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素质#26377;其自然性和社会性。自#28982;性包括人的本能需#27714;和生理基础,这是#20154;的本能素质和身体素#36136;。社 会#24615;又包括人的意识、行为活动、思#32500;智能、个体心理,构#25104;了人的思想素质、道德素质、#25991;化素质和心理素 质#12290;马克思曾经说过:“人的本质,#24182;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,#22312;其现实性上,它是一切#31038;会关系的总和 #12290;”可见,人在社会生#27963;的作用下,反映出人的社会#23646;性,并孕育着人的社会素质#65292;是人的全面素质中最核心 、最活跃的成份。民族#32032;质又有其历史性和现#23454;性。因为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#31163;不开她的历史性,“人们自己 创造自己的#21382;史,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#22320;创造,并不是在他#20204;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,而是#30452;接碰到的 ,既#26159;的,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#36896;。”可见,人的素质是#21382;史的产物,又给现实以巨大的影#21709;,所以 它有着历#21490;的联系。任何民族都具有#33258;身的民族素质,中华民族上下五#21315;年的悠久历史,也凝结着她自身#30340;民 族精神#21644;文化传统。她是与我#20204;每一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具体的时间#20869;对其理解、改变、#21019;造所构成的。她是一 种过去与现#22312;不断交融汇合的过程,#20063;是一种绵绵不断,不生不息的#27704;恒的过程。对此,任何简单的肯#23450;和否 定都无益于民#26063;素质的提高,全盘继承#21644;全盘抛弃都与现实不符。#37325;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认#30495;的剖析,将 其传#32479;美德加以继承、发扬、光大,并注#20197;新的生命力,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#26063;素质中的主干,以适应#20004;个文 明#24314;设的需要。
弘扬传统美德,#25552;高民族素质,又是与学#26657;教育息息相关,同时也对学#26657;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学#29983;是 祖#22269;的未来,社会的栋梁,肩负着实现#29616;代化的重任。现代化社会的建设#38656;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#23436;成,而 #29616;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#38518;,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#21402;的优势。历史是门综合#24615;学科,从培养学生 的#32032;质来看,它的科学#20215;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,反映多#26679;性特点,揭示人类社会#30340;普遍规律;它的政治价值 是通过爱国主义教#32946;,弘扬振奋民族精神,增#24378;民族自信心;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#21476;今中外历史学习,开拓视 野,提高现代化公民#30340;基本素质;它的伦理价值通过从古#21040;今人物史实的感化达到#36947;德教育和品性陶冶。…… 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#21151;能,寓思想、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#20043;中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导#20043;以行,使中 华民#26063;的传统美德得到继#25215;、发扬、光大,从而#20026;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#30340;作用。
根据历史学科#25945;材中的有关内容,结合学生实际,#20284;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#21152;强传统美德教育。
一、爱国、#27668;节
#21015;宁说:“爱国主义就是#21315;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#30340;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。”只#26377;知之深才能爱之 切。孟子提出的“富贵不能淫#65292;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#23624;”,可以说是集中地#20307;现了中华民族气节。古往今来 ,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#22269;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#65292;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#20154;作出了榜样。
“#22825;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是#26126;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#20986;的。不仅具有倡寻民#26063;气节,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 意义,而且突出了#35201;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、祖#22269;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#30340;崇高的历史责任感,所以每#24403;中华 #27665;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#37117;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#20316;用。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#26469;,诸如卓 有见识的林则徐#65292;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,维新#34987;杀的谭嗣同,推翻帝制#30340;孙中山,横眉冷对的鲁#36805;,抗日献身 的#24352;自忠,以及无数为国捐#36527;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#22269;精神,他们是中华#27665;族之魂。
