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我以自己#22312;教学中的体会来谈#35848;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#30340;运用电教媒体。全文#20027;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:一#12289;借助电教媒体,激发#23398;生阅读学习的兴趣;二、借#21161;电教媒体,突出阅读理#35299;课文的重点;三、借助电教媒体#65292;引导学生积极思维;四、#20511;助电教媒体,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欲#26395;;五、借助电教媒体,激发学生#24773;感,产生共鸣。
关键#35789;: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恰到好处
现代社会是一个#20197;计算机技术,微电#23376;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#20449;息社会。网络已经深#20837;到社会的各个方面,正在影响和改#21464;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#24335;、工作方式、生活方式#21644;思维方式。现代化的教#32946;,离不开现代化的#25945;育手段,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#21448;有赖于电教手段、电教#23186;体的运用。
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,#35821;言优美,富有形象#24615;和趣味性,最适合#37319;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#12290;而传统的阅读教学,以教#24072;的传授讲解为主,不利于学#29983;独立阅读理解能力#30340;提高,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#25104;。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#20379;文本、图形、静止图#35937;、动画、声音等教学信#24687;,改变了教师是唯#19968;信息来源的现状,激活了阅#35835;教学课堂,能够帮助学生#23588;其是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#29702;解课文,使学生自主地学习,#22521;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。#22240;此,在语文阅读教学中,积极#21457;挥电教媒体的作用,恰#24403;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,#19981;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#65292;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,化难#20026;易,突破学生对学习的#26102;空限制,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,#20174;而内化学生的素质,最大限#24230;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#12290;
#19968;、借助电教媒体,激发学生阅读学#20064;的兴趣。
俄国教#32946;家乌申斯基说:“没有任何兴趣#65292;被迫地进行学习,会扼杀学生#25484;握知识的志向。”心理#23398;认为,兴趣是心理#27963;动的倾向,是学习的动力,是开#21457;智力的钥匙。孔子说:“知#20043;者,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,不#22914;乐之者。”可见,兴趣是推动#23398;生主动学习、积极思维、探索知#35782;的内在动力。在传#32479;的语文阅读教学中,教#24072;有激发学生学习兴#36259;的意识,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#24072;语言讲述基础上的,激#21457;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学习#21160;机有很大的局限性。世上万事万物#31163;开了人的需要、欲望、要求#65292;什么也创造不出来。我们的教育#24517;须是行为的动机,而不是行为本#36523;。也就是说,必须建立起学生正#30830;的行为动机,利用动#26426;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#12290;例如在《赶海》一课的#25945;学中,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#65292;画面上出示碧蓝的大海,金色的#28023;滩,伴着“哗哗”的海浪声,人#20204;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、捡贝壳#65292;嘴里还哼着《大海啊,故乡》#30340;乐曲。学生伴着轻#26580;的乐曲,一边听着娓#23059;动听的朗读,一边#27427;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,完全陶醉了#12290;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#65292;以至音乐停了,学生还#27785;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#20043;中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#36259;点的激发,变“单一语言激趣”为#8220;多个感官体验”,使学生在阅读#23398;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,认识#30340;乐趣,审美的乐趣,创#26032;的乐趣,积极向上的乐趣,并#23558;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#65292;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#12290;
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#65292;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,使各#31181;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#31181;自我学习需要,在情#24863;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#30340;成功体验,将客体的教育#23398;目标“内化”为自身素质,并不断#24341;导学生向智商、情商的方面发#23637;。
二、借助电教媒#20307;,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。
课文#37325;点部分的关键词、句、段,是最#33021;本质地、集中地表现全文#30340;内容的。因此,重点段的词句往#24448;牵动全篇。课文的重点一般表#29616;为:集中表现主题思想、主要内#23481;、主要事件的段落;#26368;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。#20170;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#29467;发展的时代,信息量成#20493;地增长,学生的阅读#33021;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。#24212;该说,准确地阅读理解课#25991;的重点,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#33021;力是十分重要的。
阅读重点,要求儿童对课#25991;有深切的了解,这种深细的阅读过#31243;,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#25104;的复杂的智力活动。这包括#20799;童的感知、认识、思维、语言#30340;活动,同时,儿童的动机#12289;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#30340;智力活动之中。运#29992;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#35835;理解的重点,不仅使学生能#30475;到,也能听到,往往可以#20805;分感受形象,促使阅读过#31243;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#31215;极作用,从而使学生更#22909;地理解课文。例如在#23398;习《荷花》一文时#65292;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#20316;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。录#20687;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,#23618;次清楚,形象直观,#32473;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并可#26681;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,让学生尽情#27427;赏。为了突出课文重#28857;,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#65292;让学生欣赏未开、#21018;开、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,#24324;懂为什么“可以看作#19968;大幅活的画”的道理#65292;进一步理解“一池#33655;花”的静态美;第二次定格在#8220;一阵风吹来”时“满池荷花翩翩#36215;舞”处,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,让#23398;生展开合理的想象,体会读者“#24573;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#33457;”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#21270;,最后得出结论“满池#33655;花实在太美了”!全文的#25945;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#12290;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#25991;中词的形象,而且#24863;受到荷花霓裳飘忽#30340;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#24577;的庄重美,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#21147;,丰富了学生的语言,发展#20102;思维能力。
三#12289;借助电教媒体,引导学生积极思#32500;。
教育心理学家指出:儿童#19968;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#24471;到思维能动性。及时#21019;设情境,能有效地激发学生#30340;思维。当学生对教材中重#12289;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,#23548;致学生“思维”受阻时,教师#21450;时使用电教媒体,能帮助学生#30340;思维具体化、角色化、多元化#65292;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#26497;思维,从而受到势如破竹、#20107;半功倍的效果。心理学#23478;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#24863;时发现,乐观体现经常#21457;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#30340;时刻,真正的快乐是#22312;过程中,而不是取得之后。多#23186;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#31243;后,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,#24182;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!
