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

论文价格:0元/篇 论文用途:仅供参考 编辑:论文网 点击次数:0
论文字数:**** 论文编号:lw202349796 日期:2023-12-09 来源:论文网
供材料议论问答写作是是我#20204;同学们倍感棘手的一种#39064;型。要写好这种文章的关#38190;是观点的提炼。而要#24471;到一个正确或者说准确的观点则要#36890;过审题这一关。这是万里长征#30340;第一步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#27493;。高考《考试说明》#23545;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,其第#19968;条就是“准确、全#38754;地理解题意”。对于供材料作#25991;而言,就是要准确、全面地#29702;解材料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?#25105;认为主要是贯彻下面#22235;条原则。

  一、#25972;体认知,概括归纳,突#20986;全面性

#12288; 先看下面这一则材料:

  在众多#30340;应聘者中,年轻的丁格被选中#20102;。老板解释为什么#36873;择丁格时说:“只有他#24102;来了许多介绍信。#20182;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#22303;,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,#35828;明他做事小心仔细。当看到那位残#30142;老人时,他立即起身让#24231;,表明他心地善良、体贴#21035;人。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#23376;,回答问题干脆果断,证明他既#25026;礼貌又懂教养。其他人#37117;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#19978;迈过去,而只有他#38468;身拣起那本书,并#25918;回桌子上。这不是很好的介绍#20449;吗?

  A、小事#19981;做何以成大事

#12288; B、注意培养自己#33391;好的习惯

  C、#35201;提高自己的修养

 #12288;D、关心他人是与人相处的原则

#12288; E、丰富的知识是最好的介绍#20449;

#12288; F、小议文明礼貌

  就这#19968;则材料学生得出了以上几#20010;观点。我们可以问一问丁格为#20160;么会被老板录取。从材#26009;中看应有三个方面#30340;原因:做事小心仔细,心地善#33391;、体贴别人,既懂礼#35980;又懂教养。把这三个#26041;面综合起来提炼出一个#35266;点,那就是“要提高自#24049;的修养”。所以只有C才是#27491;确的观点。但不少同学都得出#20102;观点A,认为丁格正是#22240;为注重了小事,才取得了成功#12290;但只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这个#35266;点只扣住了not;和°;观#28857;B只扣住了not;;观点D只扣住了shy;;#35266;点E只扣住了macr;;观点F只扣住#20102;reg;。综合学生#30340;情况,只有36%的同学得出完#20840;正确的答案。这其中最为重要的#21407;因是,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#25569;材料,往往是抓住一点,不#21450;其余,断章取义。没有一个#32508;合、概括、归纳的#36807;程,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。#25152;以在审材料时,要强调整#20307;意识,突出全面性#12290;

  二、仔#32454;推敲,代入检验,体现严密#24615;

  先看下面这一#21017;材料:

  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#183;哈佛德的富裕农民为#24471;到埋藏宝石的土地,变卖了#23478;产出外找寻,终于穷#22256;而死。可是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#22320;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#12290;

 #12288;A、做事要有明确#30340;目标

  B、任何#20107;都应有计划地进行

  C、只有辛勤劳#21160;才能发现“宝石”

  D#12289;挖掘自身的宝藏

  E#12289;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

 #12288;这一则材料的观点#20284;乎比较难以提炼,只有#26497;少数的同学得到正确的#35266;点。阿里·哈佛德为什么没有#21462;得成功呢?是他做事没有明#30830;的目标吗?有的同学说#65306;“他并不知道哪里有宝石,#21482;是盲目地寻找,最后只好落得个#31351;困而死。”这个责备是#27809;有理由的,没有一个#8220;寻找”的过程,他怎么会知道哪#20010;地方有宝石呢?那么,是因为#20182;做事没有计划吗?显#28982;不是,他为了寻找宝#30707;不惜变卖了家产,这绝不是一次盲#30446;的行动──我想,#20182;一定经过了精心策#21010;,细致安排。那么,是因#20026;他不辛勤吗?那简直是天大的冤枉#65292;他为了寻找埋有宝石的土地,#36299;山涉水,餐风露宿,不知要#32463;历多少困难──你能说他不辛勤#21527;?至于,有人说应该“珍#24796;自己已拥有的东西”,#36825;句话看似很有道理,可他并不知道#33258;己的土地里埋藏着宝石,你#21483;他如何去珍惜呢?阿里·哈佛德#26159;可悲的,但可悲的并不是他没#26377;找到宝石最终穷困而死#65307;而是他所要寻找的宝石#24688;恰就在他的身边,#21487;惜他并没有发现它。所以,#35266;点D“挖掘自身的宝藏”#25165;是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。

