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语文课程标准#12299;无论从目标、要求还是从结#26500;、体例上看都是全新的,蕴含着#32032;质教育的理念,体现着#40092;明的时代气息,是一部内容十分#20016;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。
学习了《课程标准》(实验#31295;)以后,对其中的某#20123;理念有所了解,但还不深入。#25105;对其中的几处做了深入地#24605;考,在头脑中渐渐形#25104;了清晰的印象。
一、关于“自#20027;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学习方#24335;
#12288; “自主、合作#12289;探究”这种方式不是单#25351;学习语文“教材”的学习方式,#32780;是指学生学习任何形#24335;语文材料的学习方式#12290;它应该贯穿学生学习语文的全#36807;程,甚至贯穿学生一#29983;的学习。
#8220;自主”应该是学生真正#24847;义上的自由。学生可以自由选#25321;自己的学习方式,学习进程,#23398;习伙伴、学习问题。#24403;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,在#35838;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,也要给#23398;生最大的自由,可以给学#29983;随时发表意见、随时提#20986;问题的权利。要坚决打掉教#24072;暗中操纵的那只手#65292;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#29983;。其实,只有这样,学生才会真正#30693;道学习是自己受益,#23398;习是自己的事情。#21542;则的话,他就会认为学习就是#20026;老师服务的。为了教师能完#25104;任务,为了老师顺利地#33719;取某种奖励……,“自由”的#31243;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学习过#31243;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“合作#8221;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随便说上几#21477;的代名词。形式很容易做到,#25226;桌子或拉开或合拢,几个人凑成一#22534;,但真正意义合作却不容易。#8220;合作”的基础是分工,没有分工就#19981;能谈合作。“分工”#23545;学生来说,首先是独#31435;。“合作”学习的范围也不单是课#22530;上,它包括学生课内外的一切#23398;习。
课堂上#8220;合作”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#65292;独立思考,有自己的见解以后#20877;去“合作”。在“合作”的过程#20013;,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。#36825;种“合作”是给别#20154;提供思考的材料,#20063;是从别人那里获取#32463;验,得到启发。使每个人在“#21512;作”学习的同时,能加深理解,提#39640;认识,获取深刻的体验。这个#21512;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,是生#19982;生、师与生之间的交#27969;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,#22312;“思维火花的碰撞中”,大家#23545;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,#33719;取知识,感悟方法,同#26102;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。
其他语文实践中的“合#20316;”会更加地充分和自由,学#29983;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#65292;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去#36827;行研究。这个伙伴#21487;以是教师、同学、家长以及其他#20219;何人。“合作”的分工可以明#30830;,也可以“暗中”设定#12290;在分工的同时,共同#30740;究,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,最后争#21462;获得良好的效果。
“探究#8221;,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#21462;知识、方法、情感体#39564;的过程。探究的可以#26159;文章的思想、内容,也可以是#35789;句之美、景色之美#65292;情感之美,意境之#32654;,也可以是学生感悟#23398;习过程、领悟学习方法的过#31243;。“探究”更重要的#36824;不是结果,而是探究过程#26412;身,然后获取探究的#20048;趣,培养小学生主动#25506;究的意识。“探究#8221;的不仅是思想内容,更#26377;方法、情感、态度,内容是浅#23618;次的,而其他是深层次#30340;,是更有探究价值,也更容易#28608;发学生探究兴趣的。因#27492;,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#29616;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“美”#65292;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。
二、关于教师的地位
原#26469;的课堂是师本位,一言堂,#21518;来是一问一答,群言#22530;,但仍是师本位,再后来#37325;视学生的主体地位,让学生主#21160;参与学习过程,看起来教#24072;退位了,但整个过程仍是教#24072;的暗中操纵,所以仍是师本位。
从学习的#24847;义上来说,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#20249;伴。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。#25945;师是学生的伙伴,这样二者的关#31995;才平等。教师才能站在学生#30340;立场上,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#20570;好自己的工作。并且时#26102;刻刻地配合学生,真正为学生的#23398;习着想,从学生的学习的#35282;度上去设计教学。不至#20110;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#37197;合自己,出现本末倒#32622;的现象。老师只有把自己#24403;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,才有可能真#27491;地为学生服务。做学生的#30693;心朋友,与学生同#24754;共喜,教师才能有#25237;入,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#65292;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#29992;发挥到极致。站在合#20316;者的平等的地位上,#23398;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#31561;的意识,主动的意识,参与的意#35782;……
其次,#25945;师和学生是朋友关#31995;。特别是在课堂以外#30340;生活中,教师不是高#39640;在上的“师道尊严”者,而是#23398;生的知心朋友,是可以倾诉包括学#20064;在内的任何内心体验的人,教师是#29702;解、支持学生的人,是温暖学生#24515;灵的人,是慰藉学生灵魂的人。
再者,教师是指导者、#24341;导者、辅导者,学生#19981;能领悟的,在生活中解决#19981;了的,需要教师帮助的,教师在#40723;励的同时,给予学生以帮#21161;,使他们走出学习的#8220;困境”、心灵的“#22256;境”,获取更多的乐趣#12290;
