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键词#12305;高校法学教学 情境教学 三个问题
一、情境教学法概述
教学总是#22312;某种情境中进行的教学#12290;因此,无论是在中外,情#22659;教学其实是古已有之。我国
古#20195;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#32946;作用,认为人的成长#20915;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,据#27492;提出了“择邻而处”、“居必#25321;乡”、“游必就土”等教育原则,#24182;从中提炼出了情境教学的范#20363;。《三字经》中“昔孟母,#25321;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。”即是#25105;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#20363;。可以说,情境教#23398;是我国古代教学的#19968;块教育瑰宝,也是我国#25945;育对世界教育所做#20986;的卓越贡献。
二、情境教#23398;的特征
(一)#25945;学对象的主体性
现#20195;教育是一种生本教育体系的教#32946;(即以学生为教学中#24515;的教育),强调学生学习#30340;自主性。情境教学面向的是全#20307;学生,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#30340;积极参与,突出了学生学#20064;的主体性,而不再象传统教学那#26679;单纯地强调对系统理论的#38416;述,仅仅把学生视为知识#30340;“接收器”。在具体的情境教学#20013;,不同层次的学生#37117;能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,积极#21442;与教学,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,#23637;示自己的个性(如#32966;量、反应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#31561;等),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#21644;解决问题的乐趣,进而发展分#26512;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二)教学目标的全#38754;性
#20256;统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智育#30340;“第一”地位,忽视#20102;学生的全面发展,#29616;代教育要求必须促#25104;人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,强调“#25226;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”#65288;马克思语)。情境教学#20013;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变#25945;材(课本)上的“此情此#22659;”为课堂中的“我情我境#8221;,“在这个情境中,包#21547;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,同时#20063;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”#65292;使学生置身其间,通过亲身#24863;受情境,充分展示个性,培养独立#24605;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,不仅能#33719;取知识、训练技能,还能培#20859;情感,做到学习与做人相统一#65292;进而使学生的心智获得全面#21644;谐的发展。
(三)教学形式的交#27969;性
#12288;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#35748;为:“教育的关键问题就在于#24314;立起合作的师生关系,这种合#20316;关系只能是在教师#19982;学生的交流中产生。”在#24773;境教学模式下,教师不再是讲台上#30340;“圣人”,“将越来越成为#19968;个顾问,一位交换意见#30340;参加者,一位帮助发现矛#30462;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#30340;人。”从教学组织形式看,情境教#23398;首先是由教师创设#26576;种符合教学需要的具体情境,然#21518;师生融入情境中进行#20132;流、讨论,这其中既有学生#20043;间的交流讨论,也有#24072;生之间的交流讨论,既可使#23398;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缜密的思维方#24335;和严谨的治学态度,也可使教师从#23398;生那里接收到富有灵性#30340;看法,进而给师生带来学习的快#20048;和成功,使师生之间的合作交#27969;更具活力、生机无限。
(四)教学过#31243;的探究性
素质教育倡导#22521;养新型创造性的学#29983;。情境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具体的教#23398;情境对学生提出、分析、解决#23454;际问题能力的培养,突出的是“问#39064;——探究——结论#8212;—问题——探究——结论#8212;—问题……”式的开放#25945;学过程。在情境教学中,教学#24773;境均来自于学生身边#30340;实例(如生活实例或教材实例#65289;,容易激发其主动探索#23454;际“问题”的欲望#65292;促使学生自觉挖掘自身的#23398;习潜力,积极进行#25506;究式学习的尝试,开展创新活动。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 三、#22312;高校法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#23398;应注意的三个问题
(一)教师的角#33394;定位要准
在情境教#23398;中,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境#30340;创设者、学生学习的合作者、#23398;习资源的开发者、学习活动的指#23548;者,其角色定位是策划教学情境#65292;指导情境教学的全过程。其责任有#19977;:一是在上课前,教师要#21019;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。#25945;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具有典型样#26412;意义、检验意义和发#29616;意义,以利于培养学生#29420;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,不能#22312;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添加过多“人#24037;化”成分(如所设置的#25945;学情境过于浅露、直白或太#22810;假设、虚拟),否则会因教#23398;情境明显虚假、简单而降低学#29983;学习、思考的兴趣。创设#27861;学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多种,如根#25454;课程目标创设含有法律知识和#27861;律思维方法的情境,针对教学重#28857;创设法学“教眼”情境,针对学#29983;具有好奇心理的特点#21019;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,针对#19981;同的教学对象选定提#20986;问题情境的角度和层次等#31561;。
(二#65289;法学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要活
在高校#27861;学教学中,教学情境的创设是#19968;个涉及素材的选取、#20869;容的组织和呈现,以提高学#29983;法律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#31243;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#25454;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#27963;地选择素材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#12290;具体作法有两种:一#31181;是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境。学以致#29992;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,法学教#23398;情境的创设也不例外。这是#22240;为实践性教学是法学#25945;学最大的特点之一,学法的#26368;终目的就是用法。二是结合法学#30693;识点再现情境。法学教#23398;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#30340;教学目标,应有利于学生对相#20851;法律知识的理解和#25484;握。法学教材是由多#20010;知识点有机组合而成的,教师在#21019;设教学情境时,既可以在同一个知#35782;点中从不同的角度创设多个不#21516;的法律实践情境,以#21033;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#29702;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;也可以#22312;同一个教学情境中反映多个不同#30340;知识点,以便于学生#23545;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。
(三)法#23398;教学情境的问题设置要#8220;显”“隐”结合
心理学研究表明#65306;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#38382;题开始,并在解决#38382;题中得到促进和发展。法律作为一#31181;特殊的社会规则,#20854;起源和发展总是由一定的#31038;会问题引起的,其作#29992;就在于引导人们去认识和解决相#20851;的法律问题,从这个角度而#35328;,发现法律问题进而运用法律规#21017;去解决问题就是法#24459;思维方式的核心,因此法学教学#31163;不开设置必要的法律问题。在创#35774;法学情境时,教师要根据#23398;生已有法律知识水平的高#20302;程度、法律思维的特点,有意#35782;地注意问题显现型教学情境(#30452;接呈现出具体法律#38382;题的情境,如上述教学情境中“搜#36523;是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#8221;之问题就直接呈现了出来)和#38382;题隐含型教学情境#65288;没有直接呈现出具体法律问题,但#21364;隐藏着待“挖掘”的#27861;律问题的情境,如#19978;述教学情境中就隐含着“#27492;种情形下的搜身是一般违#27861;还是犯罪”、“在#20309;种情况下才能限制他人的人身自#30001;甚至是扭送违法行为人至司法机关#8221;等法律问题)的结合,#36890;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法律问题情#22659;,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基本#26500;成要素进行观察、分析,发现已#30693;的条件,在此基础上#36816;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法#24459;思维,深入挖掘隐#34255;在教学情境中的法律关系#65292;由已知条件分析推算出未知条件,#21464;未知为已知,从而实现解决法#24459;问题的目的。
参考文献
#65306;#12288;[1]钱学森.关#20110;思维科学[M].#19978;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6#65306;189.
#12288;[2]王承绪,赵祥麟.杜威教育#35770;著选[M].上海:华东师#33539;大学出版社,1981:180.
[3]杨#21551;亮.困惑与抉择[M].山东:山#19996;教育出版社,1995:439.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