  再如下面这一则材料:

  宋#20803;之际,世道纷乱。学者许衡#22806;出,因天气炎热,口渴难忍。路边#27491;好有一棵梨树,行人#37117;去摘梨,惟独许衡不为所动。有#20154;便问:“何不摘梨以解渴#65311;”他回答:“不是自己的梨,岂#33021;乱摘?”那人笑其迂#33104;:“世道这样乱,管#20182;是谁的梨。”许衡正色道#65306;“梨虽无主,我心#26377;主。”

  A、要有主见

  B、坚持真理#20915;不动摇

  C、战胜自我#23601;是胜利

  D、要坚#25345;原则

  这一则材料是歌颂许衡#21363;使在世道纷乱的情况下,#20173;能坚持自   己的处世原则#65292;坚持高尚的节义。#25152;以正确的观点应是D。但学生归纳出了五#33457;八门的观点。这些观点初#30475;好象是正确的,但只要认真思考#65292;仔细推敲,就会发现其错#35823;所在。先看观点A,何#35859;“主见”?许衡在别人纷纷#25688;梨解渴的时候,能坚持自己#30340;原则,不摘不是自己的梨#65292;可以说是很有自己#30340;主见的。那么,其他人是不是就#27809;有主见呢。这就需要我们#39318;先要了解什么叫“主见”#65292;所谓“主见”就是对#8220;事情确定的看法”。#8220;主见”是有正确和错误#20043;分的。许衡坚持不#25688;别人的梨,这是正确的#20027;见;其他行人认为“#19990;道这样乱,管他是谁的梨”#65292;摘又何妨?这是错误的主见。由#27492;可见,A是错误的。再看观点B,#23454;际上,只要问一问#65292;如果说许衡坚持不摘#21035;人的梨是坚持了真理,那么#65292;其他行人因为摘了别#20154;的梨,能说他们不坚#25345;真理吗?显然,这是很荒谬#30340;。所谓“真理”就是“真实的道理#65292;即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在#20154;的意识中的正确的反映”。而#35268;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#31227;的。路边的梨,摘与不摘完全取#20915;于不同人的看法,#26159;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。由此可见,B也是错误的。再看观点C#65292;原材料中没有讲许#34913;是如何战胜自己,至少没有直接的#20132;代,那么,观点中的“战胜自#24049;”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#26408;,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。 免费论文下载中#24515;

  学生为什么#20250;出现这样的问题,其根本原#22240;在于思考不够严密,没有对自#24049;的观点字斟句酌。对表达#35266;点的关键性词语,#35201;考虑其意义的轻重,#23454;用范围的大小以及词语的#24863;情色彩和语体色彩。应#35813;指导学生,在得到观点后,#35201;把观点放到材料中进一步检#39564;,力求严密周到。

  三、区分比较,#39034;向思维,把握倾向性

 #12288;还是许衡这一则材料,#26377;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观#28857;①光想不管要不得。②看问题要从#23454;际出发。就观点①,有#30340;同学写道:“许衡的想法或许是#27491;确的,但是他看到别#20154;摘梨的时候,却坐视不#31649;,这种做法是无济#20110;事的。因此,当面临坏事#30340;时候,我们应该挺身而出#12290;”观点②,有的同学写道:#8220;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#39064;具体分析,量体裁衣,看菜吃饭#12290;这棵梨树没有主人,在#21475;渴难忍的情况下,#25688;几个解渴,本不是#20160;么大事情,而许衡不顾#23454;际情况,只是一味的说‘梨虽#26080;主,我心有主’,可见其#22266;执的程度。”这两则#35266;点把许衡推到了审#21028;台上,严重地背离了原#26448;料的意思,歪曲了作者的本#24847;。

