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人王国维曾把#25991;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分为“有我#20043;境”和“无我之境”,认#20026;“有我之境,以我观物,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;无我#20043;境,以物观物,故不知何者为我,#20309;者为物”[1]。#20854;实,语文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也 有与之类似的两#31181;,笔者试化用王氏之言,称其一为#8220;有教”之境,其二为#8220;无教”之境。
有教之境,是#25945;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#28165;楚、正确、协调、能动地运行#65292;并在正确的教学原则、科学的教 学方#27861;、艺术的课堂处理、合理#30340;认知规律有机交融的情#20917;下产生和谐的共振#65292;从而形成一种积极、生动、#23436; 全的教学#27675;围。当此之时,教#32773;以教导学、以教促学、以教化#23398;、寓教于学,具有#26126;显的主导作用;学#32773;以学 助教#12289;以学激教、以学化#25945;、寓学于教,具有明确的主体活#21160;。整个教学的主体接受者#65288;学生)始终离不开教 师之活#21160;,离不开课本和课堂教学#12290;有教之境的代表。首推钱梦龙,#20854;他如张富、宁鸿彬、徐振#32500;、林炜彤等 。入此境者,首先表现于#25945;师在一定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#19978;得心应手地组织教#23398;。教者以教材为信息载体,#26681; 据教学计#21010;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教学,其教学#27169;式常常起着左右课堂局#21183;,操纵学生兴趣、思维#12289;意志、情感 #30340;极其重要的作用。钱梦龙老师#22312;长期摸索的基础上创建#20102;“三主四式”教学模式#65292;通过“自读、教读、练习 、复#35835;”四种基本课式,“认读、辨体#12289;解题、提要、问答、解#26512;”六个步骤教学,在中学#35821;文界产生极大影 响。宁鸿彬老师的#8220;熟读——质疑——解疑——总结—#8212;运用”教学模式,洪镇#28059;老师的“提示、设问阶#27573;, 阅读、思考阶段#65292;讨论、切磋阶段,归纳、总结#38454;段,练读、练写阶段#8221;五阶段教学模式,张建华#32769;师的“引 发——展#24320;——归结”教学模式#65292;张晴华老师的“五#27493;三课型反复式单元教学”模式等,#37117;科学而严谨地显示 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规律#12290;其次表现在有一定为教者所熟练#25484;握和运用的方法。诸如激趣#12289;启发、点拨、感染 、熏陶、设疑之类#30340;方法,始终为教者所#37325;视和研究。通过各教学环节#26377;计划、有条理地实施,或#22312;各种突发 事件面前通#36807;教者聪明的才学、丰富的经验、#26426;智的应变体现出来。
有教之境的课堂教学#65292;教者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,#25226;人带到美妙的风景、#26032;奇的珍品面前,将其部#20214;的 精工、#26426;关之巧妙,及渊源影响、#21069;关后联一一化解,展示于众。#23398;者如见奇物美景,种种#24039;语妙思随导游手 指#36275;引次第而来,于意趣盎然#20013;将那诸多妙处逐一接受,化为己#26377;。听者(听课的老师)则#22914;入宝山,俯拾各 #31181;珍奇佳丽,能够取之而为我所用#12290;钱梦龙讲《中国石拱桥》,以“#20004;肩”的“肩”字为突破口#65292;先出示赵州 桥挂图,让学生说明#22823;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,讲《愚公移#23665;》问“愚公有多大年纪”、“那个#24180;纪小小的孩子 #36319;老愚公一起去移山,他爸#29240;肯吗?”这一类引读引导之法被#20854;他教师引进课堂,也都能#25910;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。#27491;因为有教之境的教学经验能够#24471;到推广,所以全国#21508;地出现了不少“钱梦龙教学研究#20250;”“张富教改实验 班”等,着实培#20859;了一大批教改实验的典型。当然,#20511;鉴吸收不等于全盘照抄甚至无#33410;制的滥用。那种把启发 式变成“满堂问”#30340;做法自然是对这种教学经验的#35823;解。
