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是“#24773;种”的艺术,是美#25991;,它的浓烈的情感和优美的#35821;言使其深受师生的喜爱,因此相#23545;其他文体,教学中#26356;受学生的欢迎。如何真正使散文#25945;学获得成功,深入学生内#24515;,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?#25105;认为必须把握好散文#25945;学的两个层面。
#12288;散文教学有两个层面。其#19968;,是技术层面。其二是人格#25945;育的层面或称之为精神#23618;面。把握好这两个层面,就能#20030;重若轻,真正达到散文教学的#30446;的。
#12288;散文教学的技术层面是#25351;在散文教学中对散文的结构、语言#21644;作者情感的分析,我们常#35828;的结构美、语言美、意#22659;美等都是属于这个#23618;面。在技术层面上还常把散#25991;分为叙事散文、议论散文、#25234;情散文,我们在教学#36807;程中根据不同的表达#26041;式去理解文章。如朱自清先#29983;的散文《荷塘月色》,我们根据表#36798;方式理解其为抒情散文,作#32773;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。因此#22312;分析中侧重分析其情感(既#26377;淡淡的哀愁,又有淡淡的喜悦)#65292;诸如当时的社会背景等,#20197;达到让学生理解当时作者#30340;心情的目的。同时作#20026;一篇优美的散文,#25105;们还要去分析作者的写作艺术,如#12298;荷塘月色》中比喻#12289;通感修辞手法和叠字的#36816;用。总之,通过对#20316;品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#33021;力。
第一#20010;层面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面对的#65292;也是教学中做的较好的。#25945;材和教参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#36164;料,帮助我们去把握#25945;材,把握教学的重点#19982;难点。为了达到要求,还有考试#31561;手段来检测。的确,这种方法使散#25991;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落#21040;实处。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#65292;学生对课本和读本上的数百篇优#31168;散文作品烂熟于心。通过学习#35821;言艺术大师们创作的#20316;品,通过经有大师们艺术提炼的语#35328;,学生们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美#22909;的情操,同时达到了文#21270;积淀的目的
然而,我认#20026;我们的散文教学只不能停留在这一#23618;面上。还要上升到第二个层面,#21363;精神层面。
中国文化渊源流#38271;,儒家文化始终贯穿于#30693;识分子的心中,“达则兼#27982;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。同时#20315;道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#65292;如苏轼、王维等。今天#65292;传统文化的影响着我们,影响#30528;我们的道德、思想、行为#12290;既然人文传统这条河#27969;在我们身上静静的流淌着,那#20040;我们就不能忽视我们散文教学#20013;的人格教育的功能。
#12288;如何做好这一层面的教学呢?
#39318;先,从文章作者的情#24863;入手,体会作者的情感#65292;感受传统文化,进行人格教#32946;。
归有光的《项#33034;轩志》借项脊轩的兴废,写与之有#20851;的家庭琐事和人事不#21464;迁,表达了人忘物在、三#19990;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、母亲和妻#23376;的深切怀念,真切感人。讲#25480;这篇文章,重点就#19981;应放在对物——项脊轩的#35760;述上,而应从作者的情感入#25163;——“多可喜,亦多可悲#8221;。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#20070;斋。这是一间十分狭小#65292;仅“可容一人居”的“百年#32769;屋”。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#30340;屋子如此一往情深呢?这当#28982;不是无缘无故的。原#26469;,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#21644;事,是作者时时追怀,#19981;能忘却的;小屋几经变迁,反#26144;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#34928;败和离析。小小的“#39033;脊轩”,可以说是作#32773;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,那里#35760;录着他的希望和梦#24819;,也留下了他的喜#24742;和悲哀。只有从作者笔下那#20123;我们平常熟视、但只有感觉#32780;不怎么认识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到作#32773;或喜或悲的真切情#24863;,才能挖掘出此文“事细#32780;情深”的一大特色,才能感受到#20854;巨大的艺术魅力。 免费#35770;文下载中心
#20854;次,应抓住作家的人#26684;的复杂性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#30340;人格。
我在#35762;授《荷塘月色》时就从两方面着手#65292;“求真”“探美”。求真,是体会#20316;者情感,通过文章#23545;学生进行人格教育。我对高中#25152;有文学作品教学设计差不多都#26159;首先从这方面着手,因#20026;我认为文学的学习#23601;是要教学生学做人,培养美#22909;情感。文学史上对这篇文章的解#35835;也是不同的。对其“不平静”的理#35299;也是各种各样,甚至从“性压#25233;”角度去解读。但#19981;管怎样,我觉得如果抛弃#20102;作者的情感去讲这#31687;文章,都没意义。我#24341;导学生联系作者性格和当时社会#32972;景体会作者情感,讨论#20027;要得出几个结论:
1、 两种道路#38388;艰难抉择。
2、两种思想间痛#33510;挣扎。
3、传统知#35782;分子中庸思想的外现#12290;“我爱热闹,也爱冷#38745;;爱群居,也爱独处。”
4、其实#27492;时朱自清家庭生活也很累,#29983;活负担很重,设身#22788;地为他想想,初到清华,一切刚刚#24320;始,有这种绪也在#25152;免。
……
同学们课下读《朱自清#20256;》得出了很多观点,写成了小论#25991;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学生不断地#21435;探索求真,使自己#20154;格受到陶冶。
#31532;三,抓住文学发展的#21382;史,体会中国知识分子心理历程#12290;
今天#65292;中国知识分子的人#26684;依然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#30340;联系,传统在我们身上印上了深#28145;的烙印,这里有优#28857;也有缺点。如何正确去面对?#26032;编语文教材按编年来安排古代散文#21333;元,为我们语文课堂人#26684;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#22865;机。沿着历史的轨迹,我们#23567;心探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#24515;路历程,抚摩着身上留下的#21382;史的烙印。
一个民族#30340;伟大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圣人,那#37117;是历史自然筛选的结果#65292;反过来影响无数中国人。
揣摩每位#20316;家的心理,在历史长河中去考#23519;其心理,才能正确认识自己#65292;认识社会,认识他人#12290;在这种思考中,学生也#23558;走向成熟。 #12288;当然,关于知识分子#30340;研究在今天的中国仍然还只是一个#24320;始,那将是一个没有句号的#25506;讨。知识分子永远是#26368;不安分的,总是不#24895;被某个固定的模式禁锢,#21363;使他们已被定位在社会体制的某一#29615;节上,仍然没有安身立命之感,#24635;是要不断地寻求着突破#19982;更合理的归宿。在灵魂深处,他们#24635;是漂浮的,自由地漂#28014;着。传统知识分子死亡了,但知#35782;分子的精神却是不#27515;的,只要这种自由的、批判的#12289;超越的精神不死,#30693;识分子就将获得永恒,尽#31649;其存在方式会一代一代#22320;发生蜕变。对于学生的教育#65292;不可能要他们象大学学者那#26679;去考证去思考,但我们要去培#20859;学生一种思考的习惯,一种求实#27714;真的精神,让它渗透到学生的内#24515;中去,培养新一代#20855;有人文精神的知识#20998;子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