浩然正气是中#21326;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#30340;完美的精神气质。#27721;朝的苏武牧羊,威武不屈#26381;,时穷 节#20035;在,丁年奉使,皓首而归,历#20195;为之传诵。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《#27491;气歌》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#24311;苟且 偷安的“邪气#8221;斗,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“#37034;气”斗,留取了丹心照汗青。#20849;产主义者李大钊“#35201;为人间留 正气”,大义凛然牺#29298;在张作霖的屠刀下。著名诗#20154;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,也以#20854;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 粮……。
“祖国再穷,我也要为#22905;奋斗,为她服务。”#36825;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#12290;新中国刚成立时,一批#30041;学 国外#31185;学家纷纷回归祖国,要#20026;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#24935;和力量。钱学森面#23545;美国方面的关押、软禁#12289;监视,毫 不动摇;华#32599;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#30340;工作;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#20182;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;#38065;三强 #26356;是冒着生命危险……。
以上种种爱国#12289;气节的实例,渗透着中华民族的#20248;良传统,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#12290;然而在中华历史上 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#30340;威迫,小则卖友求荣,大则卖国求#36149;也大有人在。时值今日在#31958;衣炮弹下不是也 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#65281;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、气#33410;的教育,能使学生认#35782;到无论在何时、何地#65292;何种情 况下作为#19968;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#20154;民的利益为重。
二、#22859;发,立志
一个人,一个民族#65292;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,必须要#26377;奋发向上的精神,而立志又决定#20102;一个人,一个 #27665;族,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#21162;力方向。
“#26027;梓染丝,功在初化”说明一#20010;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#20195;有密切联系,历史上少年大志#32773;不乏其人。明代 戚继光年仅#21313;七就承文职,当上#20102;登州卫指挥佥事。他对父#20146;表示,要做一个“身先士卒,临敌#24536;身”之士, 还写下了“封侯非#25105;愿,但愿海波平”的诗句。日#21518;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#21644;防止北方异族的入侵建立了#19981;朽的 功绩,成#20026;名垂史册的民族英雄。一代伟#20154;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#65292;途经长沙写下的《沁#22253;春·长沙》 ,其中#8220;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#8221;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#22766;志,并为之奋斗终身。十九#23681;的周恩 来所作#8220;大江歌罢掉头东”也体现了他#25913;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。可谓少年壮#24535;凌云。
当个人,民#26063;,国家处于逆境时#26356;应奋发立志。司马迁曾总结:“#8230;…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#23612;厄而作 #12298;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#36171;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#12298;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#20853;法》修列;不违迁#34560;,世传 《吕览》;韩#38750;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#12299;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#20063;。”是发愤立志的#26368;好例 子。“卧薪#23581;胆”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#20013;走出来的可贵精神。迭经#20248;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#20110;世界之 林,“卧薪#23581;胆”的志向,多难兴邦的信念,#22362;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#29992;啊!
有志者事竟成#12290;在历史教学中灌输奋发立志的思想#38750;常重要,同时也要使学生明#30333;虽说人各有志,但这志 唯有以天下百姓#65292;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,为归属#65292;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,才能#23439;大高尚。应把个人的#29702;想抱 负与祖国民#26063;利益联系在一起,把#20316;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民造福联系#36215;来。更要使学生明白#22859;发立志既要从大 #22788;着眼,更要从小处着手,从自我做#36215;,一步一个脚印,在人生途中#19981;断地砥砺操行,从而完成大志#12290;
三、#25913;革、创新
中华民#26063;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#36418;躏但她却是四大文#26126;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#26063;立于不败之地 的伟大民族。原因很多,其#20013;与中华民族的一批#20248;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#27969;,锐意进取,勇于改革创新#26159;分不开 的。
