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快乐超越课堂———浅议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生成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401 日期:2023-12-05 来源:论文网
当新课程改革向我#20204;走来的时候,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#24072;讲、学生听,教师灌输、学生#26426;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#22797;存在。取而代之的是#20805;满快乐的思考、感悟的喜悦#12289;彰显个性的多元化#35780;价,使课堂呈现出勃#21187;生机,营造出一份和#35856;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。#31508;者拟从思考的快乐、体#39564;的喜悦、交往的乐趣、彰#26174;个性化的自评等方面浅谈课堂#25945;学的和谐生成。
享受思考的快乐
思考是艰苦的过程#65292;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。#33510;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,但上#19979;求索后豁然开朗带#26469;的那份欣喜,所产生的效#30410;带来的那份慰藉,确实是一种享#21463;。
一次笔#32773;在教学《穷人》时,在初读课文#21518;,提问:你认为桑娜一家#31351;吗?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#31351;,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“穷#8221;的内容。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,#20840;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#19982;论争。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#22312;着以下缺陷:教学中,学生思#32771;的时间得不到保证#65292;学生思考的过程没#26377;重视。思考时间的不足#65292;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#21160;的展开(看书直接获得#32467;果,对知识的产生#12289;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,探索#24773;境悉遭破坏,学生思维活动#24471;不到充分展开)现成的结#35770;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#21147;的内在联系,扼杀了学生的智#24935;,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。

其#23454;,教师只要给予学生#20805;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,#23558;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#25253;。后来我在别的班级上#36825;一课时,我提了同样的问题,#35201;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。学生#26377;了充分思考的时间,有的学#29983;说:“老师,他们生活上很穷#65292;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#36139;穷……”有的学生说:“#32769;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#65292;我觉得他们是富翁。”“#20182;们在生活上吃不饱,穿不#26262;,确实是穷人,但#20182;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#22362;强,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,却是金#38065;也买不到的财富,他们是精神上#30340;富翁。”……思考时#38388;还给了学生,学生从中体会到了#24605;考的快乐,体会到了创造的#24555;乐。

虽然,思索的过程#24847;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、#25387;折和失败,这同时#20063;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,或许#36824;会一无所获,但,这却是一个#23398;习、生存、生长、发展、创造所#24517;须经历的过程,也是#19968;个人的能力、智慧发展的内在#38656;要,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“长效#8221;、一种难以言说的#20016;厚回报与快乐。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#20540;得付出的代价。

唤醒感#24735;的喜悦

当课程由“专#21046;”走向民主,由封#38381;走向开放,由学科#20869;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,课程就#19981;只是“文本课程”,更多#30340;是“体验课程”(#34987;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#12289;感受到、领悟到、思考到的课程)#12290;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,#24773;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,理念要靠#33258;己在读中感悟,方法要靠自己在读#20013;掌握。(于永正语)

例:在教学《聂将军与日本小#22993;娘》时就是这样的:指#21517;朗读小姑娘与将军见面时的#30456;关课文,一学生毫无感情地#35835;着小姑娘的话“妈妈死了#65292;妈妈死了!”有几个#23398;生发生窃笑声,我便让笑的学生#35828;说为什么?有的说“妈妈#27515;了是件很伤心的事情,怎么能#35835;得毫无感情呢?应读出伤#24515;的语气”!有的学生说:“#25105;认为不是这样,小#22993;娘经受了炮火的惊吓,失去#27597;亲的悲痛,遇到聂#23558;军这样的陌生人应该很惊恐#65281;应读出惊恐的语气!”还有的说#65306;“小姑娘这么小,就受了这么多的#24778;吓,肯定吓呆了,应读出木讷的语#27668;!”……于是,我让大家#32467;合自己的生活实际,说#35828;自己在小姑娘这种情况#19979;会怎样?是何种表现?学生纷纷#21457;言,说自己的感受。最后一学生#35828;:“刚才同学说的几种都对,其实#19981;同的人在遇到突发#20107;情时,表现是不尽相同#30340;,有的人或许是悲伤,#26377;的则是无助,或木讷,或惊恐…#8230;”

在教学中,把这感悟的时间交#32473;学生,让他们主动地学习、主#21160;地感知、主动地体验、主动地领悟#12290;学生在朗读体会中产生师生之间心#28789;的碰撞,自得充满灵#24615;的感悟,进行乐此不疲的#25506;索,充满激情的进行价#20540;创造, 学生的喜悦#22312;体验中被唤醒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
共享交往#30340;乐趣

“没#26377;沟通就没有教学。”失#21435;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。#22312;传统教学中,我们常常可以见到#19968;些习以为常的现象:#8220;借班上课”——教师#20854;授业技巧的展示;“课堂法庭#8221;——运用“法制化”手段进#34892;氛围惩治;教学执行#30528;单向的“培养”活动——先#25945;后学,学生跟着教师走#65292;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。《新课程#12299;强调,教学是教与#23398;的交往、互动、师生双方的#30456;互交流、相互沟通、相互启发、相#20114;补充,在这个过程#20013;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#32771;、经验和知识,交流彼此的情感、#20307;验与观念,丰富教学#20869;容,求得新的发现,从而达到#20849;识、共享、共进,实现教学相长和#20849;同发展。

例#22914;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形成#21160;物、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#31243;。师:为什么说鸡、鸭#12289;猪是动物?生:因为它们都会#21483;唤。师:蚯蚓不会叫唤,可是它也#26159;动物呀!生:蚯蚓会爬,会爬#20250;走的生物都叫动物。师:鱼不#20250;爬,也不会走,只会#22312;水里游,鸟会飞,它们不是动物#21527;?生:它们是动物,因#20026;它们都会活动,能#27963;动。师:对了,能活动的生物#21483;动物。可是飞机会飞,#26159;不是动物?生:飞机自己不会#39134;,是人开动的,它没有#29983;命,是人造的,不是动物。师#65306;对了,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#12290;

其实教#23398;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,#25945;学活动中的教与学#38598;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#35201;素的网络关系中,师生#30340;互教互学,彼此形#25104;一个“学习共同体”#12290;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#39564;,享受快乐。赞可夫#35748;为:“课堂上应该#21019;造一种使大家愉快、有强烈求知欲#12289;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#27675;。”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#21160;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。如果被#21160;地接受,愉快、求#30693;欲从何而言。在教学中,如果#33021;舍得“耗费”师生交往的时间,对#25945;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,#24847;味着合作,是一种人与#20154;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。#23545;学生而言,意味着是一起#20998;享理解,是生命活动、成长和#33258;我表现实现的过程#12290;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#20139;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,也#22312;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。

#24432;显自评的个性

长此以往,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#19968;种评价方式,那就#26159;表现为被评价者的倾听#65292;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#24072;及其他学生的评价#12290;其实,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#36807;程。在新课程的改革中,各国都#38750;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,其中英#22269;就提出一种“改善学习”的评#20215;,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#22987;终以自我为参照基#30784;,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,明#30830;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#30340;差距。德国在对对教#23398;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#31181;理念: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#29983;自我评价机制。由此可见,评#20215;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#24615;张扬。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#30340;机会留给被评价者,引导他们#29992;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,#32467;合老师、其他同学#31561;外部评价,对自己在学习中的#21508;种表现进行自我反#24605;性评价,学生才会#22312;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#30340;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,这种评价#26041;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#21457;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#65292;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#23637;与优势潜能的发掘#65292;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#24049;是被赏识的,感受#21040;来自教师的信任。

和#35856;——这是教育永恒#30340;追求,“和谐教育”我们提#20513;,让知识超越教材#65292;让教学超越课堂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