笔者在#25191;教《咏柳》一课时,运用投影把春#22825;的柳树形象展示出来,画面#19978;的柳树绿嫩多枝,在深#36828;处,有一些具有春#22825;气息的山、水、人。老师采用提#38382;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:画#38754;展现的是什么季节?学#29983;凭直观回答是“春天”。为什么#35828;它是春天?学生边观察边进行#24605;维,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#30340;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#20102;这个问题。春天柳树#26377;什么特点呢?学生就照#30528;画面回答:“高高的,有很多柳条#20799;,叶片儿很细很细……”春天有没#26377;风?春天的风有什么特#28857;?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#20174;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?这几#20010;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#30475;出来,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,#24605;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#23395;风的词语(和风送#26262;、凉风送爽、秋风萧#29791;、寒风凛冽),分析这些词语#23545;人的刺激,与自然界#30340;关系怎样。通过观察山#12289;水、人和柳树的姿态,就#33021;逐一回答这些问题。在此基#30784;上,让学生自主学诗,在关键#20043;时进行点拨,这样,既减轻了#32769;师的劳动强度,又使学#29983;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。 转#36148;于 免费论文#19979;载中心
#22235;、借助电教媒体,激发#20135;生写作欲望。
学习的最终目#30340;是为了运用,培养学生从听到说,#20174;阅读、理解课文到运用和#20889;作,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。信#24687;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,可#20197;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、领#20250;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#65292;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#30340;口、笔头作文训练。从#32780;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,产生了#20889;作的欲望。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#22270;画,展开想象,使#20316;文课更富想象,最终实现#20102;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。#25945;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研#31350;得出这样的结论:人的信息,2.5%来自味觉,7.5%来自嗅觉#65292;32%来自听觉,58%来#33258;视觉。我们不妨赏析一位老师#30340;教学片段:
#22914;三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#20316;,教师出示一幅画#65292;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#31181;动物(画或贴都可以),天上、#22320;上、水中都可以添,然后给整幅#28034;上颜色。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#30340;图画,心里自然很高兴,纷纷动手#32472;制图画。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#24615;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#65292;让学生对自己的图#30011;进行描述,师生共同#35780;议。再让学生把说的#20889;下来,然后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再#25237;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#12290;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#12290;这样的开放训练,使#23398;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,同#26102;,观察力、想象力、语#35328;表达力,尤其是作文能力#24471;到了发展。
五、借助电#25945;媒体,激发情感,产生共鸣#12290;
语文教材具有深#21402;的文化底蕴,这一#29420;特的优势,是其他学科所#26080;法比拟的,教师应通过对教#26448;内容的挖掘,让学生进入课#25991;的情境,使学生与作者、课文的感#24773;产生共鸣,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#12290;
《十里#38271;街送总理》是一篇情真意切、感#20154;肺腑的课文,它真实地#20877;现了周总理逝世后,“八亿神#24030;泪纷纷,千家万户哭总理#8221;的悲痛场面。这感人的情景,#36317;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#65292;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#23613;瘁、死而后已,赢得#20826;和人民的爱戴尊重。对#20110;这一点,小学生理解不#22815;透彻。在教学前,如果让#23398;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,#21487;萌发学生的情感。教学时,为了烘#25176;课堂气氛,唤起小学#29983;的情感上的共鸣,#21487;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#29616;情景:一是周总理的遗像;#20108;是夜幕降临,细雨蒙蒙#30340;长安街两旁站满了#31561;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;三是胸前#20329;带着白花,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#23569;,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,同时#25773;放哀乐。悲壮的乐曲,深情#30340;语言,使学生完全沉浸#22312;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。通过创设这#31181;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,把学#29983;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#20005;哀伤的情景。课堂上师生感情#20132;融,浑然一体,周总理的高大#24418;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,使学#29983;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#29233;戴之情,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#23398;习、理解和回味之中。
在小学语#25991;阅读教学中,充分利用多#23186;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#65292;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,而且#28608;活了语文课堂,优化了课堂结构,#26497;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#26497;性,有利于培养学生#29420;立阅读的能力,有利于#23398;生的个性发展,有利于#38754;向全体学生。转贴#20110; 免费论#25991;下载中心
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
论文价格:0元/篇
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
编辑:论文网
点击次数:0
Tag:学科教育论文,免费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下载,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,学科教育论文代写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