惨遭车裂的商#38789;,虽牺牲了生命,#21364;使秦国后来居上,超出#19996;方六国,成为兵革强大,请侯畏#24807;的天下雄 国#65292;为秦始皇“灭诸侯成帝业”的统一#20013;国大业奠定了基础。#21830;鞅的“治世不一道,#20415;国不法古”的变法理论 根据,“极#36523;无二虑,尽公不顾私”#30340;可贵品质,显示了#19968;代新风。被列宇誉为“中#22269;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— 一王安石,面对北宋中期以来#31215;贫积弱的现状,大#32966;提出“天变不足畏,祖#23447;不足法,人言不足#24676;”,与中国 #23553;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“#21531;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#20154;之言”是何等的针锋相对。#29579;安石这种反对 守旧,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#32966;变法,勇往直前的精神,#20351;他大大领先于时代,为后人推崇#21644;尊敬。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中华民族同时#21448;是一个善于不断吸#21462;其他民族、国家先#36827;文化,勇于创新的一个#20248;秀民族。汉唐盛世的出 现与开#25918;是分不开的,张骞出使#35199;域,唐都长安是亚#27954;经济文化的中心均说#26126;了这一点。明清时期中国虽说已 走到封建社会的尽头#65292;八股盛行思想没落,但仍出现像#24464;光启这样沟通中外文化#30340;先行者。他眼界开阔,敢于 破除民族#20559;见,排斥自大的思想,向#24847;大利传教士利玛窦#31561;人学习,翻译《几何原本》#65292;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 足;学习西方水利机械,#20889;进了《农政全书》;#22312;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#65292;又注意“会通”,并不盲目崇#25308;, 表现出洋为中#29992;的博大胸襟。无独有偶,在清#38381;关锁国下,林则徐可谓是#20013;国近代“开眼看世界第一人#8221;。他 从中国#21453;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#38656;要出发,组织翻译整理成《#22235;洲志》,成为我国近#20195;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 地理书籍。策划海防#26102;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,这#23545;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#30340;封闭愚昧状态,为中#22269; 人认识世界和学#20064;西方长技,迈出了坚实一步#65292;启蒙了思想,开创了新#39118;。之后,魏源的《#28023;国图志》,严复 译的#12298;天演论》等都为启迪中华#27665;族的智慧,加快历史的#36827;程作出了贡献。直至陈独#31168;开创的新文化运动,学 习西方“民主”#21644;“科学”;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#38761;命和马克思主义;毛泽东#25226;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#21629;实践 相结合,开创#20102;农村包围城市,最后夺取全国胜利#20043;路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#38761;、创新的优良传统。
历#21490;唯物主义告诉我们,要提高中#21326;民族的素质,既离不#24320;生养、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,也#31163;不开及时 吸#21462;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。只有#23558;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#30340;精华,实现继承和引进的结#21512;,实现民族性和世 #30028;性的统一,中华民族定会以#23853;新的姿态出现于世界#27665;族之林。
四、勤学、好问
中华民#26063;文化遗产极为丰富#65292;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#30340;。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#33487;秦好学的故事。苏秦为吸 取广博知#35782;,夜以继日发愤苦读,当困乏时,#20197;锥子刺腿,用来振奋精神#65292;坚持学习。“三上”是北宋大文#35946; 欧阳修充分#21033;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,乃马上#65292;枕上,厕上,争分夺秒,积#23569;成多,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。 杜甫的“读书#30772;万卷,下笔如有神#8221;,苏轼的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#35835;书万卷始通神”,都说明#21220;学的道理。
读#20070;光好学还不够,还需善疑#22909;问。孔子从小入太庙“每事#38382;”。他主张“疑思问”,“#19981;耻下问”。荀 子把“不知则问”和“不能#21017;学”相提并论。王充更是“智#33021;之上,不学不行,不#38382;不知”。他们都把学和问 联在一起#12290;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#38382;家,学贵在问,这样才能有所提高#65292;有所超越。
古人这些勤学好问#30340;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#26159;。教学中,注意运#29992;,循循善诱,进行教育,#33021;使学生从 中受到启迪,逐步形成勤#23398;好问的良好品德。
五,勤俭、廉#20171;
勤俭、廉介是#20013;华民族的传统美德#12290;崇尚勤俭是与中华民族特定的生存#29615;境有关。黄土地上的人们以其微 弱的小农经济,经受不#36215;水旱灾害,战火兵@①的冲击,只#26377;通过男耕女织的勤劳,节衣#32553;食的俭约,才能生 存下来。同时又与中华民#26063;在世事沉浮的得失中#30340;经验有关。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#30001;勤俭破由奢”。汉唐时 期的文景之#27835;、贞观之治的勤政、勤俭带来了国#21147;的强盛,经济的繁荣,与#21069;朝秦隋的穷奢极欲#65292;残民以逞, 导致#35206;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古人云:“#22882;则不孙,俭则固”“#20461;则穷欲,侈则多欲”#65292;“节俭朴素,人之美 德;奢侈#21326;丽,人之大恶”,表明中华#27665;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#21892;恶态度。
