放入,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,#23601;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。以此类推#65292;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#30340;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,其他一#20999;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。
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#25552;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#38382;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#30340;兴趣,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#65292;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#35782;。
二.创设良好氛围,#35753;学生敢创新
心理学研究表明:学生在宽松#12289;和谐、自主的环境中学习,#25165;能思路开阔,思维敏捷,主动参#19982;学习活动,从而迸#21457;出创新的火花。为了培养创新#24847;识,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#20064;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,#21019;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#22260;和环境,变“师生关系”#20026;“朋友关系”,把“讲台”#25644;到学生中间去,变老师“教#8221;为学生“问”。鼓励学生大#32966;发表意见,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#27963;动中去,敢于创新#12290;
因#27492;,在教学过程中,#35201;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,热情#27915;溢,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#32500;空间,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#24555;的心理状态。教师要尊重#27599;个学生,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#31070;,诱导学生独立思考,鼓励学生#35828;出自己的不同见解。#25366;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,#21464;苦学为乐学。让所有学生都#33719;得成功的体验。
实践证明,小组学#20064;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。#22312;小组学习中,优等生的#25165;能可以得到发挥,中等生可以得#21040;锻炼,学困生可以得到帮#21161;和提高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#21160;活泼的学习氛围,促进学生积极#36827;取,尝试探索,形成探求创新#30340;心理愿望,形成一种以创#26032;的精神获取知识、运用知识的#24615;格特征,促进学生#33021;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#26032;个性品质的形成。
三、 注重学法#25351;导,让学生会创新
1.动手实践
伟大的教育家#23380;于曾经说过:“知之者不如#22909;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 在教学“梯形面积公式推#23548;”时,在学生很想知道#26799;形面积的计算方法,思#32500;已激活时,教师不是#26426;械讲解,而是引导学生每人#21098;出两个梯形纸板(要求#26159;两个完全一样的梯#24418;)。当学生剪出后#65292;教师设问:看哪个小组能#21033;用手中的纸板,把它们转化成已#32463;学过的图形。学生开始拼摆(有的#23567;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#25340;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;有的用#20004;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#20102;一个长方形)。当学生各自说#20986;自己的拼法后,教师#35774;问:“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#12289;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、#39640;和面积有什么关系?根据它们#20043;问的关系,你能否得#20986;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?各小组的同#23398;通过观察,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#24555;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#24335;。
这种教#24072;点拨下的学生动手#33258;行操作、自行探究#65292;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#23448;参与学习过程,学生#24773;趣盎然,自主研究活动扎实,#24605;维得以训练,学生的动手、观察#12289;思考、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。
2.引导#36136;疑,让学生会创新。
质疑问难是探求#30693;识、发现问题的开始。在教#23398;中,教师要从学生好奇#12289;好问,求知欲旺盛等#29305;点出发,引导学生勤于思考#65292;敢于提出问题,为学#29983;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,#20132;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。让学#29983;发现问题,多角度思考问#39064;,多问几个为什么,提出#30097;问,发表新见解。如#8220;比”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?#27604;、分数、除法间的三者关系#20026;什么不用“等于”#65292;而用“相当于”?为什么异#20998;母分数加减时要先#36890;分……问题一提出,#21516;学们探知兴趣浓烈,思维活跃#65292;发言就更加积极,比、分数#12289;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#23601;一清二楚了。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#20102;,好学、善学、乐学#30340;劲头也就更足了。
< p>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3.#35774;计开放性问题,培养学生#21019;新思维。
所谓开放性#38382;题,是指教师提出的问#39064;没有标淮答案,也就#26159;答案不是唯一的。#26082;然答案不是唯一的,#23601;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#33021;多、尽可能新,甚至前#25152;未有的独创想法,#36825;样的提问,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#65292;培养的正是想象力。它不#20687;传统教学的提问方#24335;,一问一答,一答一个准,只#25552;供一种可能答案,一种#35299;决途径,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#65292;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#12290;在这种开放式的提#38382;的推动下学生必然#20250;展开多角度、多方向的思维活动。#32467;合各方面的信息,在#20135;生大量答案的同时,获得#26032;奇、独特的反应,从而培养思维的#24191;阔性和灵活性。
例如,教学“分数的意#20041;”一课时,为了考#23519;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,#25945;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#24418;,提出的问题是:#35841;能看着这个长方形,说一句有#20851;分数的话?
红<?xml:namespace prefix = o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office" />
红
红
蓝
黄
听了教#24072;的提问,学生的回答不仅体#29616;了红、蓝、黄色部分各占长#26041;形的几分之几,还体#29616;了三部分之间的关#31995;。学生的这些巧妙#22238;答,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#19979;才能产生。这种提问考#23519;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,更#37325;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。
诸如此类#30340;提问和要求,在概念#12289;计算、应用题教学和练习#20013;都可能出现。提问突出“#23613;可能多”、“越与众不同越好”等#29305;点,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,时#21051;在追求新的,别人#24819;不到的答案和设想。久而久之#65292;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#20859;,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。
四、 体验#25104;功快乐,让学生爱创新
每#20010;学生都有创造欲望。创新教#32946;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#24049;的创造能力,并在创#36896;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#24841;快和欢乐。认识到这一点#65292;在教学中,总是要设法为#23398;生安排“创造”的机会,#24182;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#30340;愉悦。
例如“20#20197;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”进行到#32508;合练习这一阶段时,让学生回忆#36817;期学过的内容,自己#32534;题。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#35201;讲出自己编的题目。有的说“9#21313;4”,有的说“18—9”,教#24072;将这些题加以整理,就成了一#32452;完整的综合练习题。学#29983;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,#24773;绪很高。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,教#24072;在重点辅导时,多给予他们#19968;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,慢#24930;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#24515;,使他们感觉到自身#30340;价值。
又如,让学生自编数#23398;小报。小报的内容#21487;以是学生自己谈学#25968;学的体会,平时的错例,#25968;学趣题,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#25253;上的文章。一般两三个同学#21512;作完成,他们共同设计,然后分#24037;抄写、美化。在完成#19968;张小报编制的过程#20013;,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,#36259;味性,又要考虑排版新颖、#24039;妙,整体效果别具一格,这一#20999;处处渗透着创新。自编数学小报解#25918;了孩子的大脑、双手,让学#29983;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#20316;意识、创新精神,有利于学生综#21512;素质的提高,并能真正地#20307;验到成功的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