所有这些,都是教#24072;的“服务地位”决#23450;的,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#32773;,而是为学生现在学习和今#21518;学习服务的人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#12288;三、关于语文实践
在《课#31243;标准》中没有给语文实践下准确#23450;义。它是这样说的:“语文#26159;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#23398;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而培#20859;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#20063;应是语文实践,不宜刻意追求语#25991;知识的系统和完整。语#25991;又是母语教育课程,学习资源和实#36341;机会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#12290;因而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#25509;触语文材料,在大量的语文#23454;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。#8221;“沟通课堂内外,#20805;分利用学校,家庭和社区等#25945;育资源,开展综合#24615;学习活动,拓宽学#29983;的学习空间,增强学生语文实#36341;的机会。”我认为“语文实践”就#26159;学生学习“语文”的行#20026;或过程。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#20064;定位在“实践”的角#24230;上,才能真正地把#23398;生当作学习的主人。学生既然是#8220;实践者”,他们就必定要参与#25972;个的语文学习过程,一切#30340;听、说、读、写活动的主#35282;都应是学生。教师只能是学生#23398;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#32452;织者、引导者,否则的#35805;,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来,#36807;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、问为主、操#32437;为主的课堂,剥夺了学生进行语文#23454;践的时间和空间。
“语文实践”决#23450;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。同时#20063;要求教师把学习的#20027;动权交给学生, 这样“自主、合#20316;、探究”的学习方式才#26377;可能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得到#24212;用,学生才会形成“自主#12289;合作、探究”的意#35782;。为“课内外联系,校#20869;外沟通,学科间融合”的#29702;想打下必要的基础。
课外的语文#23454;践应是学生在“自主、合作”#30340;基础上,探究发现自己#24863;兴趣的问题的过程。可以是一切#19982;语文有关的活动。学生#21487;以通过读书、访问、参观、上#32593;等多种形式的亲身“实践#8221;,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#65292;培养自己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#30340;能力。当然,课外语#25991;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读书#65292;学生通过大量直接地接触语言#26448;料,在不断地阅读实#36341;中,感悟读书方法,体#39564;语文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美真实、#25166;实的“语文实践”是全面提高#23398;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。在实#36341;中发现,在实践中体验,在实践中#33719;得。充分、大量的“语文实#36341;”,不仅使学生获得知#35782;和能力,而且能在过#31243;中感悟方法,在过程中,获得情感#30340;体验,在过程中陶#20918;学生的性情,提高#23398;生的审美能力,为#23398;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#35266;创造条件。
当然“语文#23454;践”是一种理念,而不是一种方#27861;,既然是理念,那#20040;它的表现形式就会有千#21315;万万。但永远不要忘记,“语#25991;实践”姓“语”,叫#8220;实践”。
#12288;四、关于“词句训#32451;”
《课标》中关于词句#26159;这样讲的:
“结合#19978;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#21477;的意思,在阅读中积累词语#12290;”(低)
“能联系上#19979;文,理解词句的意思,体会课文中#20851;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#30340;作用。能借助字典、词#20856;和生活积累,理解生词的#24847;义。”(中)
“积累课文中的#20248;美词语、精彩句段及在课外自#35835;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。”(中#65289;
“能借助词#20856;阅读,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#20013;的恰当意义,辨别词语的感情#33394;彩。”(高)联系上#19979;文和自己的积累,推想课文中有关#35789;句的意思,体会表达#25928;果。”(高)
从低#12289;中、高三个年段可以看出,#26159;这样三种层次:
1.了解#65288;意思)—— 理#35299;(意思)、体会作#29992;(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)—— 推想(意#24605;)
2.#31215;累(词语)—— 积累(词语运用
从这种层次的设置#20013;,可以看出,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#35270;词句的训练,并且应该是两条#32447;,一是理解,二是积累和运用#12290;《课程标准》中谈#20102;很多的理念,知识#21644;能力是最基本的理#24565;之一,词、句作为语文的重#35201;组成部分应当给予充#20998;地认识。否则,谈#36807;程和方法,谈情感态#24230;、价值观是不可能的。词句是语#25991;这座大厦的根基,学生的#20854;他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,必须重#35270;词句的理解,积累和#36816;用。
五#12289;关于评价建议:
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#30340;发展过程,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。#35838;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、教#24072;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#12290; 课程标准#28129;化了终结性评价和#35780;价的筛选评判功能,强化了过程评#20215;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#33021;。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#30340;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、活泼、可#25805;作的创新之处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学习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更新教育理念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