要廉介必须要知廉#32827;,廉耻即“廉洁”和“知耻”,#8220;知耻”是因,“廉洁”是#26524;。中华民族中凡是不为 金钱或物质所惑#65292;不为权势所动,终身保持廉洁、#28165;正的节操,不是一代风范就#26159;千古留芳。明北京保卫战#20013; 的于谦,“#35201;留清白在人间”。为#20154;间留下了两种清白,其一是在#8220;土木堡”之变时力搅狂澜,坚#23432;北京,公 忠无私,为#27665;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#21361;的“清白”之心;其二是平时严于#25805;守,廉介不苟的“清白”#20043;风。由于 北京保卫#25112;有功,代宗特赐他一处官邸,还加#23448;进爵,都被他坚决推辞#65292;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#22235;壁。于谦 的#19968;身正气,两袖清风#65292;不仅赢得世人崇敬,#20110;今天也深有启迪。革命老前辈徐特#31435;始终保持节俭,廉介#30340;美 德#20026;世人所崇敬。在延安担任教育#21381;长及自然科学院长时无任何特殊#21270;,建国后已年逾七十,衣#30528;仍是补了又 穿,穿#20102;又补;饮食仍是小米玉面为#20027;,家属医疗费及办公用品也是自己#21270;钱;当人大代表每月50元补贴#22914; 数退回。从他身上#21487;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、廉介#32654;德得到升华。
作为优良的道德#20256;统,勤俭和廉介在今天尤#20026;必要发扬光大。国家进行的四化大#19994;离不开勤俭和廉介,一 穷二白的面#35980;还未彻底改变,人民生活还未达#21040;各取所需,任何超前消费,铺张#28010;费都与我国国情不符#12290;为钱 孔#25152;枷,为权势所迫,失去廉洁,#20986;卖灵魂,更是为人民所不齿#12290;让我们的学生在历#21490;和现实面前懂得勤俭#21644; 廉介的道理#65292;更懂得如何身体力行#12290;
六,敬长、#30693;礼
敬长即尊敬长辈#65292;长者,包括父辈、师辈们。敬长也#26159;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#65292;连封建帝王也不例#22806;。“西 伯善养老”指的是周文王#22312;施行“仁政”时带头敬长。#20182;上孝父母,下关心#31351;苦平民,并设立“三老五更#8221;制 度来侍#22857;老人。“安车蒲轮”讲的是汉武帝#21016;彻自小佩服著名文学家枚乘的#36171;文,后来他当了皇帝,时#26522;乘已 #24180;老了,为了表示对枚#20056;的敬重,汉武帝专门派了“安车蒲#36718;”(一种规格高,坐着平#31283;舒适的车子),以最 隆重的仪式,把他接#21040;京城。共产党人的敬老#22659;界更高一筹。李大钊曾说过:#8220;……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,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#20154;,因为他抚养了我,教育了#25105;,为我付出过很大的#24515;血,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 情”。#26417;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后#20165;见过其母一次,抗战#26102;期,朱老总工作繁忙,生活#33392;苦,但仍节省下一 部分钱寄给母#20146;。母亲去世了,朱老#24635;非常悲痛地说:“我用#20160;么方法来报答母亲#30340;深恩呢?我将继续尽忠#20110; 我们民族#21644;人民的希望—一中国共产党#65292;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#20154;能过快乐的生活”。朱德#25226;热爱母亲,热爱 人民,热爱党紧紧联#31995;在一起。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#33021;丢,更应提倡和发#25196;,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#39118; 范。
#20013;华民族自古以来又#26159;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,我国人#27665;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#24503;。“虚席以待”、“ 倒履#30456;迫”、“程门立雪”、“三顾#33541;庐”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#25925;,在历史上广为传诵,就#28145;刻反映了这 一点。知礼,讲礼,对人彬#24428;有礼,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#65292;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#12290;知礼讲礼的人大多 以他人为重,以社会为重。#33021;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#23578;情操的表现,是内在优秀品#36136;的外化。试问那些#23545;长辈 出#35328;不逊,对朋友态度粗暴,公#20849;场所横冲直撞的人,能体#29616;出是一位有文化,有教养,懂礼貌#65292;讲文明的人 吗#65311;当今社会,文明礼貌、#25991;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#26159;至关重要的。物质文明上去了,#31934;神文明却衰退 #65292;与一个有“礼仪大邦”之称的民#26063;,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#27665;族相容吗?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#31036;貌教育, 是提高中华#27665;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#25152;在。
一个国家必须#35201;有自己的国魂,一个民族必须要有#33258;己的精神,才能把全民族#30340;智慧集中起来,完成无比 强大的精神力#37327;和物质财富。中华民族几千年延#32493;下来的爱国、气节;奋发、立志;#25913;革、创新;勤学、好问 ;勤俭、廉介;敬长#12289;知礼”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#21326;民族的国魂和精神。当然,中#21326;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 神,远不是#20197;上六个方面可以概括#30340;。在历史教学中,我们要深#20837;挖掘其丰富的内涵,提取#20854;深沉的精髓,从 而#20351;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#33469;,发扬光大。
字#24211;未存字注释:
@①#21407;字(两个琢去王)下#21152;火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