  再看#19979;面这则材料:东汉时#26377;一少年叫陈蕃,独居一室而庭院#40844;龊不堪。他父亲的#26379;友薛勤见状批评说:“孺子何不#27922;扫以待宾客?”他回答说:“#22823;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#23627;?”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:#8220;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#8221;

 #12288;对这则材料绝大多数同学能紧扣薛#21220;的话提炼出正确的#35266;点(如“小事不做,何以#25104;大事”),但也有#21516;学得到了这样的观点:一屋#19981;扫又何妨?这个观#28857;肯定了陈蕃的做法,否定了薛勤的#24544;告。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#65292;但它也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图#12290;这则材料对人物的#35090;贬十分明确,我们#21482;要顺着作者的思路,抓#20303;材料中的个别词语(如“批评”、#8220;针锋相对”等),还是可以得到正#30830;的观点的。

  一则材料#65292;有时有几组或几个人物(事#29289;),作者肯定什么,否#23450;什么,赞扬什么,批评什#20040;,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表示或暗示#65292;流露出一定的倾向。我们在分析材#26009;的时候,要对这些人物#65288;事物)进行细致的区分比较,要#23613;量顺向思维(在考试作文中,尤#20854;要强调这一点,因#20026;逆向思维不易把握,还是求稳为好#65289;,要尽可能地把握作者的思#24819;倾向。

  四#12289;紧扣材料,不近不远,注意#36866;度性

 #12288;如下面这则材料:驴子驮着盐要渡#36807;一条河。它滑了一下#65292;跌倒在水里,盐溶化了,驴子站起#26469;时觉得轻了许多,#36825;使它非常高兴。后来有一天,它驮#20102;一袋棉花走到一条河边,便故#24847;一滑,跌倒在水里。可是它再#20063;没有站起来。

  这#19968;则材料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观点,#22914;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、“不#33021;墨守成规”、“经验主义要#19981;得”等等。这些观点都是#24456;切题的。但也有不少同#23398;得到这样的观点,如“做事#19981;能投机取巧”、“不能耍#23567;聪明”等。这些观点不能说#19981;正确,但比较肤浅,不够#28145;刻,不能反映出材料的#23454;质。

#12288; 再如,下一则材#26009;:美国总统里根的女儿#22240;为生活拮据加入了领取救济的行#21015;。

  对于这则简短#30340;材料,绝大多数同学能#20174;里根女儿独立自主#12289;自强不息这个角度来立意#12290;但也有同学这样写道:“#32654;国虽然号称世界强国,现在#23601;连总统的女儿都失了业,其失业#29575;之高可见一斑。一个#33104;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#23637;现在我们面前。由此我们应#35813;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制#24230;。”

一个高三的#23398;生提炼出这样的观点,似乎不#21487;思议。从中也可以#30475;出我们的学生需要增加思#36776;能力,要学会对问#39064;进行深入分析,不能停#30041;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,把问题#34920;面化、简单化;要尽量联系社会#29616;实,对材料多角度、多侧#38754;、全方位的思考,仔细分#26512;,深入挖掘。这样#65292;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观#28857;。1983年高考作文有一#24133;漫画,题目是《这下面没有水,再#25442;个地方挖》,难道真#30340;没有水吗?那下面潺潺流动的不#27491;是清澈的地下水吗?实际上,漫#30011;上的那个人只要再挖几锹,流#27700;就会滔滔不绝地涌出来。只#21487;惜那人失去了耐心。我们同学#22312;提炼观点的时候,#26159;否也有浅尝辄止的毛病呢?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

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,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
客服微信:371975100
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