无教之境,#26159;在教的艺术与学的#33402;术、教师和学生甚至其他观众#65288;听课的老师)与教学内容合而为#19968;以后 产生强烈的共#40483;,一切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#65292;从而共同形成的一种最理想#30340;教学境界。当此之境,“我 ”即是#20027;体,主体即“我”#65292;师生争相为主体,#20154;人自觉为主体,分不清#35841;在教谁在学,孰是主#23408;是次。师生 “遵路”“#20837;境”[2],“共同参与#65292;形成一个整体”,客观的物#22659;、外在的情境、内在的意境合#19977;为一,各种 信息被不知不觉、#33258;然而然地传导和接#21463;。他们随物入景、随人入情#12289;随文入意、随情入境,从而神随#29289;游、 智随心#23637;、知随意会、能随言成。教#24072;的活动“压缩到最低限#24230;”[3],好比只见影子不见人,#23398;生即使是在离 开了教师的活动及其教学#24418;式和手段的情况下也能受到恍#22914;置身于海潮之中的影响力,从而#20570;到自求得之。能 入此境者,为数甚#23569;,其杰出代表唯有魏书生、#20110;漪。他们的教学无固定模式#21487;循,虽然魏书生也曾提#20986;过“ 自学六步#27861;”,但是正如他本人1992年7月在全#22269;中语会、苏浙沪百校#32852;合研讨会上所说的一样,“#20854;实也并不 常用”#65292;他教学“并没有固定的#27169;式。”于漪也是“追#27714;教学风格的多样性,不因袭一种教#23398;模式”,因为“ 模式一定,教学就没有活#21147;了”[4]。他们的教学#26041;法也是在教学过程中#33258;然而然地信手拈来#32780;非刻意追求、苦 心设#35745;的。正因为如此,多年来的#30740;究者才无法用一句话#25110;几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色,他#20204;是“没有一般所说 #30340;‘特色’的特级教师”[5]。 转贴#20110;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无教#20043;境的课堂教学,教者、#23398;者甚至听者(听课的老#24072;)均如入仙境,置身于一种若有#33509;无、若教若学 、教中有学、学中有教#12289;听中有学的氛围中。教者似#22312;教又似不在教、似有所准备却#21448;毫无准备之感,学者似 在学又似不在学、似有所#25910;获又似一无所获,听者似在听又似#33258;己在教和学、似心有#25152;得又似一无所得。“此 中有真意,欲#36776;已忘言。”魏书生一人教#20004;班语文,做两班班主任#65292;还身兼校长、党支部书记#31561;数十职,每年 还有大部分时间接待来#35775;者、出外开会讲学#12290;如此重压,寻常之人早#24050;力不从心,累垮教砸了#12290;然而他多年来 ,“负荷越来越多,但就班级#24037;作和语文教学而言,却越来越轻#26494;”。[6]他不布置作#19994;、不批改作业、不布置 作文、不批改作文,#19981;出试卷、不批改试卷……处#36523;“教”的最前线却又俨然置身于#8220;教”之事外;他的学生 不做作业、不做作#25991;、不用考试、有很多#35838;没有老师上……貌似无事可做实#21017;诸事有条不紊,明显#19981;象在学习 却偏偏学得#24456;好。这是无教之境的一种表现形#24335;——至简至淡成自然。于漪则#19968;直视课堂教学为“课堂#29983;活” ,坚持#19982;学生在每天的四十五分#38047;内经历一种“心心相#21360;”的吟诗作文析义辨#29702;的生活。如教《春夜的沉思和 回忆》,当时她“#30340;确怀着对周总理的崇#25964;与爱戴之情,在备课时#33258;然而然地想起泰戈尔的诗#21477;。在课堂上又 很自然地吟诵杜甫的七律#21644;周朴初的《金缕曲#183;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》[7]。这种“自然而然”的#33402;术功力使课 堂情溢如海,#23398;生在其艺术感染力下“自然而然#8221;地掌握远远超出这一篇课文的内容#65292;这是无教之境的另一种 表现形式——#33267;善至美成自然。这两种自然之境#26080;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一切都#26174;得悠闲自得,无论简淡至 极还是醇#21402;至极一切都显得非常完#32654;,正是教学中“采菊东篱下,#24736;然见南山”的境界,即无教#20043;境。能入此 境,魏书生主要得益于科学#29420;到的管理方法,于漪则出于理论与#23454;践完美的结合。长期以来,他#20204;的教学效果 #21644;影响极大,但却无人能学。其#21407;因究竟何在?原因即在于无教之境#30340;教学,首要的是教者的教#23398;思想而非三 招两式的具体操作方#27861;。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在正确#24605;想的指导之下因人因地因时因#24773;“自然而然”地出现的, 如果不加化解地搬#29992;,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#21453;。如于漪《春夜的#27785;思和回忆》的那种教学#24773;境,如果一味搬 用,必然无病呻吟,毫无“#33258;然”可言。至于魏书生,他的有些#26041;法别人是学不到甚至不能轻易学#30340;。他不改 作业、不#25913;作文、不考试、大部分学生#35748;为不要讲的课文就不讲……#31181;种奇招异式,倘若只见树木不#35265;森林, #29031;抄不误,只能是邯郸学步,#35823;人子弟。他在班上甚至1992年7月无锡的示#33539;课上,让学生评选出第一懒、#31532;一 不负责任的人,#21035;人照搬照抄很可能会搬起石头#30776;自己的脚。因为这样#20570;简直就是违背教学规#24459;的。因此,对 无教#20043;境教师只有系统全面地认识和钻研#26377;关教者的教学思想,从教#23398;观、生活观等方面舍#24418;求神、以神导形 ,才能化#20986;自己的“自然”之功,达到属于#33258;己的无教之境。
有教与无教,同属于课堂#25945;学的两种最佳境界。它们都是以“#25945;”为源流,在使用教材的#22522;础上形成独特 的风格,使教学#21452;边活动进入最佳状态后形成。#21069;者厚实严谨、科学实用,着#37325;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,有百战 百胜之效,堪称教#23398;中的“现实主义”;后者自然#27922;脱、灵活醇真,更多地运用学生的#26080;意注意,收不战而胜 之功,当属教学中的“浪漫主#20041;”。从表面看两种境界#20013;教师教学的观点、形#24335;、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教与学融 合总的程度有一#20123;差别,但其根本目的及效果#37117;是使学生在最小的时限#20869;获得最多的知识和能力。因此无#35770;哪 一种境#30028;,都可以成为众多教#24072;努力的目标,教师#24212;根据自身的内外部条#20214;努力以求入境。同#26679;是初中毕业, 钱梦龙老师孜孜以求#12289;蹈章寻法,以理论指导实践,以实#36341;形成理论,终成一家;魏书生老#24072;标新立异、出奇 制胜,因班制法#12289;以法治班,亦成“灯塔#8221;[8]。与他们不同,于漪#32769;师则大处着眼、小处入手#65292;以宏观调控微 观,#20197;微观试法宏观,厚积薄发,#21035;树一派。可见,通往教#23398;艺术最佳境界的途径#26159;多种多样的。当然,“教 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”(叶#22307;陶语),于“有教”#32456;求“无教”,捅破一层窗户#32440;,亦决非无路可走。
注释:
[1]王国维《人间#35789;话》
[2]叶圣陶《语文教#23398;二十韵》
[3]吕叔湘《论#35821;文教学》
[4]#20110;漪闻达《灿烂阳光下的一#27425;倾心交谈》;《语文学习》1992年第2期
[5]张huī@①之《于漪#35821;文教育思想探微》;#12298;语文学习》1992年第4#26399;
[6]魏书生《#35770;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(下)》;#12298;语文学习》1990年第2期
[7]见陶小东《情#24605;横溢》和肖蕴《于漪如是说……》#65307;《语文学习》1990年#31532;10期
[8]前苏联格#183;德·基里洛娃语,见安方#26126;《苏联教育家赞赏#39759;书生的教学改革》;《#20013;学语文教学》199 1年第9期
字库未存字注#37322;:
@①原#23383;扌加为
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